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專題訓練14 生物的進化_第1頁
生物 專題訓練14 生物的進化_第2頁
生物 專題訓練14 生物的進化_第3頁
生物 專題訓練14 生物的進化_第4頁
生物 專題訓練14 生物的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4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專題訓練14生物的進化一、選擇題【必考集訓】1.(2017浙江吳越聯盟聯考)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性變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是()A.自然選擇 B。可遺傳變異C.基因頻率改變 D。生殖隔離2。整個生物界,種類繁多、異彩繽紛,現存的物種數在200萬以上。它們在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這體現了生物的()A.多樣性 B.特異性 C.變異性 D。統一性3。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變決定的B.害蟲抗藥性的出現是不斷施用農藥的結果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D.只有基因突變、自然選擇及隔離才能形成新物種4.下列哪個過程從根本上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A.DNA→DNA B。DNA→RNAC.mRNA→蛋白質 D.氨基酸→蛋白質5。在調查某小麥種群時發現T(抗銹病)對t(易感染)為顯性,在自然情況下該小麥種群可以自由傳粉,據統計,TT為20%,Tt為60%,tt為20%,該小麥種群突然大面積感染銹病,致使易感染小麥在開花之前全部死亡.計算該小麥在感染銹病之前與感染銹病之后基因T的頻率分別是多少?()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6.自然界中樺尺蠖有灰色和黑色兩種類型,當樹干和巖石呈現深暗顏色時,絕大多數為黑色樺尺蠖,在灰色環境中,絕大多數為灰色樺尺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灰色樺尺蠖和黑色樺尺蠖是兩個不同物種B.不同的環境條件中,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頻率不同C.灰色樺尺蠖全部基因的總和稱為基因庫D。在深暗的環境中,大多數灰色的樺尺蠖突變成了黑色樺尺蠖7.(2017浙江紹興模擬)實驗室條件下可以研究細菌抗藥性形成的機理。野生型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是敏感的,將它接種到青霉素濃度為0。1單位/cm3的培養基里,絕大多數細菌死亡,但有個別細菌能存活下來,并能進行繁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在青霉素的影響下,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頻率降低B。存活下來的個體通過繁殖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頻率的提高C.接觸青霉素之前金黃色葡萄球菌個體間已經產生了抗青霉素的差異D.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8。某玉米田從N年開始持續使用殺蟲劑,而此地的玉米螟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對此現象解釋正確的是()A.玉米螟對殺蟲劑產生了定向變異B.玉米螟對殺蟲劑進行了定向選擇C。殺蟲劑對玉米螟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D.害蟲對殺蟲劑產生了隔離9。等位基因(A、a)與(D、d)位于同一對常染色體上,基因型為AA或dd的個體胚胎致死.兩對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響,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發生交叉互換。以基因型如右圖所示的果蠅為親本,逐代自由交配,則后代中基因A的頻率將()A。上升 B.不變C.下降 D.先升后降10.(2017浙江嘉興期末)下圖為抗青霉素細菌的產生過程,表示死亡的個體,a、b表示兩個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階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存活下來B.b階段存活細菌的抗藥性均比a階段細菌的抗藥性強C.經過a→b階段的人工選擇導致抗藥細菌的比例增大D.b階段存活的細菌可能是若干突變累加在一起的產物【加試提升】11.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B.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改變,也可能不變C.單倍體到二倍體發生的染色體變化,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D。四倍體西瓜的形成,證明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離12。某種昆蟲的翅色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決定,A決定綠色,a決定褐色。現從自然界中隨機捕獲若干個該昆蟲個體組成一個新的種群,在這個新種群中,設A、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x、y,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D、E、F。則下列關系中一定正確的是 ()A.x=D B。y2=FC.x=E+D/2 D.2y=2F+E13.(2017浙江五校聯考二模)某地有一種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時期所開花的花色會發生變化,其傳粉者包括當地的白線天蛾和8月上旬將遷徙離開的蜂鳥。下圖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當地各類群生物的數量變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8月該植物種群的紅花基因頻率下降B。花色的變化與傳粉者的選擇作用有關C.紅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鳥完成傳粉D。植物的快速反應適應了傳粉者的改變14.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A。圖中A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B。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C.圖中B表示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圖中C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雜交產生后代15。曲線a表示使用誘變劑x前青霉菌菌株數和青霉素產量之間的關系,曲線d表示使用誘變劑x后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由a變為b、c、d體現了變異的多方向性B.x決定了青霉菌變異方向,加快了變異頻率C.在x作用下青霉菌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基因重組D。b是最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二、非選擇題16。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如圖2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2可知,控制甲蟲體色的A和a這對等位基因的關系是。在種群1中出現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該來源為生物進化。A’A個體的出現將會使種群1基因庫中的發生改變,因此種群1(填“有”或“沒有”)進化。

(2)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因此(填“有”或“沒有”)新物種誕生.

(3)根據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中的是種群,該環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作用.

17。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熱、出血甚至休克.科學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細胞。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和.

(2)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和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F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

(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目會逐代,原因是.

專題訓練14生物的進化1.B解析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不是生物進化性變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A項錯誤;可遺傳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進化性變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B項正確;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不是生物進化性變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C項錯誤;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不是生物進化性變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D項錯誤.2.A解析生物種類繁多、數量多,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3.C解析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決定的,A項錯誤;害蟲抗藥性個體屬于變異,在施用農藥之前就存在著,噴施農藥對抗藥性個體起了選擇作用,B項錯誤;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項正確;新物種的形成可能不經過基因突變,如多倍體植物的形成,D項錯誤。4。A解析DNA→DNA表示DNA自我復制過程,在該過程中易發生基因突變,能產生新基因,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是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5.B解析分析題意,小麥在感染銹病之前的基因型頻率,TT=20%,Tt=60%,tt=20%,T的基因頻率為20%+1/2×60%=50%;感染銹病之后基因tt個體全部死亡,該種群中的基因型頻率,TT=20%÷(20%+60%)×100%=25%,Tt=60%÷(20%+60%)×100%=75%,因此感染銹病之后基因T的頻率是25%+1/2×75%=62.5%。6。B解析灰色樺尺蠖和黑色樺尺蠖彼此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屬于同一物種,A項錯誤;在不同環境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兩種尺蛾的數量有所差異,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頻率不同,B項正確;一個種群中的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C項錯誤;生物性狀由環境和遺傳物質決定,深暗的環境不會使灰色的樺尺蠖突變成黑色樺尺蠖,D項錯誤。7.C解析在青霉素的影響下,不能抵抗青霉素的細菌死亡,存活的個體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頻率升高,A項錯誤;存活下來的個體通過繁殖后代仍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頻率不會改變,B項錯誤;接觸青霉素之前金黃色葡萄球菌個體間已經產生了抗青霉素的差異,使用青霉素時,青霉素對細菌進行了選擇,C項正確;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與人工選擇無關,D項錯誤。8.C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A項錯誤;殺蟲劑對玉米螟進行了定向選擇,B項錯誤;在使用殺蟲劑之前,玉米螟就存在多種變異,殺蟲劑對玉米螟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C項正確;殺蟲劑對害蟲定向選擇,D項錯誤。9.B解析以基因型如題圖所示的果蠅為親本,產生的卵細胞和精子只有AD∶ad=1∶1,受精后得到的子代為AADD∶AaDd∶aadd=1∶2∶1,基因型為AA或dd的個體胚胎致死,則后代只有AaDd,推知基因A的頻率將不變。10.D解析變異具有不定向性,在使用青霉素之前,細菌已經具有抗藥性,A項錯誤;b階段存活的細菌,大部分抗藥性比a階段強,但也存在不抗藥性個體,B項錯誤;a→b的過程屬于自然選擇,C項錯誤;選擇能夠使微小變異積累、放大成為顯著變異,因此存活細菌可能是若干突變累加在一起的產物,D項正確.11.B解析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現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A項錯誤;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改變,也可能不變,B項正確;染色體變異只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項錯誤;二倍體經過秋水仙素處理后形成四倍體,證明了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離,一定有生殖隔離,D項錯誤。12。D解析由題意知,剛組成的這個新種群是由隨機捕獲的若干個該昆蟲個體組成的,不一定遵循遺傳平衡定律,因此y2不一定與aa的基因型頻率F相等;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x=AA的基因型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的一半=D+1/2E,a的基因頻率=y=aa的基因型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的一半=F+1/2E。13.A解析8月該植物種群中開紅花的數量減少,但紅色基因頻率不會改變,A項錯誤;蜂鳥遷徙離開,開紅花的數量減少;白線天蛾增加,開白花的數量增多,說明花色的變化與傳粉者的選擇作用有關,B項正確;蜂鳥遷徙離開,開紅花的數量減少,說明紅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鳥完成傳粉,C項正確;植物的快速反應適應了傳粉者的改變,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項正確.14.B解析A表示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畸變,A項錯誤;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達到一定程度,種群間基因交流存在障礙,進而產生生殖隔離形成新物種,B項正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項錯誤;圖示中C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后代,D項錯誤。15。A解析由a變為b、c、d體現了變異的不定向性,A項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不能由外界因素決定,B項錯誤;在x作用下青霉菌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不會發生基因重組,C項錯誤;最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應該是產量高的菌株,應該是d,D項錯誤。16。(1)不完全顯性基因突變提供原材料基因頻率有(2)基因交流地理(生殖)隔離沒有(3)1選擇解析(1)由圖2可知,控制甲蟲體色的A和a這對等位基因的關系是不完全顯性。基因突變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A個體的出現將會使種群1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基因頻率的改變說明生物進化了.(2)據圖分析,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地理(生殖)隔離,也說明沒有形成新物種。(3)根據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中的是種群1。該環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了選擇作用。17.(1)受精卵S基因由S基因轉錄的mRNAS蛋白(2)50%60%(3)減少S基因表達的S蛋白會抑制登革熱病毒復制解析(1)動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體細胞是受精卵,其發育成的個體的每個體細胞中均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受體中正常地轉錄和翻譯,才能控制相應的性狀出現.(2)“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說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故AABB雄蚊和aabb雌蚊交配,F1的基因型全為AaBb,無致死現象,A的基因頻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