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知識帶有溫度。第第2頁/共2頁精品文檔推薦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7篇閱讀《文化苦旅》,不是觀賞風景,而是回顧歷史的滄桑,嘆息與哀愁,也是對人生的啟迪。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敘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愛讀游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說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淺。
游記中,我極喜愛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癡如醉,仿佛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欣賞世界風景,經受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速,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可卻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其次遍。仿佛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認真觀看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很多文化皆是隱匿于山水之間,可以說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人生真諦,見到它或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仿佛與秋雨先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沉醉中豐富了歷史學問,領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嘆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學問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當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態,使一個人增長見識,了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漸漸沉穩,領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經常兩三天悶在家里,坐著無聊而重復的事,想擺脫這種現狀而又不知道如何轉變,去旅行吧!看看那雄偉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蕪沙漠,看看那寬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布滿了太多未知,而學問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獲學問,領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榮位高之際,辭職探尋文化遺跡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其起點也難、其過程也艱、其后果也煩,用的話來說,《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難以計數。但是,先生的“苦果”,為我們釀出了甜酒,一場自然、歷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禮。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場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撿二三事說說。
如夢起點,是我讀來最輕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對家鄉鄉土人情的回憶和思索。我也來自一個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鬧鬧結隊去上學,我們那個學校也是一座寺廟改建而成的,原來叫觀音寺,不知什么緣由就成了我們讀書的地方。直到我學校畢業了,校門外的一塊空地上還立著一個小寺廟,雖然由于是“違建”而空蕩蕩的,但那也是我們課余的一個去處,也是我們的一片回憶。現在想來,無論是書中的牌坊、寺廟還是信客,還是我們上學的觀音寺,還是奶奶們燒香的小廟,都是一種寄予或信仰,引導和支撐著人們在追求和努力著。當然,余秋雨所觀看到的或許是意識形態、文明或者文化間的沖突,但是我感受到的,或許也是所追求的,是這些沖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態所寄予的向上、向善初心,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諧進展的基石和準則。
在中國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帶我領會了13處古跡,從都江堰動身,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閣,全程布滿了對祖國歷史遺跡的敬意,對歷史曲折的叩問,對中華文化的探尋。相形之下,我受閱歷所限,更受膽氣所限,至今只到過祖國幾個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讀時有點跟不上時空轉換的節奏,有點難以體會的“苦衷”。由于平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間,極少流連于人文古跡,加之歷史學問貧乏,所以很難透過那一個個碑、塔、亭,看到一段歷史和一群豐滿的人像。但是讀后反思,就是我這種淺嘗輒止的輕浮之態,以及如我一般的千萬漠視茫然之人,正在毀壞或者看著毀壞又一段段的歷史和文化,才會頻頻消失歷史古跡的毀舊建新、掠奪式開發和歷史劇泛濫。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內心卻是獨立和封閉的,沒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圍之內去看待舉手投足所帶來的波瀾,所以感嘆文化散失、信仰淪喪也就成為了必定,由于個體的不負責任最終將帶來集體的瘋狂,這既是現在的我們所不情愿看到的,但卻在不自覺地演繹著的。
一切歷史、一切文化,最終都要由人去制造、發覺和進展,余秋雨先生最終用一些身邊的人的寫實,刻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之旅,書寫了文化人之苦。他們用畢生心血推動著文化的進步,卻陷于嫉妒、諂媚的攻擊中,但他們并沒有“折筆、棄筆、毀筆、葬筆”,最終撐到了“文化孽力”不爭自毀,成為文化長河中的經典和宏大肖像。這一文化自證和文人平反的過程,或許就像余秋雨先生母親的一生,“一辯論就進入他們的規律系統,必定上當”。所以,永久只有微笑,只有傾聽,只有害羞,最多,只有緘默,才能穿過黑暗,戰勝歷史的碾壓和生活的煉獄,最終笑到最終。
隨著余秋雨先生走過苦澀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博大,中國文化的艱深,中國文人的根骨,其涅磐過程之艱辛、之苦悶、之久遠,難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標桿,替我們提煉了苦藥,我們常人只需要嘗甜憶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們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確定是否定的。
其實,文化不僅僅是文物古跡、書法中醫、經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節貼春聯也是文化,文化無處不在也潤物無聲,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和執著堅守。當我們每一個人少在旅行時的碑塔上刻一筆,多讀幾本經典著作,多傳承一項傳統習俗時,我們就已經在輕輕松松的允吸歷史文化的甜美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挽救、傳承、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并不難,只在一頁頁紙間,在一寸寸山河間,在你我舉手投足間。
文化、文明、文華,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處。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3
《文化苦旅》剛讀來非常淺顯,對其中很多美麗的句子覺得晦澀難懂。通過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積累,越讀到后來我越鄙視余秋雨,他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處地方總會認真思考,然后在其奇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帶給我們無盡的深思。
如今人們有哪個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樣去思考,去探尋。往往游客到景點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樂了。沒有多少人會深化了解其中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更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其宗教哲學和歷史淵源,并寫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當我讀到《江南小鎮》這一章節的時候,眼前好像出現出我當時去周莊,同里這些古鎮時的場景,就如書中描繪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潺潺流淌的河水,閑適劃著小船,并唱著歌的漁民們。當然還有顏色繽紛,味道可口的各類糕點和特色小吃。一條條木制的竹筏飄過貫穿古鎮的小河,一股竹子中芳香的味道,非常安逸,舒適。就如“淺諸波光云彩,小橋流水匯村”這幅楹聯一樣,盡情闡述了江南古鎮的魅力。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4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于我們過于浩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卻盼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余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考,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余先生的旅行是膚淺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圣,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里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為什么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隱藏?我想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漸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由于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群,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為了給我們日后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顏色。假如我們的旅程只是為了日后的回憶,那么現在又有什么意義?
今后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余先生,專心去體會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究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考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5
這是本書的開篇之作,為何以此開篇?是有他的道理嗎?帶著疑問通讀全文,才知苦心。用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向我們傳達著他的感受,讓讀者體會“一種文化”經受了怎樣的苦澀歷程。
敦煌莫高窟聞明于世,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古老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窟中繪制精致、豐富、規模宏大的壁畫,以及沙泥塑像,還有大批的經文所開成的敦煌學,是現代討論古代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文獻,令科學界震動,就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歷史長河的歷練中,更加顯現其魅力所在,從今世界關注敦煌這個地方。這是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就是為我們翻開了這頁歷史,看著敦煌美,讓我們贊嘆的同時,一樣圓滿者由于愚昧與無知,對她的摧殘與破壞。時間會在任何事物上留下痕跡,無論是人的生老,還是事物的變遷,都是自然的規律,可是人為的破壞卻加速事物的惡性循環,造成不行逆轉的錯誤。敦煌匯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才智與艱辛,它巧奪天工和浩大的營造工程是現代人不行想象也無法模擬的事情,然而她的奇妙與漂亮也會在瞬間粉碎,或許這就是歷史吧!以莫高窟的罪人王道士為典型,影射出一批這樣的人,在敘述敦煌歷史和文化同時讓我們看到某些無知的中國人的所作所為,感嘆、嘆息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無奈的“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作為一個學者,他要怎樣急呼,在他心底又將怎樣苦痛的呼喊!惋惜,他不在那個年月,他無法改寫歷史,無法把無知變為有知,他只有這樣面對慘白。我在想中國更可悲的“慘白”不止是敦煌,細數現存的穩中有各處古跡那一個不是歷經風雨,王道士這樣的人不止一個,更可怕的是個人的行為主導一切,無人問津,無組織、無紀律,更沒有愛護意識,許多古跡多為民間組織愛護、崇奉,才得以保留下來。此時,讀者腦海中或許已出現很多……好像與一同投入挽救文化的急呼中。
如今,英國倫敦博物館,法國盧浮宮,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館都陳設著各種來自東方,來自中國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僅此一件的遺存,卻不在我們手中,或許再無緣一見。前一段中心四臺《國寶檔案》連續敘述了,追蹤遺失國外的中國國寶級文物,或許就是為了滿意讓國人看一眼的愿望吧!這也讓我們熟悉了歷史,知道外國人從我們手中略奪了多少珍寶,又因無知的人送給他們多少無型的有形的財寶。那是打上歷史烙印的珍寶,世上再找不到其次件,再也沒有人能制造給我們。當歷史翻過這一頁頁,我們只能自責為什么不能愛護和擁有屬于我們的“東西”?這就是要告知我們的“苦”吧!我們體會到了。
王道士是中國歷史的罪人,道士塔永久受到世人的唾棄。當外國人拿著我們的經文,成就他一生事業的同時,外國人還感到從中國這么一個蠢人手中搶救了這筆遺產是多么重要。他們不斷示意,是他們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文中這樣寫到:“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了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吧!至少它還存在于這個世界里。”可是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象一樣感概中有多少無奈,為了文化的傳承,與其毀在無知的人與無能的政府手里,還不如存放于他鄉。現在外國學者都以成就他們一生的敦煌學在中國學者面前炫耀,而我們的學者要向他們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作以討論。在最終發自內心的感概到:“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討論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愿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鉆幾十年,討論敦煌文獻。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
在文中提到,他佩服外國的學者,由于他們也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都是為了文化討論,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這前提是什么呢?我國很多才華橫溢的學者,為此耗盡終生,肩負著中的榮耀與恥辱,我們能找回那遺失的“東西”嗎?答案在文章最終寫到:
“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爭論會正在莫高窟進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訂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最終讓我們慶幸的是:敦煌還在中國,沒有人能把歷史搬走,也沒有人能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略奪或是拱手送人。以自己的感概告知如今的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請記住歷史,了解歷史,敬重歷史,注意文化,愛護我們的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源遠流長,切莫因無知,無意間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西湖的水,太擁擠。
這里踏過了太多留連的腳步,這里映出了太多婀娜的舞姿,這里吟下了太多曠古的絕唱,這里流傳了太多璨燦的華章。邊疆四起的狼煙,到這兒只剩下了歌舞升平;戰場揮灑的血淚,到這兒也只剩下了波光粼粼。金錢,欲望,美色,酒香,在湖畔招搖,熏醉了天涯一抹如血的殘陽。
最終,在西湖的亭臺樓閣中,在西湖水的碧波蕩漾之上,站出了一位林升。他望見宮墻間滲出的點點春風,拂亂了六橋煙柳,好像觀察一個王朝正乘著西湖水偏離了歷史軌道,漸行漸遠。他的筆尖指向了茍且偷生的朝中權貴,他的墨跡染透了碧汪汪的西湖水,他的聲音響徹了整個南宋的天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驚詫。它嗅了嗅自己還夾帶的林和靖的梅瓣鶴羽,不清晰自己好端端地怎么就和亡國掛上了鉤。
可是,林升們的聲音卻越來越響,其中有企盼,有無奈,有斥責,有悲傷。這又漸漸上升為社會的感慨,上升為社會的風向。
西湖不是長江,可以盡情地沖著前方咆哮翻騰;也不是大海,可以隨心所欲地卷起千層雪。西湖,只能悄悄地咽下全部亡國的寄予,然后,種進了浮在湖水上的千年藻苔。
為何南宋會亡得如此轟轟烈烈?
有人說,是由于宋朝繁極一時的昌盛。可是,論富強,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唐朝。
有人說,是由于南宋長久的兵荒馬亂。可是,論戰亂,該是元朝當仁不讓。
我認為,南宋的勝利,在于它培育了一大批優秀詞人。雖說詩歌以盛唐為先,但是,唐朝李白太多,杜甫太少。因此,人們只能貼近唐的絢麗而難以捉摸透它興衰蛻變的悲涼。
歷史,是由人民所制造的,但是,是由文人書寫的。孕育出文人的王朝,才有力氣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屬于自己的一頁,哪怕是不夠光輝的一頁。
該逝去的還是會逝去,該沉淀的還是會沉淀。光輝、屈辱,沉甸甸地降在了湖底,積成了軟綿綿的淤泥,在清冷的湖水里,安詳地端詳著自己,端詳外頭的日新月異。
文化的羅裳,歷史的綢衣,厚厚地裹了一層又一層。西湖由絕代風華的江南女子,走向了雍容華貴的婦人。西湖水,也由真實漸漸邁向了虛幻。坐落于繁華的人世,卻擁有遙不行及的孤獨。
行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腳步卻始終踏不進西湖喧囂下的安靜;居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心靈卻始終融不入西湖美艷下的柔情。
西湖,只能獨自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嘆息。
每每來到西湖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總會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對西湖的方向。
這里有蘇堤春曉,有岳墓棲霞,有雷峰夕照。可是,這里已容不下一片空間,留給現在的我們。只有那鐘聲幽幽,湖水泠泠,鳴聲嚶嚶,指引著我,卻又隨了那人流,走向未曾預見的地方。
成群結隊的不停步的人兒們,他們眼神所專注的前方,又可曾是一個真正的目的地?全部的人,都隨著另一個迷惘的步伐,遺失了自己的步伐。
學者們也混在這一撥撥的游客中,靜靜地來了。他們在夜晚輕輕地打撈一池曠古的繁華,想要用自己的頭銜、身份,去制服這一汪曼妙的湖水。西湖,也看過太多,她只牽扯下皎潔的月光,點亮了湖畔的燈紅酒綠。
景點,景點,眼里只剩下風華絕代;
游客,游客,心中只剩下吃喝玩樂。
全部的目的,在這里都失去了目的。全部的意義,在這里都失去了意義。
西湖的面容,莫非只有在泥淖后憔悴?
于是來了位余秋雨。他放下身材,放下遮蓋,毫無顧忌地跳下了這潭西湖水。他的腳掌,撫弄過西湖的肌膚,掀起層層歷史的漣漪,他的水波被抽象了,但西湖,卻在一個人身上真實起來。
這是西湖的欣慰。
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傷。
中國人太過于追求歷史的沉淀。放眼望去,大中華的土地上,哪處風景名勝脫得開文化的底蘊?道風,禪語,書生,大將,永久是最好的宣揚,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中國人追求那些所謂的旅游勝地。可是,一旦追求者多了,那份悠遠與幽靜勢必會被擾亂,而它從前的美,也不復存在了。
于是,中華大地上,一幕幕地上演著悲喜劇。
西湖也成了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微笑著,孤獨著。
等待解脫。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6
再也看不到翩翩青衿吟賞煙霞詩酒趁年華,再也看不到揚州十年一覺夢醒多情酬紅顏,再也不見金戈鐵馬征戰四方的慷慨遺恨,再也不見無奈歸隱閑云野鶴的生不逢時。歷史的風沙沉沒了繁華盛極,掩埋了枯死白骨,凜然安坐的萬古湖山下沉睡著一條名為文化的古旅,深長且艱阻,途有芳草萋萋風景如畫,亦有滄桑血淚徹骨慟哭,曲折曲折始終通向五千年文明的深處。
古旅有美。“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江南美,美在水墨淡雅,美在淡泊安定,美在詩詞古韻。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古樸精致的蒼老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浣洗單衣的女人。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上正升起縷縷炊煙如早晨的殘夢,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幾位老人滿臉安靜地坐在河邊的石欄那里看著過往的船只。江南有安詳疏淡的面容,都說人淡如菊,而江南清雅的鎮邑無不如是。人生不如意的失意人在此蟄居,感悟到喧囂官場鐘鳴鼎食中難以尋找的清空安穩;早年離鄉遠去的游子登高遠眸、月夜苦思、夢中輕笑,無不是心心念念著江南小鎮的美色,遠離家鄉后他們方知世上縱有美景三千,然江南之景只有此弱水一瓢。
古旅有思。“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誠然如是,讀《文化苦旅》最受益之處莫過于余秋雨先生的憂思深思漫思。寫藏書之憂,余先生從嗜書如命的中國文人一生傾盡心血與錢財擁有豐富藏書,在其死后藏書卻隨便流散無人問津,感慨“社會上多的是順手翻翻的借書者。而少數好不簡單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隨著須發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房中隕滅”。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床,居之有書,便是窗外時過境遷或是凄風苦雨,仍可心無旁雜,享受人生的大安詳。文人愛書如是,但生時卻飽含對他人借書之憂,死時又為藏書不得善置而心神難寧,讀來竟也有些許悲涼與嘆息。
古旅有恨。敦煌莫高窟,很多才華橫溢的學者為它耗盡終生,很多中國的榮耀與恥辱由它吞吐。這里閃耀的本應是無盡榮光,但在外國人用微薄的財物從王道士那里運走成千上萬的無價文物時,年輕的民族匍匐倒地,深至血脈的傷口再滴著悲傷的鮮血。我好恨!可是恨又有何用?即使重回當場,渺小的我們仍是無能為力,縱使攔下斯坦因的車隊,截阻下祖先給我們的饋贈,可是偌大的中國官場腐敗竟也是存不下這幾卷經文的!那個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不過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腐朽的封建車輪吱呀而過,它已無力再支撐這大好河山綿延江山,它也無法再現那千里錦繡萬里升平。一個時代的毀滅總會有物為之陪葬,只是這次,代價昂貴得讓后世遺恨了一代又一代。
這是一條古旅,有過風輕日薄桃花十里,也有過萬徑蹤滅暮雪千山。這是一條苦旅,它隱沒在字字珠璣句句佳文里,唯有你讀破萬卷行萬里路,你方懂得文化優美的微笑和哀痛的血淚。
古旅深深,苦旅侁侁。
中國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篇7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當如是。”這是大宋的山水,宋人用音和韻雅的句子,為山水貼上或悲或喜,或婉約雄壯的情感標簽。
如今,千年韶華慢慢沒落,尊華與屈辱一并雪藏,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是將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一一呈現:
不必說水氣淋漓的都江堰,清榮竣茂的三峽;也不必說園圃青翠的青云譜,藤葛垂垂的白發蘇州;單是那流光溢色,神奇安祥的大漠戈壁,便讓人發出無限喟嘆。
“他回頭看一眼睛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大漠荒蕪的黃河文明的衰敗,深邃的蒼涼的文明,步履困難。文明的衰落注定了國家的沒落,國家的興亡自然打算了文明的進展。也是,當年的清王朝,連皇家園林也守不住,又豈能留住那千里之外的莫高窟?其實,相比于圓明園,莫高窟也算是幸運的,起碼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物留存于世間,而不是灰飛煙滅。其實,這樣的事實終究是不會存在太久,或被他國奪走,或被本國破壞,總之,留不住。
因此,阿房宮燒了,圓明園毀了,岳陽樓不斷重修……比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這些興盛于一時的純粹的遺跡,從古至今,代代瞻仰。中國則不同,中國的遺跡都有屬于本國的歷史滄桑感,中國的存在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太多的遺跡根本保留不住。就像被列為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只能引人遐想。因此,凡在至今仍存有的歷史遺跡,總有生生不息的獨特秉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床護理專業小組建設與管理
- 防火涂料包工協議書
- 節目演出安全協議書
- 飯店散伙轉讓協議書
- 訂單合同融資協議書
- 銀行股東分紅協議書
- 公交車聯合經營協議書
- 通校學生安全協議書
- 隔離酒店租用協議書
- 轉讓經營項目協議書
- 2025購銷茶葉合同范本
- 山東濟南歷年中考作文題與審題指導(2005-2021)
- 武漢各區2023-2024學年九下化學四調壓軸題分類匯編-第8題選擇題
- 腦血管造影術的術前及術后護理
- 外墻涂料施工勞務合同范本(8篇)
- 成人重癥患者顱內壓增高防控護理專家共識2024
- 老產品芯片1-gc2145d模組設計指南
- 廣東省中山市20222022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英語試卷
- 油脂制取與加工工藝學
- 創新創業指導把握創業機會課件
- 第三章工程師的責任 工程倫理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