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墨子主要思想_第1頁
07墨子主要思想_第2頁
07墨子主要思想_第3頁
07墨子主要思想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墨子的主要思想及其藝術特色《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對他言行記錄。其主要思想簡單地說就是:“兼愛”和“非攻”,另外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淮南子·要略》:比孔子晚了一代的“墨子修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但墨子以為儒家的禮儀繁縟,“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因而對儒家的禮儀傳統進行了激烈的批評。歸納有四:儒家既不信鬼神,又要重視祭祀。所謂“執無鬼而學祭祀,是猶無客而學客禮,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墨子引證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說明,鬼神是無所不在無可逃匿的,要使天下安定、秩序井然,其方法不是儒者的“敬鬼神而遠之”,而是“上尊天,中事鬼,下愛人”。———所以,墨子尊神信鬼。(墨子有“天志”,這是他一切學術思想的一根脊梁。抽掉了這條脊梁,墨子便不能成為墨子。墨子的“天志”,是天老爺之意志,也就是“天下之明法”。墨子信仰上帝,更信仰鬼神,上帝是宇宙中的全能全智的最高主宰,鬼神要次一等,是上帝的輔佐。上帝鬼神都是有情欲意識的,能生人,能殺人,能賞人,能罰人。這上帝鬼神的存在是絕對的,不容許懷疑。所以,墨子是一位宗教家。其根本思想是天志、明鬼。他是肯定了一位人格的天,自然也肯定了鬼神。

墨子的兼愛、尚賢、非攻、節用等等學說都是以這天鬼為規矩而倡導出來的。)批評儒者過分的注重禮儀形式。《墨子》存有《節葬》一篇。認為厚葬久喪首先使人耗盡財富,疲憊精神,削弱身體,社會不能按部就班地運行,人民不能有條不紊的生產,所以“以此求福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其次,使人顏色黎黑,耳目不聰明,手足不勁強。”再次,厚葬既不能使人富裕,也不能使人民繁庶,也不能使社會安定。所以,他們主張葬固然不可廢,但死者既已葬矣,生者不必久哭而“疾而從事”,這樣才可以為仁義,合乎圣人之道,符合百姓利益。——所以,墨子反對厚葬(當時的厚葬表現在許多方面。其一是對死者衣、棺、槨、墓追求鋪張豪華,死者要穿華麗的衣服,穿的數量也非常多。長沙馬王堆那個小諸候夫人的貴婦人的身上,就穿了18層絲綢綾羅做的衣服,還有由絲穿成、玉片圍身的金縷玉衣,真是極盡豪華。死者的棺、槨要幾重,要用很厚、很華貴的樹木做成。還要放上許多殉葬的財物,如珠玉寶器。有的則要殺人殉葬。其二是對生者要求苛刻,喪期長、要求高。父母喪,要服喪三年,要結廬墓地,長期守墓。服喪期間,夫妻不能同房,更不能結婚辦喜事,一切日常生活要讓路。紅樓夢中的賈璉在服喪期間娶了尤二姐,就成了大過失,這些都是春秋時代的社會習俗,對喪家子孫的要求很高,為了表示孝順,要“久喪”,喪期很長,要長久地表示極大的悲痛。墨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墨子是春秋時代的平民思想家,主張節葬薄葬。他認為,厚葬有弊無利。第一,厚葬是一種財富的浪費。大量財寶埋之于地下,使人們辛辛苦苦生產的財富不見天日,這樣“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造成“出戰不克,入守不固”。第二,厚葬牽制了大量的人力,造成人力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厚葬既有害于國,也有害于民,王公大人,厚葬久喪會導致“政荒國貧”,“匹夫賤人”久喪則會“身瘦家困”。總之,厚葬損國害民,害莫大焉。厚葬有弊,那么怎么實行薄葬呢?墨子主張,葬物從簡,棺木可以薄一點,“棺三寸以掩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就是說,棺木不用太厚,三寸就足夠了,死者穿的衣服多了也是爛掉,三件就夠了。生者不必為喪事長久操心,“應疾而從事”,盡快地了結掉,以免影響生產和生活(另一位春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也主張薄葬節葬。他是從自然之道提出薄葬理論的。他認為,人死之后,歸于無形,還于自然。再好的珠玉,再華麗的衣服,對他都是無用的。他認為死是一種正常現象,人生源于自然,人死回歸自然,應該赤條條來,赤條條去。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公元前286年,莊子病重在床,他的弟子們環床而立,莊子囑咐學生說,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弟子們說,您這樣偉大的思想家,總不能什么也不陪葬啊。莊子卻說,“什么也用不到”。“我以天體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以萬物為殉物,我什么都有,還需要什么呢?”弟子們又說,“無論怎樣薄葬,總還是要蓋被穿衣,棺槨護體。如果無棺無衣,烏鴉老鷹就會叼食您的身體。”莊子說:“在地上給烏鴉老鷹吃,埋在地下給螻蟻吃,不是這個吃,就是那個吃。你們為什么只想給螻蟻吃不想給鴉鷹吃,你們不是太偏心了嗎?”弟子們無言可說,只得以他的囑咐辦。)反對音樂。“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因為音樂不足以“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也不能靠這些外在的象征來制止“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并興”,反而“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廢婦人紡績織紉之事”,王公大人興禮作樂,卻“奪民衣食之財”,因而沒有必要。(墨子所以“非樂”,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欣賞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悅和舒適,而是認為在當時財用不足、民生維艱的情況下,為政者卻只顧自己尋歡作樂,這樣的行為,是其該做的嗎?)孔子說“遇不遇,時也,死生者,命也。”認為個人的努力,畢竟要等待時機,也就是命運,而墨子則批評這種命運觀念。認為治亂興廢禍福,并無所謂名,而在于是否“兼相愛,交相利”,得到鬼神的保佑。(“命運”之說,使人沒有敬畏,沒有信心,使上不聽治,下不從事,因此必須掀翻。)從墨子對儒者的批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儒者屬于理想主義的人文思潮,他們心中有一個終極的理想世界,又有一個先驗的道德本原,對于記憶中的過去有太多的理想和想象的成分,因此希望通過一種“儀式”與“象征”為中心的“禮”來保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而不希望過多地考慮實際社會中的實用性問題。在他們心目中,理想化程式化的“禮”的意義被放大了,他們希望禮樂以及人自身的道德意識與倫理信條可以拯救整個天下,實現一個理想的秩序。但是墨子一派則屬于十分堅定的現實主義,他們有一種極為實用思路,認為那種理想中的形式主義的繁文縟節可以取消,一切圍繞著實際社會的現實問題展開思索。如他們認為“天”與“鬼”是鉗制人們行為的外在力量,它能幫助天下安定,道德有序,因此必須順從;葬喪不利于積累財富與繁庶人口,音樂不利于生產財富而只能耗費財富,這些靠外在形式表現內在情感的禮樂制度,是沒有實際效用的。因此,必須廢除:很顯然,墨子對于儀式、象征的意義是不贊同的。墨子的思路的確很實在,它以對當時社會的有用無用、有利無利為唯一標準,做為他思索的理性。漢代王充《論衡·薄葬》中認為墨子一系太過分執著于耳目可驗、口鼻可得的經驗而放棄了精神和心靈的體驗,尋找到了“物”而放棄了“心”,適合了“愚民之欲”,卻不合“智者之心”。墨子的這些思想看似有理,但實際上都暴露了中華民族的弱點:一味節流,不知開源;執著于實用經驗,不擅于理論抽象。(墨子的兼愛、愛人):認為人際關系的原則是“兼相愛”、“周愛人”,即同等地、無差別地愛一切人。墨翟及其門徒都是游俠出身,兼愛思想無非是俠士見義勇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精神的提煉和延伸。而且,針對當時社會動亂,國與國互相攻打,人與人互相殘殺,墨子急于尋找動亂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說:“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如果人們兼相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則干戈化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墨子是團體):墨子及其門徒結成了一個組織嚴密、能夠進行政治軍事行動的武士團體,該團體的首領叫“鉅子”,墨子為第一任鉅子,他對于所有成員具有決定生死的絕對權威;該團體的組織原則是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絕對服從。可見,墨家實行的是專制主義統治。(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其實,外在形式和諧華美的追求,象征世界在生活中的存在,一方面是一種超越功能的行為,不超越實用性和工具性,人們沒有心情去追尋外在形式的“文”,一方面是一種人類情感的表現,外在的“文”其實正是內在的“化”,人類需要一寫寄予感情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神圣的敬畏和追求,也需要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文化象征來傳遞自己的喜歡和憂愁,如果只是尋求實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內心情感及寄寓內心情感的儀禮和象征都喪失,而喪失了這些的人類,也喪失其人之為人的依據而淪落為生物。(p108)(p110)首先,與儒者之學重視思想的薪火相傳與文化的基本教育不同,墨子一系在傳續上,更多地帶有那種人身的依附性和團體的封閉性,無形中消解了思想層面的聯系紐帶而凸顯了團體層面的宗法關系,……慢慢導致團體的分崩離析;其次,墨子一系的學說對于個人的要求未免太過,正如《莊子·天下》所說的要求每個人都“生不歌,死不服”,完全服從一種實用到底的思想,用近乎苛刻的樸素來限制人的欲望,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而要求每個人都“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弄得“腓無胈,脛無毛”,也是使從學者難以忍受的,至于要求后人自愿“以巨子為圣人,皆愿為之尸,冀得為其后世”,更是一種專制的傳承形式,是引發爭斗的根源,墨子一系的漸次消失,正在于這種自我瓦解。《墨子》的藝術特色:1、初具議論文規模;邏輯嚴密,善用具體事例說理,是說理文的一大進展。《論語》是純語錄體散文,《墨子》則是在語錄體中雜有質樸的議論文,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不再是三言兩語的對白或對話。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