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聚落文化_第1頁
旅游聚落文化_第2頁
旅游聚落文化_第3頁
旅游聚落文化_第4頁
旅游聚落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旅游聚落文化聚落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和文物史跡,體現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的經濟基礎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聚落文化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旅游者前來參觀旅游。第一節聚落文化概述一、聚落文化釋義聚落,本義是指村落,后來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包括都市、城鎮和鄉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是由共同成員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域社會。聚落是一種空間系統,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我國傳統聚落文化經千年的發展與變遷,與其由來的模式相比表面形式雖然不斷發生改變,但它仍然蘊含著宗法時代的鄉土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是有一定外部范圍和一定內部結構的系統性整體。二、聚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歷史上,村落先于城市形成,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村落的發展。但村落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中國村落的發展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建立適當的居住地,以防暑御寒、遮風避雨和防止野獸襲擊。但是,人類初期并沒有固定的棲息地,主要是利用自然洞穴藏身。原始村落多建在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區,以便于狩獵和采集。此外,在海邊、河邊進行著原始的捕魚活動。由于人們完全依靠天然食物,如獸、樹果、草類等,而這些天然食物容易枯竭,食物的獲取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因此人類活動的范圍經常大范圍的移動,居住地流動不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步走向飼養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與畜牧業發生分離,產生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現了從事農耕業生產的人類的固定居民點——村落,我國村落文化的形成正是這次革命的結果。距今7000到8000年以前,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出現相當進步的農業經濟,產生了長期性的村落。這些原始村落無疑是以原始農業的興起為依托的,同時又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距今6000年以前,我國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是大型固定的農業村落,面積約5萬平方米,特別是在居住區外還發現了具有防御作用的壕溝。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生活的產品有了富余,交換自己不能生產的生活資料有了可能,這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業、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隨之村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出現了專門從事商業、手工業的城市,村落則以農牧業為主。商業性城市對村落的發展發揮著農產品集散地和物質供應中心地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村落經濟地發展及村落數目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工礦業城市的出現,帶來了服務于城市的郊區農業村落的發展。加工業城市的發展,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極大地促使專業性村落的出現,并隨加工業性城市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村落是我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是鄉土社會人群聚居、生息、生產的地方。其規模大小不一,有個別住戶的孤村,也有百萬人口的大村。我國封建社會的大村,多以大地主宅地為中心,四鄰住著佃戶或者幫工。村落中階級對比明顯,地主居住著寬敞的院落和磚瓦大房,佃戶則居住在茅草小屋中。村落街道以通往地主宅地的干道為中軸,而通向四周佃戶住宅的都是些羊腸小路。這些村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份豐富寶藏,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特色,是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二)中國城市的發展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后,產生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專門從事交換的商人,形成一些人口相對集中、規模大小不等、以產品交換為中心的場所——集市。集市的發展促進了集鎮的形成,并為城鎮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且由于階級的出現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人類開始在聚集區周圍筑城,進而產生最早的城市。我國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一漫長的發展歷程。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社會從數十萬年前的洪荒時代不斷演進,以至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夏代出現了標志著人類文明的早期城市。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距今約3600年前的宮殿遺址,一般認為是我國迄今所發現最早的城市遺址。在二里頭還發現有青銅器、玉器、兵器等,說明當時已經形成國家,從而使人們推論二里頭遺址為夏朝最后一個王桀的都城。在二里頭附近的尸鄉溝還發現一座早商城址,被認為是商王成湯所建的“亳城”。繼商之后的周王朝為鞏固其統治,實行分封制。為防御和保護領地,統治階級把筑城看作是立國之本。“立國”就是在自己的封城內選擇適中的地點,營建可以防守的城池。因此,早期城市的功能是以政治、軍事為主的。周朝初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但向北已擴展到太原、北京附近,向南則至漢水、淮河流域。自此之后,我國城市的分布就以這一地區為中心,逐漸向四周發展。自春秋開始,我國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解體,至戰國時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確立。這一時期諸侯割據,相互攻戰,筑城防御十分重要,因此堅固的城墻、龐大的城池便因戰爭而產生。屬于這類城市的有齊國的臨淄、秦國的咸陽、燕國的下都、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楚國的郢都、齊的臨淄等。其中齊國的首都臨淄城,周長有12公里,估計居民有20萬,城中的商業十分發達。秦統一后的首都咸陽城、漢朝的長安城,以及唐朝的長安城、宋朝的開封城、杭州城等,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內部功能已經相當齊全。北宋時,開封人口最多時估計接近100萬,是我國有史以來較為確信的第一個百萬人口城市。元、明、清三代,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國封建禮制的典范,充分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城市規劃來維護其最后的統治。除北京外,全國還有30多個大中城市,如南京、蘇州、杭州、廣州、福州、武漢、成都、重慶、開封、濟南、臨清等。其中,廣州作為明清實行禁海政策后的唯一對外開放城市,發展尤為迅速,至鴉片戰爭前夕估計人口達80-90萬,成為僅次于北京的全國第二大城市。1840年的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打開閉關自守的大門,開始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從19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工商業首先在沿海沿江城市中出現,隨后波及東北和內地廣大地區。盡管這些發展從本質上說是服務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需要的,但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形成一批近代工商業城市,其中上海、天津、大連、青島、廣州、重慶等城市迅速崛起,其地位逐漸超過臨近的蘇州、北京、濟南、成都等傳統城市。同時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少新興城市,它們多為礦業或工礦業城市,如撫順、鞍山、本溪、唐山、焦作、大冶、萍鄉、玉門等。由于我國煤鐵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使新興城市也多位于東北及華北地區。這樣,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我國城市主要在南方發展的趨勢發生了逆轉,北方再次成為城市的主要發展區,其中東北成為我國近現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區。東北地區原來人煙稀少,19世紀后期,清政府廢除對東北地區的移民禁令后,人口才有顯著增加。從本世紀初到30年代初,東北人口增長了3倍。由于東北資源極為豐富,成為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30年代,東北淪陷后,日本試圖變東北為其附庸,在東北廣泛筑路開礦設廠,從而形成一系列大中城市。40年代初,沈陽人口接近百萬,長春人口達80多萬,哈爾濱、大連人口超過70萬,加上撫順、鞍山、本溪、吉林等城市,形成工業城市密集帶。但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垮臺,這些城市的人口急劇減少。三、聚落文化與旅游的關系中華民族古老的聚落文化為世界積累了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豐富經驗,是現代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珍貴遺產。它蘊涵了各民族先輩披荊斬棘的艱辛和繁衍生息的歷程,凝聚著華夏祖先的智慧和心血,已成為巨大的文化財富。保護和開發傳統聚落文化旅游是世界的發展趨勢,它除了可以讓本國人直接擁有重溫過去文化的功能外,更是象征民族傳統與獨立于世界的積極意義。因此,傳統聚落的有無,不會直接嚴重影響一國居民的生活和經濟,但卻是提高本國人民傳統精神文化與人文素養的最佳途徑。傳統聚落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大中城市。城市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最為集中之地,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大都選擇在交通便利、依山傍水之地,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城市經過從古到今的發展積累,歷史文化積淀非常豐厚;城市建筑歷朝總是在不斷拆舊建新,成為歷史輪廓的具像體現;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業中心。更可貴的是,由于城市所處地域不同,地質地貌情況不同,加之政治經濟文化的側重不同,因而風格不一,這是永遠開發不盡的潛在的旅游資源,對于科學研究、商務活動、觀光探奇者都是有價值的目的地。傳統村落也同樣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它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形式,容易成為城市居民心中休閑的意象,使傳統村落成為滿足休閑的場所。適度開發傳統聚落文化資源,可以激發旅游者返樸歸真的情懷,尋求傳統文化的安閑與寧靜。同時,旅游的深入開發也促進了傳統聚落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旅游業是一項文化性很強的產業,旅游者正是為了追求一種身心上的跨文化的享受才參加旅游活動的,越是具有異質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為了滿足旅游者追求不同的文化體驗的需求,原先在當地視若無睹或者幾乎被人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得到恢復和開發,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重視和發揚,瀕臨湮滅的歷史文物得到修復和維護。北京故宮、蘇州園林、麗江古城和安徽黔縣古村落等已作為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勝古跡不僅作為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受到外來游客的歡迎,而且大大激發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第二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歷史文化名城的含義和特點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要有悠久的歷史,較多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歷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不僅對研究歷史與文化,考察古代建筑藝術,研究城市建筑藝術,研究古人的民俗風情等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旅游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1982年國務院公布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4座,1986年和1994年相繼公布第二批38座城市和第三批37座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2002年又將山海關和鳳凰城列入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共有101座歷史文化名城。公布歷史文化名城,是加強我國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一項重大措施。這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有三分之二是我國歷史上的建都之處,是文明財富的集結之地。這一確定對于保護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絕大多數是歷史悠久的古城市遺存,地處中華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它們擁有輝煌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集中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族精神和風貌,是人文旅游資源的薈萃之地。特別是已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101座城市,是我國文物古跡最集中的地方。據統計,《中國名勝詞典》所選收的全國名勝古跡4781個詞條中,有1641個詞條來源于101座歷史文化名城,占總數的34.32%。無論是各座歷史文化名城所蘊藏的名勝古跡的絕對數量,還是這些名城中的單體歷史古跡所擁有的文物量,其數量質量都是其他類型城市望塵莫及的。據統計,北京有價值的古建筑7309處;襄樊有各類歷史文物點761處,其中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90處;革命圣地延安僅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一類就達140多處。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既是歷史的積淀,也是歷史的再現,必然會引起旅游者的遐想,發思古之幽情。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交融性,具有一流的觀賞性與歷史的縱橫感相結合的特殊韻味。在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有75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4處國家風景名勝區,分別占全國的36.13%和21.17%。“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中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宮、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等7處在歷史文化名城中,“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有16處也來自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雖然歷經歷史上的興衰起伏,但至今仍都有一定的城市規模,處于或大或小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它們不僅是觀光旅游的好去處,也是購物旅游、商務旅游、會務旅游的理想之地。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連為一體,更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體現了人類地總體文化和發展軌跡,共同組成人類文明的壯麗畫卷,共同演奏出氣勢恢弘的歷史樂章。二、歷史文化名城的類型及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理和人文環境復雜多樣,歷史文化名城又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因而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依據其性質和構成,歷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為古都類、風景名勝類、交通軍事重鎮類、革命紀念地以及綜合文化名城等五種類型。不過,這種分類只能說明大致的范圍,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可能同時屬于幾種類型。(一)古都類歷史文化名城古都類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上帝王居住過的城市,曾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歷史遺跡或革命文物,是我國悠久歷史的縮影,也是民族文化的櫥窗。古都自誕生之日起,主要以軍事堡壘和政治中心雄視天下,所謂“筑城以衛君”,昭示了都城的君本位思想。城有城墻,城外有池,合稱城池,外城稱廓。君主居住在城中的宮殿里,施行統治。宮殿是政權、軍權、祭祀權的最高集中地,構成了中國古都的主體。它的建筑既反映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和思想文化面貌,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筑風格和藝術水平。在我國歷史上,因經濟發展、民族融合、諸侯割據、朝代更迭等原因,曾做過都城的地方很多,如偃師、西安、咸陽、開封、洛陽、杭州、北京、南京、大同、蘇州、臨淄、曲阜、太原、大理、成都、沈陽、廣州等。但大多因年代的久遠,戰火不斷,多以毀壞,或湮沒地下,或被洪水毀壞,所以留下來的古都建筑并不多。在眾多的古都中,較為著名的有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金陵、杭州、北京。安陽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是中華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就遷都于此,至紂王滅亡,歷時273年。西安被稱為“十朝古都”,自公元前1126年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在此建都,歷時1000余年。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先后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建都于此,歷時900余年。開封被稱為“七朝古都”,先后戰國時期的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建都于此,僅北宋以此為都就長達168年。金陵(南京)有“虎踞龍盤”之稱,從公元3世紀至5世紀初,先后有三國時期的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初都在此建都。杭州作為古都的時間較短,曾先后做過五代吳越和南宋的都城,歷時237年,但因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沉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被列入七大古都之中。北京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都城,是遼、金、元、明、清五朝都城,歷時600余年。這七大古都分布于中華大地的東西南北中,多位于經濟富饒之區,雄踞制內御外的要塞之地,地處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區,或雖然偏處一隅卻總有便捷的水陸交通線與八方異域保持聯系。此外,有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是某一朝或某一政權的都城,一般是地區統治的中心。如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都城,成都是三國時期蜀漢和五代十國時期前蜀與后蜀的都城,沈陽是大金國清初的都城等。(二)風景名勝類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類歷史文化名城是指自然資源突出,知名度較高,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融為一體的城市。這一類型歷史文化名城包括蘇州、杭州、大理、昆明、揚州、鎮江、承德等城市。如杭州、蘇州、揚州同是江南經濟中心,康熙、乾隆下江南都是在這三個城市駐蹕,加之鹽業、漕運、織造的繁榮,因此富商云集,會館、綢緞店、酒樓、花肆、青樓、浴池、茶社、劇場等星羅棋布。為爭寵王室和自我消遣,于是富商家皆以建造園林為盛,湖上園林、宗教園林、住宅園林都有修建,徽派、蘇派、浙派的建筑藝術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至今在杭州、蘇州、揚州城內,具有一定規模、保持完好的園林不下百處。在這三座城市中旅游,進入任何一座園林,都會欣賞到自然曲折的清流,修飾疊砌的池沼假山,鱗次櫛比的樓閣亭臺。在這里人工美和自然美達到高度和諧統一,是一幅立體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三)交通軍事重鎮類歷史文化名城交通軍事重鎮類歷史文化名城大多為古代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有的是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的是古代河流港口、海港碼頭,有的或因地形險要為歷代爭奪的軍事要塞。由于歷史原因,此類名城至今仍然是交通樞紐和國防重鎮,保留了大量的驛道、古代交通的歷史遺跡,或留下了古戰場遺址和軍事防線殘痕。徐州、泉州、保定、宜賓、張掖、喀什等均可劃歸為此類名城之中。如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全市風景名勝奇特,文物古跡眾多,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84處,其中國家級14處,省級44處。(四)特色風貌類歷史文化名城此類名城是指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時代或幾個時期的歷史風貌的城市,或者是具有特殊民族風貌的城市。這些城市多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和地區文化特色,如呼和浩特、拉薩、江孜、喀什等。呼和浩特是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自古為內蒙古草原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市區建筑造型各異,頗具特色。外墻大多貼有乳白、粉白、米黃、深黃色和藍色的面磚,象征著純潔、高尚和欣欣向榮。這些顏色和市內飾有各式云形圖案的穹廬式建筑,構成了城市極富民族特色的市容。拉薩,藏語為“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日光城”之美譽,是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成立吐蕃王朝,定都拉薩,并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寺廟,拉薩逐漸成為西藏的佛教圣地。充滿著迷人的宗教色彩。江孜古城具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原西藏地方政府駐地。該城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著名的景觀是1904年抗擊英軍入侵時所建的宗山炮臺遺址。喀什是古絲綢之路我國最西端的城鎮,具有典型的維吾爾族城市風光。這些特色風貌類歷史文化名城除反映悠久的少數民族歷史外,還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五)革命紀念地類歷史文化名城此類名城是近現代許多革命事件的發生地,富有革命傳統,有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遺物和建筑等。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遺跡,極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內容。遵義、南昌、延安、上海、廣州、武漢、祁縣、長汀等,都是典型的革命紀念地類歷史文化名城。如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遺址等,并形成了延安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志丹縣、安塞縣革命舊址和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三、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價值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文物古跡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和燦爛文化的標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價值。歷史文化名城所包含的古建筑以及文物古跡等,是歷史、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的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文化背景,是高層次和高品位的旅游文化景觀,為旅游者學習歷史知識、繼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直觀的生動的絕好教材。從總體上看,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各個橫斷面都反映出某一歷史時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高水平,而它們的縱切面又是中國歷史長卷中的一個畫面,映照出時代的進步和社會風貌的變遷。同時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還往往保存了大量的古陵墓、古建筑、古園林、古寺廟、古石刻雕塑等文化遺跡,保存了大量的青銅、玉石、陶瓷、金銀、竹木等反映古老東方文化神韻的文物精品。所以旅游者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及其附近地區游覽時,常常會因一景一物的觸動而引發思古之幽情,進而對某一歷史時期的軍政大事、典章制度、重要人物及其活動、文化藝術乃至風土民情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例如,當旅游者游覽了沈陽之后,將對清初的歷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游覽了北京之后,又對元、明、清的歷史有了一定的體會。同時,游覽歷史文化名城還能夠幫助旅游者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培養旅游者宏大的歷史觀。例如,當旅游者去觀察中國古都的地理分布狀況時就會發現,我國古代各主要王朝的首都存在一條由西向東、自南而北的遷變軌跡。沿著這條軌跡去探尋,無疑將會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與規律。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而且所處的自然環境也往往是山清水秀,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融互攝、相得益彰的特點,給人以美的享受。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各地的先民們在選擇居住址時,就已經懂得了如何處理向陽、背風、近水、防澇等問題。至戰國時代,更是形成了一些城市選址的基本準則,如《管子·乘馬篇》中提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主張建設城市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筑堤防澇的費用。秦漢以后,由于受陰陽五行、風水諸說的影響,歷朝歷代在選擇都城時,除了考慮政治、經濟、軍事因素外,還往往十分看重都城及其周圍地區的山水形勢是否壯觀,自然景色是否秀麗,能在多大成度上滿足王公貴族游山玩水的需要。定都之后,如果水源不足,歷代統治者即使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要獲得,如漢朝開掘鄭渠,隋唐修建運渠,元朝疏掘通惠河等。同時歷代統治者還致力于都城及其周圍地區自然風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形成了一些邑郊風景區,如杭州西湖,南京的玄武湖,北京的頤和園等。這些風景絕佳的游覽勝地,能給旅游者以獨特的審美感受,同時還可以滿足旅游者尋求精神家園、懷念傳統、返璞歸真、追求輕松的精神需求。游覽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能夠豐富旅游者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旅游者的審美能力,而且還是培養旅游者愛國主義情操的極好場所。雨果曾經說過:“最偉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個人的產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眾的藝術結晶。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升華所留下的結晶。”我國每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名城所遺留下來的古跡文物,都代表著那一時代的歷史文明和人民的創造,包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展示著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激勵旅游者的愛國情感。例如旅游者無論是慢行在古城的道路中,還是佇立在古代文物精品面前,都會喚起人們對過去歷史的想象,在沉思中領悟歷史,感到自豪或悲壯。第三節中國特色古村落古村落一般具有悠久的傳統、古老的文化藝術、迷人的古代建筑、眾多的歷史古跡、可口美味的佳肴,對旅游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有些古村落今天已經成為現代化城鎮,有著現代化都市風光和現代化的購物中心,人們既可以游覽具有濃郁民族情趣的古文化鄉鎮,又可以領略現代化城市風貌,仍是中外旅游者的理想之地。一、特色古村落的地域分布我國特色古村落多分布在南方。安徽省是我國古村落最集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省份之一。這里得山水精氣,天地大觀,文風昌盛,才俊輩出,形成了徽派古村落建筑群。一般所說的徽派古村落建筑群,主要是指安徽省境內長江以南地區,在清末以前形成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書院、牌坊、樓臺亭閣及水口等建筑相對集中的村落建筑群。這些古村落建筑的特點是篤守古制,信守傳統,推崇儒教,凝重古樸,隱僻典雅,自然大方,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皖南的歙縣、黟縣、徽州區、休寧、祁門、績溪等古村落不但分布集中,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背景,它們是以明清時期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法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文化熏陶下造就出來的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村落。黟縣是歷史上的江南名縣,這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素有“小桃園”的美稱。境內的古民居星羅棋布,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被稱為“明清民居博物館”,遠近聞名。這些古民居大多帶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其中西遞、宏村、關麓、屏山、盧村、塔川等古民居建筑村落更能讓旅游者感受到其中蘊藏的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作為最典型的古村落類型的西遞、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外旅游者的旅游勝地。浙江省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文物古跡眾多,古城古鎮更是星羅棋布。這里的古村落有的依山,有的依水,有的就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和山水相映成韻。其中的各種建筑裝飾古樸典雅,布局清新多變,構筑精巧別致,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木作技法,以宋風為其主要特征,具有樸素恬淡的建筑風格。西塘古鎮依河而建,水面寬闊,廊棚綿長,風景秀麗,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于世,處處碧波蕩漾,家家臨水入影。烏鎮自古崇尚文學,多詩禮之家。自宋代以來,文人薈萃,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就曾出過29名進士,77名舉人,鎮上有宋狀元坊、明登科坊等。南潯名勝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融合,既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古鎮詩畫一般的神韻。這里自古以來文化昌盛,書香不絕,明代時這里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俞源是我國唯一的籠罩著濃厚道教神秘色彩的太極星象村,是個按天體星象布局的村落,再現的是一幅完整的天體星象圖,堪稱東方奇觀。這里現存宋、元、明、清四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筑395幢,1072間。此外,諸葛村、溪口、巖頭村、芙蓉村、蒼坡村、蓬溪村、石塘、紹興、安昌等的建筑也都精細玲瓏,各具特色,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建筑特點和風格,而且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江蘇省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別是在陽春三月、桃紅柳綠的季節,江蘇古村落所展現的韻味,無疑是每個中國人理想中的天上人間。這里的古村落主要集中在蘇州周邊,而且與其中心城市的建筑風格有著驚人的相似,其特點是清雅明慧,精細玲瓏,講究情趣。同里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周圍五湖環抱,東臨同里湖,西接龐山湖,南臨葉澤湖、南星湖,北枕九里湖,碧綠的湖水為同里圍出了一方天地,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楓橋是著名的蘇州古鎮,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寫盡了楓橋愁思和古剎禪意,使得楓橋從此成為后人探幽尋勝的向往之地。角直、木瀆、光福、錦溪、沙溪、高郵等,建筑古香古色,在藝術風格上別具一番淳樸、敦厚的鄉土氣息。陜西省內的古民居大多是融合了京、晉、冀、秦風格的四合院民居,院落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屋身低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筑使用土坯墻,木裝修極為簡單,風格質樸敦厚。這里的古村落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周圍大多建有高大的圍墻,隱蔽的暗道,居高臨下的哨樓等,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群落。山西省的古民居獨具特色,大都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姿態,體現了以禮為本的建筑特色。閩南的古民居相對比較集中,特色也較為突出,有人稱之為“紅磚建筑文化區”。這個地區的民居建筑在外墻、外頂上普遍使用紅磚紅瓦,形成了外觀華麗、裝飾豐富、色彩鮮艷的建筑風格。重慶的古村落群,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人類無窮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無窮無盡的文化氣息,顯露出豪邁中輕巧的一面。此外,云南、湖南、江西、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古建筑也都獨具特色,都是中國古村落文化中燦爛花朵。二、特色古村落的基本類型我國古村落眾多,其中不乏有著百年歷史以上的古村落。它蘊藏著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寶和深重悠遠的遠古文化,是一種具有特殊景觀形態和文化內涵的鄉村人文景觀,一般都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時代或幾個時期的歷史風貌,各具特色。(一)歷史文化遺跡類古村落古村落最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古村落在選址、布局上,都具有強烈的宗族文化色彩和耕讀文化色彩,都是濃縮了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經典遺存。安徽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相傳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年),唐太宗的后代往金陵,途經西遞,被這里的秀麗山水所吸引,稱贊這里有“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認為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于是遷居至此。從此隱李姓而改為胡姓,繁衍后代,并有“李胡兩家親和而不通婚”的規矩。鼎盛時期,全村有600多座華麗宅院,99條巷子,街道縱橫交錯,人口近萬,多為富商巨賈。到明清年間,又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西遞建設得更加氣派、堂皇。全村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124幢,居住著200多戶胡姓人家。遠遠望去,西遞村是一片線條簡潔的黑瓦鋪成的屋頂和高大的白墻,黑白相間,錯落有致。民居多設計成“回”字形,四周有回廊,中間是天井,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據說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山西運城“宰相村”(裴柏村)也是游人向往的地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裴氏家族是一個久負盛名的大家族,先祖始于秦,自秦漢,歷魏晉,到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后余蔭猶存,家族丁旺文盛,德顯文章久隆不衰。據統計,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史25人,判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89人,公侯33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真可謂“將相后妃,公侯一門”,可供參觀的文物古跡眾多。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鎮”,即河南的朱仙鎮、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至今古鎮風貌仍然清晰可見,每年吸引著眾多的游人。(二)獨特建筑類古村落古村落的面貌通常是由其古老的建筑所決定的,古建筑的布局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著聚落人的生活方式。如今保存下來的建筑絕大部分散布在鄉村,通常被稱作鄉土建筑,其布局結構、刻畫裝飾無不深深浸染傳統文化精神,能最直接最突出的反映地域特色。江蘇周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元代中期,沈萬三經商而富,使這里成為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成為蘇州的一個巨鎮。周莊四面環水,猶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蓮,鎮中水道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粉墻黛瓦、花窗排門的房屋傍水而筑。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全鎮60%以上的民居都為明清建筑,僅有0.4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如元末明初巨賈沈萬山后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后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安徽宏村建于明永樂年間,按地理風水思想,依地勢將仿生學運用到村落的設計與建筑上。整個村落布局似牛形,所以被人們稱為“牛形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滿山青翠蒼郁的古樹為“牛角”,村內鱗次櫛比的建筑群為“牛身”;碧波蕩漾的月沼水塘和南湖為“牛胃”、“牛肚”;穿堂繞屋、九曲十八彎的人工水圳是“牛腸”;村西虞山溪上,架起四座木橋為“牛腳”。這樣便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高處俯瞰,整個村落就如一頭悠閑斜臥在山前溪邊的青牛。浙江巖頭村的浚水街,一渠清水穿村而過,它是居民洗滌之源,生活之鏈,既能增強人們的秩序觀念、群體意識,同時又起了審美意義上的以空間換時間、集小景為大景的作用。新疆特克斯縣縣城的八卦街,在我國城鎮街道建設中最為奇特。這座獨特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城鎮,本身就是我國獨有的一處名勝。此外,古老秀麗的湖南鳳凰古城、蒼山洱海的大理古城、石板互蓋的貴州鎮山等等,都是古色古香,耐人尋味。(三)優美環境類古村落古村落特別是少數民族古村落,有相當一部分分布在較偏僻地區,道路崎嶇,交通不便,但它們卻能以秀麗宜人的自然風光、奇異的地方景觀和風俗吸引眾多的旅游者。云南麗江古城、黑龍江小鎮漠河、山東蓬萊,以及江南水鄉風景秀麗、具有“小橋、流水、人家”風韻的小鎮比比皆是。麗江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這里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是充滿神秘的地方。美籍奧地利人,植物探險家兼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博士,從1922年到1949年在麗江生活了28年,他把麗江為中心的滇西北神奇的風情寫成系列文章不斷介紹到西方去。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根據洛克的報道寫成了一本《消失的地平線》,說在“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深藏的高山和富饒的‘藍月亮’峽谷之間,有一座座使人陶醉的田園式庭院的‘世外桃園’”。他指明的這世外桃源就是云南麗江,而且他給它取名為香格里拉。這正好和麗江縣的老君山山脈沿金沙江到梓里的鐵鏈橋一線廣大山區名稱相似,因為這里清末就叫“香格里雄”,現存的古碑可以作證。黑龍江漠河是我國東北的一個邊陲小鎮,“地處極邊,寒威過盛。”此地景觀極為奇特,主要是氣候十分神奇。冬天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夜長晝短,最短的白晝僅數小時;夏天日出東北,日落西北,晝長夜短,晚十一時黑天,過兩小時就天亮。農歷夏至前后為白夜,五六天內,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可在野外看書寫字,因此有“不夜城”之稱。在這里我們看到極光,極為壯觀。極光形態多變,出現時色彩鮮艷奪目,變幻無常。有的如光幕、光冕、光帶、光弧,有的似光束、光柱;結構為片狀、線狀或斑狀。由于不斷運動,就像流星雨一樣。山東蓬萊的海市蜃樓也極為奇特。山巔上的蓬萊閣,殿閣凌空,下臨大海,云霧繚繞,是海市蜃樓著名的觀察點。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一書中寫道: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樓、城堞、人物、車馬、冠蓋等可見,謂之“海市”。北朝大詩人蘇東坡曾親往蓬萊閣,用5天時間期待等待蜃景,最后寫下著名的《海市詩》:“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成為千古絕唱。(四)特色產品類古鄉鎮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我國瓷都江西景德鎮,我國陶都江蘇宜興,竹器城湖南益陽,藏毯之鄉江西,文房四寶的產地浙江湖州、安徽歙縣、廣東肇慶、安徽涇縣縣城等許多小城鎮,逐漸成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三、特色古村落的文化體驗村落文化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起,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農耕經濟開始出現。與農耕經濟形式相適應,人類聚居采取了村落形式。村落文化就是人類由游牧、采集、狩獵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表現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且顯示了自己的一系列特征。開發特色古村落旅游,不僅可以使旅游者深刻理解農耕文化的特定內涵,而且還可以使旅游者深刻理解不同區域里古村落的各自地理、民族、歷史風貌。古村落是由一定規模的古民居建筑群組成的,是一種明顯不同于其周圍基質的人文景觀空間,具有獨特的景觀效應。在建筑外觀上,從屋頂、屋身到基座,古村落的民居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因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就影響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一般情況下,降雨量多的地區,屋頂坡度大,以利泄水;在干旱的地區,則采用小坡度屋頂建筑,并可利用屋頂晾曬糧食。再如建筑材料的選擇也完全與各地區的自然環境直接相關。山區建筑多采用石料砌墻,建筑門樓,甚至用板巖鋪設屋頂;建筑往往依山就勢,傍山而筑,高矮參差,錯落有致,形成立體建筑景觀。植被也影響到村落建筑的選取。草原地區主要用草(小葉樟)做屋頂鋪蓋材料;林區用樹木捆扎叫做“馬架子”的建筑;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人們多用竹木作為建筑材料;傣族竹樓是云南民族風情旅游的重要景觀。這些房屋都是利用不同自然資源建成的,顯示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在這些古村落民居的內部建筑結構和藝術裝飾上,其建筑用材、巧妙的力學、采光、防火等建筑技術,以及木雕、磚雕、石雕、彩繪等精美的藝術作品,都成為古村落旅游觀賞資源最主要的依據。古村落保留的價值不僅僅是古老建筑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賦存其中的文化內涵。古村落的旅游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歷史文化內涵上,古民居建筑的技術觀賞性和藝術觀賞性都是一種外在形式,最終要歸結到對古村落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上來。古村落民居生動地反映了耕讀文化和宗族文化。耕讀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國農村封建社會文化的主要內容。比如楠溪江古村落的民居最能表現“耕”者坦誠、率真、淳厚的胸懷和“讀”者崇尚淡泊自然、瀟灑脫俗的價值取向;民居物質建筑主題始終表現為“耕”可致富,“讀”可榮身,從而體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耕讀文化。以蒼坡村為例,它是按“文房四寶”的思想布局而建的。村中有長方形的水池,是為硯;池邊有長石條,是為墨;石條外有條筆直的磚街,是為筆;整個村是方的,是為紙。這樣文房四寶俱備,構思巧妙,寓意為文人輩出,反映出讀書致仕、光宗耀祖、名垂史冊的心理。正是由于“耕讀世家”的數代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宗族。各宗族都建宗祠、修族譜、定族規,形成一村一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