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_第1頁
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_第2頁
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_第3頁
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_第4頁
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篇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1二十四節氣里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這是春天里的第一天,也是古代的春節。據《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不過,為什么有時一年里都沒有立春,有時卻有兩個立春呢?一年可以有0個、1個或2個立春?今天這個立春是2023年2月4日凌晨5:28:25,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注意到沒有,雖然我們一般說“2023年戊戌狗年”(提醒一下要高考的高三同學,戊戌變法120年了),但現在仍是臘月中旬,還沒有過農歷年,所以這個“立春”雖然來了,可“狗年”還沒有來,要到2月16日正月初一才進入戊戌狗年。往前翻翻日歷,2023年2月3日,那也是一個丁酉雞年立春,正月初七。所以民間稱之為“兩頭春”,雞年的年頭年尾各有一個“立春”。再往后翻日歷,2023年2月4日,戊戌狗年臘月三十除夕日,又是一個“立春”,嘿,狗年的年頭沒有立春,在最后一天卻發了春。狗年除夕“發春”,導致接下來的己亥豬年沒有了立春,民間稱之為“無春年”,這個豬年從2023年2月5日到2023年1月24日。2023年2月4日,庚子鼠年正月十一是又一個立春,這一年也再次成為“兩頭春”。相信經過上面的陳述,各位已然暈菜了。暈菜的原因,是我們上面把三種“東西”混在了一起說。把它們撕扯開來,就容易理解了。年年歲歲,年不是歲這三種“東西”分別是什么呢?第一種是公歷,它是一種陽歷,也是我們現在日常工作中依據的,全世界通用的歷法。公歷周期是太陽在天上看起來的運行周期,也就是地球公轉周期,一年365天(閏年多一天)。第二種是節氣,它也是一種陽歷。節氣,指的就是太陽運行節律,而且是以天文學家的嚴格標準規定的。比如這個立春(2023年2月4日,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日)節氣的時刻是凌晨5點28分25秒。今天是周日,這個時間你肯定還沒有起來。24節氣的周期是太陽回歸年365.2422天(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個周期,在中國古代實際上被稱為“歲”,年年歲歲,就來源于此。如此一來我們就理解了,為什么立春這個節氣總是出現在公歷2月4日左右,因為它們都是基于太陽的運行規律決定的。而且今天的節氣與公歷,其定義也有歷史淵源:我們現在用的這一版公歷是在16世紀末才制定出來的;24節氣盡管是中國古代傳統,可我們如今用的現代版本,卻是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17世紀初更新定義的,是中西方天文學結合的產物。第三種,是夏歷(也是人們平常說的“農歷”)的年月日(如丁酉雞年臘月十九日),這里的月,是從初一到三十(有時只到二十九)日的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形狀變化周期;所以有時也稱“陰歷日期”。陰,即太陰,就是月亮。夏歷里年的長度,是有一定彈性的,有時是12個月即354天(比如戊戌狗年),有時插入一個閏月,那一年就是13個月即384天(比如丁酉雞年);這樣長短搭配,平均年長依然是回歸年365.2422天。第二種和第三種綜合起來,才是完整的農歷。所以我們說,農歷不是單純的“陰歷”,而是陰陽合歷,既參考太陽周期,也參考月亮周期。它的日期是按月亮朔望周期,可由于閏月的設置,年的長度是向太陽周期靠攏;更重要的是,作為農歷重要成分的24節氣,是嚴格按照太陽周期來設置的。這樣調整后,年月日跟季節大體上是相匹配的,比如立春,雖然農歷日期并不固定,但立春總是在正月初一前后游蕩(或者反過來說,正月初一總是出現在立春前后)。“開春”之后,就該準備下一年的各項大事了,皇帝要祭天,農民要耕地。年歲長短,不夠匹配“兩頭春”“無春年”的出現,則來自于這種“陰陽合歷”雙軌制里的不和諧之處。既然農歷一年的實際長度是354天或384天,24節氣周期一歲是365.2422天,一年比一歲(也就是立春出現的周期)或長或短,有時短11天多,有時長不到20天。所以如果某年是平年12月354天,大年初一時,上一年立春又剛過去沒多久(小于11天或略長),下一個立春就會在除夕之后了,這一年就會成為“無春年”,比如下一個己亥豬年。如果某一年是閏年13個月384天,而且立春出現在正月二十之前,那么時間合適的話(除了天數,還要考慮時分秒),下一個立春落在當年臘月里面,就會出現“兩頭春”的現象。比如這個丁酉雞年第一個立春是正月初七,插入一個閏六月之后,第二個立春是臘月十九。某年是“兩頭春”,是否下一年就“無春年”呢,未必如此。正巧這個連著的雞年狗年就不是。雖然狗年正月初一時,今天這個立春剛過去了11天多,但立春時刻出現在早上5點半,導致下一個立春出現在了狗年臘月三十的中午11點一刻,最后一天來了“立春”。也就是說,雖然狗年前頭的立春被384天的雞年給搶跑了,可狗年又搶走了“豬年的立春”,忠誠勇猛的狗年不是“無春年”,可憐憨厚的豬年才是“無春年”。“立春”時,未必是春天再進一步說,其實“立春”這個準確的太陽運行周期時刻,也不能完全決定“春天”是否一定來臨了。“立春”只是一個天文學定義,它的周期雖然精準(實際上緣于地球運動精準),但決定“春天”的還有每年不同的天氣。天文和天氣,雖然都姓“天”,可它們只是親戚,并不是一回事兒。有些人會打電話給“天文臺”問“天氣”,可現代來說,那是屬于“氣象臺”的事兒(不過,香港負責氣象的機構也叫“天文臺”)。24節氣里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五日一候,一共七十二候,每候對應一種物候。譬如立春的三候,就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和魚陟負冰——春風吹拂,大地解凍;蟄伏小蟲,蘇醒活動;魚浮水面,如負碎冰。不過,傳統經驗上的“節氣”和天氣物候,只適用于形成24節氣傳統的中原,不適用于其他地區。因為太陽運行周期只是決定天氣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理因素(氣候帶、海陸位置等)也能大大影響天氣。熱帶常年是炎夏,南北極四季有不融之冰雪。就我們國家來說,作為典型的溫帶國家,現在采用的入春定義為“連續五天平均氣溫大于10攝氏度”,這就決定了中國“立春”時間統一,南北“入春”時間則差異甚大。歷法惹禍,與人無涉民間關于“兩頭春”和“無春年”有很多或喜慶、或悲催的說法,譬如什么“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依據,只是根據“立春”這個標志性的天文日期進行的想象。“兩頭春”和“無春年”出現的原因,是我們農歷如此規定的關系。我們采用了太陽周期和月亮周期兩種并不完美匹配的周期來標記年月日,因為兩種周期都顯而易見——萬物生長靠太陽,月亮形狀抬頭可見,對于沒有鐘表,更沒有互聯網對時的古人來說,這是很容易獲得的日期指示。即使是今天的時間制度也來自天文觀察。這個習慣根深蒂固,如今我們還是要在正月初一過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七月初七看牛郎織女,八月十五吃月餅。月亮給我們帶來了好吃的月餅(五仁除外),也帶來了有沒有“春”的煩惱。假如我們把年月日的定義略作修改,那么“兩頭春”和“無春年”現象就可能不存在了,比如修改農歷,提前一個月過年,讓每年的立春都落在這一年的一月尾二月頭,那每年都有“春”了;或者像宋代科學家沈括提議的,廢除“陰歷”日期,按24節氣定為12個月,規定立春就是正月一日,實際上完全改為陽歷,那每年第一天也就是“春”了。當然,我們現在依然沿用了以前的傳統歷法規則,也就導致“兩頭春”和“無春年”現象依然存在。只是隨著科學素質的提高,迷信的說法沒有那么多人相信了。每個新年都是值得期待的日子,為了歷法誤差,把某一年看作晦氣不祥,實在是毫無必要。與其關心“今年有無春”,不如關心點實際的——我們關注時令節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博大精深的當季“能好怎”。“立春”,又叫“咬春”,吃春餅啃蘿卜挖薺菜,都是傳統的“咬春方式”。一年之際在于春,先一起愉快地“迎春”“咬春”吧!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2立春在我們這邊也叫打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個節氣,立春的節氣到來預示著天氣慢慢的變暖,春天也就開始了。根據老黃歷查閱到,2023年立春是在2月4號,也就是農歷的正月十一,來的時間算是比較早的,元宵還沒過就已經打春了。而下一個立春是在陰歷,2023年的臘月二十二,雖然臨近年關,但是還是在2023年呢。所以2023年就有了兩個立春,民間稱之為“雙春年”,也叫兩頭春。圍繞著立春節氣,不同的年份也有不同的說法,有單春年、雙春年、無春年,分別代表著這一年中有一個立春、兩個立春、沒有立春。由于大部分的年份都是單春年,所以單春年一般大家很少提及,而到了雙春大家就比較重視了。“雙”是大數,逢雙見喜,新人婚姻嫁娶喜歡“成雙成對”,為了以后能過上好日子,幸福美滿,老一輩都會請人算好適合結婚的好日子,一般都會挑有立春的年景選擇成婚,寓意好運,美滿。有些地方的風俗認為雙春年結婚,新人能夠和諧美滿,多子多福。但有些地方有很相反,認為一年有兩個立春,結婚則不是很好,主要春有“二度春”的含義,認為這樣的年景結婚則會離婚,婚姻不美滿。“雙春年”在民間的一些說法,不過是一些美好的寓意,例如“一年難逢兩頭春,百年難逢歲交春”,“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一年打兩春,豆子貴如金”等諸多俗語。一年有兩個立春主要是歷法的不同而出現的情況,我們有兩種歷法,陽歷和農歷,在農村主要的婚姻嫁娶,紅白喜事,生日都會選擇陰歷作為好日子。一年兩頭春與年內無立春3時間過得很快,明天就是冬至了,俗話說得好“過了冬至就是年”,冬至到了年也就不遠了。眼看著2023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村里人討論明年的也就多了起來。聽村子里的老人說,2023年是雙春年,那么“”雙春年“”是什么意思?有啥講究呢?立春在我們這邊也叫打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個節氣,立春的節氣到來預示著天氣慢慢的變暖,春天也就開始了。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按照中國的農歷來制定的日子,時間是不固定的,主要是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律,確定的24節氣哪天到來。根據老黃歷查閱到,2023年立春是在2月4號,也就是農歷的正月十一,來的時間算是比較早的,元宵還沒過就已經打春了。而下一個立春是在陰歷2023年的臘月二十二,所以2023年有兩個立春,雖然臨近年關,但是還是在2023年呢,所以2023年就有了兩個立春,民間稱之為“雙春年”,也叫兩頭春。雙春年顧名思義,是一年中有倆個“春”,這個春指的是“立春”節氣,立春節氣比較特殊,是春天的第一個節氣,所以一般大家都會將立春作為春的代表。圍繞著立春節氣,不同的年份也有不同的說法,有單春年、雙春年、無春年,分別代表著這一年中有一個立春、兩個立春、沒有立春。由于大部分的年份都是單春年,所以單春年一般大家很少提及,而到了雙春年以及無春年的時候大家就比較重視了,無春年也叫做“寡婦年”,無論是雙春年還是無春年,民間都有很多的習俗。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就是說在無春年結婚不太好,所以呢只要碰到沒有立春的農歷年則被稱之為“無春年”,“寡婦年”。農歷沒有立春的年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年景,俗話說的“寡婦年,倒春寒”這樣的年景,很容易出現倒春寒的天氣情況,給農業豐收帶來很嚴重的損害。“春天”是萬物復蘇,繁衍生息的季節,如果當年農歷沒有立春節氣,那么在有些地方的民間認為這樣的年景不太好,不適合婚姻嫁娶,所以在無春年,很多農村的結婚都比較少。“雙”是大數,逢雙見喜,新人婚姻嫁娶喜歡“成雙成對”,為了以后能過上好日子,幸福美滿,老一輩都會請人算好適合結婚的好日子,一般都會挑有立春的年景選擇成婚,寓意好運,美滿。有些地方的風俗認為雙春年結婚,新人能夠和諧美滿,多子多福。但有些地方有很相反,認為一年有兩個立春,結婚則不是很好,主要春有“二度春”的含義,認為這樣的年景結婚則會離婚,婚姻不美滿。一年有兩個立春主要是歷法的不同而出現的情況,我們有兩種歷法,陽歷和農歷,在農村主要的婚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