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習目標學習情境1.知識拓展與延伸:了解作者、背景知識,積累文言知識,體會經典的魅力。2.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重點實詞“爾、鼓、明、道、老、歲、厚、緣”和虛詞“如、乎、而、以、夫、則、乃、之、為、于、然、其”的用法以及常見的文言句式。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論語》中刻畫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性格特點;分析孟子出色的論辯藝術、辯駁技巧和修辭手法;體會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4.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孔子“禮治”的政治理想;初步感知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及其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莊子“順應自然”的人生哲學。假如你現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你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世界:戰亂頻繁,大國吞并小國。和諧?進取?養生?你要在這個困局中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積累?文化傳承與理解探究?思維發展與提升延伸?審美鑒賞與創造預習?語言建構與運用附:【譯注?古今對譯】預習?語言建構與運用1.作者作品千古圣賢,萬世師表——孔子孔子,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課前預習王者師與大丈夫——孟子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這一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孟子》七篇。被尊為儒家的第二號圣人——“亞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哲學上提出“性善論”。萬古高風一子休——莊子莊子,戰國中期哲學家,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2.探尋背景“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期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期。此時,周朝的統治已經崩潰,諸侯爭戰不已,社會動蕩不安。面對這樣的亂世,孔子提出了種種政治主張,希望改良政治,實行“仁政”,“為政以德”,反對攻伐,并通過“正名”來調整統治階級的內部關系,緩和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建立起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有序的理想社會。孔子與學生的這段對話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進行的。“強者稱霸”“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列強紛爭。各諸侯國君以征伐為能事,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這激起了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新舊勢力間的劇烈斗爭,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孟子一生周游列國,宣傳“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他多次到齊國,并且先后受到齊威王和齊宣王的禮遇,但齊宣王傾心于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最終未能采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大動蕩時代的生存智慧莊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也感到社會潮流的不可逆轉。他主張無所作為、頤養天年,并對生死、壽夭進行了相對的解釋。《莊子》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庖丁解牛》就體現了莊子主張養生之道的思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通假字1.毋吾以也(同“已”,止
)2.鼓瑟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
同“暮”)基礎梳理二、一詞多義1.爾①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
)②子路率爾而對曰(相當于“然”,詞尾
)2.言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說,談,動詞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三、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1)端章甫(端,穿著禮服;章甫,戴著禮帽
)(2)風乎舞雩(吹風
)(3)曾皙后(落在后面
)2.形容詞作名詞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相,大相
)四、古今異義加之以師旅古義:指軍隊;今義:軍隊編制單位之一。五、文言句式①賓語前置不吾知也(“吾知”即“知吾”)則何以哉(“何以”即“以何”)爾何如(“何如”即“如何”)何傷乎(“何傷”即“傷何”)毋吾以也(“吾以”即“以吾”)②狀語后置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加之以師旅”即“以師旅加之”;“因之以饑饉”即“以饑饉因之”)為國以禮(“為國以禮”即“以禮為國”)異乎三子者之撰(“異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三子者之撰異”)以吾一日長乎爾(“長乎爾”即“乎爾長”)浴乎沂(“浴乎沂”即“乎沂浴”)《齊桓晉文之事》一、通假字1.為長者折枝(同“肢”,肢體
)2.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樣
)3.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同“彩”)4.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6.是罔民也(同“網”,張網捕捉,比喻陷害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同“斑”)二、一詞多義1.道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動詞,談論
)②唯恐道途顯晦(名詞,道路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④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⑤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詞,懂得的道理
)2.舍①舍南舍北皆春水(
名詞,房屋
)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動詞,釋放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動詞,停止
)④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動詞,筑舍定居
)⑤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動詞,舍棄,放棄
)3.誠①誠有百姓者(
副詞,的確
)②是誠何心哉(
副詞,真的
)③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名詞,誠心
)④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
連詞,果真,如果
)三、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刑于寡妻(
做榜樣
)是罔民也(
張網捕捉,比喻陷害
)樹之以桑(
種
)權,然后知輕重(
稱重
)度,然后知長短(
丈量
)(2)動詞的使動用法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使……聽到
)危士臣(
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使……朝見
)(3)形容詞的用法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
)輕暖不足于體與(
形容詞作名詞,輕軟暖和的衣服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寡固不可以敵眾(
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弱固不可以敵強(
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謹庠序之教(
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重視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個“老”,形容詞作動詞,敬愛;后兩個“老”,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四、古今異義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義:從而推廣到;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2.至于兄弟古義:推廣到;今義:①表示對事物進行補充說明或處理②表示另提一件事3.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義:指中原地區;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5.從而刑之古義:接著就;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果。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①是乃仁術也(
“也”表判斷
)②夫子之謂也(
“也”表判斷
)③是誠不能也(
“也”表判斷
)④是折枝之類也(
“也”表判斷
)⑤是罔民也(
“也”表判斷
)2.被動句百姓之不見保(
“見”表被動
)3.省略句①有牽牛而過(
于
)堂下者②將以(
之
)釁鐘③將以(
之
)求吾所大欲也④及(
其
)陷于罪⑤必使(
之
)仰足以事父母4.倒裝句①賓語前置臣未之聞也(
即“臣未聞之也”
)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
)然則一羽之不舉(
即“然則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夫子之謂也(
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輿薪之不見(
即“不見輿薪”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
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往
)②狀語后置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構怨于諸侯(
即“于諸侯構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即“我非愛其財而以羊易之”
)樹之以桑(
即“以桑樹之”
)③主謂倒置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庖丁解牛》一、通假字1.砉然向然(
同“響”
)2.技蓋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
同“隙”,空隙
)二、一詞多義1.然①因其固然(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雖然,每至于族(
代詞,這樣
)③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
連詞,但是
)④沛公然其計(
動詞,認為……對
)三、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良庖歲更刀(
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
每月
)2.形容詞作名詞以無厚入有間(
沒有厚度,這里形容刀口薄
)四、古今異義1.所見無非牛者古義:沒有不是;今義: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3.雖然,每至于族古義:雖然是這樣(即使如此);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連詞。4.視為止,行為遲古義:動作也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面的活動。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也”表判斷
)2.省略句①技蓋至(
于
)此乎②視為(
之
)止,行為(
之
)遲3.倒裝句①狀語后置新發于硎(
即“新于硎發”
)②賓語前置技經肯綮之未嘗(
即“未嘗技經肯綮”
)積累?文化傳承與理解
《論語》《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是著名的語錄體文集,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倫理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人物,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形象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人物,《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魯莽的子路、溫雅賢良的顏回、聰穎善辯的子貢、瀟灑脫俗的曾皙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孟子》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編訂而成,比較集中地記錄了孟子的游歷生活與思想。《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嚴謹。其中最多的是運用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是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古代文化知識1.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2.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國家重要的政事。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3.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4.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5.釁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6.海內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7.商賈(ɡǔ)古人以販賣貨物者為商,藏貨待賣者為賈,故有“行商坐賈”之說。8.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9.孝悌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10.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11.《桑林》
“桑林”本是一種大型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性質與祭“社”(土地神)相同。直到約公元前5世紀,“桑林”仍是萬人矚目的盛大祭祀活動。“桑林”之祭所用的樂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稱為《桑林》了。探究?思維發展與提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結構圖示《庖丁解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本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齊桓晉文之事》本文記錄的是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闡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繪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會藍圖,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實行“王道”,“保民而王”。主旨歸納《庖丁解牛》本文通過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摸索解牛規律經歷的敘述,揭示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的道理;同時也反映出只有反復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1.通過對三篇文章的學習,你覺得《論語》《孟子》《莊子》在體例、語言、說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點?點撥:《論語》是語錄體,言簡意賅、辭約義豐,直接議論,語言平實簡約而思想深邃。《孟子》對話精彩,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喻,因勢利導;氣勢雄偉,感情激烈,論辯中善施機巧。任務探究《莊子》常用寓言來表達思想,形象生動,富于啟發性。汪洋恣肆的行文藝術:善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抽象的哲理;結合《莊子》中的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常以極度夸張的筆法,非常奇特的構思進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寫,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語匯豐富,造語奇特,文辭富麗。2.請比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會理想、治國理念方面的異同點。點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兩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如都重視安養民眾。也有因論說重點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如孔子重視“為國以禮”,孟子強調“發政施仁”。就整體而言,兩篇文章愛“民”望“治”,重“王”輕“霸”,推“仁”講“禮”,比較系統地體現了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其中的許多論斷至今仍為人們認可、重視。3.學了三篇文章,你認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他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生存于世?點撥:孔子和孟子被尊稱為“至圣”和“亞圣”,他們的思想一脈相承,又各有特點。儒家主張實行“仁”“仁政”“王道”。儒家追求入世,注重為人處事的學習和自我約束,講求為君王效力,表現人自身的價值,理想社會是階級分明、禮法嚴謹的狀態。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談話,四位弟子表現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獨“與點”,因為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生活在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中。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比如《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和齊宣王的一場問答,較系統地表達了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所以孟子在文中特別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的畫面。莊子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與孔孟很不相同。道家追求出世,主張在社會上消極避世,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道家理想的社會制度,是治國者信奉清靜無為的人生觀,實行順其自然的方法。《庖丁解牛》這個故事中,“因其固然”不僅僅只是解牛的經驗,“動刀甚微”等也不只是描寫解牛的動作;它告訴我們,養生乃至治理國家,不能像族庖那樣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樣和困難糾纏,要像庖丁那樣找準事物規律,抓住事物的關鍵,久練技藝,這樣定會達到目無全牛之境界,也會游刃有余于天地間,唯如此方能躊躇滿志。4.你認為我們應該取法儒家還是道家?點撥:儒家主張積極入世,憂國憂民,道家追求內心調和。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與道家的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但有時候可以統一起來,即我們常說的儒道互補,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附:【譯注?古今對譯】延伸?審美鑒賞與創造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弟子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家風度,反映了儒家“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素材提煉【運用方向】教育方法因人而異禮樂治國親密無間尊重個性2.《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孟子運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勸說齊宣王發揚仁術,放棄霸道,闡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運用方向】仁愛之心高尚和諧凝聚力理想推恩3.《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主要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課文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運用方向】敢于實踐把握規律順應自然積累經驗孔子素材運用話題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自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與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喟;課外鏈接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永遠的蔥郁,永遠的中國》節選)話題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度的概括。孔子周游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做法。(《〈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魅力》節選)話題3:幽默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貢,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后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圣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所以后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親切隨和的“大成至圣”》節選)孟子素材運用話題1:兼濟天下我站在歷史畫面前,看著你昂著頭挺著胸自信地走來。用你洪鐘般的嗓音,誦讀你傳世的儒經。徹耳清心之音,撥開茫茫歷史霧靄,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響徹華史。多年的戰亂,河山早已滿目瘡痍;俯視中原大地,“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你心中是怎樣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腸,你為民請命的豪舉,便顯現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說中。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則勃然大怒:哼,君為輕?君為輕我當什么王?!你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殺人?不殺人打什么仗?又怎奪得了天下?你又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者們于是以“善其身”來自我安慰,而“達”者們誰又能“兼濟天下”?多數是明哲保身,躲得遠遠的罷了。話題2:堅持“迂闊”的孟子確實沒能勸成大多數焦慮的諸侯,這些經歷都記載在《孟子》中,聯想到《孟子》由其本人與弟子敘定,說明晚年的孟子對此并不以為意,他仍希望后人在必要的時候能像他一樣“雖千萬人吾往矣”。對比商鞅向秦孝公先后進以帝道、王道、霸道,終以強國之術見用,孟子確實不知變通。但《左傳》“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的教誨告誡我們,高杠桿的成功總是隱含著泡沫破滅的危機,殊非持家治國常道。孟子的堅持或正是源于此順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發掘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強化了華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勵了無數舍生取義的后人。莊子素材運用話題1:自我認識和他人的期待是否還能記起那個視楚國相位持竿不顧、依然決定曳尾于涂中的莊子?這個心如澄澈秋水,行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擁有舉世的才華,然而卻不肯向權勢顯貴屈服,一生過著清貧飄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勸他入世,期望他能為祖國為社會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業?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莊子他認為自己就是一棵樹、一棵捍衛心靈月亮的樹,如果你硬要將他拔起,種在污穢的社會泥土里,他將立刻枯萎死亡。就讓他永遠地做一棵樹吧,他身邊會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著他。(2004年重慶高考優秀作文《菊花飄香的時節》節選)話題2:換一種角度偶翻《莊子》,看到了這樣一行話: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由莊子看來,在一個幾乎沒水的地方,兩條魚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濕氣和水泡,與其這樣,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卻。莊子錯了,他忽略了魚的處境,既然是泉已干涸,魚相處于陸,那么它們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夠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樣一種萬一的可能,在經歷了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艱辛后,哪尾魚還能夠搖搖頭、甩甩尾地將那樣一種刻骨銘心的情境忘卻?“相忘于江湖”,又豈是一句話那樣簡單?所以更多的人們僅記住了莊子蘊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偎依的內涵,而寧愿忘卻那句“相忘于江湖”。忽然了悟,世間美麗的詞其實很多,但是它們表現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飄忽的意境,而形式與意境卻是最容易風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卻是一個過程,因為不易,因為難得,才更顯其境界的深遠、韻味的綿長,也因此才會成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詞匯。(《夏日黃昏》節選)話題3:魅力莊周先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等可愛的人物,散發著一種難以言盡的人格魅力。很難用一種中規中矩的評價來概括他的一生,我們未嘗不可說,莊周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邏輯學家,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隱士,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這一切,都不足以窺見他生前的點點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嘰嘰喳喳、跳躍撲騰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如爭吵不休的猴子。讀讀他筆下大鵬和小鳥的比喻,河伯與海神的對話,以及井底之蛙的設喻,便可見他的胸襟。(《忙里偷閑讀莊子》節選)木車上的人生現代旅行中,我們常常幻想著車輛能如閃電一般穿越障礙,瞬間直達,我們常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卻從未想過在遙遠的幾千年前,曾有這樣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輛簡陋而緩慢的木車上,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蒼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終其一生。他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美文賞讀鮑鵬山在《風流去》中曾對孔子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在一條浩浩湯湯的河邊,孔子師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邊的農夫問路,卻只是得到“天下皆亂,舉世皆然,何不避世歸隱,躬耕隴畝”的勸誡。難道孔子不明白這些嗎?幾十年來,他歷盡艱辛,學而不厭,“十年磨一劍”,卻連“霜刃未曾試”,心中的滿腔豪情與偉大抱負無人言說,也無人理解,如何能沒有感慨,如何能沒有惆悵?但是他卻握緊手中的韁繩,堅守著“君子固窮”的決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窮途之哭,那只是無能者的怯懦表現。他不羨慕避世田園、閑云野鶴的自由隱士,也不向往車來車往、燈紅酒綠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獨地駕著那輛破舊的木車,周游于列國之中,往來于天地之間,渺小又偉岸。枯葉鋪地,北風呼嘯。但是這樣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執著者依然在木車上顛沛著,流離著,這在越來越懂得進退有據的現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然而,正是這樣的倔強,讓世界感到了畏懼。我們從那轆轆的木輪聲中,聽懂了“政治”的真正含義。那是對人生、對土地、對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個階層訴說他的思想,訴說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他將自己滿腔的熱情注入《春秋》之中。他顯示了窮卻依然兼濟天下的政治胸懷,用燃燒的激情驅逐了整個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又化作明燈,照亮了亙古的長夜。木車雖小,卻阻不斷萬丈激情。無數個孔子般固執的思想者正手持韁繩,駕著顛簸的木車,向我們緩緩駛來,載著滿腹思想,駛進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駛向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于車來車往中,獨獨見他們正向我們招手,那是欲將自己的絕世思想一吐為快的渴望,亦是愿將我們引向光明未來的義不容辭。有未來雖遠,卻將不再艱險,唯愿有孔子們駕著木車來“導夫先路”。在車來車往中,唯轆轆車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與希望。【點評】文章選取了“木車上的孔子”這一獨特視角,運用人物評傳的形式,對孔子木車上的人生給中國政治、文化、思想帶來的巨大影響作出了高度評價,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正是由于一個個“孔子”懷著對蒼生的悲憫,懷著對正義的追求,人類才不至于永陷無盡的黑暗,歷史才能不斷前行。文章的論證既體現出層次感,也彰顯了邏輯性。就論證語言而言,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更不回避強烈地主觀感情,因此文章在嚴密的說理之外,極富感染力。概括精要學習文言文,關鍵是理解句意,會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是衡量是否讀懂句意的重要標志。面對高考,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手段。句子是由詞匯按照一定目的和規則組合而成的,句子所涉及的關鍵點(即試題中的得分點)如下:聚焦高考洞悉考情高考對文言、實虛詞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譯句子中,全國卷每年都在翻譯題上設置高達8~10分的分值,而且明確了每句中的考點詞,句中實詞便于設置賦分點,成為該句被選擇作翻譯句的判斷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掌握高考高頻實詞的詞義非常重要。考查方式是主觀題,賦分點有:字詞層面,關鍵實詞、虛詞;句式層面,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語意層面,語意通順,語氣一致。精練好題(2022·新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
【解析】
“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結盟,“于秦”表示歃血結盟的對象,作狀語,故“歃盟于秦”中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A、D兩項;“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這就是我所說的效忠于大王”,語意完整,其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B項。故選C。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C
【解析】
“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兩者詞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A
【解析】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錯誤,原文說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說:‘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使諸侯,而不是孟嘗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國年成歉收兩年了,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怎么能辦得到呢?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