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_第1頁
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_第2頁
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_第3頁
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_第4頁
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探究《課程標準(2011年版)》重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問題,教師完成知識的傳承,讓學生在思辨中成長。高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提問”,特別是對某些重點問題的追問。“追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一內容或問題,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它不僅是課堂預設和生成的重新建構,而且是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品德課堂中“追問”的意義在于為學生搭設思維跳板,促進他們深入探究,突破重點、難點,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啟迪。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①的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對品德課堂中有效追問的理解。

《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的第一個主題《不能忘記的屈辱》中的第三個話題,教材以數字和事例說明侵略的血腥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根據讓學生“知道近代我國遭受過列強的侵略”這一課程目標,結合本單元教材編排“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為主線串聯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的基本思路,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了解“南京”這一歷史事件,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血腥歷史及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的屈辱與苦難,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及強國之志。在這一節課中,我認為通過直擊“30多萬遇難者”這個點,剝離出“30多萬”這個群體概念背后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從而挖掘出“30多萬”這個數字背后所隱含的遇難者人數的多、被殺害對象的無辜、日軍殺人手段的殘忍這三個層次,引導學生認識日本侵略軍的暴行,引發學生共鳴。

如“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教學片段:

體驗一:了解日本侵略軍屠殺的人數之多。

引入課題后,教師出示一張圖――

師:這是南京紀念館的一面墻壁。在這面墻壁中,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個怒目圓睜的頭顱,張大的嘴巴似乎在吶喊。

師: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還看到一串數字,是30多萬。

師:這面墻壁上這個怒目圓睜的頭顱、這個冰冷的數字,在告訴我們什么?

生:在告訴我們,在南京中,有30多萬個遇難者。

師(加重語氣):是呀,僅僅在南京這一場中,就有“30多萬”個遇難者。孩子們,是30多萬哪!你們能想象一下,這30多萬人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沒有人舉手。(學生回答不出來)

“30多萬人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是這個教學環節的一個“主問題”。但也許是我所提的這個問題過于統籠、過于抽象,學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于是,立即調整思路,換了一個方式提問。

師:我們這個學校有2000多名學生吧,平時大家在操場上做操,感覺怎么樣?擠嗎?

生:很擠。如果站在二樓看大家做操,那就是密密麻麻的。

師追問:估算一下,這30多萬人,是我們學校人數的幾倍呀?

生:有100多倍吧。

師再追問:這30多萬人,是我們這所學校生數的100多倍。想象一下,如果30多萬人集合在天安門廣場上,會是怎樣的情景?

生:我學過《開國大典》,課文說參加典禮的群眾也有30多萬人,整個天安門廣場成了人的海洋。這么多人擠在一起是人山人海。

生:教材里還說,這30多萬人的游行隊伍分成兩隊出發,要走好幾個小時才能走出會場呢。

師:是呀,30多萬人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哪。這30多萬人在那70多年前,他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哪,可是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屠城之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從此消失了。

師:孩子們,老師收集了一些資料,請看課件:

在這場慘無人寰的南京中,共有30多萬人死在日軍的屠刀下!

如果讓這些死難者手牽著手,可以從南京一直延伸到蘇州,長度達200英里。

所有死難者身上的血液重達1200噸,尸體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

此時的追問,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引導,為解決“主問題”服務。理解“30多萬人”這一個抽象的群體概念中所蘊含的人數之多就是這一個環節的“主問題”。在學生卡殼的情況下,教師應立即調整思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追問“這30多萬人,是我們這所學校學生數的幾倍”,在學生對這個龐大、抽象的數字有一個較為感性的理解與認識以后,又拋出“天安門廣場”這個場景,再次追問“30多萬人集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情景”,意在引導學生聯系五年級所學過的課文《開國大典》里關于“30多萬與會群眾”壯觀場面的描寫,從而比較直觀地理解日本侵略軍所屠殺的人之多、南京屠城之慘烈。這樣的追問設計,就是緊緊圍繞主問題并為解決主問題服務,這樣的追問是有效的。

體驗二:了解慘死在屠刀下的30多萬是哪些人。

師:請大家聯系你們所搜集到的材料、看過的電視劇、讀過的文章、百度到的圖片,想一想:這30多萬人是誰呀?他們都是誰呀?

學生交流。

生:在這些人中,有被俘的中國軍警人員、有官兵、有市民。

生:課文里說“南京超過30多萬軍民先后被殺害”,所以這是一些官兵和居民。

“這30多萬人是誰”是這一個教學環節的主問題。此時,學生的回答還停留在淺層次上,是基于文字表面的,僅限于他們從課本上得到的信息,并沒有真正理解“30多萬軍民”數字下這些遇難者具體的身份信息,未認識到簡短的文字敘述下面那些個體生命的存在。他們的體驗還是很膚淺的。我繼續追問:

師:這軍民里面都有誰呀?他們是些什么人?

生:這些人當中有年老的工人、有農民、有商人、有教師、還有學生。

生:我搜集到的資料里是說日軍如何殘殺小孩子的。有一個小男孩被日軍抓去灌自來水取樂,一直灌到肚子滾圓。然后日軍當著孩子父母的面,像踩皮球似的把孩子的肚子踩破。這些人中,就有被殺害的小孩子。

生:還有逃難來的難民,有無辜的村民。

生:我百度到一張圖片,一個孩子就掛在日軍的刺刀上。在這一些人中,就有孕婦、有咿呀學語的嬰兒,也有這些尚在母親肚子里的胎兒。

生:課文里戎秀英老人控訴,她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妹妹都被日軍打死了。日軍殺死的都是一些手無寸鐵的老人、孩子。

師:這些人都是無辜的受害者!

“重視學生收集資料、整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品德與社會實施探究式教學的一個重要要求。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搜集到大量有關南京的信息資料,難的是對現有資料的加工與有機整合。此時教師“這軍民里面都有誰呀?他們是些什么人”的追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幫助他們圍繞問題就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感知,激起學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所以在交流膚淺處追問,能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高層次繼續思考,這樣的追問是為突出重點服務的,這樣的追問是有效的。

體驗三:了解日本侵略者屠殺手段的殘忍。

師:在這些人中有老弱婦孺。他們有的是年老的居民,有的是可愛的孩子,還有的是血氣方剛的年輕軍人……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呀,可現在他們變成了……

師停頓了一下,追問:變成了什么?

生(呈現圖片):我搜索到的這一張圖,圖上是日本侵略者把遇難者的頭顱擺在一起,而他們就在這些頭顱后面合影。所以,這些活生生的生命已經變成了一個個慘不忍睹的頭顱。

學生哽咽,教室空氣似乎凝固。

師:這些侵略者,殺完人后,竟然把頭顱擺在一起照相,這說明他們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豪。這真是一群――

生:一群沒有人性的禽獸!

師:在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這些鮮活的生命轉眼成了一個又一個恐怖的頭顱,看著這些頭顱,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不甘與恐懼。此外,他們還變成了什么?

生:他們變成了缺頭缺胳膊缺腿的殘骸余骨。

生:他們變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體。

生: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報告,無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被集體殺害,約19萬人,被零散屠殺的約有15萬人,這些死難者人數太多了,多得數也數不過來。所以他們變成了一個個冰冷的數字。

師:這些無辜的受害者,這些鮮活的生命轉眼逝去,只給親人留下永遠撫平不了的傷痛。

通過“他們變成了什么”的追問,戰爭的創傷被逐漸揭開,歷史的真實、歷史的真相,也在被逐步還原。通過教師的追問,再一次告訴學生,遇難者是無辜的。通過追問,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呈現出“30多萬遇難者”遇難后的慘狀,強烈譴責日軍以殺人為樂的獸行。這樣的追問編織起一個強大的氣場,震撼學生的心靈,這樣的追問是為突破難點服務的,這樣的追問是有效的。

師:那么他們是怎么被殺的?

生1:我從電視上看到日本侵略者還常常把無辜的村民抓去活埋,南京紀念館里就有一個“萬人坑”。

生2:有的村民被他們渾身澆上油,點火燒死。而日本侵略者卻在一旁哈哈大笑。

生3:他們有的是被當做活靶子射殺的。

生4:有的是機槍掃射的、被集體槍殺的。

生5:有些戰俘被拉去注射含有鼠疫、瘧疾病菌的血清。當他們瀕臨死亡時,就解剖他們。這是一個原日軍731細菌部隊的士兵在為中國受害者出庭作證時所說的。

生6:這些死難者中,有的是被刀劈死的,有的是被鬼子強奸后殺死的。

生7:我找到一張圖片,是一個孕婦被侵略者挑開了肚子,她的孩子就掛在刺刀上……

師:日軍殺人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那么,這一群無辜的村民,放下武器的戰俘,他們又為什么被殺?

生1:他們把我們中國人當實驗白鼠,稱為“馬路大”。很多戰俘不是被集體槍殺,就是被送到731細菌部隊,被注射細菌折磨而死。

生2:我搜集到一段資料,說兩個日本兵舉行殺人比賽,看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殺滿一百五十個中國人。他們看見中國人,不論男女老幼舉刀就殺。比賽結果是一個殺了105人,一個殺了106人。這兩個野獸一個叫向進敏明,一個叫野田毅。他們是把殺人當做游戲,以殺人為樂。

生3:他們還喜歡往人的身上澆上煤油,活活把人燒死,說這是“點天燈”,然后他們看著身上著火的人慘叫亂竄,他們卻非常開心地大笑。

師:他們是把殺人當游戲呀。我們中國人的命在這侵略者的面前輕如毫毛!

生:日本侵略者說,中國人連豬都不如,因為豬肉還可以吃。

……

師:侵略者蔑視我們中國人,把我們中國人當做實驗白鼠,任意宰殺。他們在我們中國犯下了滔天罪惡!殺人手段令人發指!不管是哪國人,都知道南京的“慘無人道,滅絕人性”!他們是一群――

生:他們是一群禽獸,不,他們是禽獸不如!

師追問:為什么?為什么這群禽獸敢在我們中國大地撒野、橫行?

生:當時我們中國太貧窮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師:是呀,“落后就要挨打!”一個貧窮積弱的國家的百姓連生存權都沒有,還怎么能談得上尊嚴?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此處的追問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追問,把這些遇難者一個一個地剝離出來,還原他們遇難時的情形。在追問中,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及心靈上無法撫平的創傷;在追問中,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被殺害者的無辜及日軍殺人手段的殘忍;在追問中,進一步感受到什么叫做“慘無人道、滅絕人性”;在追問中,激發出愛國之心與強國之志,體驗不斷加深,情感不斷升華。這樣的追問是有效的。

教師出示“南京煉獄圖”。

師:孩子們,這是一幅“南京煉獄圖”,從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表示看到了侵略者舉著血淋淋的屠刀在狂笑、堆積如山的尸體、頭顱隨地打滾、鮮血染紅了土地、可憐的寶寶絕望地哭泣、悲憤的僧人還在不停地搬運尸體……

師:這就是南京!日軍在南京城里燒殺淫掠,無所不為。整整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呀,大火連天,幾天不熄,無數的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大街小巷都橫陳著被害者的尸體!這就是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犯下的震驚世界的滔天罪惡“南京”。這是一個血腥的日子,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日子,一個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忘懷的日子!30多萬中國人倒在了血泊中,南京城“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尸體”南京城到處血流成河,到處殘垣斷壁,南京城成了人間地獄。

展示“南京煉獄圖”,給予學生最直觀的視覺沖擊。教師追問學生“從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再一次直擊“30多萬”遇難者人數之多、被殺害對象的無辜、日軍殺害手段的殘忍這三個層次,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悲愴與激憤。此時的追問,再一次把學生的思維聚焦,凸顯主旨,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目標明確畫龍點睛,這樣的追問是有效的。

師:總理說過,“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卻”,“忘記過去就是意味著背叛”。孩子們,面對這些受難的同胞,你想說些什么……

本著“簡約教學”的理念,在這一節課中,我并沒有準備大量影視資料,而是緊扣教學目標,利用一個數字兩幅畫,設置三個“主問題”:“30多萬人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他們都是誰”,“他們是怎么死的”,然后及時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