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_第1頁
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_第2頁
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_第3頁
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_第4頁
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導向下的城市空間規劃探索【摘要】城市是文化的集中地,城市文化是支撐城市發展的內力,城市文化是體現城市特色的基因,本文以鹽城為例,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公共空間體系、文化空間塑造等方面探討了城市文化與城市空間的融合,以源于城市文化的空間規劃引導城市品質的提升。英國學者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為“文化”下了一個全面而明確的定義,“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下,文化有著不同的內涵。當我們用文化來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當我們用文化來衡量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的素質、品位高下時,文化是指這個人、這個群體、這個民族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市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城市既傳承歷史文化,又承載現代文明。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淀、改造和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內在力量。作為人類文化在當代的最高表現形態,城市文化表現出人類生活世界從未有過的復雜性、多元性、不穩定性和開放性。一方面它聚集、沉淀、吸納以前及現在所有文化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在當代特有的物質條件、科技條件下創造全新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模式,從而對城市建設形成有形或無形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對城市形象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塑造,進而讓城市彰顯出獨特個性,形成自身特色。位于中國東部沿海的鹽城市是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座以“鹽”命名的城市,鹽文化在鹽城的發展史中貫穿始終。鹽城地區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秦漢時則“煮鹽興利,穿渠通運”,已是鹽業興旺之地,西漢時建立鹽瀆縣,東晉時更名為鹽城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當時境內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都是鹽河,鹽城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在當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所以說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一代哲人方東美先生曾經言道:“空間者,文化之基本符號也,吾人茍于一民族之空間觀念澈底了悟,則其文化之意義可思過半矣。”此說深為切當,闡明了空間與文化的關系。空間,不僅是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空間中蘊含著文化,空間也是文化表現的重要形式之一,一個民族有其特有的文化傳統和空間觀念,一座城市也應有其特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間體系,對鹽城來說,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便是海鹽文化,那么在城市空間中是否能夠體現海鹽文化特色又如何體現海鹽文化特色,這便是本文想要探討的話題。1.從空間發展戰略上彰顯海鹽城市特色鹽城之“鹽”乃海鹽之“鹽”,有別于井鹽、湖鹽,如果說鹽城“城因鹽興”,那么鹽則是“由海而生”,所以談海鹽文化首先須立足于“海”。“煮海為鹽”,“臨海而居”乃成鹽城。鹽城曾經是一座臨海的城市,作為城市發源地的瓢城,其周圍就曾分布著眾多大大小小的鹽場,當年的海堤范公堤即在今天的城市中穿城而過。千百年來,滄海桑田,海退陸進,海漸漸離城市遠去,海岸線距離鹽城中心城區約50千米,使今天的鹽城成為一座沿海而不臨海的城市,或者可稱之為“沿海的內陸城市”,城市發展與海的關系逐漸弱化,海的特色在城市中逐漸消退。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再次催生了鹽城對海的憧憬。為此,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拓展的核心戰略便是“東進向海”,以“城”為根,構筑兩條向海的空間發展軸線:向東南聯系鹽城與大豐港,依托綜合交通走廊構筑產業之軸,尋求鹽城的出海口,發展臨港產業,構筑鹽城經濟騰飛的基礎;向東北聯系鹽城與丹頂鶴自然保護區,依托復合生態廊道構筑旅游之軸,以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自然棲息地,彰顯鹽城沿海生態特色。“大鹽城”空間結構的構筑拉近了城市與海的關系,使鹽城復為“海之鹽城”,使大海復為“鹽城之海”。當年的臨海主要得海鹽之利,今日的向海雖已不再主要尋求海鹽之利,而是全面綜合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港口、臨海產業、能源、旅游,但昔日的鹽場經過“華麗的轉身”,變成臨海發展的空間載體,助推鹽城經濟的騰飛。2.從公共空間體系上蘊含海鹽城市特色城市公共空間是展現城市特色的重要場所,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共空間不僅是視覺上的表述,是改善城市形象、吸引潛在投資者的有效途徑,而且同社會參與息息相關,是當地居民參與城市文化活動、產生歸屬感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體系主要包括濱水空間、街道空間、廣場空間、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可從不同方面,或直接體現海鹽文化特色,或間接蘊含海鹽文化特色。以河網空間為例,鹽城有“百河之城”美譽,河網空間獨具特色,突出體現為“密”、“窄”、“直”,“密”即河道密度高,“窄”即除兩三條較寬河流外其他河道均比較狹窄,“直”是指河道多順直少曲折。鹽城河網體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與海鹽有關。“煮鹽興利,穿渠通運”,部分溝渠可能本就與海鹽生產、運輸相關,從其名稱可見一斑,鹽瀆之瀆則為溝渠或水道之意。更多河溝則為改良鹽堿地“洗鹽”而開挖,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與“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年使荒涼之地轉變為千頃沃野,今日則可成為營造美好生活家園、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既然河網空間蘊含著海鹽文化特色,做好“河文章”就應特別關注以下方面:首先是建檔保護,保持特點,挖掘內涵。不要因為河道小、名氣不響而忽略其價值,不要因為河道多而不加以珍惜,密度正是鹽城河道的最大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方式,所以,保持密度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才能挖掘內涵,展現更多的特色。其次是開放出來,結合慢行,便于感知。作為公共空間,其重要特征便是保持開放,在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地塊開發中均要注重保持河流空間的開放度,首先要可達,然后才能認知、感受。如果結合高密度的河流織成一張慢行交通網絡,一定可以塑造鹽城的另一特色,尤其是這些河道又與“鹽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第三是因地制宜,分段分類,強化特色。如此眾多的河道如果都按一個標準設計,難免形成單調之感。可以結合區位的不同、沿線功能的不同,分為商貿娛樂型、文化休閑型、游憩健體型、生態保育型等不同類型,從駁岸形式、設施配套、綠化配置、交通組織、建筑開發等方面塑造差異化的特色。除了濱水空間,另外還可選擇部分街道、廣場、公園綠地,結合海鹽相關遺址的挖掘與利用以及制鹽工序的剖析,通過雕塑、座凳、碑刻、公益廣告、植物乃至命名等多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宣傳、展現海鹽文化特色。3.從文化空間塑造上做足海鹽城市特色城市一直是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基地,是文化創新的源地。一座著名的、有特色的城市大多擁有一條著名的、有特色的河流,巴黎的塞納河,倫敦的泰晤士河,布達佩斯的多瑙河,上海的黃浦江,南京的秦淮河,都成為所在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間,都經歷文化導向的城市振興,河流的功能往往從生產運輸為主轉向生活旅游為主,見證著城市發展的變遷,同時濃縮體現著城市文化精華,是體現城市特色的重要空間。對鹽城而言,無論是從傳承海鹽文化、彰顯海鹽城市特色來說,還是從美化人居環境、發展旅游來說,串場河都具備發展成為這樣一條體現城市特色的知名河流的基礎。鹽業曾長期為古代中國的經濟命脈,包含生產、運輸、銷售等過程,鹽城是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產量一度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但保留至今的文化空間載體已為數不多,而串場河則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串場河“因鹽而開”,“為鹽而忙”,既滿足生產之需,又適應運輸之需,是體現海鹽文化的最為重要的物質空間載體。為展示海鹽文化特色,鹽城已經圍繞串場河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開辟了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建設了中國唯一的海鹽博物館,開發了傳統風格的鹽鎮水街,建設了以鹽命名的鹽瀆公園,一切圍繞海鹽文化做文章,已經奠定了體現海鹽城市特色的基礎。為將這一富含海鹽文化內涵的空間載體塑造成突顯鹽城特色的“亮麗名片”,還需進一步將空間載體建設與認知鹽城、感知海鹽文化的活動組織緊密結合,統籌考慮、整體提升。具體來說,可從幾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是“去航運”。串場河現狀雖然已基本不通航,但其仍然是七級航道定位,岸線建設、橋梁建設仍然受到相關技術標準要求,規劃上可通過城市外圍航道的梳理,將交通運輸功能外遷,使城市內部河道主要承擔景觀塑造、生活服務功能。第二是“興旅游”。這方面可以借鑒鹽城的近鄰南通“夜游濠河”的成功經驗,南通通過“夜游濠河”旅游活動的開展,加強了環濠河的環境綜合整治,充分展現了以張謇為代表的近代文化,彰顯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特色,城市三大品牌“一個人”、“一條河”、“一座山”中的兩個濃縮其間,提升了城市影響力。鹽城可及早策劃開展“夜游串場河”類型的旅游活動,使沿線建設從背靠串場河轉為面向串場河,讓人能親近串場河,聽其講述海鹽的故事,豐富人們的活動空間,從更多的途徑感知“海鹽之城”的魅力。第三是“優功能”。主要指對串場河沿線的城市功能進行優化調整,減少工業、倉儲、堆場、貨運碼頭的生產功能,增加商業、娛樂、文化、休閑、商務、綠地等功能,控制居住功能,有利于塑造沿岸良好的空間形象,增強沿線的活力,使其成為城市居民、外來游客開展公共活動的場所。第四是“理交通”。陸上交通與水上交通相結合,小汽車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車交通、步行交通相協調,沿線形成多元化的交通組織方式,并和城市大的綜合交通體系相融合,方便人的活動。第五是“注文化”。沿線建筑設計、橋梁設計、碼頭設計、游船設計、環境小品設計注重體現鹽城城市文化,海鹽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游船是否可在當年運鹽的船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有別于其他城市的一般游船形式。當然,海鹽文化并非鹽城文化的全部,串場河串聯了城市不同的功能區,可因地制宜分段體現不同的特色,而海鹽文化應成為其主要特征。城市是文化的積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