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學課件_第1頁
第19課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學課件_第2頁
第19課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學課件_第3頁
第19課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學課件_第4頁
第19課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課程標準: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通過了解民國初年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的變化,認識其變化的原因及影響。辛亥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廣義的辛亥革命興中會1894單元線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1912.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3—1928張玉法: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體制外革命”和“體制內改革”合力的結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體制內的改革18401842185118561860186418941898189519001901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開眼看世界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百日維新收復新疆中法戰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瓜分狂潮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體制內的改革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9月預備立憲1908年8月《欽定憲法大綱》君主立憲1911年5月廢軍機處,建立責任內閣制。清末新政(1901-1911年)預備立憲(1906-1911)君上大權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三、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準頒布者,不能見諸施行。……十四、皇室大典,應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議定,議院不得臣民權利義務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資格者,得為文武官吏及議員。二、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體制內的改革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預備立憲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君主立憲1911年廢軍機處,建立責任內閣制。清末新政(1901-1911年)預備立憲(1906-1911)1911年第一屆內閣(共13人)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皇族)內閣協理大臣:那桐(滿族)徐世昌(漢族)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族)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載澤(皇族)學務大臣:唐景崇(漢族)陸軍大臣:蔭昌(滿族)海軍大臣:載洵(皇族)司法大臣:紹昌(皇族)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郵傳大臣:盛宣懷(漢族)理藩大臣:壽耆(皇族)皇族內閣

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預備立憲,一場騙局“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鄒容《革命軍》材料五

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陳天華《猛回頭》然則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體制外的革命成立中國同盟會過程:孫中山,廣州香山縣人,出身農民家庭,曾較系統地接受過西式的近代教育,首先舉起反清革命的旗幟。1894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性質: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機關報:《民報》意義: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反帝?辛亥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資產階級革綱領(筆記)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積:推翻清政府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族革命)局:沒有明確反對帝創立民國民權主義積: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革命)局:沒有明確廣大勞動人民的權利,僅限于資產階級的民主平均地權民生主義積: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社會革命)局:沒有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難以實現(奪取政權)(建立政權)(鞏固政權)前提核心保障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發展地價的增價歸國家所有,以此防范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積極: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革命的發展。局限: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②民生主義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體制外的革命反清武裝起義代表人物:黃興、徐錫麟、秋瑾、林覺民……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詛咒謾罵之聲不絕于耳。惟庚子失敗之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之不成。據統計1906-1911年間全國共發生民變989次,平均一年142次;1906年190次,1907年185次,1908年107次,1909年141次,1910年247次。——張振鶴、丁原英《清民變年表》◆有利時機:四川發生保路運動使湖北防務空虛,為革命爆發提供有利時機。歷史縱橫

保路運動1910年,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逼迫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4國銀行團借款以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的廣泛反對,從而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則派兵屠殺保路人士,使全國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賣國求榮的本質,從而導致辛亥革命的總爆發。

導火索(偶然性):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武昌起義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武昌起義結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1911年,清廷的北洋軍連克漢口、漢陽,直逼武昌。圖為陽夏保衛戰,黎元洪(左二)在視察。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清帝退位和果入袁手▲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與北洋將領合影

袁世凱以南方革命黨的共和要求,對清政府施壓,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此后,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終于結束。清政府帝國主義列強革命黨人立憲派和舊官僚①袁世凱實力強大:是清末北洋新軍創始人,北洋軍閥首領,立憲派、舊官僚擁護②是帝國主義在中國尋找新代理人;③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軟弱妥協,又脫離人民群眾。扶植新代理被迫重用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施壓革命陣營妥協退讓

軍事進攻政治欺騙抱有幻想問題探究: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的原因有哪些?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制定:南京參議院(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2)內容:

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3)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資產階級共和政體(4)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5)意義: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積極: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局限:1、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根本任務。(反帝反封建任務未完成)

(1)“反帝”的有限:

①目標:未明確反對帝國主義

②結果:未改變半殖民地的性質

(2)“反封建”的有限:僅僅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未改變半封建的性質。(注:我國封建君主專制結束于辛亥革命,封建制度終結于新中國的成立)2、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

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