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指南錄后序文天祥朗讀課文注意字音(1)德祐(yòu)(2)縉紳(jìn)(3)紓禍(shū)(4)覘北(chān)(5)獻諂(chǎn)(6)詬虜帥(gòu)(7)貴酋(qiú)(8)羈縻(jī)(mí)(9)二閫(kǔn)(10)渚洲(zhǔ)(11)自剄(jǐng)(12)殆例(dài)(13)巡徼(jiào)(14)檄文(xí)(15)毗陵(pí)(16)邂逅(xiè)(hòu)(17)余僇(lù)(18)愧怍(zuò)(19)號呼靡及(háo)(mǐ)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祐寶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46歲,遺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作者介紹海豐縣方飯亭聯: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無人。北京文天祥祠聯: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有關文天祥的祠聯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正氣歌《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něi]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于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義和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么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金陵驛
文天祥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化常識——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編作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于說明文,對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于議論文。第一節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除:授官。都督:統率。路:宋代行政區名稱北:元;迫:逼近。縉紳:士大夫(借代)萃:聚集會:適逢。使轍:往來使者(借代)當:掌管一行:出使一次紓:緩和,解除。意:估計,料想。可以:可以憑借動:打動。拜:受命。以:介詞,憑……(身份)。古代官職升遷除:授官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授予官職(一般為升職)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擢:提拔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辟:征召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遷:升遷再遷為太史令左遷:降職遭貶《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貶:降職貶連州刺史謫:被罰流放或貶職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小結第1節段意:
敘寫出使北營的背景、心情與意圖。
第二節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慷慨,意氣激昂。(異義)遽:立刻。輕:輕視。
羈縻:束縛,這里是軟禁、扣留的意思。(被動)直:直接,徑直。前:向前。詬:恥辱,怒罵。數:列舉罪狀。但:只。顧:顧念。利害:偏義復合詞,危險。貌:表面。名作狀。名:名義上
。名作狀。以:動詞,帶領。而:因而。表結果連詞。第三節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以1:介詞,憑……身份。詣:拜訪,到……去。目:列。分:職分,名作狀,按職分。引決:自殺。隱忍:含垢忍辱。以2:連詞,而,表修飾以3:以(之),介詞,憑借(這種手段)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歷了哪三個階段?談談你對文天祥外在言行及內在思想的理解。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抗辭慷慨)第二階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直前詬虜帥,但欲求死)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隱忍北行)“但欲求死”與“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確:不矛盾。“求死”是因為“不得脫”,以死保全名節;“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蘇軾《留侯論》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探討“昔人云:‘將以有為也。’”這句話對下文有何影響?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艱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小結第2、3節段意:出使北營,震懾敵方,身受羈縻和被驅北上,表達了他忍辱負重,圖謀再舉的思想。第四節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于)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臺,以至于永嘉。間:機會具:完全,都,詳盡地以連兵大舉約(之),和他們約定連合兵力采取大行動。庶幾:差不多詭:隱蔽。草、露、日:名作狀出沒:周旋。(異義)窮:困窘(異義)無聊:沒有依靠(異義)購:懸賞捉拿靡:不已而:不久展轉:多次轉道到達以:表結果連詞,譯為“最后”。至于:到達(異義)第4段寫了哪幾層意思?明確:第1層,得脫后的喜悅;第2層,受誤會后的困境;第3層,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有哪些?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明確: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小結第4節段意:寫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難歷程,表現了作者經歷艱險,仍力圖中興的心愿。第五節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其:代詞,那以:表目的連詞物色:訪求。盤查。(異義)彷徨:走投無路如:到竟使:假使不由:不能自主殆例:幾乎等于巡徼:巡查的軍官陵迫:凌迫,欺侮逼迫。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質明:天明以:因為相后先:一前一后行進邂逅:不期而遇道:名作動,取道凡:共,總計以:憑,用,可譯為“駕著”固:本而:則,就見:現在第5節中,兩次使用“嗚呼”一詞,它在體現層次和表達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明確:第一個“嗚呼”引出種種“及于死”的危難,說明作者自己將生死置之度外;第二個“嗚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一步,抒發對于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痛何如哉!”主要是為國事而痛惜,是脫離險境后的傷痛。賞析凡“死”字共二十二處。這些“死”字,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既準確鮮明,又形象生動,可謂妙語紛呈,出神入化!
(可從句式、結構、內容——死的危險、死的方式等角度分析)從這段文字的結構來分析“死”①為總述“死”的境地及危險性,具有提領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個“死”字的作用。十八個“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現,每句均以分號隔開。回顧九死一生的經歷,凸現“境界險惡,層見錯出”的困境。“死”(20)至(22)三個“死”字歸納以上十八種“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對“死”的看法和態度,“死而死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分顯示其以“死”報國的宏偉決心和凜然正氣。
從“死”的危險劃分有的來自敵方(元營),如②、③、④、⑥、⑧、(10)、(13)、(15)等,用以揭露元軍的兇狠和殘暴;有的來自內部(南宋),如⑦、⑨、(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亂和腐敗;有的來自環境的險惡,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從“死”的方式劃分主動(自殺)的“死”僅有⑤、⑥、⑦三個,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膽忠心;被動(他殺)的“死”有其余十四個(即所有來自敵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脅),顯示文天祥的高風亮節。22個“死”,構成了生動有力的排比句式,歷數作者自己出使北營被扣及伺機脫逃九死一生的艱險歷程。氣斷聲吞,扣人弦心,愛國之志,充滿字里行間,舍生取義的崇高品格躍然紙上。這段文字是全文抒發感慨、表達心態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與后一部分的提引。
小結第5節段意:回顧九死一生的經歷,抒發飽經痛苦以后的無限感慨和為國赴難的大無畏精神。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
(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表現了作者視死如歸、英勇抗爭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第二部分:
(第6—8自然段)說明詩篇的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并生發忠誠報國、死而無憾的感慨,且交代詩集的題名。第六節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間:有時以:介詞,用廢:廢棄手:親手(名作狀)留:被扣留發:從……出發(省略“于”)趨:疾走,奔赴來者:后世的人悲:同情,為……悲。第6節段意:說明詩集由來、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第七節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何為:“為何”的倒裝,做什么。乎:語氣詞僇:同“戮”,罪以1:用遺體:給予的身體殆:危險將:如果,連詞。于:向以2:用來(“無以”句式)以3:來(目的連詞)修:整治;從:跟從以為:把……作為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無:無論。無……不,無論……都向:從前使:假使委:拋棄微:沒有以:用來(微以=無以);或理解為介詞“依靠”文:文飾其:副詞,表反問,怎么。誠:實在返:使……返回。日月:指皇帝、皇后。正丘首:死于故國探討如何理解作者心中“死”、“生”、“義”的關系?這段議論,從君臣、父子倫理角度理性地述說生的目的,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為國家作出新的犧牲(取義),寫出作者忠誠報國、死而無憾的感慨。文章的主旨在此得以提升。第八節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這一年夏季五月,年號改為景炎,廬陵人文天祥給自己的詩集寫了序文,題名為《指南錄》。小結第8節段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心志,抒發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作為一位歷史上的愛國志士,他的報國行為是感人的,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總結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祐寶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46歲,遺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指南錄》《指南錄》,文天祥詩集。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軍進逼南宋首都臨安,文天祥赴元營談判,被扣押,后乘隙逃歸。他把出使被扣和逃歸途中所寫的詩結集,取作者《渡揚子江》詩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為“指南錄”。作者在寫這篇序之前,前已經為詩集寫了《自序》,故本篇稱為“后序”。除:授官,被任命為。都督:名詞用作動詞。統率。迫:逼迫,這里引申為逼近。遷:遷移,轉移。施:施行,實行,做。萃:聚集。莫:無定代詞,沒有誰。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適逢,正好。副詞。北:指元軍。紓:解除,消除。一行:古去一趟,今一群人。謂……為:認為……是往來:偏義復詞,側重往。求:尋求。翌日:第二天。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翻譯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統率全國各路軍馬。當時元軍已經逼近都城北門外,交戰、防守、轉移都來不及做了。滿朝大小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吳堅家里,都不知道該怎么辦。翻譯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適逢雙方使者的車輛往來頻繁,元軍邀約我朝主持國事的人前去相見,大家認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禍患。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顧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許可以用言辭打動。當初,使者奉命往來,并沒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虛實,回來謀求救國的計策。于是,辭去右丞相職位,第二天,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形勢危急:“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無計可施:“莫知計所出”,“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提問:文天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使北營的?心情:“予不得愛身”,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意圖:“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企圖以外交手段來挽回敗局;“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希望去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回來后好尋求挽救國家的策略。提問: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探討提問: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
明確: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小結第1節段意:
出使背景,心情意圖慷慨:古十分激烈、意氣激昂,今指大方上下:指元軍上下。輕:輕視,小看。于:介詞,在。羈縻:扣押,拘留,此處表被動。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度:揣度,估量。直:徑直。前:向前,上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數:列舉。利害:偏義復詞指害,危害。貌:表面上。名詞用作狀語。名:名義上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翻譯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剛到元營時,我據理力爭,言詞激昂慷慨,元軍上下都很驚慌震動,他們也沒敢立刻輕視我國。可不幸的是,呂師孟在這之前就和我結怨,賈余慶又緊跟著向敵人獻媚,于是我被拘留不能返回,國事就不可收拾了。翻譯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我自料不能脫身,就徑直上前痛罵元軍統帥不守信用,揭露呂師孟叔侄的叛國行徑,只想他們殺死我,不再考慮個人的利害。元軍雖然表面尊敬,其實很憤怒,兩個重要頭目名義上是到賓館來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圍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朝廷了。“抗詞慷慨,上下頗驚動”言辭精練,想象當時的場景。文天祥赴元營進行怎樣的斗爭?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小結第2節段意:出使北營,震懾敵方未幾:不久。詣:到……去。驅:驅使。而:表轉折,但,卻。分:名分,職分。這里指道理上,職分上。名詞用作狀語。昔人:即古人。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翻譯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不久,賈余慶等以祈請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軍驅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單。我按理應當自殺,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往。正如古人說:“將要有所作為啊!”“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將以有為也”文天祥為什么“分當引決”?又為什么“隱忍以行”?探討提問: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確:不矛盾。“求死”是因為“不得脫”,以死保全名節;“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小結第3節段意:身受羈縻,被驅北上,忍辱負重,圖謀再舉間:空隙,這里指機會。具:全,都。約:約定。詭:隱蔽。草,露:在野草間;在露天。名詞用作狀語日:名詞用作狀語,每天。相出沒:指與元軍互相遭遇或沒有遇見。這里可翻譯成“周旋”。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窮餓:困窘饑餓。無聊:這里指無依無靠。現指單調,沒有價值。迥:遠。靡:無,沒有。已而:不久。避:避開。出:逃出。至于:古到達,今退一步。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臺,以至于永嘉。永嘉臺州寧波杭州蘇州無錫江陰宜興鎮江揚州南京高郵儀征崇明島瓜洲高沙泰州海安如皋南通常州長江太湖北營蘇州洋桂公堂賈家莊城子河翻譯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到了京口,得到機會逃奔到真州,我立刻把元方的虛實情況告訴淮東、淮西兩位制置使,與他們約定聯兵討元。復興我朝的機會,大概就在此一舉了。留住了兩天,駐守維揚的統帥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改變姓名,隱蔽蹤跡,奔走野草,宿于露天,每天為躲避元軍的騎兵,周旋在淮河一帶。翻譯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臺,以至于永嘉。困窘饑餓,無依無靠,元軍懸賞追捕得又很緊急,天高地遠,高聲呼喊,沒有人應答。后來找到一條船,避開元軍占據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過揚子江口,進入蘇州洋,輾轉在四明、天臺等地,最后到達永嘉。第四段寫了文天祥脫險的過程,可分哪幾個層次?明確:第1層,得脫后的喜悅;第2層,受誤會后的困境;第3層,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
探討提問: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有哪些?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明確: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小結第4節段意:經歷艱險,力圖中興之:主謂之間,其:語氣詞表估計。幾:問數量,多少。詆:辱罵。爭:爭論。屢:多次,屢次。挾:攜帶。幾:幾乎,差一點兒。為……所:表被動。物色:古尋找,這里指“搜尋”,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頸死;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彷徨:古走投無路,今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去。如:到……去。竟使:假使。為……所:表被動。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趨:趨向,奔向。捕系:捕捉。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哨:哨船。如:到……去。無辜:指無罪。道:經過。名詞用作動詞。凡:總共,一共,總計。可:可能。固:本來。堪:忍受。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永嘉臺州寧波杭州蘇州無錫江陰宜興鎮江揚州南京高郵儀征崇明島瓜洲高沙泰州海安如皋南通常州長江太湖北營蘇州洋桂公堂賈家莊城子河探討提問:這段文字中連用了多少個“死”字?這樣寫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連用了22個“死”字,間隔反復,構成了生動有力的排比句式,說明環境險惡,表現了為解救國難而視死如歸的思想感情。從這段文字的結構來分析,“死”①為總述“死”的境地及危險性,具有提領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個“死”字的作用。這十八個“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現,每句均以分號隔開。“死”(20)至(22)三個“死”字歸納以上十八種“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對“死”的看法和態度,“死而死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分顯示其以“死”報國的宏偉決心和凜然正氣。
從“死”的危險劃分,有的來敵方(元營),如②、③、④、⑥、⑧、(10)、(13)、(15)等,用以揭露元軍的兇狠和殘暴;有的來自內部(南宋),如⑦、⑨、(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亂和腐敗;有的來自環境的險惡,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從“死”的方式劃分,主動(自殺)的“死”僅有⑤、⑥、⑦三個,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膽忠心;被動(他殺)的“死”有其余十四個(即所有來自敵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脅),顯示文天祥的高風亮節。
至于“死”的次數多寡,“死”前有“屢”、“幾”等詞加以限定,真是“層見錯出”,不計其數,這里就不贅述了。
探討提問:這段文字和全文有什么關系?明確:這段文字是全文抒發感慨、表達心態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與后一部分的提引。小結第5節段意:
九死一生,愿赴國難間:斷斷續續,有時。存:保存;本:指底稿。手:用手,名詞用作狀語。為:作為。悲:悲嘆;同情;思念。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翻譯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我在患難中,有時用詩記敘個人的遭遇,現在還保存著那些底稿,不忍心廢棄,在逃亡路上親手抄錄。現在將出使元營,被扣留在北門外的,作為一卷;從北門外出發,經過吳門、毗陵,渡過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揚州、高郵、通州的,作為一卷;從海路到永嘉、來三山的,作為一卷。我將把這些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后來的人讀了他,為我的志向而悲嘆。提問:結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確: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閱讀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幸:僥幸。求:要求。以:用。于:向。猶:副詞,還,仍然。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疆阿勒泰地區二中高考仿真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 職業技術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職業技術學院2024級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2025年河北省邯鄲市峰峰中學中考一模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測試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白酒的健康飲用方法考核試卷
- 煉焦焦化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考核試卷
- 畜產品加工產業政策動態分析考核試卷
- 紡織品終端店鋪運營管理考核試卷
- 稀土金屬礦床開采的粉塵污染防治考核試卷
- 2025屆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高三(最后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
- 霧化吸入療法合理用藥專家共識(2024版)解讀 2
- 單位食堂勞務外包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固體化學導論 第八章固體的擴散與表面化學 第九章固相反應課件
- 2025年內蒙古赤峰新正電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瑜伽授課合同協議
- 穿線分包合同協議
- 電梯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 2025年磁化水防垢除垢裝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二模生物試卷(含答案)
- 園林防汛應急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