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1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章細菌概述2目錄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3重點難點重點1.細菌的結構、生長繁殖、細菌的致病因素。2.正常菌群、滅菌、消毒等基本概念。3.細菌內外毒素的主要區別及感染的來源和類型。難點1.細菌的細胞壁的結構及特殊構造。2.細菌的代謝產物及致病性。3.感染的發生與發展及醫院感染。4學習目標1.建立無菌觀念,嚴格無菌操作;具有正確應用常用消毒滅菌法的能力。2.掌握細菌的結構、生長繁殖、致病性及正常菌群、滅菌、消毒等基本概念。3.熟悉細菌的形態、培養、分布、感染方式與類型及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4.了解細菌培養基的制備、接種、在培養基上的生長及變異現象;能判斷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了解其臨床意義及醫院感染的預防。5.學會細菌涂片、革蘭染色法操作及結果判斷;學會顯微鏡油鏡的使用與保養。5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一)細菌的大小觀察細菌常用光學顯微鏡,以微米(μm)為單位。不同種類的細菌大小不一,同一種細菌也因菌齡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有差異。(二)細菌的形態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桿菌螺形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61.球菌:菌體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如腎形、矛頭形等,平均直徑0.8~1.2μm。根據其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雙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四聯球菌和八疊球菌。
腦膜炎奈瑟菌①雙球菌:在一個平面分裂,分裂后成對排列。肺炎鏈球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7②鏈球菌在一個平面分裂,分裂后成鏈狀排列。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③葡萄球菌呈多個平面分裂,分裂后成葡萄狀排列。8④四聯球菌沿著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成正方形排列。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⑤八疊球菌沿著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成正方體排列。9桿菌的形態多樣兩端齊平炭疽芽胞桿菌兩端尖細白喉棒狀桿菌2.桿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0(1)典型桿狀;(2)球桿菌;(3)分枝桿菌;(4)鏈桿菌;(5)棒狀桿菌;分枝桿菌雙歧桿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1弧菌3.螺形菌螺形菌菌體有一個彎曲或幾個彎曲的細菌稱為螺形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二、細菌的結構與理化性狀基本結構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特殊結構
莢膜、鞭毛、菌毛、芽胞12細菌的結構模式圖13壁磷壁酸膜磷壁酸①磷壁酸:位于最外層,抗原性強是革蘭氏陽性菌特有成分。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41.細胞壁(1)位置與性質位于細菌最外層,具有堅韌彈性的膜狀組織。(2)組成成分
隨菌種不同而不同
革蘭氏陽性菌[G+]厚20~80nm,主要由磷壁酸和肽聚糖(又稱粘肽)組成。肽聚糖層約15~50層。(一)細菌的基本結構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5②肽聚糖
位于磷壁酸和細胞膜之間,15~50層
是由兩種單糖鏈、四肽側鏈及五肽交聯橋組成。單糖鏈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兩種氨基糖交替間隔排列,經β-1,4糖苷鍵聯結而成。四肽鏈是由谷、丙、甘、賴四種氨基酸組成
是G+和G-的共有成分。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6革蘭氏陽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側鏈、五肽交聯橋青霉素作用點溶菌酶作用點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7革蘭氏陰性菌[G—]
薄10~15nm,由肽聚糖和外膜構成。肽聚糖只有1~2層;外膜由內向外依次為脂蛋白、脂質雙層、脂多糖。①肽聚糖:少1~2層,缺乏五肽橋脂蛋白:由脂類和蛋白質構成②外膜脂質雙層結構是革蘭氏陰性菌特有結構。脂多糖(LPS)由類脂A、核心多糖、O特異多糖構成。是內毒素成分。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8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側鏈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19G+菌與G-菌肽聚糖結構比較
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0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菌細胞壁結構比較細胞壁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堅韌度較堅韌較疏松厚度20-80nm10-15nm肽聚糖層數可多達50層1-2層肽聚糖含量占細胞壁干重50%-80%占細胞壁干重5%-20%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多糖—+
敏感溶菌酶、青霉素鏈霉素致病物質外毒素內毒素
21(3)細胞壁的功能①維持細菌的固有外形。②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的外環境。③參與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④與細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藥物敏感性及染色性有關。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2主要化學成分:脂類、蛋白質及少量多糖細胞膜的主要功能①參與菌體內外物質交換②參與細胞的呼吸過程③是細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場所④形成中介體與細菌的分裂有關2.細胞膜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3(1)核糖體:細菌合成蛋白質的場所。(2)質粒: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控制特定的遺傳性狀,與細菌耐藥性有關。(3)胞質顆粒:細菌細胞質中含有多種顆粒,多數為細菌營養貯存物質。常見的是異染顆粒。3.細胞質為細胞膜所包裹的無色透明溶膠狀物,基本成分為水、無機鹽、核酸、蛋白質、脂類等內含有多種酶系統,是細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44.核質細菌是原核細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細菌的遺傳物質稱為核質或擬核,無核膜、核仁和有絲分裂器。功能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相似。核質是由一條雙鏈環狀的DNA分子反復回旋卷曲盤繞組成松散網狀結構。控制著細菌的生長代謝、分裂繁殖、遺傳變異。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51.莢膜莢膜:是某些細菌分泌并包繞在細胞壁外的一層較厚的黏液性物質。肺炎鏈球菌莢膜莢膜(二)細菌的特殊結構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6莢膜的化學成分:多數為多糖,少數為多肽,個別的是透明質酸。莢膜的意義①抗吞噬作用:具有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消化作用,與細菌致病性有關。②抗殺菌物質的損傷作用:可保護細菌免受溶菌酶、補體、抗體等對其損傷。③具有免疫原性:可作為細菌鑒別和分型的依據。④黏附作用:莢膜彼此粘連,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72.鞭毛鞭毛:是某些細菌菌體上附著的細而長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鞭毛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或經特殊染色法后才能在光鏡下看到。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鞭毛的分類①單毛菌②雙毛菌③叢毛菌④周毛菌28鞭毛菌分類雙毛菌叢毛菌周毛菌單毛菌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29細菌鞭毛的類型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30傷寒桿菌的鞭毛①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②具有免疫性,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可用于細菌的鑒別。③與致病性有關,可使菌體粘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而導致病變。鞭毛的意義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31菌毛:為存在于許多G-菌和少數G+菌菌體表面的比鞭毛細而短直的絲狀物。3.菌毛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菌毛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32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①普通菌毛——遍布菌細胞表面,每菌可達數百根。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②性菌毛——數量少,1~4根,與細菌的耐藥性質變異有關。按其功能分為
33芽胞:是某些細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細胞質脫水濃縮在菌體內形成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小體。是細菌的靜止的休眠形式,來保護細菌度過不良環境。芽胞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形式,只是用來度過不良環境。產生芽胞的大多是革蘭氏陽性菌。4.芽胞芽胞細菌(繁殖體)休眠狀態正常代謝不能繁殖能繁殖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34芽胞形成芽胞
細胞分裂
繁殖體周期子代細胞
35芽胞的意義炭疽芽胞桿菌破傷風梭菌①鑒別細菌②抵抗力強③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以殺滅芽胞為滅菌標準第一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36胞質顆粒核糖體菌毛核質細胞壁細胞膜質粒鞭毛莢膜細菌結構總結37一、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及保護方法【實驗目的】1.掌握顯微鏡油鏡的使用與保養方法。2.熟悉細菌基本形態和特殊結構的辨認。3.學會細菌涂片、革蘭染色法操作及結果判斷。實驗一細菌形態與結構觀察【實驗內容與方法】1.油鏡的原理2.油鏡的使用與保護二、細菌的基本形態與
特殊結構觀察(示教)381.細菌涂片標本制作過程:細菌涂片→干燥→固定后2.革蘭染色法丹麥細菌學家革蘭(Gram)在1884年創立,將所有細菌分成兩類:G+菌和G-菌。①初染:龍膽紫或結晶紫染液,1分鐘,水洗;②媒染:盧戈碘液,1分鐘,水洗;③脫色:95%酒精,0.5~1分鐘,水洗;④復染:稀釋復紅,0.5~1分鐘,水洗。三、細菌涂片標本制作和革蘭染色法實驗一細菌形態與結構觀察39一、細菌生長的繁殖(一)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1.營養物質:水、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等2.酸堿度(pH):7.2~7.63.溫度:37。C4.氣體:O2、CO2
根據細菌對氧氣的需求,將細菌分為專性需氧菌;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微需氧菌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40結果:G+菌:紫色;
G-菌:紅色。實驗一細菌形態與結構觀察
意義:①鑒別細菌;②選擇抗菌藥物;③研究細菌的致病性。41必要的氣體環境①專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統,僅能在有氧環境下生長。②專性厭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統(氧化還原電勢高的呼吸酶、分解有毒氧基團的酶),只能在無氧環境中進行發酵。③兼性厭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無氧發酵兩種功能,但以有氧時生長較好。大多數病原菌屬于此類。④微氧菌:在低氧壓(5%~6%)生長最好。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42(二)細菌繁殖的方式與速度1.生長方式:以無性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2.繁殖速度:多數為20~30min3.繁殖規律:將一定量的細菌接種在適宜的培養基中培養,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以培養物中活菌數的對數為縱坐標,可得出一條曲線,稱為生長曲線。分為四期(1)遲緩期(2)對數生長期(3)穩定期(4)衰亡期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43細菌生長曲線活菌數的對數培養時間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遲緩期44(三)細菌的人工培養
1.培養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稱為培養基。(1)按培養基的物理性狀不同分為
①液體培養基②固體培養基③半固體培養基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45(2)按培養基的用途不同分類①基礎培養基:可供大多數細菌生長②營養培養基:供營養要求較高或特殊的細菌生長③鑒別培養基:有助于細菌的鑒別 ④選擇培養基:選擇性培養目的菌,抑制非目的菌生長⑤厭氧培養基:供專性厭氧菌的生長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46菌膜菌沉淀均勻混濁對照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2.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1)液體培養基:表面生長、混濁生長、沉淀生長47(2)固體培養基:菌落,菌苔。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菌落48(3)半固體培養基無動力有動力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3.人工培養細菌的意義(1)傳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2)生物制品的制備。(3)細菌的鑒定與研究。(4)基因工程的應用。491.致熱原:又稱熱原質。是細菌合成的一種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能引起發熱反應物質。產生熱原質的細菌G+菌,熱原質即其細胞壁的脂多糖。2.毒素和侵襲性酶:細菌產生外毒素和內毒素兩類毒素。外毒素是多數G+菌和少數G-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蛋白質內毒素是G-菌的脂多糖侵襲性酶: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一)合成代謝產物及其意義二、細菌的代謝產物503.維生素:某些細菌能合成維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還能分泌到周圍環境中。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類能抑制或殺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腫瘤細胞的物質。5.細菌素:是某些細菌產生的僅對其近緣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6.色素:
細菌的色素有兩類——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體,是菌落顯色而培養基顏色不變。水溶性色素,能彌散到培養基或周圍組織。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51糖的分解代謝產物及其意義糖發酵試驗葡萄糖HCOOH脫氫酶CO2+H2
(二)分解代謝產物及意義不同的細菌含有不同的酶類,因此對糖和蛋白質的分解能力及分解后的產物也不相同。根據細菌的這些特點可以對細菌進行鑒別。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52吲哚試驗色氨酸→吲哚→玫瑰吲哚↑
吲哚試劑
-+蛋白質的分解代謝產物及其意義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53
遺傳: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親代將其生物學性狀傳給子代,而且代代相傳,其子代和親代之間表現為相似性。變異:在一定條件下,子代與親代之間或子代與子代之間的生物學性狀出現的差異。三、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一)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1.形態結構變異細菌的L型變異形態:鼠疫桿菌:3%~6%NaCl瓊脂培養基莢膜:肺炎鏈球菌542.毒力變異強毒變異為弱毒——卡介苗的研制弱毒變異為強毒——用于細菌戰爭3.耐藥性變異(二)細菌變異在醫學的意義細菌對某種抗菌藥物由敏感變為耐藥的變異1.病原學診斷方面2.臨床治療方面3.傳染病預防方面4.基因工程中的應用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55一、細菌的分布(一)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細菌土壤耕作層細菌含量最多,其中絕大多數對人類有益。病原菌主要來自人、動物的排泄物及尸體。引起戰傷或創傷感染。2.水中的細菌不同的水源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水中的病原菌主要來自土壤、人和動物的排泄物等。引起消化道傳染病的流行。3.空氣中的細菌細菌的種類和數量較少。主要來自土壤、塵埃、人和動物的呼吸道及口腔排出物。引起呼吸道傳染病或傷口感染。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56(二)細菌在正常人體的分布(教材表2-3)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正常人體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著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通常對人體無害甚至有益,為人體的正常微生物群,稱為正常菌群。正常人體的血液、內臟、肌肉等部位是無菌的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義
①生物拮抗作用
②營養作用
③免疫作用此外,還有一定的抗癌及抗衰老作用(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573.條件致病菌正常菌群與人體間的平衡狀態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被打破,使原來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因此把這些細菌稱為條件致病菌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致病菌的特定條件①寄居部位的改變②機體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調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誘因
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58二、消毒與滅菌(一)基本概念1.消毒殺死物體或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用于消毒的化學制劑稱為消毒劑一般用化學方法2.滅菌指殺滅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滅菌比消毒徹底殺滅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細菌的繁殖體和芽胞一般用物理方法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593.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一般不死亡用于防腐的化學制劑稱為防腐劑同一種化學制劑,在高濃度時可為消毒劑,在低濃度時可做為防腐劑4.無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意思,是滅菌的結果經過滅菌的物品稱“無菌物品”
5.無菌操作: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方法稱為無菌操作或無菌技術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0(二)物理消毒滅菌法1.熱力消毒滅菌法低溫:細菌酶活性降低,細菌生長抑制。
2~4oC保存菌種和食物。高溫:使細菌的蛋白質和酶活性破壞、死亡。臨床上常用熱力進行滅菌。同一溫度下,濕熱比干熱效果好,其原因是①濕熱中細菌菌體吸收水分,蛋白質較易凝固。②濕熱比干熱穿透力大。③濕熱的蒸汽與物體接觸凝結成水時放出潛熱,能迅速提高物體的溫度。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1(1)濕熱消毒滅菌法①煮沸法:100℃5~10分鐘用于注射器、食具、飲水消毒。殺死芽胞1~3小時。(注意事項)②流動蒸氣消毒法:用蒸籠或阿諾蒸汽鍋
流通蒸氣滅菌15~30分鐘
③間歇蒸氣滅菌法:含糖類、血清、蛋白的培養基滅菌移入37℃溫箱過夜,如此連續3次,可達到滅菌目的。
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2④高壓蒸氣滅菌法
是一種最常用、最有效的滅菌方法
用高壓蒸氣滅菌器壓力1.05kg/cm2或103kPa達121.3℃15~30分鐘
注意事項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3(2)干熱滅菌法常用的有干烤法、焚燒法和燒灼法①焚燒是一種最徹底的滅菌方法
僅用于廢棄物或動物尸體②燒灼直接用火焰滅菌③干烤在干烤箱中進行160~170℃,2小時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⑤巴氏消毒法:加熱61.1℃~62.8℃30分鐘或71.7℃15~30秒。常用于牛奶、酒類的消毒。642.輻射殺菌法
(1)日光與紫外線日光殺菌主要依靠其中的紫外線病人的書籍、衣服、被褥等用品在日光下曝曬數小時,可殺死大部分細菌。紫外線有效殺菌波長為200-300nm,其中以265-266nm的殺菌力最強,與DNA吸收光譜范圍相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干擾DNA的復制與轉錄,導致細菌變異和死亡。但紫外線穿透力弱,只適用于手術室、病房、實驗室等的空氣消毒及物品的表面消毒。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53.過濾除菌法是用物理阻擋的方法將液體和空氣
中的細菌除去。所用的器具是濾菌器。主要用于不耐熱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空氣等的除菌。石棉濾菌器★燒結玻璃濾菌器薄膜濾菌器★素陶瓷濾菌器高效顆粒空氣濾器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2)電離輻射殺菌包括高速電子、X射線、γ射線等主要是破壞細菌的DNA
66(三)化學消毒滅菌法1.消毒劑消毒劑對細菌和人體細胞都有毒,故只能外用(1)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與用途:表2-4(2)影響消毒劑作用的主要因素①消毒劑的性質、濃度和作用時間②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③環境因素2.防腐劑低濃度的消毒劑可用做防腐劑,防止或抑制細菌的生長0.01%硫柳汞、0.5%石炭酸、山梨酸鉀等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7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1.概念2.醫院感染的危險原因
①感染對象免疫功能低下及患有免疫缺陷或其他疾病者。②各種診療技術,尤其是侵入性檢查與治療的廣泛應用。③損傷機體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激素和抗生素的不適當使用等。三、醫院感染683.常見的醫院感染
①肺部感染:在醫院感染中占23.3%~42%。②尿路感染:在醫院感染中占20.8%~31.7%。③傷口感染:在醫院感染中約占25%。④病毒性肝炎、皮膚及其他部位感染等。4.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①加強宣傳工作,提高病人和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②嚴格執行醫療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術規范。③嚴格執行隔離技術規范,根據病原體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④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69侵襲力毒素菌體表面結構侵襲性酶外毒素內毒素一、細菌的致病因素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能使宿主致病的為致病菌或病原菌細菌能引起機體疾病的性能稱為細菌的致病性侵入數量毒力侵入門戶細菌的致病性70(1)菌體表面結構①莢膜、微莢膜、類莢膜②菌毛等粘附素具有粘附作用的細菌結構稱為粘附素分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如脂磷壁酸
1.侵襲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機體防御機能,侵入機體并在機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一)細菌的毒力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強弱程度71①血漿凝固酶:金黃色葡萄球菌②透明質酸酶:A群鏈球菌。可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利于細菌在組織中擴散③鏈激酶和鏈道酶:能激活溶纖維蛋白酶……④其他侵襲性物質:殺白細胞素、溶血素等
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2)侵襲性物質2.毒素細菌毒素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不同,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類。72②來源:多由G+菌合成釋放,部分G-菌死亡后亦可釋出。③化學成分:蛋白質,不耐熱,易被熱、酸、蛋白酶分解破壞。(1)外毒素①概念:是某些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并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毒性強,抗原性也強。如肉毒毒素純品1mg可殺死2億只小白鼠,毒性比氰化鉀強1萬倍。
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73④抗原性:強,可經甲醛脫毒制成類毒素,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⑤致病作用:毒性強;對組織器官有高度選擇性;引起特有臨床癥狀(見表2-5)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2)內毒素
①來源: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結構,菌體死亡裂解后釋出。②化學成分與特性:脂多糖,性質穩定,耐熱;對強酸、強堿不敏感。不能用甲醛處理成類毒素。74內毒素結構示意圖75對人體組織器官的選擇性不強,引起的癥狀基本相同③致病作用發熱反應:內毒素作用于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后,導致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WBC反應:因骨髓受到內毒素的刺激,釋放大量白細胞,造成外周血中白細胞總數顯著增多。但傷寒沙門菌內毒素可始終使白細胞總數減少。內毒素血癥與內毒素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76表2-6外毒素與內毒素的主要區別區別要點外毒素內毒素來源革蘭氏陽性菌和部分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存在部位多數分泌菌體外,少數菌溶解后釋放細胞壁成分,菌體裂解后釋放化學成分蛋白質脂多糖穩定性不耐熱,加熱60℃30分鐘被破壞耐熱,160℃2~4小時被破壞免疫原性強,能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甲醛處理脫毒后,可制成類毒素較弱,甲醛處理不能成為類毒素毒性作用強,對組織器官具有選擇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臨床癥狀較弱,各種細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臨床癥狀相似77(二)細菌的侵入數量菌量又與病原菌毒力強弱和機體免疫力高低有關(三)細菌的侵入門戶有了一定毒力和數量的病原菌,如果沒有適宜的侵入門戶,還是不能使易感染者發生感染。不同細菌其侵入途徑不同: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膚粘膜創傷感染接觸感染節肢動物叮咬感染多途徑感染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78(一)感染的概念: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病原菌突破機體的防御功能,侵入機體,與機體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稱為感染。感染常稱為傳染,但感染與傳染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感染不一定具有傳染性,而傳染屬于感染范疇。二、感染的發生與發展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二)感染的來源與傳播方式1.感染的來源感染按其來源可分為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柳州工學院《新媒體概論(藝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暖通空調綜合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制備科學(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職業大學《GS二次開發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彩泥粽子手工課件
- 2024年貴金屬靶材項目資金需求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第17講 人類遺傳病-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精講課件
- 高中化學2023北京通州高三(上)期中化學(教師版)
- 新生兒臍部護理
- 超星爾雅學習通《創新創業(同濟大學)》2024章節測試含答案
- 居家社區養老助潔服務規范
- 旅拍跟酒店合作協議
- 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
- 誤差理論分析課件
- 【宜賓五糧液有限公司償債能力分析(定量論文)11000字】
- 燈光音響舞臺機械施工施工方案和技術措施方案
- 口腔醫院與美容院合作讓您的笑容更加燦爛
- 中建工程質量管理制度
- 專科聯盟服務流程
-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同步練習(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