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改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附問答題總結)_第1頁
2023年新改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附問答題總結)_第2頁
2023年新改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附問答題總結)_第3頁
2023年新改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附問答題總結)_第4頁
2023年新改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附問答題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末總復習資料全冊知識點含問答題期末總復習資料全冊知識點含問答題新蘇教版五下科學知識點新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1、英國科學家胡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時,發現上面有許多小孔,看上去像一個個規則的小室,他把它們命名為細胞。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2、大多數細胞都非常小,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但有些細胞很大,如動物的卵黃。編輯:蒙蒙de雨科學課堂3、167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井水、雨水、污水等,第一次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等,把它們歸為微生物,是因為它們的生存方式與某些微生物相似。編輯:蒙蒙de雨科學課堂5、物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在寒冷、干燥的環境中不容易發霉。6、常用的防霉方法:真空包裝、放干燥劑、烈日暴曬、空調除濕、低溫保存、消毒柜殺菌。7、微生物對人類既有“功”也有“過”。微生物可以用來生產新的食物、調味品,還會導致食物變質、引起疾病等。8、為什么加入少量酸奶的牛奶會變成酸奶:酸奶中有一種名為乳酸菌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乳酸菌會大量繁殖并把牛奶發酵成酸奶。9、人們采用多種方法消滅病菌:高溫煮沸、紫外線照射、噴灑消毒液、涂碘酒等。教材中問題解答1、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手背皮膚和洋蔥鱗片內表皮有什么相同之處?(P2)答:都是由一個個“小格子”組成的。編輯:蒙蒙de雨科學課堂2、觀察下面的人體細胞,說說它們的形狀有什么不同。(P4)人體細胞名稱人體細胞圖示形狀神經細胞放射狀肝臟細胞

圓形骨細胞

桿狀皮膚細胞

圓形白細胞

無穩定形狀紅細胞

雙凹面圓盤形肌細胞

紡錘形3、在老師調好的顯微鏡下,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P5)

4、觀察下面的微生物,說說它們的形狀有什么不同。(P7)

5、實驗探究:制作“小水塘”進行觀察。(1)在一個干凈的廣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把一些腐爛的和新鮮的樹葉、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進一把土。(3)把瓶子放在有陽光的窗邊。3周后,用放大鏡觀察水里的變化。6、依次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仔細觀察物品上的霉。說說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P8)答:霉的相同之處:呈絲狀,由霉菌組成。霉的不同之處:顏色、形狀。7、這些防霉方法的依據是什么?(P9)答:放干燥劑: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烈日暴曬: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空調除濕: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低溫保存:物品發霉需要溫暖的環境,此方法降低了溫度。消毒柜殺菌:物品發霉需要霉菌菌種,此方法殺死了霉菌菌種。8、實驗探究:探究物品發霉的條件。問題:饅頭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霉?假設:饅頭放置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實驗設計:序號條件實驗方法實驗結果1寒冷潮濕把裝有濕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不發霉2溫暖潮濕把裝有濕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陽臺上發霉3寒冷干燥把裝有干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不發霉4溫暖干燥把裝有干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陽臺上不發霉實驗結論:饅頭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9、在老師調好的顯微鏡下,觀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P5)

10、觀察下面的微生物,說說它們的形狀有什么不同。(P7)

11、實驗探究:制作“小水塘”進行觀察。(1)在一個干凈的廣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把一些腐爛的和新鮮的樹葉、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進一把土。(3)把瓶子放在有陽光的窗邊。3周后,用放大鏡觀察水里的變化。12、依次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仔細觀察物品上的霉。說說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P8)答:霉的相同之處:呈絲狀,由霉菌組成。霉的不同之處:顏色、形狀。13、這些防霉方法的依據是什么?(P9)答:放干燥劑: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烈日暴曬: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空調除濕:物品發霉需要潮濕的環境,此方法減小了濕度。低溫保存:物品發霉需要溫暖的環境,此方法降低了溫度。消毒柜殺菌:物品發霉需要霉菌菌種,此方法殺死了霉菌菌種。14、實驗探究:探究物品發霉的條件。問題:饅頭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霉?假設:饅頭放置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實驗設計:序號條件實驗方法實驗結果1寒冷潮濕把裝有濕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不發霉2溫暖潮濕把裝有濕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陽臺上發霉3寒冷干燥把裝有干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不發霉4溫暖干燥把裝有干饅頭片的塑料袋放在陽臺上不發霉實驗結論:饅頭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第二單元仿生1、生物在長則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人們從中獲得很多啟示。2、蜜蜂用正六邊形建蜂巢的優點:耗最少的蜂蠟、修建容積最大的容器、且正六梭柱容器抗壓能力強。3、人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質骨架模仿魚骨,以槳模仿腹鰭,以舵模尾鰭。模仿魚利用魚鰾上浮、下沉制造了潛水艇。4、人類通過模仿鳥的形狀及羽毛,制造了飛機。5、人類模仿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創造出各種人造物。這些做法逐漸發展為一門從自然中學習、進而應用到工程技術中的學科——仿生學。6、蛋殼結構的特點是用料少、自重輕、承受外界沖擊的能力較強。7、拱形結構的承重能力強,很多建筑物上都運用了拱形結構。8、蝙蝠一邊飛行一邊用嘴巴發出一種人耳聽不見的聲音——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或小蟲后返回,被蝙蝠的耳朵接收,這樣的探路方式叫回聲定位。9、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后就會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大小等。10、潛水艇的聲吶系統利用超聲波進行海底探測、定位、導航行等。11、手臂的工作原理12、人們模仿手臂制作了假肢手臂、機械手臂;根據動物的保護色,發明了迷彩服;借鑒昆蟲的三角步態發明了六足機器人。教材中問題解答1、下面物品的設計與動植物的形態結構有什么相似之處?(P14)答:鐵絲網和植物莖上的刺的尖銳部分都能起到保護作用;塑料吸盤和八爪魚的吸盤都呈碗狀,具有吸附功能;尼龍搭扣上的彎鉤和蒼耳果實上的鉤刺都有很強的附著力;降落傘與帶冠毛的蒲公英種子的整體形狀相似。2、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設計是受了動植物的啟示?(P14)答:鋸子與鋸齒草、大跨度建筑屋頂架構與王蓮葉、人工冷光與螢火蟲的光、風暴預測儀與水母耳、電子蛙眼與蛙眼等。3、假設蜜蜂用正五邊形建蜂巢,結果會怎樣?(P15)答:用正五邊形建蜂巢,因為不能密鋪,浪費空間和蜂蠟。在同種正多邊形中,能密鋪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4、假如你是蜜蜂,你會選擇哪種形狀建蜂巢?為什么?(P15)答:假如我是蜜蜂,我會你會選擇正六邊形形狀建蜂巢。因為用正六邊形建蜂巢的優點是耗最少的蜂蠟、修建容積最大的容器,且容器抗壓能力強。因此蜜蜂是自然界中高明的“建筑工程師”。5、你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蜂巢結構?這種設計有什么好處?(P15)答:生活中具有蜂巢結構的物體還有:蜂窩板材、蜂窩填充料、蜂窩底的鍋、移動通信基站的蜂窩狀排列,等等。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六邊形排列沒有縫隙,有效空間最大,所用材料少等。6、人們在造船時,從魚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找找它們的對應關系。(P16)答:它們的對應關系是:魚的鰭對應船的槳和櫓,提供前進和轉彎的動力;魚的流線型身體對應潛艇的外形,減少水的阻力,行進更快更省力;魚的骨架對應船的龍骨,提供整個身體的支撐;魚肚子里的鰾對應潛艇的蓄水艙,通過充氣和注水,調節上浮和下沉。7、查資料,了解人類從鳥的身上獲得了哪些發明創造的啟示。(P16)答:鳥對人類發明創造的貢獻眾所周知。鳥類還有一種特殊的作用,這就是它啟發了人類的智慧,為人類探求理想,改善生存條件和質量,提供了原理和藍圖。(1)、鳥類有高超的飛行本領,現代的飛機的發明就是受到鳥飛行的啟發。(2)、鴿子在仿生學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它的腿上有一個小巧而靈敏的感受地震的特殊結構,人們根據它的原理仿制出一種新的地震儀,使地震預報更加準確。(3)、地球上海水占總水量的97%。而海水的人工淡化器目前設備龐大、結構復雜、耗能量高。但海鷗、信天翁這些海鳥卻可以通過眼睛附近一條鹽腺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鹽分排出,一旦完成這個功能的模擬,人類利用海洋的前景將會更加廣闊。(4)、人類受到燕子的啟發,發明了燕尾服。(5)、受到孔雀的啟發,發明了孔雀舞。(6)、受到仙鶴的啟發,發明了武術中的鶴拳、鷹拳。(7)、鳥羽毛防水滲透的原理和功能啟示,人類發明了防雨材料,如:防雨綢、防雨布、防雨漆等。8、觀察并描述雞蛋殼的特點。答:雞蛋呈橢球形,外表光滑,表面有細微的氣孔,內部有一層薄膜。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并不堅硬致密。9、蛋殼這么薄,禁得住這樣的擠壓嗎?答:因為雞蛋是橢球形的,用手握雞蛋時,手部施加的壓力能被蛋殼外凸的曲面分散,所以雞蛋不易握碎。此外,蛋殼內附著的一層富有彈性的薄膜所產生的預應力,能拉緊整個蛋殼,增加了蛋殼的抗壓能力。10、在蛋殼上畫一條線,這條線是什么形狀的?答:這條線是拱形,蛋殼曲面可以看成由無數的拱形拼接而成。11、外形為弧形的建筑結構被稱為拱。你見過哪些拱形建筑或建筑上的拱結構?答:常見的拱形有:拱門、牌坊、城堡、水渠、宮殿等。著名的建筑有法國的凱旋門、中國的趙州橋、古羅馬水渠等。12、除了建筑,你還見過哪些薄殼結構的物品?答:野營的帳篷、各種各樣的燈泡、工地上的安全帽等。13、實驗探究:實驗一:研究蛋殼結構的精妙之處問題問題1:用手能把1枚雞蛋握碎嗎?結果:用手不能把1枚雞蛋握碎。問題2:哪種情況的蛋殼不容易被戳破?結果:凸形的蛋殼不容易被戳破,凹形的蛋殼很容易被戳破。問題3:4枚雞蛋能支撐多重的物體?操作:將4枚雞蛋上下分別用2個塑料瓶蓋固定,在上面放一塊平板,再在平板上放重物。結果:4枚雞蛋能支撐的物體比我們猜測的要多。

14、人們在水池里插上金屬棒,海豚游動時絕不會碰到;即使被蒙上眼睛,照樣暢游無阻,還能準確捕捉獵物。這說明了什么?(P20)答:科學家的實驗是讓海豚在插滿金屬棒的水池中游動。左圖表明,海豚能夠在插滿金屬棒的水池中自如游動;右圖表明,海豚即使被蒙上眼睛,仍然能夠在水池中自如游動。這個實驗說明,海豚探路不是依靠視覺。15、B超、雷達的工作原理和海豚探路有什么相似之處?(P21)答:海豚、聲吶、B超、蝙蝠都屬于回聲定位的工作原理。某些動物能通過口腔或鼻腔把從喉部發出超聲波,利用反射回的聲波來定向,這種空間定向的方法稱為回聲定位。聲吶是利用水中聲波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雷達將電磁波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借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的電磁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的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16、這三種迷彩服分別在什么環境中不易被發現?(P23)叢林迷彩,用于陸軍夏作訓服。荒漠迷彩,用于陸軍冬作訓服。海洋迷彩,用于海軍陸戰隊。17、觀察錐形瓶與燒瓶,想一想:用普通刷子清洗它們時會有什么不方便?(P24)答:錐形瓶和燒瓶內大口小,普通刷子無法將其內部清洗干凈。18、仔細觀察周圍的生物,思考它們能給你什么啟示。試著模仿一種生物的形態、結構或功能,設計一種產品。身邊的生物仿生的物品原理分析鴨子的蹼有助于它劃水模仿鴨蹼的形態和功能設計腳蹼鴨子劃水十分輕松,模仿鴨蹼發明腳蹼,可以為人們游泳、潛水提供前進動力。翠鳥的嘴呈錐形高速列車的車頭設計成錐形翠鳥的錐形喙前小后大,在快速入水捕魚時可減小阻力,錐形列車車頭在列車高速行駛時可小空氣阻力。野豬鼻子中塞滿細泥土,過濾掉氯氣前端裝有活性炭的豬鼻子防毒面具野豬利用泥土細粒對氯氣的吸附作用過濾空氣,豬鼻子防毒面具前端進氣口填充有類似細土吸附功能的活性炭。蜻蜓翅端前緣有一塊色深加厚的部分,即翅痣。人們仿照翅痣,在直升機機翼上設計了加厚部分翅痣是保護薄而韌的蜻蜓翅膀快速振動卻不折損的關鍵。人們仿照翅痣,在機翼上設計了加厚部分,于是戰勝了顫振,保證了直升機的安全。19、實驗一:模仿手臂的結構和功能(1)研究手臂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①做手臂伸直和彎曲的動作,觀察肌肉、骨骼和關節是怎樣配合工作的。②觀察假肢手臂的結構。(2)做一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樣工作的

實驗步驟:①剪兩塊硬紙板,一塊是另一塊的兩倍寬。將寬紙板沿長邊對折,將窄紙板的一端剪圓。②把剪圓的紙板夾在對折紙板的一側,用鉚釘連接,再把“手”固定在對折紙板的另一側。③用膠帶將兩根一樣長的繩子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塊硬紙板上。④拉動繩子,帶動整個“手臂”運動。實驗二:做“保護色”游戲。1.給螞蚱、蝴蝶、菜青蟲、青蛙等小動物卡片涂上顏色,剪下來。2.選一條樹叢邊的小路,分組將小動物卡片沿途放在其中。3.以正常速度走過這條小路,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卡片被發現得最少。4.重走一遍這條小路,你能發現更多的小動物卡片嗎?第三單元地球的運動1、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地球繞著太陽轉,晝夜的變化是地球自轉的結果。2、在地球上,被陽光照射到的地區是白天,沒有被陽光照射到的地區是夜晚;由夜晚逐漸過渡到白天的那段時間是清晨,由白天逐漸過渡到夜晚的那段時間是傍晚。3、穿過地球南北極的軸叫作地軸。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一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從北極看,地球像陀螺一樣繞著地軸逆時針自轉,約24小時轉一圈。4、在自然界中,有些花和葉子白天張開,夜晚收攏;有些花和葉子夜晚張開,白天收攏。開花植物不僅有一定的花期,有的花還會在一天中的固定時間開放或閉合。5、有些動物白天活動,夜晚休息,如狗、公雞、蝴蝶、蜜蜂等;有些動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動,如貓頭鷹、蛾子、刺猬、蝙蝠等。6、延長光照時間可以增加雞的產蛋量;菊花是短日照花卉,減少光照時間可以使菊花提前開放。7、由于地軸傾斜,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各不相同。太陽高度角大時,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8、地球繞著太陽逆時針公轉,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地球在公轉的同時還繞地軸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教材中問題解答1、清晨,太陽緩緩升起;傍晚,太陽慢慢落下。晝夜交替,周而復始。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P26)答:晝夜的變化是地球自轉的結果。2、為什么要逆時針旋轉地球儀?答:由于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所以在模擬晝夜交替實驗中,應該自西向東即從北極看逆時針旋轉地球儀。3、在“模擬地球自轉”的實驗中,你發現周圍物體有什么變化?(P28)答:在實驗中,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周圍的物體從左眼簾出現,從右眼簾消失,呈順時針旋轉(即會發現周圍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是順時針),這與我們平時觀察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相一致。4、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反而覺得是太陽、月亮和星星在移動呢?(P28)答:地球對所有物體產生了吸引力,而且地球上的人、房屋、山川、河流等一切都在跟著轉動,所以我們感覺不到地球的轉動。而日月星辰離得比較遙遠,所以我們能夠觀察到它們的運動。5、有些動物白天活動,夜晚休息;有些動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動。你知道下面這些動物的“作息時間”嗎?(P31)

答:白天睡覺,夜里活動:刺猬、蛾子、貓頭鷹。白天活動,夜里睡覺:寵物狗、蝴蝶、公雞。6、蜜蜂和蝙蝠會相遇嗎?為什么?(P31)答:不會相遇,因為蜜蜂是晝行性動物,蝙蝠是夜行性動物。7、在我們周圍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你能想出什么樣的辦法了解一下它們在夜晚會干什么。(P32)答:(1)架上攝像機,記錄有哪些小動物來過。因為攝像機可以捕捉到動物的活動影像。(2)撒點石灰,觀察留下了哪些小動物的腳印。如果沒有石灰,也可以用粉筆灰、過期的爽身粉灰代替石灰。8、了解夜行性動物有哪些適應夜間活動的特殊本領。(P32)答:蝙蝠的特殊本領:蝙蝠善于在夜間飛行,它喉內能夠產生超聲波,超聲波通過口腔發射出來。當超聲波遇到昆蟲或障礙物而反射回來時,蝙蝠能夠用超凡的大耳郭接收,并用它們小小的大腦進行分析,判斷探測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以及距離它有多遠。貓頭鷹的特殊本領:它的視覺敏銳,能夠察覺極微弱的光亮;它的聽覺靈敏,能夠準確分辨聲源的方位;它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不容易被發覺。蚊子的特殊本領:蚊子的眼睛有“熱感應”能力;大多數蚊子身體呈黑色,在黑夜有利于藏躲逃生。黃鼠狼的特殊本領:善于奔走,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能放出臭氣御敵。螢火蟲的特殊本領:雌、雄螢火蟲腹端均有發光器,靠發光器發光互相聯系,找到對方,然后進行交配、繁殖。9、為什么有些植物白天開花,夜晚閉合?為什么有些動物白天活動,夜晚休息?(P33)答:這都是由生物體內的生物鐘所控制的。10、查資料,了解人為改變白天和黑夜的長短,生物的生理習性是否會發生變化。(P33)答:人為改變白天和黑夜的長短,生物的生理習性會發生變化。11、延長光照時間可以增加母雞的產蛋量嗎?(P33)答:延長光照時間可以增加產蛋量。光線刺激雞的腦垂體前葉,使之分泌更多的促性腺激素,促進卵泡的發育和排卵。12、減少光照時間可以使菊花提前開放嗎?(P32)答:菊花是短日照植物,當秋季來臨,白晝縮短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開花。如果減少光照時間,菊花會提前開放。13、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些現象周而復始地出現?這些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P34)答:地球自西向東繞著太陽公轉,因地軸是傾斜的,使得太陽有時直射某地區,有時則是斜射該地區,導致該地區熱量吸收不同,溫度也不同。14、你還知道哪些現象具有季節性變化?(P34)答:動物的遷徙現象,如燕子春天回南方,冬天回北方;植物四季的生長變化,如很多植物春天發芽,秋季落葉;影子長短的變化,冬季影子長,夏季影子短。15、太陽直射和斜射與地球上的溫度變化有什么關系?(P35)答:對于地球上的地區而言,當陽光直射時溫度高,陽光斜射時溫度低。16、下面兩種運動形式,哪種類似于地球的公轉?哪種類似于地球的自轉?第四單元簡單機械1、用來撬動重物的裝置叫作杠桿,它包括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1)省力杠杠的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陽力戶的距離。(2)費力杠桿的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3)天平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支點到用力點和阻力點的距離相等。2、左側鉤碼的個數x離支點的距離=右側鉤碼的個數x離支點的距離,平衡尺才能保持平衡。3、像螺絲刀、汽車方向盤這樣,輪和軸固定在一起,輪轉動時軸也跟著轉動的裝置叫作輪軸。4、在輪上用力的輪軸用具有家用石磨、十字套筒扳手等,可以省力,且在軸不變的情況下,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的輪軸用具有竹蜻蜓、搟面杖、自行車的輪子等,可以省距離、速度快。5、如果滑輪工作時只是轉動,位置固定不變,這樣的滑輪叫作定滑輪。如果滑輪隨著被拉的物體一起移動位置,這樣的滑輪叫作動滑輪。6、定滑輪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7、一與地面有一定的夾角(坡度)的面,叫作斜面。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教材中問題解答1、下面兩種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

圖一圖二答:圖一這種方法很費力,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講臺。圖二這種方法很省力,只要一個同學就能撬動講臺。2、這些杠桿類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費力杠桿不省力,為什么還要用它?(P39)答:花剪、開罐頭的螺絲刀是省力杠桿。掃帚、理發剪刀、鑷子是費力杠桿。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桿,即費力杠桿,并非真正“費力”,用它是為了省距離、更方便。3、成人坐在哪里,蹺蹺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翹起他?(P40)答:成人應盡可能往支點靠近,小朋友才能輕松翹起大人。4、你知道小桿秤稱重物的原理嗎?(P40)答:小桿秤稱重物利用了杠桿的原理。小桿秤的支點為提紐與秤桿的接觸點,用力點為秤盤或秤鉤的吊線與秤桿的接觸點,阻力點為秤砣吊線與秤桿的接觸點。人可調節阻力點的位置使桿秤平衡,根據此刻阻力點的位置讀出物重。在稱重時,桿秤實為一個省力杠桿。5、找一找,這些物品中哪一部分是輪,哪一部分是軸。(P41)

答:削筆刀的搖柄是輪,鉛筆對面的螺母是軸。門把手的球型把手是輪,鎖芯是軸。水龍頭的蘭花龍頭是輪,閥門芯是軸。6、比較用兩種螺絲刀擰螺絲時的用力情況。(P41)

答:第一張圖用的是無柄螺絲刀,是在軸上用力,費力。第二幅圖用的是有柄螺絲刀,是在輪上用力,省力。7、在“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中,當輪軸平衡時,在軸和輪上所掛鉤碼的個數相同嗎?(P42)答:輪軸平衡時,在輪上懸掛的鉤碼少,在軸上懸掛的鉤碼多。8、換更大的輪后,所掛鉤碼的個數有變化嗎?(P42)答:輪越大,懸掛的鉤碼越少,輪軸也越省力。省力表現為在大輪上以數量較少的鉤碼來平衡小輪上數量較多的鉤碼。9、想一想:是在輪上用力省力,還是在軸上用力省力?(P42)答:鉤碼數量的多少,表示用力的大小。在輪上用力更省力。10、內六角扳手也是一種輪軸工具。在擰內六角螺絲時,怎樣做更省力?為什么?(P42)答:把長柄作為輪,把短柄作為軸,轉動長柄擰螺絲,更省力。因為手柄好比輪軸上的輪,扳手與螺絲的接觸面好比軸,由于軸不變,輪越大就越省力。11、使用下圖中的各種用具時,哪些是在輪上用力?哪些是在軸上用力?舉例說明在軸上用力的輪軸有什么好處。(P43)答:竹蜻蜓,在軸上用力,可利用其在手心連續滾動多圈,使葉片快速轉動。搟面杖,在軸上用力,使輪轉動的距離遠。石磨,在輪上用力。套筒扳手,在輪上用力。12、為什么向下拉繩子就能輕松地把國旗升上去?(P44)答:旗桿頂端有一種簡單機械裝置——滑輪,利用它可以把物體輕松地拉向高處。13、下面兩種使用滑輪的情形有什么不同?(P45)

定滑輪能夠改變用力方向,使用方便,但不省力。動滑輪不能改變用力方向,但能省力。14、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分別提升同一個物體,用力的方向一樣嗎?用力的大小一樣嗎?(P45)答:用定滑輪時,將彈簧測力計向下拉動,用力的大小與重物的重力基本相同。用動滑輪時,將彈簧測力計向上拉動,用力的大小明顯小于重物的重力。15、搬自行車上臺階,把重物搬上卡車,都比較費力。你有好的解決辦法嗎?(P46)答:搬自行車可以借助坡道搬運自行車上臺階。把重物搬上卡車可以借助斜坡踏板搬運重物上卡車。16、你能從這幅圖中得到啟示嗎?(P46)

答:在金字塔的旁邊用泥土堆建了Z形斜坡,可以運送大型石塊到金字塔的任何位置。工程結束,拆掉斜坡即露出金字塔。17、將一張三角形的紙繞在一支鉛筆上,很像螺絲的螺紋。螺絲上的螺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P48)答:把螺旋展開就是三角形的斜邊,螺旋使得釘釘子更容易。18、如果有這樣兩條上山的路,你會選哪一條?用你學到的知識解釋原因。(P48)答:選擇直線型的道路會很費力,距離近。選擇盤山公路會很省力,但是距離遠。想省力,上山一般選擇盤山公路,因為盤山公路是變形的斜面。19、自行車是一種既輕便又環保的交通工具。找一找:自行車上用到了哪些簡單機械?你能說出車把、車閘、腳踏板等部分的作用嗎?(P48)答:車把是輪軸,既省力,又可以輕松控制方向。車閘是杠桿,可以省力。腳踏板是輪軸,可以省力。坐墊高低調節旋轉時是輪軸,可以省力。車鈴是輪軸,可以省力……【主要概念】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涉及課標】6.2?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6.2.2?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教材分析】《光的傳播》是新版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2課,本單元通過一系列既貼近生活,又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探索光與色彩的秘密,課程的設置是逐層遞進,不斷加深的。因此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光的傳播特點,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內容打下基礎。本課從觀察一些生活現象中光的傳播路徑入手,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光如何傳播,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教材以密林的陽光、夜間的車燈、烏云間隙透出的陽光、廣場的霓虹燈光這四幅圖片喚起學生過往的知識與經歷,圍繞光在各種情境中傳播路徑上的共同特點進行討論,提出問題。第二,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通過多個探究活動,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并根據光的這一特征,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說明生活中人們對于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制作小孔成像。制作一套簡單的裝置,通過細致的操作說明小孔成像現象,進一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印證我國古代學者墨子關于小孔成像的發現。【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和科學探究方法技能,光的傳播現象很常見,因此他們很容易從生活現象中推測出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而如何驗證這一猜想相對較難,雖然學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辦法,但不夠嚴謹和全面,因此老師要在學生的實驗設計上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能更嚴謹地驗證光的確沿直線傳播。此外,小孔成像對學生來說是個新鮮有趣的內容,學生容易只顧制作而忽略它與光沿直線傳播的聯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過討論、畫圖、觀看視頻等不同方式,讓學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教學目標】1.在觀察活動中,發現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設計、安裝和制作適宜的實驗裝置,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3.通過對光在空氣中傳播現象的研究與發現,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重點與難點】重點:認識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特征。難點:設計實驗,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教學準備】教師材料:玻璃水槽、加濕器、激光筆、課件、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等。學生分組材料:手電筒、帶孔塑料板、塑料光屏、貼好膜的圓筒紙盒、大頭針、蠟燭、相關軌道底座等。【教學過程】一、認識光的傳播路徑1.談話: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光的精彩世界,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光源,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光。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光的現象,隨著攝像機的鏡頭,讓我們再來看看,清晨,溫暖的陽光斜斜地穿過美麗而神秘的樹林;雨后,太陽終于沖破烏云,燦爛地灑向大地,給云層鍍上了一層淡色的金邊,格外好看;夜間的車燈沖破黑暗照亮前方,讓行駛的人們不再害怕;舞臺上,五彩的聚光燈映照出人們心中的熱情。(課件動圖播放密林的陽光、夜間的車燈、烏云間隙透出的陽光、廣場的霓虹燈光,配上音樂和解說,最后四幅圖定格)。2.提問:仔細地觀察,在生活中這樣有趣的光的現象比比皆是,同學們,在這四種光的現象中,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有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光的傳播3.提問:由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樣行進的呢?喊學生回答前先提示:別急說,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釋你的猜想。【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場景圖片導入,既將學生繼續帶入光的世界,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中歸納共同特點,作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猜想,這是學生自己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更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二、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一)實驗探究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1.談話:(幾個學生回答之后)看來,你們都比較贊同光是沿直線行進的,你們有沒有辦法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2.談話:喲,看來這個實驗還不太好設計,黃老師這兒有一組材料,(出示材料并介紹:1個手電筒、3張帶小孔的塑料板、一張光屏塑料板),仔細地觀察這組材料,想一想,你們能用這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嗎?3.小組討論:不著急說,先想一想你們準備怎么做,再說說看為什么這樣做可以證明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組成員討論討論。4.小組匯報,注意追問:你們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認為這樣做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5.教師補充實驗注意事項。(出示4個底座和一個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動的軌道)6.學生小組實驗并記錄,教師巡視指導。7.小組匯報現象。(匯報時追問:為什么這種現象就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8.總結結論:通過這個實驗,你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生: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設計意圖:教師不急著告訴學生實驗方法,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根據課標的要求,五年級學生應要初步學習設計實驗,但這課屬于五年級第一單元,學生初步接觸設計實驗,需要教師耐心指導,因此教師提供有結構的器材,以及設置腳手架問題,幫助學生分步思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這也是思維訓練的契機。】(二)激光筆光束演示實驗,直觀看到光在空氣中的直線傳播1.談話:是不是這樣呢?老師這兒還有個有趣的實驗。2.談話:這是一個激光筆,(往側面墻上照射),光到哪里去了?(學生指墻上的光點),光是怎么走過去的?(生:沿直線傳播的,復習剛剛得到的結論)。你看到這條直線了嗎?想不想看?老師請來了一個好幫手。3.(搬出事先設置好的玻璃容器,里面陸續有水霧,蓋上蓋子防止水霧散出)。請一名學生上臺幫忙打開激光筆,從各個方向射入玻璃容器,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4.小結:多么神奇啊,我們看到了,真的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設計意圖:這部分通過水霧中的丁達爾現象演示出激光筆的光束在空氣中如何行進,讓學生在教室里直觀地看到光線的直線傳播路徑,再次驗證上個實驗得到的結論: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三、研究小孔成像1.談話:剛才啊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光的美景,以及同學們進行的實驗,我們發現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行進的。其實啊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發現了這個規律,戰國時期的學者:墨子。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一起來看看墨子的故事。2.學生觀看小孔成像動畫視頻。3.談話:哎?有意思吧?人們把這個現象叫小孔成像。視頻最后提到,如果中間的擋板上戳個小孔,蠟燭火苗的光照到光屏上會是什么樣呢?你想不想親自試一試?4.教師出示材料,并結合課件圖文邊演示邊講解制作方法和觀察方法: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小孔成像盒,老師事先已經幫你們在盒子上把光屏做好了,并且為了觀察的像更清晰,在光屏后還加了一段通道,讓周圍環境更暗一點。給你們提供了一個大頭針,在底部中央戳一個小孔,要注意安全,并且這個小孔不能太大,像大頭針這么粗就行。這樣,一個小孔成像盒就做好了。怎么觀察呢?我們將做好的小孔成像盒放到這個支架上,這樣它就跟蠟燭差不多高了,小孔對著蠟燭,我們蹲下來在另一端觀察,可以前后移動小孔成像盒直到看到一個較為清晰地像,仔細觀察觀察,這個像是什么特點?5.學生制作,并用制作好的小孔成像盒觀察蠟燭火苗,教師巡視指導。6.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7.提問:你有什么疑問嗎?(生:為什么會成倒立的像?)8.談話:這個問題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哦,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釋,然后小組內部討論討論。9.小組討論,匯報看法。10.談話:好像有點道理,但老師還是聽得不太明白,這樣,我們把復雜的圖形先簡化成幾個點,在你們的記錄單上,老師標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兩個點,根據今天學的知識,你能不能找到這2個點的光通過小孔之后,到達光屏上的位置?然后根據這兩個點的位置大致畫出火苗的像。11.學生畫圖活動。12.學生投影下展示匯報。13.提問:我們畫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通過小孔后到達的位置,現在你能結合這兩個點的位置,再來說說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嗎?14.談話:那是不是同學們說的這樣呢,我們繼續看完這個故事。播放后半段視頻。15.提問:同學們說的非常好,那反過來想,小孔成像是倒立的這一現象能說明什么呢?(生:光沿直線傳播)哦,再一次驗證了我們剛剛得到的結論,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由故事導入,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觀察一番,引起學生興趣,主動提出疑問:為什么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而清晰完整地解釋小孔成像為什么是倒立的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這里運用畫圖的方法更形象,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但如果直接要求畫出火苗的像,一是比較難,二學生也很難將這個圖與光沿直線傳播聯系到一起,因此我在記錄單的火苗圖片中選取上下2個關鍵位點,先根據光沿直線傳播,找到這兩個點的光透過小孔之后在屏幕上的點,再完成火苗的像,更好地為學生解釋小孔成像為什么是倒立的提供了腳手架。】四、總結拓展1.總結: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你能回憶一下,說說光在空氣中是如何傳播的?我們是如何發現并驗證的?2.拓展:那光在水中是如何傳播的呢?課后可以繼續探究。【設計意圖:下課了,但探究沒有結束,學生可以借鑒課堂上探究光在空氣中傳播的方法,繼續探究光在水中又是如何?還可查找相關資料,也是認識事物的方法。】【教學反思】在2001版本的教材中,光源和光的傳播內容是放在一課里的,新教材拆成了兩課,乍一看,不禁疑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