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演示文稿3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演示文稿3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演示文稿3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演示文稿3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演示文稿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ppt演示文稿目前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中醫學:

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目前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中醫基礎理論:即中醫學的基礎醫學,它是指導中醫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理論基礎。它包括:

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2、中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3、中醫對疾病的認識。4、中醫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目前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

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它以整體、恒動、平衡觀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治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目前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的學科屬性,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概況

中醫學的科學屬性: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會和古代哲學思想精華的新的醫學科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目前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形成的基礎與方法:1、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2、醫藥知識的積累;3、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直接觀察法——解剖整體觀察法——“有諸內,比形諸外”4、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目前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1、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進入春秋戰國,中國社會急劇變革,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顯著發展,“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對后世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相繼誕生,在這種大趨勢下,古代醫學家也加速了對人體自身奧秘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他們在醫學實踐與解剖學成就的基礎上,以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思維方法,創立了藏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神等學說,并在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創立了六淫致病學說,以闡釋人體生理和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逐步建構了統一的中醫學理論體系。目前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2、醫藥知識的積累:

中醫理論來源于實踐,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長期觀察自然現象、生理病理現象,并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一個感性認識不斷深化,上升為理性認識,無數次不斷反復的過程。(1)預防醫學的起源:北京猿人離開樹上巢穴,穴居山洞,以避風雨,并用獸皮、樹皮作衣御寒,這些簡單措施是最早的預防醫學的起源。

目前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2)藥物學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實、枝葉、根莖作食物的過程中由于誤食,發現某些植物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癥狀的作用,進而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來治病,這就是最早的藥物學起源,也是中藥以植物藥為主的原因。同時發明了酒及湯液,而且在醫療實踐中應用了治病的“毒藥”。

目前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3)針灸術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產工具,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對體表的刺激和創傷,人們在這些偶然的機會中逐漸發現了體表刺激能解除某些癥狀的作用,從而獲得了使用銳利的石器治療病癥的經驗,這就是最早針術的起源。(4)理療的起源:當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長年累月的無數次火傷中,人們有時意外的發現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卻因此而減輕或消失,于是積累了經驗,這就是最早的熱熨、艾灸、拔火罐等理療法的起源。目前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獸搏斗造成創傷時,可根據以往的經驗使用某些樹葉、草莖來涂裹,這就是最早的外治法的起源。目前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專業醫生的大量出現,病名的確立,診療技術的擴展極為快速,如:診斷:四診(切脈、望色、聽聲、寫形);治病方法:藥物、針灸、導引、精神療法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批醫學資料中,有一卷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103個病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并記載了藥名247個,藥方283個,說明戰國時期的醫藥水平以有很大提高。醫藥知識的大量積累,客觀上需要整理、總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加之社會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古代的哲學思想提供了思維方法,故在眾多醫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目前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3、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

直接觀察法——解剖整體觀察法——“有諸內,比形諸外”古人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逐漸認識到每一類疾病發作時,總有大致相同的一組癥狀同時出現,而這一組癥狀與人體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聯系,又與人體內臟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壞有關。在治療時,又觀察到某類藥物或某組穴位對某一組癥狀有較特異的療效,逐漸摸索出其規律所在,經過反復實踐,便得出了“五臟分證”的規律目前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臟分證:就是把某一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現的特定癥狀,歸結為五臟中某一臟的功能失調,把活的機體外部呈現的生理病理征象與內部的臟器統一起來。在治療時,調理這一臟的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緩解。通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整體觀察——逐漸建立了人體中精、氣、血、津液等概念。在砭刺治病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針感傳導路線。在采用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觀察的基礎上——認識到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目前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其理論體系的確立:《內經》①理論框架的建立《難經》《傷寒雜病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

目前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素問——九卷——81篇《黃帝內經》162篇靈樞——九卷——81篇系統的闡述了人體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和養生等問題。書中許多內容的記載均處于當時世界醫學的領先地位。如在形態學方面,關于人體骨骼、血脈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記載,基本上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如食道與腸的長度之比例為1:35,現代解剖證明是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環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脈”的觀點,認識到人體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這些理論至盡仍然正確。并比英國哈維在公元17世紀發現的血液循環早1000多年。目前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難經》: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相傳系秦越人(扁鵲)所作。書名中的“難”,是質難的意思,即問答之意。全書共有81個問答,故全名《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主要用問答方式,涉及內容有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病因病機)診斷、病證、治則和治法等各個方面。它既解釋了《黃帝內經》中較為疑難的問題,并在理論上有新的創見。如書中提出了“獨取寸口”這一診斷方法,至今仍比臨床所習用。對經絡學說以及臟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闡揚和發展。在治療上提出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治則,為臨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內經》同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著作。目前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機(字仲景)所著,后經晉帶醫學家王叔和整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

這兩部書的共同特點是:書分若干條目,每條先介紹臨床表現,然后根據病理分析認定為某中證,最后根據證提出治法與處方用藥。該書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傷寒論》:以外感熱病為主,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是中醫學中闡明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并為后世診斷學八綱辨證奠定了基礎,書中記載了113方,是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形成了理、法、方、藥的體系。千余年來,經過臨床實踐的不斷驗證,療效確鑿可靠,至今仍為國內外醫學界贊賞,研究不衰。目前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金匱要略》以臟腑的病機理論進行證候分類,記載了四十多種雜病,并發展了病因學說,提出了“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給后世三因學說以深刻的影響。張機在書中不僅系統總結了許多常見病癥的診斷要點,治則和有效方藥,更歸納創造出辨證論治的臨床診治規范,確定了臨床診治學的基本原則和大法。是歷代醫家辨證論治之楷模。目前二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②治療技術的發展: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書中載藥365種,并根據藥物毒性的大小分為:上——120種,為君,毒性小或無毒,主養命以應天,多屬補養類藥物(主益氣);中——120種,為臣,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主養性以應人多系補養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藥物(主治病,補虛);下——125種,為佐使,有毒,主治兵以應地大多是除寒熱,破積聚等攻治疾病的藥物,不可久服。目前二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本書所錄藥物功效記載歷經檢驗,大多準確可信,并將藥物分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溫、熱、寒、涼四性,明確了“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是藥理學與病理學緊密結合,使中醫學理論體系更加充實。同時該書提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七情和合”的藥物配伍法度,服藥方法以及劑型等理論為后世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二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晉.王叔和《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①魏晉隋唐時期目前二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②宋金元時期;“四大家”的學術觀點及學術著作時代姓名學術觀點臨床特點學派代表著劉以火熱立論,提用藥以寒涼為后世稱《素問玄金

出了百病多由于“主,善用寒涼方為“主火機原病式完火”的理論,“五藥清瀉火熱。派”或“》元志過激,皆為熱甚寒涼派”

”、“大氣皆從火時化”。張認為“病由邪生臨床多采用、后世稱《儒門事親期從”故治病當以祛邪汗、吐、下三法為“攻下》正為要務。以達到攻邪愈病派”或“的目的。攻邪派”目前二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②宋金元時期;“四大家”的學術觀點及學術著作時代姓名學術觀點臨床特點學派代表著

十分注重脾胃在故治療以補益后世稱《脾胃金

李人體生命活動中的脾胃為主。為“補土論》重要地位,認為“派”或

元杲

脾胃一傷”導致““脾胃百病叢生”。學派”時朱善治雜病,創見治療以滋陰后世稱《格致頗多,認為“痰和降火為主,另在為“養余論》期震郁”是重要的致病臨床治療中注重陰派”因素,另外他還提解郁和化探痰。亨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理論。目前二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明——命門學說產生③明清時期清葉天士吳鞠通王清任:瘀血理論葉天士:創建了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縱向吳鞠通:...三焦辨證理論橫向④近代與現代。目前二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3、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①繼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礎和前提;②中醫學理論的創新思路。目前二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一、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既事物是一個整體,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的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中醫學從這一觀念出發,在認識生理病理與診治疾病以及養生保健時,即重視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性。這種全面認識和處理醫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就稱整體觀念。

目前二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理上的整體觀包括病理上的整體觀診治上的整體觀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包括對人體病理的影響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目前二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對人體病理的影響與疾病防治的關系4、整體觀與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生態醫學模式。目前三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二、辨證論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

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包括自覺癥狀和它覺癥狀。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

目前三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二、辨證論治:病的現象癥的病理概括

自覺癥狀他覺癥狀病的個性或共性本質有病必然出現若干癥狀,通過分辨癥狀,必然辨出若干證候。證候中又包含若干癥狀。因此,癥是病的現象,是辨證的基礎;證是病的本質,是癥的病理概括。這就說明,中醫治療的主要依據是“證”。病癥證若干若干目前三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1、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異。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階段有不同的證,故麻疹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銀翹散或升麻葛根湯;中期肺熱明顯,常須清肺——麻杏甘石湯;而后期則為余熱未盡肺胃陰傷,則又須以養陰清肺為主——沙參麥冬湯。目前三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機和病人體質的不同而出現風寒、風熱、風濕相挾等外感,治療時分別采用辛溫解表、辛諒解表、疏風祛濕等治法。再具體一點:風溫早期,癥見發熱,微惡風、是風熱在表,應用辛諒解表法治療(銀翹散);中期,癥見高熱、咳嗽、氣急、口渴欲飲涼水,是肺熱盛,治當清肺熱為主(麻杏甘石湯加減);后期,身熱已退,舌紅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脈細無力,是邪熱已去大半,肺陰肺氣受傷,治宜清余熱、滋肺陰、補肺氣,以促進恢復(青蒿鱉甲散)。目前三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C:外感病發病的季節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濕邪氣,故在治療時常需用一些芳香化濕的藥物,以祛暑濕,這與其他季節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樣。

D:水腫病,根據其本質特點,可以辨出多種證型,就臟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腎三臟;就其性質而言,即可以是虛證,又可以是實證;就病因而言,有風熱、風寒、邪毒和水濕等等,故同樣是水腫病,合理的治療就必須根據這些特點,采取不同的治法。目前三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2、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

例A:久瀉之后出現的脫肛產后調理不當的子宮下垂均因中氣虧乏,脾虛胃、腎等臟器的下垂下陷所致,治以益氣升提法,方選補中益氣湯。目前三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B:泄瀉、水腫是不同的病,但在兩病的發展過程中,都可發展到以脾腎陽虛為本質特點的階段,對于泄瀉和水腫表現為脾腎陽虛之證的,皆可用溫補脾腎法。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

分別是對證候和對疾病的辨析。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定診斷。目前三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目前三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自學)目前三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一節精氣學說第二節陰陽學說第三節五行學說第四節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目前四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一節精氣學說

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稱精氣,古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二)氣的基本概念:古哲學中,指存在與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目前四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無形—處于彌散而運動狀態;有形—處于凝聚而穩定的狀態;二、精氣的運動變化:氣的運動—氣機;其運動形式:升、降、出、入、聚、散。氣化:是指伴隨著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

目前四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的運動變化:氣與形之間的轉化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氣與氣之間的轉化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氣化過程分為“化”與“變”兩種不同的類型。化—指氣的緩和的運動所促成的某些改變變—指氣的劇烈的運動所促成的顯著變化氣化的形式目前四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1、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2、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感應—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感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人類與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故由“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目前四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1、對中醫學精學說建立的影響中醫學的精—又稱精氣,是指藏于臟腑中的液態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包括父母遺傳的生命物質—先天之精后天獲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目前四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2、對中醫學氣理論形成的影響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切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感受和傳遞各種生命信息的載體。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肅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二、對中醫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目前四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二節陰陽學說陰陽魚太極圖它是以黑白陰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古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本原,它形象的表達了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說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2、構成事物的陰陽兩部分,都不是純陰或純陽,它們都含著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稱大陰含小陽和大陽含小陰。目前四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一、陰陽的概念:#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標示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概念源于西周,發展于舂秋戰國時期。目前四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1、事物陰陽屬性的劃分#(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現象作為劃分的對象;(2)以日光的向與背為參照,以事物和現象雙方不同的功能屬性、運動趨勢、位置、發展狀態為依據,以水火之特性作為陰陽屬性劃分的標準。(3)用取象比類(比較)的方法來劃分事物的陰陽屬性。

目前四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2、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和絕對性(1)絕對性:指事物的陰陽屬性有嚴格的劃分,不能隨意改變,其陰陽屬性一經確定即不可反稱。(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或比較的對象或層次未變)(2)相對性:指具體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變的。(事物的總體屬性發生了改變,或比較的層次或對象變了)

目前五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交感互藏—交感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方陰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陽中有陰。學

對立———陰陽雙方互相制約、互相斗爭的

結果“陰平陽秘”。(相互的動態的

平衡)基

依存———陰陽雙方各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本

陰消陽長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動力內

陽消陰長是事物發展的量變過程

由陰轉陽形(促)成事物的轉化由陽轉陰

(變化)是事物發展的

質變過程消長—在一定的限度內

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

陰陽的陰陽的事物的對立統一事物永遠處于運動之中一陰一陽謂之道目前五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陰陽對立制約

2、陰陽的互根互用

3、陰陽交感與互藏

4、陰陽消長

5、陰陽轉化

6、陰陽自和與平衡

目前五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陰陽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關系失調,動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疾病產生。)2、陰陽的互根互用:(1)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關系;(2)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

目前五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3、陰陽交感與互藏: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陰陽交感是在陰陽二氣運動的過程中進行的,沒有陰陽二氣的運動,也就不會發生陰陽交感。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雙方交感合和的動力根源;陰陽互藏又是構筑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關系的基礎和紐帶;陰陽互藏還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

目前五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4、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形式有二。(1)陰陽互為消長一方增長另一方消減一方消減另一方增長(2)陰陽皆消皆長一方增長另一方亦增長一方消減另一方亦消減目前五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5、陰陽轉化: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既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

機理與形式:極、重、甚是事物的陰陽總體屬性發生轉化的內在因素和必備條件。

漸變突變

目前五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6、陰陽自和與平衡:①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生理——自我協調、病理——自我恢復平衡)②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目前五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生有形。不離陰陽”。2、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3、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1)陰陽的偏勝——“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2)陰陽的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目前五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陽偏盛陰偏盛正常實證陽偏衰陰偏衰正常虛證

代表陽代表陰目前五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3)陰陽互損當陽虛至一定的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陰繼而出現陰虛的現象,稱為“陽損及陰”。當陰虛至一定的程度時,因陰虛不能生陽繼而出現陽虛的現象,稱為“陰損及陽”。4、用于疾病的診斷:“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望、聞、問、切——四診目前六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脈癥分陰陽

望聞問切

色澤晦暗語聲低微無蜷臥靜默尺去者陰力,少言而沉身寒喜暖遲者沉

靜,呼吸微弱澀細小

色澤鮮明語聲高亢宏躁動不安寸至者陽亮,多言而躁身熱惡熱數者浮動,呼吸有力大洪滑聲高氣粗目前六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5、用于疾病的治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1)指導養生(2)確定治療原則A、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有余、“實則瀉之”陰偏勝“陰勝則寒”實寒證“寒者熱之”陽偏勝“陽勝則熱”實熱證“熱者寒之”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抑制其亢奮之陽,以清瀉其熱。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消解其偏勝之陰,以溫散其陰寒。

實證目前六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2)確定治療原則B、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不足“虛則補之”

陰偏衰“陰虛則熱”虛熱證“陰虛則熱”陽偏衰“陽虛則寒”虛寒虛“陽虛則寒”滋陰制陽(一般不能用寒涼藥直折其熱)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扶陽抑陰(不宜用辛溫發散以散陰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虛證目前六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2)確定治療原則B、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不足“虛則補之”利用陰陽的互根互用原理

陰虛: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陽虛: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3)歸納藥物的性能目前六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3)分析歸納藥物的性能

寒涼屬陰(涼次于寒)——能清瀉陽熱之邪,減輕性[四氣]消除機體的熱象。

溫熱屬陽(溫次于熱)——能祛除陰寒之邪。減輕和消除機體的寒象。辛甘淡—屬陽—辛甘發散為陽,淡味滲泄為陽。酸苦咸—屬陰—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

藥物在體內發揮的作用趨向(見下一片)味[五味]藥物目前六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3)分析歸納藥物的性能藥物在體內發揮的作用趨向升浮—上升發散—陽:一般而講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的藥物,大多藥力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兩者兼見,故為陽—桂枝湯、麻黃湯、補中益氣湯。沉降—內收、瀉下、重鎮—陰: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止嘔等作用的藥物,大多藥力下行向內,或沉或降、或兩者兼見,故為陰,天麻勾藤飲等。目前六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三節五行學說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火曰炎上:溫熱、上升、光明;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金曰從革:沉降、肅殺、收斂;水曰潤下:滋潤、下行、寒涼、閉藏。

目前六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的概念:#三、事物或現象的五行歸類:1、歸類的標準:以五行特性為依據;2、歸類的對象: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現象為對象進行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

3、歸類的方法:主要是“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目前六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一)五行相生與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火土金水

“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例:

木火土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木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土為火之“子”。生生生生生生我我生目前六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一)五行相生與相克: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土水火金木土水

“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為水,水為土之“所勝”;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為木,木為土之“所不勝”。

克我[所不勝]我克[所勝]克克克克克克克目前七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生克示意圖: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漢、董仲舒曾將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為:“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謂“比”就是緊挨著;所謂“間”就是隔開一位。意即順著木、火土金水次序的為相生,間隔一位的是相克。目前七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二)五行制化與勝復(相生與相克的關系)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維持協調平衡,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例:

火木水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來顧子目前七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二)五行制化與勝復(相生與相克的關系)2、五行勝復,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復歸于協調和穩定。例:(盛氣)木土金(復氣)子復母仇目前七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三)五行相乘與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制約或克制。有稱“倍克”。此次序與相克相同。原因有“太過”和“不及”。例:

木土水火金

不及:木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太過:木土(過于亢進)(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乘目前七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三)五行相乘與相侮: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克制。有稱“反克”。此次序與相克相反,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在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例:金木木土太過:異常不及:金木(亢)(虛)木土

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目前七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乘侮規律示意圖火木土金水相乘相侮例:正常情況下金能削木,若木質太硬,或金屬太軟、太薄,非但不能削木,反而倦刃缺口目前七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簡表相生—相互資生生克制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升相克—相互制約化”—事物發展變化的正常現象。相乘—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克制“氣有余。則制自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自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事物發展相侮—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克變化的異常現象。目前七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太過(木火刑金)(木旺乘土)侮所不勝制己所勝

(木虛金侮)(土壅木郁)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不及五行亢害承制示意圖木土金氣有余其不及所勝所不勝目前七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間的協調平衡關系遭到破壞后,引起的相生關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子行,導致母子兩行皆異常。(與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影響到其母行,終指子母兩行皆異常。(與相生次序相反)

(1)子病犯母(2)子盜母氣目前七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1、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生理特點;2、構件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3、以生克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1)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陽可以溫煦脾土,脾(土)氣化生精微物質以充養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氣肅降下行以滋腎精并助納氣,腎(水)藏精以滋養肝血。

目前八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說明五臟關系心之陽氣(火)可以溫煦脾土,助脾運化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肝心脾肺腎目前八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3、以生克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2)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腎水滋潤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的清肅太過;肺氣的肅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氣條達,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滯;脾之運化,可防止腎水的泛濫。(3)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目前八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之泛濫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滯肝土水火肺目前八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3、以生克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3)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至于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和克制,而不至于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目前八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母病及子1、相生關系的傳變虛證:心肝血虛子病及母實證:心肝火旺虛實夾雜:“子盜母氣”2、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1)相乘太過(2)相侮太過不及不及目前八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木水火金土肝心腎脾肺侮乘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五臟傳變規律示意圖目前八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補五行圖心腎肝脾

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木火刑金目前八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補五行圖

肝肺脾

心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相乘相侮相乘相侮目前八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三、指導疾病的診斷1、確定五臟病變部位:五行學說以事物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律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以他臟………確定五臟相兼病變;2、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五行學說根據五色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測病情的輕重順逆。主色客色色脈目前八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四、指導疾病的治療:1、指導臟腑用藥2、控制疾病的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實則傳,虛則受”

目前九十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四、指導疾病的治療:3、確定治則執治法:(1)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治則:補母(虛則補其母)與瀉子(實則瀉其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命門之火)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治則目前九十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四、指導疾病的治療:3、確定治則執治法:(2)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治則:抑強扶弱,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

治法目前九十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四、指導疾病的治療:4、指導針灸取穴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目前九十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四節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理性認識的方法學體系,它借助于語言、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映人體內外的本質聯系及其規律。其基本特點注重宏觀觀察注重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一)中和思維(二)類比思維強調功能聯系目前九十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二章藏象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第二節五臟第三節六腑第四節奇恒之腑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系

目前九十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稱“臟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藏”,是藏于體內的內臟,實際上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目前九十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象”是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其含義有二:1、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2、指內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事物與現象類比所獲得的比象。目前九十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藏”與臟器的概念不同。(名稱大致相同,內涵不一)“藏”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其結構是一個在形態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功能合一性結構,它不僅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一個功能單位的概念。(“重道輕器”、“重無輕有”)臟器:是西醫學的一個形態學概念,是指機體內外的器官而言。(內臟器官、感覺器官)就其結構來說、是一個純形態學或實體性的結構,而其功能是通過直接對該器官的解剖分析而獲得。目前九十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1、古代解剖學的認識2、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3、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4、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目前九十九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1、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2、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3、詳于臟而略于腑,詳于功能而略于解剖。目前一百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四、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脯的生理特點

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收盛和傳化水谷;故《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滿—精氣實—水谷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受盛和傳化水谷,故“實而不能滿”。目前一百零一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四、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脯的生理特點

奇恒之腑在形態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同,與五臟和六腑都有明顯的區別,故稱之。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病理上:“臟病多虛”,“腑病多實”。

治療上:“五臟益補”、“六腑益瀉”。目前一百零二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概述(一)五臟精氣陰陽的含義1、五臟之精:簡稱“臟精”,是指五臟所藏的有濡養、滋潤和支撐本臟及其所屬的六腑、形體、官竅等作用的液態精華物質,包括:先天之精(稟受于先天,來源于父母);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目前一百零三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概述2、五臟之氣:簡稱“臟氣”,是指分布于五臟之中的無形而運行不息以推動和調控臟腑生理機能的極細微物質。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在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自然界之清氣作用下,合化為一身之氣。目前一百零四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概述3、五臟之陰陽:(1)五臟之陰,簡稱“臟陰”,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等作用的部分;(2)五臟之陽,簡稱“臟陽”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兩者協調平衡。則五臟之氣沖和暢達,各發揮應有的功能。

目前一百零五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概述(二)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1、五臟藏精2、精化為氣:五臟之精是五臟之氣的化生之源,五臟之氣是五臟之精的功能體現。3、氣分陰陽目前一百零六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第二節五臟目前一百零七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目前一百零八頁\總數四百三十三頁\編于十六點

心一、概說:

位于胸中,兩肺之間,橫膈之上,中有孔竅。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似倒垂未開的蓮花。

二、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分(1)主血:一是心氣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與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二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奉心化赤”。(2)主脈: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