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_第1頁
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_第2頁
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_第3頁
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_第4頁
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地管理學第1章緒論第一頁,共35頁。

目錄

第一章緒論4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2

第三章土地管理過程與體制2

第四章土地地籍管理8

第五章土地權屬管理4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4

第七章城市土地市場管理6

第八章農用地管理2

第九章海外土地管理簡介2

學時安排——總學時-45學時(理論34,實訓11)

成績評定——平時30%+考試70%

課程實踐:專題討論,課程論文。

教材:朱道林.《土地管理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第二頁,共35頁。主要教學參考書1.陸紅生等,《土地管理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2.方芳,《土地資源管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3.林培等,《土地資源學》,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4.蘇璧耀,《土地資源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5.謝應齊等,《土地資源學》,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6.王萬茂,《土地資源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中國法律出版社.教學資源網站:第三頁,共35頁。課程簡介

《土地管理學》為本專業的核心主干課。土地管理學與經濟學和土地規劃、土地估價、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術聯系緊密,土地管理知識是房地產開發經營的基礎。課程設置的目標是:(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2)掌握土地調查、土地評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統應用及土地開發經營的技術;(3)具有土地利用與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悉國家有關土地利用與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5)了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土地利用與管理的發展動態;第四頁,共35頁。《土地管理學》課程內容┏━地籍管理┃┣━權屬管理

土地管理━┫┣━市場管理┃┣━利用管理

┃┗━監察與稅務管理第五頁,共35頁。第一章緒論1-1土地的基本概念1-2土地、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1-3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1-4土地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第六頁,共35頁。1-1土地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的含義二、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三、土地的功能四、土地在社會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土地的基本特性第七頁,共35頁。一、土地的含義

土地涵義的十分廣泛,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土地與土壤是同義詞。——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陸地部分,它是由泥土和砂石所堆成的固定場所。——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陸地和水面,它是由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巖石、植被等構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還包含人類活動的成果。第八頁,共35頁。——土地就是自然,土地的范圍包括地球表面的水、陸、空氣等自然物,及光、熱引力等自然力。——土地是立國的要素。一個國家的土地、人民和主權共同構成立國三要素。這里的土地是指一國領土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包括陸地水域和領海的海域。——土地是指設置管轄權和所有權的地球陸地表層(含海島和內陸水域)。第九頁,共35頁。

土地管理學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陸地和水面的總稱,同時,土地還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是由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巖石、植被等構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并包含人類活動的成果。目前,陸地和內陸水域與人類的關系較為密切,是土地管理學研究的重點。

第十頁,共35頁。二、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

《辭海》的解釋,“資源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學者認為:“土地資源是指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和生態環境要素,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物質基礎和來源,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多種產品和服務。”

綜上論述,可以得出以下看法:1、土地資源是將土地作為自然要素看待的;2、土地作為自然要素,通過人類的勞動加以利用,能夠產生財富;3、土地資源是土地成為資產的基礎。所以,土地資源是指,作為自然要素,于現在或可預見的將來,能為人們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那部分土地。第十一頁,共35頁。

土地資產是指土地財產,即作為財產的土地。財產對象實體最重要的屬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價值。從法律角度看,財產并非是由物組成的,而是由“人對物的權利”所構成。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R.T.伊利所指出:“財產就意味著一種控制經濟財貨的專有權利”。

第十二頁,共35頁。三、土地的功能1、負載正如古人所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養育

3、倉儲

4、提供景觀

5、儲蓄和增值

第十三頁,共35頁。四、土地在社會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

威廉·配弟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土地在農業生產中與在非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常,土地在工業、運輸業及其它非農業生產部門中,“只是作為地基,作為場地,作為操作的基地發生作用……”土地在非農業部門,只起一般生產資料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土地是主要生產資料。土地不僅為農業生產過程提供場所和活動空間,還直接參與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與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密切相關。第十四頁,共35頁。五、土地的基本特性1、自然的產物2、面積的有限性3、位置的固定性4、質量差異的普遍性5、利用的永續性第十五頁,共35頁。1-2土地、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一、土地與人口的辯證關系二、人地比例關系的變化與環境問題三、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四、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第十六頁,共35頁。一、土地與人口的辯證關系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有著重要作用。它推動著未被利用的土地的開發,已利用土地的再開發,不斷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例如,素有“沙漠王國”之稱的沙特阿拉伯,大力開發利用沙漠,使耕地由1978年的15萬公頃(225萬畝),增加到1988年的563萬公頃(8450萬畝),實現了糧食自給有余。

第十七頁,共35頁。土地供給分自然供給與經濟供給

土地的自然供給,即自然所實際供給的各類土地數量,就某一區域或全世界來說,是固定不變的,是毫無彈性的。例如,地球的總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該面積是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的。

在地表總面積中,僅有29%是陸地,而陸地中又有一半,由于氣候條件或地形條件惡劣,很難作為生產利用。

第十八頁,共35頁。

土地的經濟供給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給為基礎,在土地自然供給的范圍內變動。土地的經濟供給是動態的、有彈性的供給,但在不同的土地利用上,差異很大。

總之,土地與人口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土地的供求關系。

第十九頁,共35頁。人地比例關系的變化與環境問題世界人口:公元前476年,4億;1930,20億;1990年60億。中國人口:清朝1760年,2億;1954,6億;1989,11億;2005,13億。第二十頁,共35頁。國家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草地中國0.390.100.120.23日本0.330.050.220.01印度0.600.270.110.02法國1.030.350.270.25美國4.370.871.351.12加拿大50.000.9114.621.17俄羅斯8.671.893.581.45世界平均3.300.370.900.76中國與部分國家人均土地資源情況單位:公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97年統計)第二十一頁,共35頁。耕地面積:1958-1986年減少1500萬公頃;每年凈減少50萬公頃。1986-1995年,每年減少20萬公頃;1996-2003年,年均減少90萬公頃。江西:土地總面積1669萬公頃;耕地299萬公頃。糧食和環境問題。糧食:人均糧食占有量(世界標準500kg,我國440kg)第二十二頁,共35頁。二、人地比例關系的變化與環境問題

人口猛增,耕地銳減是造成糧食和環境兩個問題的直接原因。

據有關資料,世界上每年有500萬~700萬公頃耕地退化。熱帶雨林地區的森林面積每年以1540萬公頃的速度遭到破壞,亞太地區每天有5000公頃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棲息在森林中的鳥類不斷遭到滅種威脅。

第二十三頁,共35頁。三、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兩層含義:(1)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永續;(2)二是社會、經濟發展賴以支撐的資源、環境的持久永續。第二十四頁,共35頁。四、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從土地管理視角看,應采取的對策(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二)實現土地、人口、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三)選擇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人口、環境、經濟組合運作模式

1、要使經濟增長與惡化環境的土地投入脫鉤。2、實行以預防為主的環境政策。3、將土地資源利用的外部性內在化。4、實行有控制的人口轉變。5、消除貧困。第二十五頁,共35頁。1-3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管理的涵義二、土地管理學的產生(自學)第二十六頁,共35頁。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為有效地實現既定目標,運用一定的方式,所進行的一項綜合性活動。

管理的主體是人,或以人、機關和技術設備(建筑物、信息載體等)組成的管理系統。

管理必須采取一定的方式,利用一定的手段,實現一定的目標。所以,管理是一定環境條件下的有目的的活動。一、土地管理的涵義第二十七頁,共35頁。

土地管理的定義:是國家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方法,為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維護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系,監督土地利用,而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等綜合性活動。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1、土地管理的主體

4、土地管理方法

2、土地管理的客體

5、土地管理的職能

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務

6、土地管理的目的第二十八頁,共35頁。二、土地管理學的產生(自學)

第二十九頁,共35頁。1-4土地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一、土地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二、土地管理學的任務和內容三、土地管理學的研究方法第三十頁,共35頁。

1.研究對象:是作為自然經濟綜合體的土地利用和土地關系的管理,這一完整的、綜合的、具體的社會現象的規律性。

2.學科性質:土地管理學是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介于土地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科一、土地管理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