淺析書法藝術中“意境”的表現與鑒賞獲獎科研報告_第1頁
淺析書法藝術中“意境”的表現與鑒賞獲獎科研報告_第2頁
淺析書法藝術中“意境”的表現與鑒賞獲獎科研報告_第3頁
淺析書法藝術中“意境”的表現與鑒賞獲獎科研報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書法藝術中“意境”的表現與鑒賞獲獎科研報告【摘

要】傳統書法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體系的核心體現,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精神指向是古人乃至現代文化、藝術領域精英所推崇向往的標向和宗旨。如何通過書法作品的多元因素來體現“意境”,通過觀賞、品鑒體驗其中的審美范式和精神韻味,對于書法藝術本身來講,是其成為傳統文化載體、參與文化傳承、延展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傳統書法藝術;“意境”;表現;鑒賞

一、引言

本文旨在闡述書法藝術的審美趨向在作品“意境”的表達中所形成的精神互動。書畫作品是連接書者與觀者的媒介與載體,書畫作品的“意境”不僅僅是其本身視覺美感的延展,更是書者、觀者對藝術審美取向的精神共鳴。

二、書法藝術主體(書者)的表達與再現

當書法藝術完成從“實用功能”向“藝術功能”的轉換,作為書寫主體的“書者”就不僅僅充當文字書體“職業寫手”的角色,還要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出發,在文字書寫中進行更多的藝術實踐和創造。

(一)表現文字書體本身的審美圖樣——書體線條、形式、章法的協調整合

1.質感:書法藝術創作的核心元素——筆、墨技法

筆畫,即所成“線”。線條的形狀,主要以二維空間的圖形表現,如方圓、長短、粗細等。毛筆使轉之“力道”,即毛筆與紙張互動摩擦力,以三維空間的意象表現,如輕重、滑澀、頓漸等。另外,加之行筆的速度,如快慢、緩急、節奏等。

墨色,以行筆的力度、速度、時間長短、節奏韻律形成一定的表現規律,如干、濕、濃、淡;另外,加之水分的輔助作用,形成渲染的豐富層次有利于力道、形狀、氣韻意味的表達。

2.形式:書畫作品在紙張上所形成的視覺感官元素——結構圖式

書法作品的結構圖式主要包括單字結構、多字章法的整體布局,而書者要對傳統道家文化的陰陽互補以及對偶范疇等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以便隨形就勢、運用自如。作為一名熟練掌握筆墨技法的書者,隨著對書法藝術的理解體悟,結合書者自身修養的提高,書者的風格語言也會日漸完善,書風從最初的穩定中正,走向變化靈動。

(二)表達書者的審美情趣——個人內在情緒、情感的抒發,作品個性風格的美化,自身修養、感悟形成作品的“意境”。

1.神韻——變化和諧,意蘊盎然

南齊謝赫《畫品》曰:“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摹寫。”“謝赫六法”是中國古代藝術品評的核心標準和美學原則。其中,“氣韻生動”不僅僅用來評判傳統繪畫,這種標準同樣也適用于書法作品的鑒賞。“氣韻”就是書畫作品中傳遞出來的溢于言表而又出乎象外的“境界”。相對于可見的文字筆畫和視覺所及的風格語言,書法作品的“境界”更所示“象外之意”的表達,無論是書者書寫,還是觀者品鑒都難以言表,只能通過對線條的細微觀察上升至心領神會的精神共鳴。在無形的藝術表達中,書法作品的“筆勢”和“筆意”,對于“意境”的理解似乎超越了線條本身的書寫行為,書者和觀者不可不察。

所謂“筆勢”,即是通過手執毛筆在紙面上的運動書寫,全方位、多因素的互動協作,轉化為字體點畫形象的互動整合。筆勢,就藝術創作的過程而言,其對象元素如點畫、單字、多字、章句,其協作條件如力量、速度、方向、節奏韻律,對象元素有賴于書者的協調把握,最終的生成效果:通過結構形態的變化,達到整體觀感對立統一的效果,即是道家所說的“動靜相成、虛實相生”。因此,筆勢也是二維視覺形象與精神內涵層面的銜接點。

所謂的“筆意”,即書法作品中點畫筆墨所傳達的筆墨意蘊和審美精神內涵。筆意是書法的靈魂,是書法生命的律動,是書者內在精神心境、修養感悟的審美體現,是觀者追思想象、情思意蘊的自由空間,是書者主觀意識、主體精神的自然運作和流露、是外在與內在的融會貫通,是書者與觀者表達心靈共鳴的藝術語言。從作品的意境表達來說,筆意更是書者通過書寫作品,達到內外通感、物我兩忘的境界,所形成的視覺顯現。它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書者的藝術哲思和審美趨向,進而完成個人心性的修養乃至了悟自然之道。這里尤其強調書者的主觀能動性,強調書者聯系、整合外在自然與內在精神的重要意義。至此,“意象”“意境”“意韻”“境界”的不確定性與模糊表達,觀者都可以在筆勢和筆意的鋪排運動中領略其中精妙,達到“暢神”“神游”的超感官愉悅。

2.暢神——“意境”暢寫與筆墨臨紙之際,氣韻神采之顯揚

結合筆勢、筆意的論述,書法作品的視覺圖像于觀者可見可感,那么對于呈現這些意韻的書者來說,就一定要通過更高難度的運作規律來完成書法作品的“意境”。作為主體行為實踐者,心手合一保證了筆勢、筆意的抒發,而古人對于這種抒發則早有論述,即宗炳的“暢神說”。

“暢神說”最早見于東晉宗炳所著《山水畫序》:“圣賢暎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這里的“含道暎物”“澄懷味像”即是藝術作品“意境”的傳達途徑,是書者藝術創作的指導原則,是書者于創作之外提高心性修養的精神指南。因此,《序》論:“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這準確地說明了主體書寫的創作動機和心理狀態。

《序》言:“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這也就是“暢神說”的方法論。通過對“暢神說”的理解和認知,書者表現“意境”的途徑無外乎“取象”“凝神”,“含道暎物,澄懷味象”即是“取象、凝神”的具體解讀,這里特別強調書者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優勢。

三、總結

書者對文字實用功能、審美功能的闡發,最終落實到對“意境”的體驗和二次傳達,而書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標志即是開發自我身心的“體驗功能”,這種“體驗功能”就是古人所持行的對“心性功夫”的鍛煉。所謂的“體驗功能”是指書者對筆墨意境的無限追求,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