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_第1頁
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_第2頁
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_第3頁
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_第4頁
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學前教育學與學前教育拓展學習資料: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一)生平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20世紀上四十年代曾與陳鶴琴并稱為“南陳北張”對我國學前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張雪門幼年研讀四書五經,后畢業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現寧波一中)。1912年就任鄞縣私立星蔭小學校長。他在青年時期就對幼兒教育發生興趣,任小學教師時,曾隨寧波府屬的江蘇教育參觀團到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參觀,目睹當時一些日本式的蒙養園或教會辦的幼稚園對幼兒的不良影響,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與幾位志趣相投者創立了當地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幼稚園——星蔭幼稚園,并任園長。1920年4月,又與人合辦兩年制的私立寧波幼稚師范學校,任校長。1920年,應邀到北平任孔德學校小學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4年去北京大學任職員,同時在教育系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得到教育系主任、中共黨員高仁山(1894-1928)先生的悉心指導,計劃用一年時間研究福祿培爾,一年時間研究蒙臺梭利,再用一年時間研究世界各國的幼稚教育,然后以畢業精力研究我國的幼稚教育。不久,他的譯著《福祿培爾母親游戲輯要》和《蒙臺梭利及其教育》相繼問世,出版了《幼稚園研究》。1924年秋,張雪門返回孔德學校,任小學部主任,兼任《新教育評論》編輯,在該刊發表論文。他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于1926年擬定了“幼稚園第一季度課程”,在《新教育評論》上發表,引起同行的注意。1928年秋,孔德學校開辦了幼稚師范,請他主其事。他受“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的啟示,實施“一年級看、二年級做、三年級管”的教育方法,加強學生見習和實習。采取半日授課半日實習的措施。實習場所除孔德幼師辦的幼稚園外,還借了一個蒙養園。不久他又創了藝文幼稚園,也作為實習場所。還參與創設了北平幼稚師教育研究會。1930年秋,應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長熊希齡之聘,編輯幼稚師范叢書,并在香山見心齋開辦北平幼稚師范學校,任校長。該校第一期畢業生當即被聘為園長或教師,頗受歡迎。由于香山遠離市區,參觀見習諸多不便,遂將幼師遷到中華教育改進社所在地帝王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較大變化,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同時認識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來的主人翁。此時他開始了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1932年,應北平民間大學、中國大學、天津女子師范學院之邀,講授《幼稚教育》。1933年,他擬定《中國北方幼稚園課程大綱》;1934年,他聘請陶行知的學生戴自俺到幼師任教。由戴自俺等在北平阜城門外羅道莊開辦了“鄉村教育實驗區”。1935年“一二·九”運動后,張雪門支持學生參加抗日救亡的活動。1937年

“蘆溝橋事變”,將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師遷往湖南,后因遇到困難,又決定遷至廣西,創辦了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廣西幼稚師范學校。1938年2月,幼稚師范在桂林東華門大街成立。為廣西省幼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此期間,他還曾到陜西城固西北師范學院講授《兒童保育》課程,并編著了《幼稚園行政》、《兒童保育》等書。1944年,幼師遷重慶,在張雪門的領導下,進行兒童福利制度的實驗。在他的推動下,當時重慶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為試驗機構的幼兒園,僅重慶一地即成立了4個幼兒團。抗戰勝利,張雪門于1946年1月返回北平,為幼師校址問題終日奔波。1946年7月前往臺灣辦理兒童保育院。1947年,該院更名為臺北育幼院。張雪門根據當地當時的需要,要求必須在教育孩子明利害,別是非方面下功夫,使他們自覺地爭取成為國家未來的資助,建起了從嬰兒部、幼稚園到小學的完整的兒童教育機構。1952年,張雪門因眼疾離開他工作了7年之久的育幼院,但仍然熱心參加幼教工作。1960年他突患腦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幾乎失明、手腳失靈、耳朵失聰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陸續寫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園課程活動中心》、《幼稚園行為課程》等十幾本專著,為幼兒教育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論幼稚教育的目的張雪門就曾根據教育目標的不同,把中國當時的幼稚教育分為4類:

1.以培植士大夫為目標的幼稚教育。2.以培養宗教信徒為目的的幼稚教育。3.以發展兒童個性為目標的幼稚教育。4.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有4項具體目標:“是鏟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喚起我民族的自信心;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鍛煉我民族為爭中華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作奮斗之決心與實力。”(三)論幼稚園的行為課程張雪門的行為課程雖然在名稱上與華生相近,實質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發展。1.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含義。(1)關于幼稚園課程“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幼稚園的課程是什么?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幼稚園課程的特點:整個的、直接的、比后期(小學階段)偏重于個體的發育。:

(2)關于幼稚園行為課程1966年他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這種課程:“完全根據于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動。”“從行為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游戲、故事、唱歌等教材,雖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實際行為。我鄭重地再說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后才可以補充想象。”2.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內容將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兒童自發的諸般活動”,繼而銅自身發展中所進行的一些活動,如呼吸、攀登運動等。第二,“兒童的自然界環境”,包括兒童周圍生活中的一切有關自然界的事物與知識。第三,“兒童的社會環境”,即與兒童現在的生活與將來的生活相關的社會生活知識。對于如何選擇適合的教材,張雪門提出了五條標準:第一,“應合于兒童的需要”;第二,“應顧到社會生活的意義”;第三,“應在兒童自己的環境里收集材料”,反對抄襲外國的;第四,“應顧到社會社會的需要”;第五,“上面所述還沒有道及的一切沖動習慣態度”。3.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實施。“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

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1)實行行為課程的原則張雪門主張,“將自然生長的原則應用到課程的實行上”,“課程如何實行只須看人類是如何生長”。為此,提出實行行為課程的原則:第一,課程固由于自然的行為,卻須經過人工的精選。即以“效果的估量”為原則進行人工精選。第二,課程固由于勞動的行為,卻須得在勞動上勞心。第三,課程固由于兒童生活中取材,但須有遠大的客觀標準。即把中華民族的遠大使命融合進課程中。

(2)單元計劃的內容張雪門借鑒美國的設計教學法思想。經過多年試驗,確定運用設計教學法來擬定行為課程的計劃,包括單元計劃和教學活動計劃。單元計劃的內容包括:第一,動機。第二,目的。第三,活動。第四,活動過程。將行為課程分為工作、游戲、音樂、故事、常識、算術等科目。“行為課程可以包括括各科設計過程,但各科設計過程決不能包括行為的整個課程。”第五,工具及材料。(3)行為課程教學活動計劃的實施過程第一,實施前的準備。第二,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所謂指導,是完全拋棄成人主觀的成見,切切實實注意幼童的需要而給與滿足,并時時注意他們的困難,加以解決和幫助。”第三,課程實施后的進展。(四)“有系統有組織實習”的理論(略)1.關于見習、實習的場所。(1)中心幼稚園。(2)平民幼稚園。(3)嬰兒教保園。(4)小學。

2.關于見習,實習的時間安排。3年統籌。3.關于實習的組織。“有系統組織的實習:“第一須有步驟,第二須有范圍,第三須有相當時間,第四更須有適合的導師與方法”。張雪門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他以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幼稚教育,先后達60年。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過去曾對我國,尤其是我國北方和臺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對幼稚教育的目的、課程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的論述,有不少地方現在仍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三、陶行知的學前教育思想(一)生平與教育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籍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后遷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縣)。1891年生于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1897年,旸村蒙童館方庶咸秀才,代為開蒙。1898年7歲,入休寧萬安鎮中街吳爾寬家經館伴讀。1906年,入崇一學堂(耶穌會辦),“我是中國人,我要為中國出力。”1908年,畢業崇一學堂。考上杭州廣濟醫學堂學醫。該校要求學生信教,入學三天即退學,回到歙縣老家自學英語。1909年,考上南京金陵大學預科匯文書院。1911年,正值暑假期間,回歙縣參加辛亥革命地文起義。1914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考取公費留學。1914年8月15日,從上海乘中國第一艘自置郵輪赴美,正好陳鶴琴也在這條船上,也是公費赴美留學。1915年獲該校政治碩士學位。1915年秋,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學習。受杜威教授、孟祿教授等的指導。1917年夏,在哥倫比亞大學獲該校都市學務總監資格文憑。他謝絕了孟祿教授讓他申報博士學位的好意回國。1918年,南京高師代理教務主任、教育專修科主任。1922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后與朱其慧等發起組織中華拼命促進會,從事平民教育。1927年,創辦南京曉莊師范,生活教育理論。同年11月,在陳鶴琴、張宗麟的支持下,創辦了“燕子磯幼稚園”。以后又創辦曉莊幼稚園、和平門幼稚園、邁皋橋幼稚園、新安幼稚園等。1930年4月,國民黨封閉曉莊學校。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返回上海。從事科學普及和教育。1932年起,先后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名字改為“行知”。“九一八”事變后,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回國,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1939年,重慶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1945年,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1946年7月25日逝世,享年55歲。臨終前,周恩來握著陶的手說:“朋友們都要學習你的精神,盡瘁民主事業直到最后一息。”毛澤東親:“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題詞:“萬世師表。”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續編》、《普及教育三編》、《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等。現有《陶行知全集》。(二)論幼稚教育的重要性“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他要求全面的、立體的普及教育,提出普及幼兒教育的主張。“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主張普及幼教: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天折,也難成材。小學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小學教育應當普及,幼稚教育也應當普及。《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1928年)(三)論幼稚教育的服務方向抨擊當時優質教育的三大病,提出“幼稚園之新大陸”。1926年,陶行知發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批評中國的幼兒園害有“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提出創設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他在《幼稚園之新大陸》中明確提出:幼兒教育要為勞動民眾服務,“女工區域是需要幼稚園的”、“農村也是需要幼稚園的”,因此,改造中國幼稚園的方向放在農村與工廠,視為“幼稚園之新大陸”。他為鄉村教師寫的對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四)論創造的幼稚教育1.認識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2.解放兒童的創造力。(1)論兒童的“六大解放”。1931年提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創造的兒童教育》(1944年12月16日《大公報》),提出“六大解放”。(2)培養兒童的創造力。第一,需要充分的營養;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第三,需要因材施教;第四,發揚民主:教育機會均等;寬容和了解;在民主生活中學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