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_第1頁
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_第2頁
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_第3頁
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_第4頁
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榆林市成考專升本2023年生態學基礎自考模擬考試(含答案)學校:________班級: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號:________

一、單選題(30題)1.寄生食物鏈是()。

A.青草→羊→虎B.綠藻→蝦→小魚C.鼠→跳蚤→細菌D.蛹→雞→狼

2.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生物群落的組成成分的是()。A.動物B.植物C.微生物D.土壤

3.高爾基體中,寡糖鏈的合成與加工非常像一條裝水線,N-連接和O-連接糖基化最后一步都是要加上唾液酸此可推測催化唾液酸轉移酶最有可能存在于高爾基體的()。

A.(;GNB.順面膜囊C.中間膜囊D.反面膜囊和TGN

4.炎熱夏季的中午,玉米苗會出現暫時性萎蔫現象,關閉氣孔以減少水分蒸發,玉米的這種適應是()。A.行為適應B.生理適應C.結構適應D.形態適應

5.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謝爾福德B.達爾文C.奧德姆D.莫比烏斯

6.環境中,生物因素之間的作用,其本質是()。

A.捕食與被捕食之間的關系B.寄生與被寄生之間的關系C.協同進化D.營養的關系

7.生態演替指的是()。

A.由環境改變引起群落單位能量流穩定

B.物種組成和群落過程隨時間而改變,從而引起群落單位能量流穩定

C.生態系統的發展

D.生態系統的發展頂點

8.導致生物群落水平上復雜鑲嵌性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物種在群落內均勻分布B.群落內部環境的不均勻性C.種內相互關系的作用D.親代的遷徙習性

9.綿羊、山羊和鹿這類動物總是在秋天進入生殖期,這主要是因為()

A.生長健壯B.水草豐美C.氣候適宜D.短日照的到來

10.板狀根現象常見于()。A.北方針葉林B.落葉闊葉林C.針闊混交林D.熱帶雨林

11.根據食物鏈富集原理,DDT在體內濃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魚C.食小魚的大魚D.食大魚的水鳥

12.“-3/2自疏法則”描述了植物種群內個體間由于競爭而產生的()。A.密度效應B.產量效應C.溫度效應D.邊緣效應

13.邏輯斯蒂增長模型的曲線是呈()。A.J型B.S型C.直線D.拋物線

14.在強風地區生長的植物,其結構特征一般類似于()。A.濕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15.物種頻度從高到低分A、B、C、D、E五級,按饒基耶爾(Raunkiaer)頻度定律,在一個種類分布比較均勻的群落中,屬于五個級別頻度的種類的物種數的關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16.下列有關次級生產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二級、三級消費者不能同是次級生產

B.生態學中沒有三級、四級生產力

C.次級生產是異養生物有機體再利用的過程

D.動物性生產都稱為次級生產

17.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種組成最簡單的是()。A.常綠闊葉林B.落葉闊葉林C.熱帶雨林D.荒漠生物群落

18.經驗證明,要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優越,其森林覆蓋率要達到()

A.10%B.20%C.30%D.40%

19.附生植物與被附生植物是一種典型的()關系。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協作D.負相互作用

20.溫帶草原在半干旱區的群落類型是()

A.草甸草原B.典型草原C.荒漠草原D.高山草甸

21.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中,大約只有10%~20%能夠流通到下一個營養級,其余的則為()所消耗。

A.同化作用B.異化作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22.近年來,我國太湖大面積出現藍藻,從種群數量變動的角度,這一現象屬于()。A.種群平衡B.種群暴發C.生態入侵D.季節消長

23.喬木樹種的生活型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24.能夠使原生植物群落復生的條件是()。

A.土壤和植物的繁殖能力B.氣候和植物的種子來源C.土壤和植物的種子來源D.氣候和植物的繁殖能力

25.種群的季節性消長主要是()

A.環境因子的影響B.生物因子的影響C.人為活動的影響D.突發性自然災害

26.“三基點”溫度是指()

A.最低溫度B.最適溫度C.最高溫度D.以上三者都是

27.邏輯斯蒂方程中的修正項(K-N)/K,是邏輯斯蒂系數,其意義是()。A.環境壓力的度量B.環境負荷量C.增長量D.常量

28.經驗證明,要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優越,其森林覆蓋率要達到()。A.0.1B.0.2C.0.3D.0.4

29.物種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單位和繁殖單位是()。A.種類B.個體C.種群D.群落

30.下列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氣C.水能D.煤

二、填空題(20題)31.高地的植物容易受__________。

32.種群增長的基本型有J型增長和______。

33.調和人與自然的矛盾,要實行利用與保護兼顧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堅持收獲量小于______的原則。

34.常見的生態模型有三種:動態模型、______和最佳模型。

35.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間的范圍稱為______。

36.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相互關系是長期()的結果。

37.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包括______、______和生理生化適應。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協同作用,這一特性稱為______。

38.晝夜節律是由于地球的______所造成的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使能量輸入成為一種周期性變化。

39.種群的數量隨時間的變化而上下擺動的情況稱為______。

40.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植物種稱為______。

41.食肉性動物種類的領域面積較同樣體重的食草性種類。

42.生產者包括所有的綠色植物和______自養生物。

43.恒溫動物的生長效率低于變溫動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44._______既能在陽地生長,也能在較陰的地方生長,只是不同植物種類的耐陰性的程序不同而已。

45.邏輯斯諦“S”型增長曲線漸近于______值,但不會超過這個最大值水平。

46.種群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理想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出生數量,稱為種群的______出生率。

47.禁止使用氟利昂作為制冷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氣圈的_______層。

48.栽培作物沒有自然植被茂密,不能覆蓋全部土地表面。特別是當農作物收割之后,土壤直接暴露在風雨的沖擊之下,細小的土壤顆粒會隨風飛散,隨水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逐漸變得不適于農作物生長。這個過程叫做______。

49.菜園土壤的表層中,團粒結構發育最好,這是由于土壤______含量高。

50.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需要是分階段的,生物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生態因子是隨著生物______階段的推移而變化的。

三、判斷題(10題)51.春化現象反映的是植物開花與日照長度的關系。()

52.地球上資源分布不均勻導致國家發展的速度也不均衡。()

A.正確B.錯誤

53.根據有效積溫法則可推算出昆蟲在一年內可能發生的世代數,從而進行蟲害預報。()

54.大氣對流層中臭氧濃度的增加,可吸收地球表面反射回宇宙的紅外輻射,使地球氣溫升高。()

A.正確B.錯誤

55.溫度低于一定的數值,生物便會因低溫而受害,這個數值稱為臨界溫度。()

A.正確B.錯誤

56.生態系統的功能是維持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統。()

A.正確B.錯誤

57.海岸潮汐帶的一些蚌類是均勻分布的。()

A.正確B.錯誤

58.水稻和陸稻屬于土壤生態型。()

A.正確B.錯誤

59.相對于限制因子來說,改善主導因子獲得的效益最大。()

60.溫室效應的加劇會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四、簡答題(5題)61.種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62.簡述氮循環中的主要化學過程。

63.什么是食物鏈、食物網?

64.丹麥植物學家饒基耶爾(Christen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分為哪幾種主要的生活型?

65.簡述影響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五、論述題(5題)66.簡述生物群落發生的進程。

67.論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途徑。

68.以DDT為例,說明物質富集的危害。

69.怎樣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70.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分解作用?影響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論述分解作用的生態學意義。

六、單選題(0題)71.《物種起源》的作者是()

A.達爾文B.馬爾薩斯C.坦斯利D.洪堡德

參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D解析:A、B、C三項只是生物間的一種關系,本質上三者都是營養關系,故選D。

7.C

8.B

9.D

10.D

11.D

12.A“一3/2自疏法則”描述了植物種群內個體間由于競爭而產生的密度效應。

13.B

14.D在強風地區生長的植物,物種比較貧乏,其結構特征類似于旱生植物。

15.B

16.A

17.D

18.C

19.B

20.B

21.B

22.B

23.D

24.C

25.A

26.D

27.A

28.C

29.C

30.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質能、水電(能)、風能、太陽能等。

31.風害

32.S型增長

33.凈生產量

34.災難模型災難模型

35.生態幅

36.協同進化協同進化

37.形態適應、行為適應、適應組合

38.溫室效應

39.種群波動種群波動

40.優勢種

41.大大

42.化能合成細菌

43.呼吸作用清耗的能量多呼吸作用清耗的能量多

44.耐陰植物耐陰植物

45.K

46.生理生理

47.臭氧

48.土壤侵蝕

49.有機質

50.生長發育生長發育

51.N

52.B

53.Y

54.B

55.A

56.A

57.B

58.A

59.N

60.Y

61.(1)數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與死亡率、遷人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2)分布特征:種群有一定的分布區域種群的內分布型有3種類型。(3)遺傳特征。(1)數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與死亡率、遷人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2)分布特征:種群有一定的分布區域,種群的內分布型有3種類型。(3)遺傳特征。

62.氮循環中的主要化學過程為:(1)固氮作用:固氮細菌和藻類將大氣中的分子態氮轉化為氨的過程;(2)硝化作用:氨和銨氧化成硝酸根以及用于蛋白質合成的氨基狀態;(3)脫氮作用:由一些細菌作用將硝酸鹽轉化為氧化亞氮和分子態氮,最終使氮元素返回大氣;(4)揮發作用:土壤中氮或動、植物的分解排泄物以氨的氣態直接散逸到大氣層中。

63.食物鏈是指在自然界物種與物種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系或者是生態系統中由食性關系建立起來的各種生物之間的營養聯系形成的一系列獵物與捕食者之間的鎖鏈。在自然界食物鏈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直鏈由于生物間錯綜復雜的營養關系而往往是相互交錯的網狀結構這種網狀結構就叫食物網。食物鏈是指在自然界,物種與物種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系,或者是生態系統中,由食性關系建立起來的各種生物之間的營養聯系形成的一系列獵物與捕食者之間的鎖鏈。在自然界,食物鏈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直鏈,由于生物間錯綜復雜的營養關系而往往是相互交錯的網狀結構,這種網狀結構就叫食物網。

64.(1)一年生植物。(2)隱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1)一年生植物。(2)隱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

65.(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擴散和動物的活動性;(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3)種內、種間關系的改變;(4)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5)人類的活動。(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擴散和動物的活動性;(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3)種內、種間關系的改變;(4)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5)人類的活動。

66.生物群落發生的進程有三個階段。①裸地形成。沒有植物生長的地面稱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條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類:地形、氣候、動物牧食和人類活動。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環境條件比較極端,或者潮濕,或者干燥,常常鹽漬化程度嚴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條件比次生裸地更為嚴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緩慢。②物種傳播。群落形成過程中物種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物種向群落內的擴散過程。物種擴散有被動擴散和主動擴散兩種類型。植物主要以被動形式擴散,主要依靠風力傳播。被動擴散的動力還有水、人和動物的活動。有些植物的繁殖體具有鉤、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動物體上傳播。有的則種皮堅硬或是漿果,靠動物吞食后到處擴散。主動擴散一般針對動物而言。為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和食物來源,動物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斷地向新的區域擴散,如飛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體也能進行主動擴散,有些植物則依靠根莖向外蔓延。③物種定居。生物擴散到一個新區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擴散距離及對新區域環境的適應程度有關。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擴散力很強、對環境條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種。先鋒物種有開拓新區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蘚群落或雜草群落。隨先鋒植物進入新區的還有昆蟲、螨類等開拓性動物。

67.生態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態位的維數。從理論上講影響生態位的因素很多生態位的維數應該是多維的。但一般把生態位的有效維數減少到3個即地點(空間)、食物(營養)和活動空間。(2)生態位的寬度。生態位寬度是一個生物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總和。生態位越寬的物種其適應條件和范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態位的重疊與競爭。當兩個生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環境變量時就會出現生態位重疊現象一般情況重疊只是部分的。從理論上講有重疊就有競爭但實際在自然界生態位常發生重疊但并不表現有競爭排斥現象。(4)生態位分離。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的不同的:每一物種的生態位都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位分離。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種食草動物之間似乎并不發生利害沖突就是采取覓食不同種類食物或同一種類的不同部位或出現在不同時間和季節或分散在不同地點等方法使生態位分離。(5)生態位壓縮、釋放和移動。由于別的物種入侵導致原有物種生態位變小而生態位壓縮。生態位釋放是當群落中種間競爭減弱而引起的生態位擴展;生態位移動是指兩個或更多的種由于種間競爭的減弱而發生的生態位變化。(6)生態位的動態。大多數生物的生態位是依時間和地點而變化的。現實生態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礎生態位的一個變化的亞集。生態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態位的維數。從理論上講,影響生態位的因素很多,生態位的維數應該是多維的。但一般把生態位的有效維數減少到3個,即地點(空間)、食物(營養)和活動空間。(2)生態位的寬度。生態位寬度是一個生物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總和。生態位越寬的物種,其適應條件和范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態位的重疊與競爭。當兩個生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環境變量時,就會出現生態位重疊現象,一般情況重疊只是部分的。從理論上講,有重疊就有競爭,但實際在自然界,生態位常發生重疊,但并不表現有競爭排斥現象。(4)生態位分離。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的不同的:每一物種的生態位都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位分離。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種食草動物之間似乎并不發生利害沖突,就是采取覓食不同種類食物或同一種類的不同部位,或出現在不同時間和季節或分散在不同地點等方法使生態位分離。(5)生態位壓縮、釋放和移動。由于別的物種入侵導致原有物種生態位變小而生態位壓縮。生態位釋放是當群落中種間競爭減弱而引起的生態位擴展;生態位移動是指兩個或更多的種由于種間競爭的減弱而發生的生態位變化。(6)生態位的動態。大多數生物的生態位是依時間和地點而變化的?,F實生態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礎生態位的一個變化的亞集。

68.①DDT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氯殺蟲劑一旦進入生態系統便會參與物質循環。②人類把DDT噴灑在植物上經過植物的莖和葉及根系進入植物體在植物體內積累起來被草食動物吃掉再被肉食動物所攝取逐級濃縮。③在循環過程中DDT的性質穩定易被生物體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與分解在生物體內的殘留濃度不斷升高并且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濃縮。越是上面的營養級生物體內DDT的殘留濃度越高。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進入人體內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這類物質對生態系統構成了明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