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_第1頁
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_第2頁
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_第3頁
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_第4頁
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生道德經讀后感讀道德經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反省,能時辰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愛!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1老子之著《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才智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進展,人們的物質財寶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寶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峻。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驚心動魄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的呼聲日益劇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吸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其實,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的問題,它蘊含著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心: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致虛”就是要消退心靈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常”,而“妄作,兇”也。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云:內以養正清靜虛元,本來隱明,內照形軀。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又云:“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孤獨。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保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凈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的序言:“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凈”也,假如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凈”的含義,那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峻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為“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亮透亮,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假如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2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為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為,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會,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妄為”正是人們靜心、凈心的外在表現,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為”。記得曾經看過一篇關于“什么是道”的文章,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道在哪里!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謂之道也”。這句話淺顯明白而又讓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擔心份的心的。即所云的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都在強化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伴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二十字方針“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推出,詳細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懷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念留給自己。在現代社會強勁的經濟進展勢頭下,一些有智之士越來越留意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主動挖掘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教理和教義,才能讓更好地效勞于社會、效勞于人類,才能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責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3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道德經的熏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后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雖然剛開頭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著下,不清晰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里素讀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長志愿者統計時穩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沖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屢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反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獲,假如像蜻蜓點水,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獲!就像如今風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著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勝利的幾率就越大!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許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獲,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假如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看法,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對于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著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4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班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班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開頭,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著也摸不著,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人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著也看不著。假如是無形的,它哪來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改變?我認為,人間萬物的改變,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著道,可我做事情時怎么看都只看到四周的灰塵,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非常疑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特地研討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約念、大想象、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里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不能自己地贊揚老子觀看身邊細小事物的力量。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便利,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里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如今,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忙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經過注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么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里還有多少的秘密等著我去發現,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關于中同學《道德經》讀后感5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肯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如今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于《道德經》,許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化研討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潔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分,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唯恐大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