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_第1頁
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_第2頁
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_第3頁
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_第4頁
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演示文稿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優選鎖骨骨折閉合穿針術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鎖骨骨折概述鎖骨骨折是常見的上肢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5%~5.1%,占肩部骨折的53.1%。鎖骨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較少見。多為跌倒時手掌或肩外側著地,暴力經上肢、肩鎖關節傳導所致。臨床表現上骨折局部腫脹、畸形,近折端上翹,上臂連同肩部下墜。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分型分類多采用Craig分型,分為中、遠、近1/3骨折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骨折移位特點鎖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遠骨折端則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牽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疊移位。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外觀畸形鎖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現腫脹、瘀斑,頭部向患側偏斜,鎖骨上窩消失。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治療現狀鎖骨骨折在治療上大致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治療方法。非手術治療:對無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復,給予適當外固定限制活動。對于有重疊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復位8字繃帶或T形夾板固定法。但常遺留明顯外觀畸形,產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見。手術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明顯移位的鎖骨骨折應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可直視下準確復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創傷大及切口影響美觀等弊端。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具有創傷小、復位好、恢復快及不影響美觀等優點。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器械準備

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鎖骨端提鉗介紹形似常用巾鉗,長20cm,鉗環內徑2.3cm,鉗夾間距0.4cm,鉗尖直徑0.1cm,根部直徑0.25~0.3cm,成錐形。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麻醉與體位麻醉方法: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肌間溝入路),或全麻。手術體位:患者取端坐位坐于高度適宜的登子上或仰臥于手術床上,采用肩部手術常規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及鋪無菌巾,充分暴露患側肩部前后側皮膚。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鉗夾遠骨折端

術者站于左側,通過手指的觸摸確定骨折斷端的位置,通常可清楚觸及近骨折端及遠折段外側部分。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用鎖骨端提鉗于遠骨折段前后緣距近骨折端約1cm左右由上向下刺入皮膚,進而通過各層軟組織,兩鉗齒探及遠骨折段上緣骨皮質,此時,令兩鉗齒在骨質表面滑動張開,逐步沿遠骨折端前后緣向深部滑動,直至齒尖深度達遠折段上下徑1/2-2/3時,扣緊鉗齒,使兩鉗齒夾持住遠折段,試行向上提拉端提鉗以確定夾持可靠。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回旋遠骨折端

術者右手持端提鉗帶動鎖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輕輕牽拉,緊接著向上提拉,同時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骨折端向下前方按壓,以解除近骨骨折端對遠骨折端的阻擋,使遠骨折端繞過近骨折端的阻擋達到近骨折端的前上方,手法可清楚觸摸到位于皮下的遠骨折端斷面。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回旋提起遠骨折端時,如手下感到有明顯彈性阻擋感時,則證明斷端被軟組織阻擋,應在回旋的同時向外牽拉遠骨折端,通過矯正重疊移位解脫軟組織對斷端的阻擋。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逆行穿針

維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觸摸結合X線片確定遠骨折端斷面形態,取直徑2.5mm克氏針自遠骨折斷端內側約1cm刺入皮膚,探及骨折斷面。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通過針尖在骨端滑動觸探的方法確定斷面的形態及范圍,進而確定髓腔的位置,將克氏針刺入髓腔內,用骨錘擊打針尾,當克氏針進入1.5-2cm且阻力明顯增大時,改用骨鉆帶動克氏針進入。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邊進針邊調整方向,使克氏針保持彎向后側的弧形,以利于針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進。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鋼針最終從鎖骨外側向后的彎曲處突破并從肩鎖關節內后側穿出皮膚。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檢查針尖處可見少量骨屑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將鋼針尾部斜行剪斷,使其成為銳角,用骨鉆自后側夾持并帶動克氏針向后退至針尾進入皮膚并與遠骨折端斷面平齊。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骨折端復位與固定

術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折端維持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不動,右手持端提鉗帶動外折段向上提拉的同時向外牽拉,利用遠骨折端對近骨折端,同時矯正側向移位與重疊移位。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當手下有明顯的骨折復位感,且手下觸摸鎖骨骨嵴連續,證明復位準確,兩手分別維持遠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錘自外向內擊打克氏針使其順行進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針順利進入近骨折端髓腔。本文檔共24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7點43分

復位與固定成功后,X線透視檢查骨折對位及固定情況,克氏針進入近折段應達3~5cm以上,或從其前方突破骨皮質。本文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