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_第1頁
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_第2頁
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_第3頁
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_第4頁
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優選)呼吸道病毒腸道路病毒和肝炎病毒當前1頁,總共47頁。

呼吸道病毒

由呼吸道侵入,引起呼吸道或其他組織器官病變的病毒對人致病的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一、流感病毒當前2頁,總共47頁。(1)形態與結構有包膜的RNA球形或絲狀病毒內層:核蛋白+單股RNA呈螺旋對稱,為病毒核心中層:基質蛋白(M蛋白),維持病毒形態,調控RNA多聚酶活性外層:脂質雙層膜其上鑲嵌有:

血凝素(HA):與病毒吸附穿入

神經氨酸酶(NA):有利病毒釋放擴散1.生物學特性當前3頁,總共47頁。(2)分型與變異

根據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不同將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

甲型病毒:根據其HA和NA抗原不同又分為若干亞型,HA或NA抗原變異頻繁,至今已經歷多次重大變異。

當前4頁,總共47頁。

抗原漂移:自然或人工誘發抗原的量變,小變異,引起中小型流行。

抗原轉變:基因重組引起的變異,為質變,變異幅度大,引起大流行。

(3)培養特性與抵抗力雞胚和細胞培養不耐熱56oC30分鐘滅活,對干燥、紫外線、甲醛、酸敏感。當前5頁,總共47頁。2.致病性與免疫性3.防治原則免聚集,要通風;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接種滅活疫苗或亞單位HA/NA疫苗流感的病原體,引起上呼吸道急性傳染病;病毒不入血,其毒素樣物質入血產生流感癥狀病后可產生中種抗體,對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性,亞型間無交叉免疫呼吸道局部SIgA在預防和阻止疾病發生中引重要作用當前6頁,總共47頁。二、麻疹病毒

56oC30分鐘滅活,對紫外線、干燥、化學消毒劑敏感1.生物學特性

單鏈RNA包膜球形病毒,包膜上具有:血凝素:與病毒吸附有關融合因子(F蛋白):促進病毒與宿主細胞,細胞之間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嗜酸性包涵體:位于胞核和胞裝內

當前7頁,總共47頁。

2.致病性免疫性

麻疹病原體,多發生于兒童,潛伏期(10~14天)和急性期患者為傳染源。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經飛沫或污染物傳播

*病毒在呼吸道、眼結膜上皮細胞內增殖、病毒入血形成病毒血癥,出現臨床一系列病癥。

當前8頁,總共47頁。

*多數患者口腔粘膜處出現灰白色外為紅暈的柯氏斑,為早期臨床診斷依據之一

*病毒隨血入淋巴組織、單核吞嗜細胞,再進一步增殖后入血,然后侵犯全身皮膚、粘膜及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細胞病變,全身皮膚出現紅斑丘疹,病情逐好轉。

病后可獲終身免疫

當前9頁,總共47頁。

3、防治原則:疫苗接種:8月、7歲

減毒活疫苗緊急預防:丙球、胎盤球蛋白

一般防治:紫草、葛根當前10頁,總共47頁。三、腮腺炎病毒

56oC30分鐘滅活,對紫外線、脂溶劑敏感1.生物學特性

單鏈負RNA包膜球形病毒,包膜上具有:血凝素-神經氨酸酶:與病毒吸附有關融合因子(F蛋白):促進病毒與宿主細胞,細胞之間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嗜酸性包涵體:位于胞核和胞裝內

當前11頁,總共47頁。

2.致病性免疫性

麻疹病原體,經飛沫或接觸傳播,侵犯唾液腺(單側或雙側腮腺腫大),病程持續1~2周。病毒可擴散至胰腺、睪丸、卵巢,引起相應炎癥,嚴重者并發病毒性腦炎。

*病后可獲得牢固免疫力,6個月內嬰兒可從母體獲得被動免疫力。當前12頁,總共47頁。

*多數患者無需作實驗室檢查,根據癥狀即可作出明確診斷。

*腮腺炎預防以隔離患者、防止傳播和接種疫苗為主。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風疹病毒的減毒活疫苗組成的三聯疫苗(MMR)納入國家計劃免疫項目

當前13頁,總共47頁。

四、冠狀病毒引起成人、少年或較大兒童患普通性感冒或咽喉炎。

2002-2003年冬春季,全球暴發的SARS的病原體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SARS傳染源:患者,病毒經飛沫及糞-口途徑傳播。

病后免疫力不強無有效預防疫苗和特異治療藥,SARS預防主要是隔離病人,嚴格消毒,支持療法,激素、抗病毒和抗生素使用。當前14頁,總共47頁。

本章節(腸道病毒)重點

1.腸道病毒的共同特點。2.脊灰炎病毒的分型、致病性、免疫性、特異性預防方法。3.腸道病毒其他的常見種類和所致疾病。當前15頁,總共47頁。

腸道病毒

共同特性:小型、球形、無包膜、單鏈RNA病毒耐酸、耐乙醚糞—口傳播多為隱性感染感染后,機體內SIgA中和抗體對同型病毒產生免疫當前16頁,總共47頁。一、脊髓灰質炎病毒

脊髓灰質炎病原體傳染源:患者、帶毒者病毒感染后多局限于腸道,少數患者可形成毒血癥。抵抗力較強,在污水、糞便、飲食冰箱內可存活數周/數月。56oC30分鐘滅活,對高錳酸鉀、碘酒、甲醛、雙氧水漂白粉敏感。

當前17頁,總共47頁。

口腸道血液全身淋巴組織/非神經組織細胞偶爾可侵入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前角/腦干運動神經細胞)發熱、咽痛、腹部不適;發熱、頭痛、肌痛;全身癥狀加重;肌體肌肉弛緩性麻痹,重者肢體癱瘓、殘廢、個別延髓麻痹可導致死亡。

當前18頁,總共47頁。

預防:主動免疫:減毒活疫苗(5歲以下兒童)被動免疫:與患兒有密切接觸易感者,使用丙種球蛋白

當前19頁,總共47頁。2.柯薩奇病毒

成人和兒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多數為該病毒(B型)感染所致。3.輪狀病毒

嬰幼兒急性腹瀉(急性腸炎),多在秋冬季流行,母體乳汁中的sIgA對輪狀病毒有拮抗作用。4.腸道腺病毒嬰幼兒病毒性腹瀉,四季均可發病,以夏季為多。當前20頁,總共47頁。呼吸道病毒復習題

1.名詞解釋

抗原漂移、抗原轉變

2.簡答題

(1)流感病毒的保護性抗體是由什么結構引起的?

(2)流感病毒變異的基礎和類型是什么?

3.問答題

(1)闡述引起甲流感暴發流行的原因和規律

(2)闡述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的致病性和特異性預防。當前21頁,總共47頁。腸道病毒復習題

1.問答題

(1)腸道病毒致病有哪些特點?引起哪些疾病?

(2)脊髓灰質炎的預防如何進行?

(3)人類腸道病毒包括哪些病毒?

(4)柯薩奇病毒可引起什么疾病?當前22頁,總共47頁。醫學微生物學

第二十二講

徐大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當前23頁,總共47頁。

第二十二講肝炎病毒本章節重點:1.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態結構、抵抗力、傳播途徑、致病機理。2.乙型肝炎病毒三種抗原成分。3.三種抗原與相應的抗體檢測在臨床診斷上的意義。4.人類肝炎病毒的類型及傳播途徑;5.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6.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則。

當前24頁,總共47頁。

肝炎病毒1、靶細胞:肝細胞2、引起病毒性肝炎:3、主要病毒種類:HAV、HBV、HCV、HDV、HEV

一、甲型肝炎病毒

當前25頁,總共47頁。1.球形、無包膜、單鏈RNA2.電鏡下可見空心(衣殼)和實心(核衣殼)顆粒3.對乙醚、60oC1小時,酸有較強抗力。4、100oC5分鐘、3%~8%甲酸、50%~90%乙醇、氯處理、紫外線敏感。(一)生物學性狀

當前26頁,總共47頁。(二)致病性與免疫性主要引起甲型肝炎傳染性:潛伏期末、急性期、血清轉氨酶升高前5~6天的血液和糞便中有大量病毒,具有傳染性。發病2~3周后產生抗體,血和糞便中病毒逐消失。人體對HAV易感,多為隱性感染,成年人體內帶有相應抗體而不易發病。當前27頁,總共47頁。傳播方式:主要由糞便污染手、水源、食品等經口感染,造成散發和暴發流行。致病性:病毒在腸粘膜、局部淋巴結組織增殖。經血流至肝細胞內增殖而致病,表現為全身不適、乏力、發熱、皮膚和鞏膜黃染、肝腫大壓痛等。2~4周可恢復,預后好,不會轉為慢性肝炎。當前28頁,總共47頁。免疫性:病后產生相應抗體,對HAV感染有保護作用。血清學診斷:ELISA檢測血清中的抗HAV的IgM具早期診斷意義(三)防治原則兩管、食品衛生、注意個人衛生。滅活或減毒疫苗特異性預防。當前29頁,總共47頁。

二、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與結構(1)大球形顆粒(Dane顆粒):雙層衣殼外衣殼:相當于病毒包膜,嵌有表面抗原(HBsAg)內衣殼:含有核心抗原(HBcAg)和eAg

當前30頁,總共47頁。Dane顆粒是完整病毒顆粒,具有傳染性(2)小球形顆粒:為病毒合成過程中過剩的外衣殼組成,含HBsAg,為不完整病毒顆粒,無傳染性,血清中最常見。(3)管形顆粒:由小球形顆粒串聯而成,長100~700nm,為不完整病毒顆粒

當前31頁,總共47頁。

2.抗原成分

(1)HBsAg:存在于上述三種顆粒中,其與HBV侵入肝細胞有關,為HBV感染的標志之一。能刺激機體產生抗-HBs,此抗體出現表明機體對HBV有免疫力,可抵御再感染。

當前32頁,總共47頁。(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存在Dane顆粒內衣殼及受染肝細胞核內。能刺激機體產生抗-HBc,為非保護性抗體。抗-HBcIgG在血中持續時間長,多見于急性患者恢復期、慢性感染或曾感染過HBV血清中。抗-HBcIgM的存在表示HBV處于復制階段。。

當前33頁,總共47頁。

(3)HBeAg:

該抗原的消長與病毒和DNA多聚酶的消長基本一致,可作為HBV復制,血液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指標。該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抗-Hbe,該抗體有一定的防御作用。(4)前S抗原:存在于HBV外衣殼中,與HBV-DNA的消長一致,可作為HBV復制、血液有傳染性的標志。

當前34頁,總共47頁。3、抵抗力該病毒抵抗力較強,對干燥、紫外線、70%乙醇不敏感。高壓蒸氣消毒、0.5%過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鈉可滅活病毒。

當前35頁,總共47頁。(二)致病性與免疫性主要引起乙型肝炎傳染性:潛伏期末、急性期和慢性活動期的血液均有傳染性,經血、性接觸、胎盤、產道和乳汁傳播。當前36頁,總共47頁。致病性:病毒在經血流至肝細胞內增殖,可使機體免疫應答低下;病毒抗原變異逃避機體免疫作用;誘導肝細胞表面抗原發生改變,引起機體對肝細胞產生免疫病理反應,導致肝細胞破壞。病毒對機體的損害作用與病毒數量、毒力和機體的免疫能力相關,可出現臨床癥狀不同的病變。免疫復合物型超敏反應,引起重癥肝炎、腎小球腎炎、關節炎等。當前37頁,總共47頁。免疫性:病后對同型病毒產生相應抗體,干擾素、NK細胞、Tc細胞對胞內HBV感染起重要作用。(三)微生物學檢查

ELISA檢測血清中的抗HBV的抗原抗體系統(二對半)具有診斷及乙肝病程的臨床分析有意義。當前38頁,總共47頁。

乙肝抗原與抗體的檢測(二對半)

HBsAg陽性:質HBV感染和HBV攜帶者抗-HBs陽性:乙肝康復或接種疫苗,用保護作用

HBeAg陽性:患者血液有感染性(強的傳染性)

抗-HBe陽性:急性肝炎趨恢復

當前39頁,總共47頁。

乙肝抗原與抗體的檢測(二對半)

抗-HBc陽性:IgG:HBV既往感染

IgM:HBV急性或近期感染HBcAg:位于蛋白質衣殼內層,在血液中測不到,只能在肝臟組織中檢測到。

“大三陽”:HBsAg,HBeAg和抗-HBc陽性

“小三陽”:HBsAg,抗-HBe陽性,抗-HBc+/-當前40頁,總共47頁。(四)防治原則嚴格篩選供血者嚴格消毒隔離病人、隔斷母嬰傳播人群普查高危人群自動免疫廣譜抗病毒藥、中草藥、干擾素等當前41頁,總共47頁。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為球形、RNA和有包膜病毒對氯仿、紫外線敏感,1/1000甲醛、加熱100oC5分鐘、20%次氯酸可使其滅活。

當前42頁,總共47頁。

經血傳播,也可經胎盤傳播病癥與乙肝相似,無黃疸,易轉為慢性肝炎

ELISA檢測抗-HCVHCV免疫性不強切斷傳播途徑為主要防治措施:加強對供血者和血制品進行監測。

當前4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