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中西方招呼語和寒暄語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的教
學_語言類大學排名從中西方招呼語和寒暄語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的教學_語言類大學排名摘要: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語禮貌語言常常受到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的誤解,甚至經常發生文化沖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會有許多外國學生,尤其是西方學生對漢語的禮貌語言很不理解。本文以招呼語和寒暄語為例,對中西方招呼語和寒暄語進行對比分析,進而討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的教學。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禮貌語言招呼語寒暄語對外漢語教學一、引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遵循約定俗成的禮俗規范,注意人際關系的調劑。但是,不同的文化,必定會產生不同的禮俗規范。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由于不了解他種文化的風俗習慣和交際策略,潛意識里以本地文化的習俗和規則作為標準去衡量和批判不同文化中的交際行為,并由此得出褒此貶彼或者褒彼貶此的錯誤結論。在第二語言教學和學習中,許多人還會因為過于依賴書本和詞典,而忽略交際規則對禮貌詞句運用的約束,不知不覺犯一些文化錯誤。文化差異會導致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語中的禮貌語言就常常受到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的誤解,甚至經常發生文化沖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外國學生,尤其是西方學生對漢語的禮貌語言很不理解。本文以招呼語和寒暄語為例,對中西方招呼語和寒暄語進行對比分析,進而討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如何處理。二、禮貌的文化共性禮貌是人類共有的文明行為,是人際關系的調和劑,也是維持交際者相互之間友好、合作與和諧關系的重要規范要求,這是各種文化之間所共有的。不同的文化之間禮貌的作用和表達形式有許多共同點,我們先來看看禮貌的文化共性。畢繼萬先生認為,禮貌的文化共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禮貌是調劑人際關系的文明行為,禮貌又是體現相互尊重但又保持一定距離感的行為表現,注重交際關系并不是中國文化的特產,西方人也認為,人際關系的融洽比信息的傳遞更為重要。2.委婉法是禮貌語言的主要形式。人們說話時,常常需要用婉轉的方法表達真實的意圖,這也是所有文化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共有的交際習慣。3.“面子”,就是自尊心,它所體現的,是交際者所維護和尊重的社會形象,它是交際者對相互之間關系的承認和協調。中國文化有面子,西方文化有“face”、sel-respect”或“se-efeteem”;中國人和西方人都很看重面子只是有關這方面的說話和表現形式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罷了。4.謙虛,在每種文化中都是體現尊重他人和避免矜夸的應有態度。5每種文化都有隱私觀念(Privacy)。所有文化的共同要求之一就是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干涉他人的私事。在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承認禮貌的文化共性,而且應當認真研究禮貌的文化差異,注意禮貌的文化特征。西方指導禮貌交際的著名理論是格賴斯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簡稱CP)”、“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以及利奇的“禮貌原則(thePolitenessPrinciple,簡稱PP)”,等等,這些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跨文化交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共同點所在,是都強調了消極禮貌,即禮貌的目的是回避不和與避免沖突。許多西方學生學習漢語不理解漢語的禮貌語言,甚至發生文化沖突,是因為中國文化強調積極禮貌,目的在于主動尋求和諧共處,主張“和為貴”。在利害關系上,中國文化主張少計得失,慷慨待人;在人際交往中,主張謙虛謹慎,自謙尊人;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主張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畢繼萬,20XX)。三、中西方招呼語與寒暄語的文化沖突與分析打招呼和寒暄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言語行為。中西方人們在這兩方面言語行為中的文化沖突較為突出。(一)打招呼。打招呼是人們見面時的問候語,是每種禮貌語言的重要方面。關于招呼語的文化差異及其造成的文化沖突屢見不鮮。.中西招呼語的文化沖突在中西交往及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許多外國人因不理解漢語招呼語而鬧笑話或者造成許多誤會或沖突,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1)有些招呼語被理解成了解信息的問題。例如,漢語的“吃了嗎?”英語國家人會理解成詢問對方是否已經用餐,因為這句話往往會被誤認為是請人吃飯或要求與對方共同進餐的語言。(2)有些招呼語又會被人理解為對別人私事的無理探聽和粗暴干涉。例如,中國人見面經常會問:“干嘛去啊?”“干什么去了?”英語國家人會理解為發問者在探聽別人的隱私而感到不滿。(3)部分外國人認為中國人喜歡明知故問。例如,見人在看書,就說:“看書啊?”見人去吃飯,就問:“吃飯去啊?”,等等。很多外國人甚至覺得這些是很愚蠢的問題。(4)部分外國人認為中國人喜歡說一些奇怪的實話。例如,“下班了?”“您來了。”等類似于“明知故問”的顯而易見的話語。(5)中國人“叫人”的方式也會被英語國家人誤解為有事喊住對方,常常停下來等候“下文”。.中西招呼語的主要文化差異中西招呼語的基本功能并沒有什么區別,都是一種愿意與對方交往的禮貌表示。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的誤會或者沖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兩種招呼語的側重點不同。漢語招呼語重在關切和尊重,而英語招呼語則重在問候(畢繼萬,20XX)。英語沒有稱謂型招呼語,而漢語的稱謂型招呼語卻使用頻繁。中國人在家庭、鄰居、同事、經常見面的相識者之間只用稱呼語打招呼的方式相當頻繁,而且非常注重稱呼的使用,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不同的交際對象,會用不同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的稱謂型招呼語。例如“叔叔”、“阿姨”、“張老師”、“李經理”、“小王”、“老劉”等,親戚鄰里之間的稱呼既平等又親切,西方人聽到這樣的招呼,自然會以為說話人有事找他而等候“下文”。英語最常用的招呼語是問候語,例如,“Goodmorning.”“Hello.”等,其格式簡單,通用性強,重在對人禮貌,而不是感情的表達,所以實用的對象和場合也較廣泛。而漢語的招呼語大多涉及別人的起居寒暖,給人以親切關心之感,表達的不僅僅是對人的禮貌,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關切之情。漢英招呼語的差異和沖突是由中西兩種文化的不同特性所決定的。西方文化以個體為中心,重視個人行為獨立自主和個人領地不容侵犯,因此招呼語的主要特征就是“問候”。中國注重相互關切和自謙尊人,強調感情的溝通和彼此的關切,上述稱謂型、詢問型和“明知故問”的招呼語正體現除了這一文化特點。了解了這些文化差異,就不難理解中西招呼語使用上的誤會和沖突了。(二)寒暄。朋友、同事在一起時,總要談論一些事情,以表示特請禮貌,因事會晤或拜訪別人時,一般情況下,也會寒暄幾句再轉入正題,使得氣氛自然,這是各種寒暄語的共同特點。但是,不同的寒暄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出發點和內容也不盡相同。1.中西寒暄語的文化沖突在中西交往及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許多外國人因不理解漢語寒暄語而鬧笑話或者造成許多誤會或沖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喜歡探聽和干涉別人的私事。例如,中國人經常問“你結婚了嗎?”“你父母是做什么的?”等。(2)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愛說一些“正確的廢話”。例如,見外國人時會說“您一路上辛苦了。”“您對這里的生活還習慣嗎?”“您很會用筷子。”等。有人認為,這些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3)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喜歡給別人下命令。例如,“你穿得太少了,冬天要多穿點。”“你出去要注意安全。”“你身體不舒服,去醫院看看吧。”等等。英語國家的人認為這些話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有點虛偽,甚至有損于別人的自尊心。2.中西寒暄語的主要文化差異雖然都是寒暄,但漢英寒暄語的含義和目的不同。與漢語“寒暄語”相對應的英語是“smalltalk",指的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非嚴肅的話題進行的非正式的、輕松的交談”。這與漢語寒暄語沒有太多區別,但是,正如上述招呼語中,英語重問候一樣,在寒暄語中,英語注重的是不涉及個人的話題,其目的是創造輕松自在的交談氣氛,而漢語重關切,漢語寒暄語表達的是交談雙方相互對起居生活的關心,因而必然大量涉及到個人問題。了解了這一區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上述的漢語寒暄語讓西方人反感了(畢繼萬,20XX)。此外,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的不同也會在寒暄語的使用中引起文化沖突。中國人對年邁體弱或有病的人習慣于表示關切,會詢問病情或關切地囑咐和勸告,讓人感到關心和溫暖。然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種關心不僅不會有感謝之情,還會由于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極為反感。文化不同,寒暄語的話題也應有所區別,這是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問題。四、中國文化禮貌的特征只要不同的文化存在,文化沖突就在所難免。西方人學習漢語,與中國人交流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文化沖突,就是因為他們并不理解中國文化禮貌特征。那么,中國文化禮貌的特征都有哪些呢?顧曰國將中國文化的禮貌原則總結為五條。(一)貶己尊人準則。指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稱聽話人或與聽話人有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二)稱呼準則。指人們出于禮貌,在相互稱呼時要依照“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關系。(三)文雅準則。指出言高雅,選用雅言,多用委婉。(四)求同準則。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五)德、言、行準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讓他付出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少說自己付出的代價。(顧曰國,1992)中國文化不是把禮貌視為利益關系的公平調整,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這種道德要求在禮貌上的表現是“仁者愛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不把禮貌簡單地看成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策略手段,而是將其提高到表達情感的言行準則和社會道德規范的高度。總結起來,中國文化禮貌特征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自謙尊人、相互關切、互相體諒、以誠待人。了解了這些特征,西方人就不會因為中國人“明知故問”、“探聽隱私”、“說正確的廢話”、“命令別人”等言語行為而感到奇怪了。五、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的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培養學生漢語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為根本目的。其中,語言交際能力指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口頭交際能力和書面交際能力。范開泰指出,漢語交際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漢語語言系統能力,即在使用漢語時具有合語法性和可接受性;第二,漢語得體表達能力,即能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具體條件和說話時的具體語境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式;第三,漢語文化適應能力,即在使用漢語進行交際時能適應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心理習慣(范開泰,1992)。在語言交際中,禮貌語言是我們最常用的言語表達之一,其運用是否得體,直接關系到上述漢語交際能力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在對外漢語課堂上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過程中,重視漢語禮貌語言的教學是責無旁貸的。首先,教師應該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以及禮貌用語和使用規律,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話語,要做到規范、得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不能給學生傳遞錯誤的語言信息。其次,教學活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如遇到文化沖突的現象,應該在尊重學生本國文化的前提下,向其介紹中國常用的禮貌語言,并啟發、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禮貌語言。再次,教師不應該僅滿足于完成教材上規定的內容。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的實際效果等多種因素,教師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們已經掌握規定內容的基礎上適當添加、擴展一些實用性強的禮貌語言,從而達到介紹中國文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目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財務管賬協議書范本
- 設計印刷廣告協議書范本
- 貨物采購外包合同協議
- 設備消毒合同協議書范本
- 贊助商合作合同協議模板
- 豪車租賃質押合同協議
- 試用協議等同為合同
- 貸款銀行收購房合同協議
- 超市會員協議書范本
- 豆腐生意轉讓合同協議
- 2024年山東省青島市中考地理試題卷(含答案及解析)
- 《衛生事業管理學》題集
- 086.機械氣道廓清技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 IATF16949組織環境因素識別表
- 【真題】2024年宿遷市中考生物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4月自考08229計算機統計分析方法試題
- 汽車坡道玻璃雨棚施工方案
- 創意輪椅設計說明書
- 2024年建筑業10項新技術
- 【真題】2023年鎮江市中考化學試卷(含答案解析)
- 高三一模總結主題班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