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大洲的地理范圍、地形特征、河流分布、氣候特征1、亞洲地理范圍: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里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地形: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和遼闊的平原。河流: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于亞洲中西部干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氣候: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主要特征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干旱地區。2、非洲地理范圍: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南至厄加勒斯角,西至佛得角,北至吉蘭角。地形: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河流:非洲的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為源遠流長的大河,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等。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氣候: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3、歐洲地理范圍:歐洲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地形: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冰川地形廣布;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河流: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盧瓦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窩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內的波河等。氣候:歐洲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面積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積為1017萬平方公里。4、北美洲地理范圍: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東北面隔丹麥海峽與歐洲相望,地理位置優越。大陸東至圣查爾斯角,南至馬里亞托角,西至威爾士王子角,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地形: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河流: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占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約占20%。除圣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于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內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圣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氣候: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5、南美洲地理范圍:南美洲東至布朗庫角,南至弗羅厄德角,西至帕里尼亞斯角,北至加伊納斯角。面積約1784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地形: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河流: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于大西洋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氣候: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C以上,占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C。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6、大洋洲地理范圍: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萬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地形: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河流:大洋洲河流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且水量較少,雨季水量暴漲旱季有時會斷流,大多不利于航行。主要河流有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支流達令河和馬蘭比吉河、羅珀河、吉爾伯特河、弗林德斯河、新西蘭的克魯薩河、曼伯拉莫河等。氣候:大洋洲陸地面積不大,但有眾多的島嶼,散布在遼闊的太平洋海域上,南北所跨緯度因而各地氣候差異明顯,類型多樣。;7、南極洲地理范圍: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和南極點。地形: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氣候: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烈風、降水稀少。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歐洲亞「北美洲太太非£洋大洋洲平A印度C洋歐洲亞「北美洲太太非£洋大洋洲平A印度C洋大平A洋(1)世界區域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擴展資料七大洲的人文情況為: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1.64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7、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占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2、埃及氣候特征,地形特點埃及位于非洲大陸東北部,北部靠近地中海,東部靠近紅海,地形以低矮高原為主,平均海拔700米。埃及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自然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部分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6300年前就有原始文明存在埃及金字塔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人口數量:9150萬。首都:開羅。最大城市:吉薩,蘇伊士,亞歷山大,阿斯旺。主要旅游景點:尼羅河(世界最長河流),胡夫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帝王谷,埃及國家博物館,蘇伊士運河,斯芬克斯雕像,左塞爾陵墓等。高等院校: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愛資哈爾大學。3、地理:1、亞洲的地理位置?2、亞洲的氣候特征?3、亞洲的地形特征?4、亞洲的水系特征?地理位置: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里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氣候特征: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綜合影響,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亞洲氣候類型多樣,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北冰洋沿岸地帶是寒帶氣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銀裝素裹,冰封千里;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是熱帶雨林氣候,長年皆夏,森林常綠;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沙漠廣布;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則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自然景觀呈明顯的垂直變化。亞洲廣大的內陸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降水較多,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面積最廣、季風特點最為典型的地區。冬季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夏季盛行偏南風,降水豐沛。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是降水很不穩定,容易發生旱澇災害。d地形特征: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形成眾多較長的外流河。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地形復雜多樣;中部高,四周低;地勢起伏大。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于河流多發源于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于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育。亞洲水系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于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4]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和黑龍江)。河流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4、分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特征,氣候特征分別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氣候水文土壤地形植被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勢傾斜方向(哪里高哪里低)特殊地貌(丹霞雅丹喀斯特等)海岸線特點(長度曲折否)氣候特征:氣候類型降水氣溫(總體變率峰值)光照水源晝夜溫差5、中國各省的地形特征及氣候特點截至2001年底,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下面按照“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疆)二寧青陜甘,云貴西四北上天,重內臺海福吉安,香港澳門慶回歸,愛我祖國好河山。”的記憶口訣,分別將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簡稱的由來簡單介紹如下: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地處108°47'?114°15'E,24°39/?30°08'N之間;面積21萬Km2。春秋戰國時屬楚國,秦分二郡,漢屬荊州。唐分歸兩道,因地居洞庭湖以南,始稱湖南。宋為兩路,元、明設湖廣行省,清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省境,故簡稱湘。省會長沙。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北岸;地處108°21/?116°07'E,29°05/?33°20'N之間;面積18.6萬Km2。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之地。秦統一后,楚地為避秦始皇父親名“子楚”諱,遂以荊山之“荊”改稱之。后湖北多稱荊,有時合稱荊楚。漢屬荊州。北宋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因地處洞庭湖以北,始稱湖北。元代屬湖廣行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年間,改為湖北省,沿襲至今。因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簡稱鄂。省會武漢。廣東省位于華南地區東部;地處108°13'?119°59'E,3°28/?25°31'N之間;面積18萬多Km2。戰國時為百越地,秦屬南海、象兩郡,漢屬交州,唐為嶺南道。宋置廣南東路和西路,從簡稱中得廣東政區名。元屬江西行省,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設廣東省。因古時為南越地(越又作粵),故簡稱粵。省會廣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華南地區西部;地處104°29/?112°13/E,20°54/?26°23'N之間;面積23.6萬Km2。戰國為百越地,秦分屬桂林、象兩郡,漢屬交州。唐屬嶺南道,宋分廣南西路、東路,由簡稱得廣西政區名。元屬湖廣行省,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初為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秦時為桂林郡轄地,故簡稱桂。首府南寧。河南省位于古時傳說中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和雍州)中心的“豫州”或稱“中州”、“中原”;地處110°22/?116°38'E,31°23/?36°22'N之間;面積16.7萬Km2。夏、商時期即以此為生息地。戰國為東周、韓、魏地,秦設河南縣,漢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黃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創河南省。因在豫州之域,故簡稱豫。省會鄭州。河北省位于北京周邊;地處113°04/?119°53'E,36°01/?42°37'N之間;面積18.77萬Km2。古時為中國傳說中的九州之一。春秋戰國時,北部屬燕國,南部屬晉國,故有“燕趙”之稱。秦時設多郡。漢設幽冀二州。三國歸魏轄。晉仍設二州。唐為河北道,因地處黃河以北而得名。宋為東、西路。元為中書省所轄。明改北直隸省。清稱直隸省。1928年始稱河北省。因漢設幽冀二州,故簡稱為冀。省會石家莊。山東省位于渤海和黃海之濱;地處114°36'?112°43'E,34°25/?38°23'N之間;面積15.3萬Km2。春秋為齊魯之地,秦分多郡,漢分屬青、兗、徐等3州,唐歸河南、河北道,宋、金分兩路,后改為山東東路、西路,創始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省會濟南。山西省位于太行山西側,故稱山西;地處110°15/?114°32'E,34°35/?40°45'N之間;面積15.63萬Km2。古時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為晉。戰國為趙地。秦置多郡,漢仍稱并州,唐為河東道,宋置河東路,金被分屬。元屬中書省。明設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會太原。江蘇省位于長江下游,東瀕黃海;地處116°21,?121°54,E,30°46,?35°08,N之間;面積10萬多Km2。春秋為吳、宋屬地,戰國歸楚,秦劃多郡,漢屬徐、揚二州。三國蘇南為吳,蘇北為魏。唐宋為三道,元歸江北、江浙兩行省,明直隸南京。清取江寧府、蘇州府合稱,置江蘇省,始得“江蘇”政區名。省會南京。江西省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地處113°34/?118°28'E,24°29/?30°05'N之間;面積16萬多Km2。春秋戰國為楚國地,秦屬九江郡,漢為揚州地。唐屬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為政區原始名。宋為江南西、江南東兩路,元為江西行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為江西省。因境內大河以贛江為最,故簡稱贛。省會南昌。浙江省位于東海的近鄰;地處118°01/?123°08'E,27°01/?31°10'N之間;面積10.18萬Km2。春秋為越國地,戰國為楚國地。漢置多郡,唐始置浙江西、東道(因錢塘江流向曲折——因折與浙同音,又稱浙江,漸成地名),宋置兩路,元屬江浙行省,明為浙江布政司,清設浙江省。省會杭州。黑龍江省位于東北北部;地處121°13/?135°06'E,43°26/?53°34'N之間;面積46.9萬Km2。古時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夫余地。唐屬渤海國,遼金為東京、上京二道(路),元歸遼陽行省,明屬女真奴兒干都司。清1671年沿黑龍江岸筑城,名黑龍江城后置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邊陲;地處34°22/?49°33,E, 73°41,?96°18,N之間;面積160萬Km2,占全國1/6,是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古稱西域,漢置西域都護府,唐置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宋為西遼地,元設兩行省。清屬伊犁將軍府,被稱新疆,1884年建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遼寧省位于東北南部;地處118°53'?125°46'E,38°43/?43°26'N之間;面積14.59萬Km2。戰國屬燕國,秦歸遼東、遼西兩郡,漢為幽州,唐置安東都護府及河北道,遼金分屬三道(路),元置中書省,明設都指揮使司,清初建都稱盛京,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久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省會沈陽。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104°17/?107°40/E,35°14/?39°22'N之間;面積6.6萬Km2。春秋戰國為羌戎、匈奴族散居地,秦屬北地郡,漢、魏分屬郡州。唐、宋分歸兩道(路)。元稱寧夏行省(取"夏地安寧"義得省名),明設寧夏衛,屬陜西布政使司,清屬甘肅省。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首府銀川。青海省位于西北中部;地處89°35/?103°03'E,31°4/?39°19'N之間;面積72.4萬Km2。古為西羌居地,漢設郡,隋設二郡,唐、宋屬吐蕃。元多屬,明為西番地,清多屬。1928年置青海省,因境內青海湖得名,簡稱青。省會西寧。陜西省位于位于黃河中游,西北地區東部;105°29/?111°15,E,31°42,?39°35,N;20.5萬Km2。陜西在西周初得名。當時周、召二公以陜原(同“塬”,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地貌,特點為:四邊陡,頂上平)為界分而治之。陜原以東由周公治理,稱“陜東”;陜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稱“陜西”;又因陜西在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治地,故又簡稱“秦”。秦代為內史及漢中郡、上郡,漢屬司隸和并、益州,唐屬關內、山南等道,宋初置陜西路。元設陜西行省,自清朝始設陜西省制至今。省會西安。甘肅省位于河西走廊周圍;地處93°28'?108°44'E,32°36/?42°48'N之間;面積45.1萬Km2。春秋戰國為秦、西戎地。秦置二郡,漢屬涼州。唐分三道,宋分兩路,西夏時合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兩州首字得甘肅政區名。元置甘肅行省,始作省名。明屬陜西省,清為甘肅省。因境內有隴山,故簡稱隴。省會蘭州。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地處97°32'?106°12'E,21°08/?29°15'N之間;面積39.4萬Km2。因省內東部地區古屬滇國疆域,故簡稱滇。省會昆明。春秋楚國開滇,漢屬益州。三國屬蜀,唐歸劍南道,五代、宋為大理國,元設云南行省(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設云南省。省會昆明。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部云貴高原東部;地處103°37/?109°32,E,24°37,?29°13,N之間;面積17萬Km2。春秋戰國為楚、蜀、夜郎等7小國地,秦分多郡。漢屬荊、益二州,隋、唐置黔中道。宋名貴州,元分屬湖廣、云南、四川三個行省,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因元時為黔州,故簡稱黔。省會貴陽。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處78°25/?99°06'E,26°44/?36°32'N之間;面積120萬Km2。周為西戎,漢為西羌地,唐后屬吐蕃,元設烏思藏宣尉司都元帥府。明設二都指揮使司,清先分治,后定名西藏(藏為圣潔義,因藏在中國西,康熙帝定名西藏),劃為行政區。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首府拉薩。四川省位于長江上游;地處97°22'?110°10'E,26°03,?34°20,N之間;面積56.7萬Km2。春秋戰國時為巴、蜀國,秦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分兩道。宋置4路,元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行省,始有初稱。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設四川省。故簡稱蜀(或川)。省會成都。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北端;地處115°25/?117°30'E,39°26'N;面積16807Km2。春秋戰國為燕國都城,稱薊。遼為陪都,稱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號中都。此后800年,元稱大都,明、清稱京師,曾改稱為北平、北京,及民國初年,稱為首都。上海市地處中國海岸帶的中部,面臨太平洋,背靠長江流域;位于30'41/?31/53'E,120/51/?122'12/N之間;面積6341Km2。唐宋時期,上海舊城廂一帶是個漁村,在它的東面有兩條河注入東北方的高橋、長江口一帶。東面一條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漁村的一條叫上海浦,漁村即以此為名,叫“上海”。新石器時代吳淞口下游一帶的居民,以漁獵為生,并創造了一種叫“滬”的捕魚的工具。這種工具適合于上海一帶潮水漲落時進行捕魚。后來就把這一帶地方叫“滬”,簡寫為“滬”。天津市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地處116°44/?118°01'E,38°33/?44°15'N之間;面積1.13萬Km2。戰國時有民散居。漢、隋在此開鑿運河,漸成重地。宋、遼時此為前線,金、元稱直沽。明置海津鎮,后取“天子津渡”之意,以紀念明成祖朱棣奪權勝利,改稱“天津”,再筑城置天津衛。清為直隸州、天津府。重慶市位于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跨105°11,?110°11,E,28°10,?32°13,N之間;面積8.2萬Km2。大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周慎靚王五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后更中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唐時為渝州(郡),故簡稱為渝。北宋改為恭州,取恭順朝廷之意。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因此而得名。1997年,經全國人大批準,從四川省分離出來設為直轄市。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邊中部;地跨97°12'?126°04/E,37°34/?53°23'N之間;面積118.3萬Km2。戰國時屬趙、燕、匈奴、東胡、秦漢置諸多郡,唐屬多州,元歸各路(府)轄清朝實行盟旗制,稱漠北外蒙古、漠南內蒙古。“內蒙古”一詞始為區域名稱,并沿用至今。民國設3個特別區,后改建成省。1947年建立我國最早的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臺灣省位于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Km2。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千米)、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據實考及史載,原先的安平地區,存在著一個稱為臺窩灣族的土著部落,習慣上就把這一地區稱為“臺窩灣”,后隨習慣的變化與官府的正式命名,“臺灣”逐成為全島的名稱。《尚書?禹貢》中稱臺灣為島夷,漢晉南北朝稱夷洲。宋屬福建路,元、明設巡檢司。清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臺灣省,1895年被日侵占,1945年歸還。省會臺北。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部的南海之中;地處108°37/?117°50,E,3°58,?20°20/N之間;面積3.4萬多Km2。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領海。漢初設珠崖、儋耳二郡,三國稱海南,因這些面積較小的陸地位于我國南面的海洋中而得名。唐分設崖州、瓊州、儋州等,明設瓊州府,清改瓊崖道,屬廣東省。1988年從廣東省分離出來,置海南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因古名瓊州,故簡稱為瓊。省會海口。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處115°50/?120°47'E,23°30/?28°19'N之間;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面積12萬多Km2。春秋屬越,戰國歸楚。秦設閩中郡,漢屬揚州會稽郡。唐歸江南道,后取所轄5州中前兩州首字得名“福建”。宋設福建路,元歸江浙行省,后改福建行省。明依元制,清初始設福建省。因境內的閩江而簡稱閩。省會福州。吉林省位于東北中部;地處121°38'?131°17'E,40°52f?46°18,N之間,面積18.74萬Km2。周漢以來即設政區,唐屬渤海地,遼屬兩道,金分兩路,元屬遼陽行省,明置建州為女真地。清1673年在此建城,名吉林烏拉(意為沿著松花江),后置吉林省省會長春。安徽省位于華東地區西北部;地處114°43/?119°38'E,29°25/?34°39'N之間;面積13萬多Km2。春秋屬吳、楚等國。漢分三州,唐屬三道,元歸兩行省,明直隸南京。清初1667年取安慶徽州二府字首建安徽省。因境內西南部有霍山,也叫皖山,故簡稱皖。省會合肥。香港特別行政區位于珠江口東側深圳市之南;地居世界航道要沖,扼華南門戶。陸地面積1092Km2。香港在宋代以前,為水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島上有個小村,名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貢品“東莞女兒香”)的集散港。香港即是以莞香的產銷轉運而得名。現已擴大為香港島、九龍、新界三部分的統稱。清朝后期,英國強占了我國的香港地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珠江口西岸;澳門由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組成。面積為16.92Km2。"澳門”的名稱出現較早。元末明初時期就有澳門之名,因為那時它的南北有兩座高臺(現稱東望洋山、西望洋山),高高相對,形狀如澳之門,因此,當地漁民就把它們稱為“澳門”,一直沿用至今。澳門曾被葡萄牙非法占有達400多年。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6、七大洲的地形和氣候特點亞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全洲面積的3/4;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非洲地形基本特征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于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后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歐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東部有三大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于久經侵蝕,起伏和緩。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大洋洲地形基本特征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南極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總的是1.地勢和地形特征地勢: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一個地方的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來說明。2.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海底地形7、地理12個分區的地形,氣候特征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等地區,其特點為常年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小,各月平均溫在25—28°C之間,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這里年平均氣溫高,但氣溫年較差略大于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間,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離赤道越遠,干季越長,因而降水量也越少。3.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C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于此數。4.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5.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C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C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于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6.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故名。這類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或暖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稱為亞熱帶夏干氣候。7.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溫帶地區,其特點為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在0C以上),夏季不熱(7月平均溫在22C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達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8.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東部地區,朝鮮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其特點為夏季溫暖,冬季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溫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減少。9.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由于全年在大陸氣團控制下,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陸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氣候;而大陸北部,則由于緯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蒸發不旺,降水雖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10.極地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在大陸邊緣地區,冬季長而寒,但夏季最熱月平均溫可達10C,苔蘚、地衣是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等地的絕大部分地區,終年在冰雪覆蓋下,最熱月平均溫也不超過0°C,因此被稱為冰原氣候。11.高山氣候可能出現在任何緯度,其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都有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高度則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8、七大洲地形特點?七大洲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氣候特征亞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全洲面積的3/4;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非洲地形基本特征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于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后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歐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東部有三大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于久經侵蝕,起伏和緩。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大洋洲地形基本特征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南極洲地形基本特征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總的是1.地勢和地形特征地勢: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一個地方的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來說明。2.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海底地形1.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大陸架上的海區靠近大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大陸坡:大陸架外緣有一個巨大的陡坡,叫大陸坡,水深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2.大陸坡以外是大洋底部,靠近大陸坡的海底往往分布著很深的海溝,洋底大部分區域是廣闊的洋盆,大洋中央有綿延很長的海嶺。七大洲面積的比較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占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七大洲名稱的來歷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現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洲,都是根據它所處的位置而定的。亞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叫做亞細亞(意思是“日出之地”)。這里位于地球的東方。亞洲即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歐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歐羅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于地球的西面,歐洲即歐羅巴洲的簡稱。非洲: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陽光灼熱”。因為非洲被赤道橫穿中部,非洲多處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總稱。美洲是意大利人亞美利哥航海時發現的一塊所謂的“新大陸”,歐洲人為了紀念這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便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稱它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區,過去曾是拉丁語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為拉丁美洲。大洋洲: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它,因其處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游離于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紀被發現時,人們誤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稱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南極洲:即南極所在的大陸。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陸。++++++++++++++++++++++++++++++++++++++++++++++++++++++++++++++++++++亞洲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干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干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C以下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一50C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C,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C以下外,其余地區均在10-15C之間°20C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C,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臺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于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非洲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C,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C,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歐洲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征。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于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C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14C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于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靠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占全年降水的30-40%。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占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占12.5%;內流區域約占19.5%,大多注入里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北美洲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于北溫帶。由于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于0°C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于-32C,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C,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C,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余廣大地區都在0—32C之間,其中20C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C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C,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后,于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南美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C以上,占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C。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于26-28C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象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于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000千米的有20多條。南美洲水系內流區域很小,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凍。南美洲多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是最大的湖泊。大洋洲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余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C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C遞增到25C;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C遞增到25C;新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C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C遞增到28C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C遞增到32C。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C,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0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勉強看吧~9、世界七大洲和兩極的氣候、地形特點名稱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位置:位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占4/5。范圍:大陸東至杰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地形: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干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逐一突破裁判員試題及答案
- 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相關法律知識的試題答案
- 游泳救生員資格考試給你準備的試題及答案
- 教育部八省聯考試卷及答案
- 內部審計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的試題答案
- 裁判員如何處理突發事件試題及答案
- 潛能開發與個性培養計劃
- 模具加工中常見問題解決方案試題及答案
- 鍛煉思維的籃球裁判員考試試題與答案
- 2024年體育經紀人資格考試復習資料試題及答案
- 高教社馬工程倫理學(第二版)教學課件11
- 2025年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50套復習題庫及答案
-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課件全
- 能源行業碳排放監測與減排系統設計方案
- 《實驗室生物安全》課件
- 攝影師經紀人合作合同
- 手術室手衛生PDCA
- DB31∕T 1038-2017 生態公益林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
- 【培訓課件】跨境服務免稅政策及管理解讀
-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期末復習- 一字多義專項選擇題(含答案)
- 學校墻面彩繪施工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