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研究_第1頁
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研究_第2頁
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研究_第3頁
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研究_第4頁
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硬態切削技術的討論1.引言淬硬鋼是一類較難加工的材料,硬度高達50~65HRC,重要包括一般淬火鋼、淬火態模具鋼、軸承鋼、軋輥鋼及高速鋼等。由于其典型的耐磨結構,淬硬鋼被廣泛用于制造各種要求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基礎零部件。隨著超硬刀具材料陶瓷和PCBN性能的提高和價格的調整,解決了淬硬零件傳統制造工藝與快速進展的市場需求之間的沖突,使得更經濟地切削加工淬硬鋼成為可能。硬態切削是指采納超硬刀具對硬度大于50HRC的淬硬鋼進行精緊密削的加工工藝。與磨削相比,硬態切削具有良好的加工柔性、經濟性和環保性能,在精磨工序中采納硬態切削是加工淬硬鋼的最佳選擇。然而,目前硬態切削加工技術依舊未完全被企業所廣泛采納,其重要原因不僅由于企業對硬態切削加工機理及刀具的使用技術未完全理解和把握,同時也由于硬態切削工藝中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制約了它的推廣應用。本文通過綜合國內外大量文獻,對硬態切削過程中切削力的特征、切屑的形成機理、硬態切削力與金屬軟化效應的作用、冷卻潤滑技術和已加工表面質量等進行了討論,以期促進硬態切削工藝的推廣應用。2.硬態切削力特征影響硬態切削力的因素重要包括切削速度、進給量、切削深度、后刀面磨損量和工件硬度等。國內外學者的討論表明,在不同精度等級的機床上實施硬態切削時,切削力并不發生變化。巴西AbraoMendes博士分別選用陶瓷刀具、低CBN含量和高CBN含量的PCBN刀具切削AISI52100軸承鋼(硬度62HRC)時發覺:徑向切削力最大,其次是主切削力和軸向切削力;粗加工時切削力約為精加工時的6~9倍;切削力與進給量、切削深度和后刀面磨損量成貌似線性關系;當切削速度增大時,切削力稍有下降。德國阿亨工業大學w.Konig教授通過用陶瓷刀具和PCBN刀具切削100Cr6淬硬軸承鋼的切削力對比試驗,討論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和進給量對切削力的影響趨勢。討論表明:主切削力和軸向力的變化與切深呈線性增長趨勢,而徑向力增長緩慢;不同的進給量對切削力的變化影響趨勢一致,軸向力的增長速率稍低于主切削力和徑向力,而當進給量很小時,會顯現徑向力大于主切削力的現象。日本中山一雄教授認為,提高切削速度使切削力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切削溫度上升使工件塑性加強(即金屬的硬度因切削溫度的作用而降低)。不過這種性質的變化僅限于肯定的切削速度范圍,當切削速度超過20Om/min時,切削力并不沿下降通道變化。這與W.Konig教授的討論結果一致。中山一雄教授認為,盡管淬硬材料的硬度較高,但切削力較小,其原因一是由于斷裂的產生使塑性變形非常小,二是由于刀一屑接觸面積小,使摩擦力減小。哈爾濱理工大學劉獻禮教授采納正交試驗對切削力的各影響因素進行設計,得出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進給量和工件硬度對應切削力的三維曲面,在試驗條件下得出了主切削力變化規律基本符合傳統金屬切削理論的結論。英國伯明翰大學E.G.Ng博士對PCBN刀具切削AISIHI3淬硬鋼時的切削溫度和切削力進行了有限元仿真求解,其最大誤差達25%,精度分散性大。同時有限元計算量也很大。張弘弢教授運用擠壓和軋制理論,依據能量原理對倒棱刀具的切削機理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了倒棱刀具的三區模型(第一變形區、金屬死區、第二變形區),并能對剪切角和切削力進行預報和仿真;依據金相分析和快速落刀裝置,發覺金屬死區的存在并不倚靠于切削速度、前角和倒棱角度;在同樣的切削條件下,倒棱刀具的剪切角小于單尖刀具剪切角約2~3。臺灣學者K.Fuh利用最小能量原理修正了臼井英治的切削模型,依據切削面積和考慮后刀面作用力,對切削力進行仿真,其綜合精度較高。由于引入的閱歷系數較多,對于不同的刀具和工件材料這些系數往往是變化的,因此其應用性受到肯定限制。3.硬態切削的切屑形態金屬切削過程討論的重點和核心是切屑的形成過程。硬態切削過程一般產生鋸齒形切屑。K.F.Koch博士和P.Fallbochmer博士認為,硬態切削的切屑形態受切屑厚度的影響最大,當切屑厚度小于20m時易產生帶狀切屑,否則生成鋸齒形切屑。形成鋸齒形切屑的原因重要是刀具前刀面相近的工件材料受到擠壓而聚積在前刀面上,刀具連續向前切削致使切屑材料發生驀地斷裂。關于鋸齒形切屑形成機理有很多知名的論斷。1964年Recht提出了切削加工時突變剪切失穩的經典模型,當名義應力一真實應變曲線斜率為零時,即溫度變化的局部速率對強度的負面影響等于或大于強度所產生的應變硬化的正面影響時,材料內部的塑性變形區便產生突變剪斷。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HouZhen—Bin和RangaKoⅡ1and提出了鋸齒形切屑形成過程中的熱力學模型,他們的試驗表明,切削速度和進給量在剪切發生失穩中起側緊要作用。Samiatin和Rab發覺當正常的流動軟化率對應變速率敏感值之比等于或大于5時,金屬切削過程的非均勻流動立刻發生。熱塑過程的不穩定性(應變硬化與熱軟化)導致剪斷區產生,即使沒有熱軟化效應,其它機理也可使剪切帶抗剪強度明顯減小。例如當剪切帶產生微裂紋時,使承受應力的實際面積減小,Walker和Shaw認為這是機加工中切屑斷裂的一種可能機理。近來shaw和Vyas對較低切速下加工AISI4340鋼和低速加工鈦合金產生節狀切屑的討論更清楚地證明了上述概念。由于此時的切削速度很低,剪切面產生的熱可向任意側面擴散,熱軟化相當困難,因此可解釋為由于微裂紋的存在使實際剪斷強度降低。剪斷失穩的其它機理包括材料組織變化,如在某些鋼中馬氏體向奧氏體的逆變化。中山一雄對淬硬鋼硬態車削時鋸齒形切屑形成機理的觀點是:切屑形成起源于自由表面上剪應變值最大處.鄰近自由表面的變形假設為純剪切作用的結果,剪切斷裂與自由表面夾角為45。sih用解析法獲得“應變能密度”因子S,并在平面應變條件下模擬了鋸齒形切屑的生成機理,提出硬態切削淬硬鋼時鋸齒形切屑形成的新模型,給出了負載角與斷裂角0之間的關系式。大連理工大學王敏杰、胡榮生教授的討論表明,鋸齒形切屑重要是由于高速切削產生的熱塑剪切失穩所致。熱塑剪切失穩是廣泛存在于很多動態塑性變形過程中的一種材料破壞現象,其先決條件是變形材料的局部溫升引起的熱軟化效應足以抵消材料的變形強化效應。金屬切削過程中的熱塑剪切失穩是指發生在第一變形區的猛烈局部剪切集中,其結果導致不對稱的鋸齒形切屑,它與一般金屬材料在低速下形成的擠裂切屑不同,特征是切屑的各鋸齒之間以變形很大的熱塑剪切帶相隔。采納金屬陶瓷刀片SNMG120412NUG(牌號ZKOI)切削GCrl5軸承鋼的試驗結果表明:當切削深度為0.5~4mm、進給量0.07~0.43mm/r、切削速度130~160m/min時,開始產生熱塑剪切失穩。4.硬態切削的已加工表面完整性切削加工過程中切削熱的產生和傳導、高速摩擦和磨損等因素都會對已加工表面造成肯定程度的破壞。用硬態切削取代磨削加工的關鍵是如何獲得理想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形狀精度和加工表面狀態,而提高硬態切削的加工精度和硬態切削工件的性能是一個需要長期深人討論的課題。硬態切削已加工表面的完整性重要包括以下內容:表層組織形態及其硬度、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殘余應力的分布和白層的產生。美國普渡大學C.R.Liu教授早在1976年便發表了切屑形成過程對已加工表面亞表層力學狀態的論文,重要分析了尖刃刀具和磨損刀具對殘余應力的影響。近來C.R.Liu還通過試驗論證了超精密硬態切削淬硬軸承鋼的可行性和切削條件.并在超精密硬態切削加工表面的殘余應力模型、模擬和優化討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德國PLeskovar的討論工作表明:已加工表面微觀硬度受進給量和后刀面磨損量的影響較大,進給量越小,磨損量越大,表面硬度越高。劉獻禮教授的正交硬態切削試驗結果表明:切削速度、進給量和切削深度對表面硬度的影響都具有單一變化規律。即已加工表面硬度隨切削速度的提高而加添。隨進給量和切深的增大而降低.而且已加工表面硬度越高,硬化層深度越大。通過對試件的基體組織和表層組織的掃描電鏡照片進行對比分析,認為硬態切削過程中已加工表面硬度雖有所提高,產生肯定的硬化深度,但對表面表層的金相組織并無破壞。伯明翰大學D.K.Aspinwsll教授在高剛性數控車床上采納陶瓷和PCBN刀具切削淬硬AISIE521O0軸承鋼時發覺:工件表層和亞表層的組織狀態發生變化,其微觀組織由白色的未回火層和黑色的過回火層構成。試驗結果顯示硬態切削后工件表面均為殘余壓應力,而磨削后工件的最大壓應力重要集中在工件表面。殘余應力與材料的成分、組織和缺陷一樣.對工件的機械性能有很大影響,多數情況下必需掌控殘余應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規律。硬態切削過程中殘余應力的產生被認為與切削熱的形成及熱源的移動速度、切削刃的幾何形狀、工件材料以及刀具磨損等關系緊密。國外不少學者試圖通過仿真切削熱的生成與移動來計算殘余應力,但切削熱形成的多而雜性和殘余應力測量誤差等原因導致仿真誤差較大。近來,加拿大KurtJacobus運用平面應變粘彈塑性理論、美國普渡大學S.Mittal運用多項式擬合原理推測切削參數對殘余應力分布的影響,其不足之處是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標定試驗來估量系數。J.D.Thiele等討論了精密硬態切削過程中切削刃幾何形狀和工件硬度對工件表面殘余應力的影響,試驗中分別選用尖刃、倒棱、鈍圓三種刃部的PCBN刀具,測試結果顯示:刀具鈍圓半徑越大,殘余壓應力值越大;工件硬度越高,殘余壓應力值越大。Y.Matsumoto和D.W.Wu也認為工件硬度對工件表面完整性的影響極大,工件硬度值越大,越有利于殘余壓應力的形成。Y.Matsumoto還認為,刀具幾何形狀也影響殘余應力的形成,雙倒棱和大鈍圓刀具所形成的殘余壓應力遠遠優于單一倒棱和尖刃刀具,但切削參數(切深和進給量)對殘余應力沒有顯著影響。影響硬態切削已加工表面質量的另一個緊要因素是白層的形成。白層是伴隨著硬態切削過程所形成的一種組織形態,它具有獨特的磨損特性:一方面硬度高,耐蝕性好;另一方面又表現出較高脆性,易引起早期剝落失效。白層尺寸較薄,難于精準分析其組織特征,它的形成機理至今仍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白層是相變的結果,是由材料在切削過程中被快速加熱和突然冷卻而形成的晶粒細小的細晶馬氏體構成。另一種觀點認為白層的形成僅屬于變形機制,只是由塑性變形而得到的特別規型馬氏體。目前將白層視為馬氏體組織的觀點得到一致認可,重要爭議在于白層的精細結構。Y.K.Chou和c.J.Evans認為硬態切削過程中白層的形成與切削熱有關,后刀面磨損量的加添將導致白層深度加大,在VB達到0.31mm時白層深度高達lOm。B.J.Griffiths認為切削過程中產生自層現象的原因是高速滑動磨損,白層的組織形態是超細晶粒結構的奧氏體和馬氏體的混合組織,并與刀具磨損緊密相關。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八討論白層的形成機理及其對零件壽命的影響。5.硬態切削技術的進展趨勢目前硬態切削加工技術已引起世界范圍內制造業界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