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_第1頁
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_第2頁
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_第3頁
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_第4頁
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及其保護苗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外來醫藥文化和內部觀念轉變的影響下,其空間生存危機倍受關注。筆者從文化空間的視野出發,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苗醫藥文化空間的構成、保護與傳承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標簽:文化空間;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民族醫藥賴以生存的文化母體——文化空間發生了巨變,這影響著民族醫藥的進一步發展。筆者從文化空間的視野出發,用文化空間的理論來探討苗醫藥文化空間的構成、保護與傳承等相關問題。l文化空間的界定及基本特征“文化空間”作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術語的人類學意義概念,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頒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中。宣言指出,文化空間是“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它是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由此看出,人類學意義的“文化空間”,有以下幾個要素:①文化活動的地點或場所;②文化活動的時段或時間;③文化活動本身的存在是空間存在之本。簡而言之,活動、場所、時間三位一體形成文化空間。活動當然是人的在場和文化的在場,“有人在場的文化空間才是人類學意義的文化空間,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從上述解釋中可以看出,“文化空間”是文化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具有空間性、時間性和文化活動性等基本特征。2苗醫藥的文化空間苗醫藥是苗族先民認識人體、戰勝疾病的傳統醫藥知識和技能,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按文化空間的界定來說,可分以下幾類。2.1苗醫藥三大地域空間地域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遷徙流動、居住分散是苗族居民最大的特點。中國苗族在由東向中、向西遷徙的過程中,與其它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了三個較大的苗族生活區。一是以湘西為中心的東部片區,主要包括湘西鳳凰、貴州松桃、湖南花垣等;二是以黔東南為中心的南部片區,主要包括貴州黔東南、黔南及廣西融水等;三是以黔、滇、川邊區的西部片區,主要包括貴州關嶺、鎮寧、紫云及云南屏邊等。由于區域語言、生活、風俗的差異,形成了區域間各自獨特的醫藥文化空間。如東部苗醫的“英養”理論、苗族生成哲學,中部苗醫的“綱、經、癥、疾”理論模式,及西部苗醫的“無毒不生病”學說等,共同構建了中國苗醫理論體系框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苗醫藥文化自然地域空間。2.2苗醫藥多彩人文空間人文空間,也稱人文環境,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苗醫藥人文空間由以下部分組成。2.2.1“口傳、“文傳”空間①口耳相傳。歷史上,苗族有語言無文字,苗醫藥的傳承主要通過苗族古歌、諺語、故事傳說等形式世代相傳。如“龜精的傳說”,“福哥”故事,“文先果”等,都傳記了有關苗醫的診療,本草或方藥。正是通過千古吟唱傳誦,使苗醫流傳至今。②宗教儀式承傳。苗醫藥文化除口頭傳承外,還有一種特殊方式,就是通過宗教儀式傳承。如宗教儀式中的禮儀、口訣、咒語、抽簽、畫符、化水、卜筮、占驗等多種形式。在這些儀式中,都將古老而神秘的苗醫藥融于其中,成為苗族醫藥文化傳承的特殊載體。從“口傳”到“文傳”。“口傳”醫學具有天然的保密性,不利于學科交流及大眾化創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民族傳統醫藥的繼承與弘揚,對苗醫藥進行了整理與提高,使苗醫藥從千百年的“口傳”醫藥,成為“文傳”醫藥。從“文傳”到科班教育。”文傳”是科班教育的基礎。為作好科班教育,貴陽中醫學院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和優勢,于2006年試著招收了首批中藥學(苗藥方向)本科學生。開啟了苗醫藥從傳統的家族、師徒傳承轉向規范和系統的科班教育。2.2.2政策制度空間制度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苗醫藥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策制度的支持。1951年12月實施的《全國少數民族衛生工作方案》指出:“對于用草藥土方治病之民族醫,應盡量團結與提高。”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策21條規定,要“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在政府的衛生政策中,明確列入“中西醫并重”的內容,“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醫學和民族醫學同屬于傳統醫學范疇,中醫政策涵蓋和適用于一切民族醫學。針對民族醫藥,我國政府還專門規定:“各民族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醫藥的組成部分,要努力發掘、整理、總結、提高,充分發揮其保護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2005年5月3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若干規定》第26條指出:“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對民族醫藥事業的投入,保護、扶持和發展民族醫藥學,提高各民族的健康水平。”在此規定下,貴州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貴州省發展中醫藥條例》,發布了《貴州省關于加快推進新醫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貴州省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4-2017年)》等法規文件,為貴州民族醫藥發展進行了統籌安排,提出了“宣傳以苗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的獨特療效和作用,幫助、扶持發展民族醫藥事業。”2.2.3診療活動空間苗醫藥診療活動空間,是指用苗醫藥理論為指導,來診斷和治療疾病,保持人體健康的場所。具體來說,有苗醫醫院、苗醫門診部及苗醫診所等。核心價值觀念、診療行為規范、庭院環境建設共同構成了苗醫藥診療活動空間的特色內容。苗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主要體現在仁、和、精、誠四個方面。“仁”,體現了苗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苗醫看病以人為本,有求必應,不計報酬;認為萬物有靈,“為民治病不講錢米,救人生命是大事、是好事、是積德'。“和”,體現了苗族人民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一是把'和”作為道德箴言。“天上和來風雨順,地上和來百草生。天時和來為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千般只有和為貴,和順只有人敬人”(《儺歌》);二是苗醫藥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苗醫強調人與自然和諧是人類生存和健康的基礎。提出了“適度為養分,過度為毒”的病因觀,其“養”為有益,“毒”為有害,即人與自然和諧為養,不和諧為毒,而毒為百病之源。“精”,體現了苗醫的醫道精微,追求精湛的醫術。“誠”,體現了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一是遵崇萬物有靈的思想,崇尚誠實,鞭撻奸猾。《懺悔佛歌》“不可騙人財和米,免得六畜還利息”;二是苗醫為民診病,真誠熱情,全心全意。診療行為規范,是開展診察疾病、處方用藥等技術服務的行為準則。能充分體現苗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運用,注重苗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庭院環境建設,是營造濃郁的苗醫藥文化環境氛圍。能充分體現苗醫藥的歷史、理念和知識。2.2.4獨特理論空間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苗醫藥形成了獨特的認病用藥規律和經驗,構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醫藥理論。如以“苗醫生成學”、“五基成物學”、“三界理論”等為主的生理病理觀;以“毒”、“亂”為中心的病因觀;以癥、驚、風、翻、癌、抽等為主的疾病分類法;以“兩綱”、“十二總經”及望、問、聽、嗅、摸、脈、彈等為主的診斷方法;以“治毒”、“通散”為要旨的治療原則;以外科治療、內服藥法、化水法、蒸汽療法、抽箭法、針刺法、草藥湯劑、草藥敷用、草藥復方為主的具體治療措施。相對現代醫療技術來說,苗醫藥屬原始樸素醫藥范圍,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2.2.5民俗文化空間在苗族的許多民俗文化中,均可體現苗醫藥文化。如端午節,門上掛菖蒲、艾葉,用于避邪防蚊,用雄黃酒、朱砂粉灑房屋內外,防蟲獸。為了保護村寨安全,每個苗寨都集體維護自己的風水林和茅草地,用神圣化的觀念來維護村寨的生態環境。為保證飲水清潔,把井建成“三連井”,使飲用水、洗菜水、洗衣水分開。苗家有節日口含藥物的習俗。如“接龍節”、“十月苗節”、“三月三”、“跳花節”、“吃新節”等苗族節日,無論大人、小孩都要口含當地生長的一種苗藥,名叫苦藤。苦藤,是苗醫用于治療關節疼痛的苗藥。在黔南、黔東北苗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苗族一大怪,苦藤當糖塊。”2.2.6苗藥產業空間苗藥種類繁多,歷史悠久。苗族民間有“三千苗藥,八百單方”、“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近20多年來,各地對苗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苗藥成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六種民族藥(藏、蒙、維、傣、苗、彝)之一,以貴州省為龍頭的苗藥產業,與藏藥并駕齊驅,成為我國兩個影響最大、效益最高的民族藥代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貴州省開發了近200個民族藥成方制劑,其中國家標準民族藥154個。誕生了70多家苗藥制藥企業,2012年苗藥年產值達90多億元,到2013年,苗藥銷售產值達150億元。貴州有3家苗藥生產企業進入我國中藥制藥工業50強,7家進入100強。苗藥產業空間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民族藥產業的典范和旗幟。2.3苗醫藥“文化空間”的現狀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苗醫藥文化的生存空間也發生了改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藥強醫弱”的局面。民族醫藥是貴州的五張名片之一,也是貴州主要支柱產業。苗藥發展形勢喜人,但苗醫發展令人擔憂。由于苗語方言較多,不同地區苗族相互交流不夠,世代苗醫對“祖傳秘方”比較保守。最重要的是,苗醫學教育相對薄弱,且民間苗醫文化偏低,年齡偏大,苗醫學發展滯后,在與苗藥的發展中嚴重脫節;二是尚未建立苗醫學完整的理論體系。苗族有語言無文字,歷史上均為口碑傳承,可供借鑒的歷史資料很少。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開始,苗族人民不斷發掘、整理、總結、提高自己的民族醫藥,出版發行了一系列的文獻成果,對苗醫學的繼承起了很大作用,但均未形成系統的苗醫藥理論體系;三是非法行醫的尷尬。盡管苗醫藥具有“簡、便、效、廉”的優點,但在規范醫療行為的浪潮中,卻面臨尷尬的境地。特別是近20年來,在執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等過程中,貫徹,一刀切”思想,把民族民間醫藥人員拒之門外,不得營業。95%以上的苗醫處于非法行醫的境地。3基于文化空間的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1苗醫藥原真性保護“原真性”是事物維持原貌的前提,“原真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首要條件。苗醫藥原真性空間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地域空間。苗醫藥的保護與發展,離不開大山的環境,苗族村寨是苗醫藥保護和發展的細胞。讓大城市走進苗寨,才能享受苗醫藥文化的原真性;二是獨特理論空間。人們享受的是苗醫藥文化,而非中醫藥文化或西醫藥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快總結出苗醫藥的核心“規矩”到底是什么,在多學科融合發展的今天,盡快取得自己的話語權。如果在苗醫藥文化保護工作中,人為地加上一種外來文化,人為扭曲原生態文化,苗醫藥文化的價值將大大削弱。3.2本土文化生態完整性保護苗醫藥是特定地域的產物,與該地域整體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本土環境發生了改變,苗醫藥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苗醫藥文化本土完整性保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本土地理環境保護、本土政策制度保護、本土診療場所保護。本土地理環境保護。本土地理環境是指現實的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空間環境,村寨是這個空間環境多樣性文化遺產的主要載體。苗醫藥文化是苗族村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享受苗寨錦衣繡裙、蘆笙舞、吊腳樓、禮儀、節慶、古歌傳說等異俗文化的同時,也必然要享受苗醫藥健康養生文化。保護苗醫藥文化就是保護苗寨文化。本土政策制度保護。本土政策制度是指各級政府行政部門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優勢,頒布與之相應的《民族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或《民族醫藥保護發展實際操作指導細則》,為苗醫藥人員,尤其是民族民間人員的合法從業創造有利條件。本土診療場所保護。當前,苗醫的診療場所十分稀缺。各級政府要加強本土診療場所的保護與建設,一是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力量和苗醫藥人員,在苗族集中地開建苗醫醫院、苗醫診所等多種形式的診療場所,或康復養生基地;二是指導場所或基地作好苗醫藥文化特色的內涵建設。費孝通先生說過:“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脫離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會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堅強的,走出去還能走回來,這種走回來就是需要一個族群的集體反思,集體覺悟”。在苗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必須堅持“本土”策略。3.3傳承主體的活態保護人是文化延續的載體。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人類活財富”體系。所謂“人類活財富”就是指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的傳人。目前,整個貴州乃至全國,苗醫藥人才奇缺。一是具有系統苗醫藥知識技能的人才缺乏,苗族民間醫師年齡在39歲以下占12.7%,40?59歲占52.4%,60歲以上占34.9%;二是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年輕人正在遠離鄉村”,“鄉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自愿學習苗醫藥知識技能的人員缺乏。官方教育是苗醫藥文化活態傳承的主陣地。在保持苗醫藥原生態特點的前提下,一是通過學校培養。大力開設苗(醫)藥專業的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增加專業課程科目,深化專業課程內容。在中等中醫藥教育中增加苗醫藥科目;二是深化繼續教育和師承教育。定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