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_第1頁
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_第2頁
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_第3頁
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_第4頁
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演示文稿當前1頁,總共54頁。礦泉水及地熱勘查與報告編制當前2頁,總共54頁。目錄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二、礦泉水評價報告編制三、礦泉水核實工作及報告編制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勘查報告編制當前3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

根據我省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實際,參照《天然礦泉水地質勘探規范》GB/T13727-2001及《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08。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1、定義:天然礦泉水(飲用天然礦泉水及理療熱礦泉水)從地下深處自然涌出的或經鉆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礦物鹽、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區域采取預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2、勘查評價工作階段:(1)一般情況需要通過礦權設置(①普查階段:地質水文地質調查、物探、測量、試驗、實驗等確定靶區及孔位)②詳查勘探階段(鉆探、試驗、實驗、長觀監測、測量等)(2)直接利用單井(泉)進行礦泉水勘查評價(前期工作已做,根據礦泉水水源地建設需要)。當前4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3、勘查評價要求:①應詳細查明礦泉水形成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②確定礦泉水生產井位置及衛生保護區邊界;③取得不少于一年的水質、水量、水位、水溫連續觀測資料;④在動態觀測或生產性抽水資料基礎上計算評價礦泉水允許開采量,其精度一般應滿足B級要求;⑤提出技術經濟最佳開采方案。4、主要工作:(1)區域及泉域1:5萬至1:1萬綜合水文地質調查;(2)枯、平、豐季采水樣分析(包括平行外檢)及放射性+衛生檢測;(3)水溫、水位、流量動態觀測一個水文年(15天一次);(4)豐、枯季穩定流抽水試驗2次,每次3個落程;(5)開采性抽(放)水試驗1次15天。當前5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5、存在問題與要求:(1)綜合水文地質調查:個別項目報告是有名無實,圖上沒有泉點、井點,只是1:20水文地質圖的放大版。必須按相關規范進行。(2)采樣分析:平行外檢成果與主測單位差異太大。主要成分應小于5%,差異大了應及時查明原因,及時補救。檢測單位資質必須合規;衛生檢測必須縣級以上衛生防疫單位。(3)關于開采性抽水試驗:過去未作要求,試驗采用的降深小于允許開采量降深。降深應與確定的允許開采量一致。當前6頁,總共54頁。6、勘探類型:類型主要特征出露型礦泉水I-1含水層呈層狀,以孔隙為主,礦泉水以泉水形式天然出露I-2含水層呈帶狀,以構造裂隙為主,礦泉水具承壓性,以井或泉形式出露埋藏型礦泉水II-1含水層呈層狀,埋藏于地下深處或隱伏于覆蓋層下部,分布面較大,水量較大,可形成“礦水田”,以人工或鉆探(單井或群井)方法取水II-2含水層呈帶狀,以構造裂隙為主,礦泉水沿主要斷裂構造分布,主要以鉆井(多以單井)方法取水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當前7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礦泉水規模飲用礦泉水醫療礦泉水

碳酸水其他類型水碳酸水其他類型水

小型<50<100<250<500

中型50~500100~1000250~1500500~5000

大型>500>1000>2500>5000

注:表中數字為允許開采量,以m3/d計。

7、礦泉水勘探規模分級及資源儲量規模分級資源儲量規模分級:大型:≥5000m3/d,中型5000~500m3/d,小型<500m3/d。(地下水水源地分級:大型:≥100000m3/d,中型100000~10000m3/d,小型<10000m3/d。當前8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8.水質評價要求(1)飲用天然礦泉水按GB8537-2008規定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主要評價要求包括感官要求、理化要求(界限指標、限量指標、污染物指標、微生物指標等。)

(2)理療礦泉水主要按GB/T11615-2010附錄E理療礦泉水水質標準所規定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除此之外,對醫療熱礦泉水化學成分、感官指標、水溫、酸堿度、礦化度與滲透壓等進行評價。當前9頁,總共54頁。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項目要求鋰/(mg/L)≥0.20鍶/(mg/L)≥0.20(含量在0.20~0.40mg/L時水源水溫應在25℃以上)鋅/(mg/L)≥0.20碘化物/(mg/L)≥0.20偏硅酸/(mg/L)≥25.0(含量在25.0~30.0mg/L時水源水溫應在25℃以上)硒/(mg/L)≥0.01游離二氧化碳/(mg/L)≥250溶解性總固體/(mg/L)≥1000當前10頁,總共54頁。理療熱礦泉水水質標準醫療礦泉水水質標準(參考件)成分有醫療價值濃度礦水濃度命名礦水濃度礦水名稱二氧化碳2502501000碳酸水總硫化氫112硫化氫水氟122氟水溴5525溴水碘115碘水鍶101010鍶水鐵101010鐵水鋰115鋰水鋇555鋇水偏硼酸1.2550硼水偏硅酸252525硅水氡Bq/L3747.14129.5氡水溫度≥34°C礦化度<1000淡溫水

取消了錳、偏砷酸、偏磷酸、鐳等4個意義不明,對人體有害的礦水。當前11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9、儲量計算要求(一般只計算允許開采量)A級允許開采量:系水源地經多年開發驗證了的水量,為水源地開發管理的依據。其條件是:a.準確查明了水源地的邊界及含水層特征

b.準確查明了礦泉水物理化學特征;

c.允許開采量計算所需參數均已為開采驗證;

d.已掌握3年以上的動態監測資料;按GB8537水化學測試項目要求,每年取得豐、枯水期完整的水化學資料;

e.已準確劃定礦泉水水源地衛生保護區;當前12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B級允許開采量:系水源地開發設計依據的儲量。其條件是:

a.詳細控制了水源地的邊界和含水層特征;

b.詳細查明了礦泉水的物理化學特征;

c.通過試驗取得了允許開采量計算所需參數;

d.泉水應掌握一年以上的連續動態監測資料;水源井應具有枯水期的抽水試驗資料;

e.已查明礦泉水開發條件及水源衛生防護條件。當前13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C級允許開采量:系水源地開發利用進行可行性研究和水源地勘探立項所依據的儲量;需水量明顯小于允許開采量的條件下,也可作為開發設計的依據。其條件是:

a.基本控制了水源地邊界和含水層特征;

b.基本查明了礦泉水的物理化學特征;

c.通過試驗已獲得儲量計算的主要參數;

d.已掌握泉水豐、枯水期的動態監測資料;水源井應具有按降深及抽水試驗時間要求的正式抽水試驗資料。

當前14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D級允許開采量:系根據地質、水文地質調查、物化探或經驗參數所求得的儲量,作為礦水開發遠景規劃及進一步部署勘查工作的依據。其條件是:

a.大致控制了水源地范圍和含水層的分布及其特征;

b.大致查明了礦泉水的物理化學特征;

c.通過調查訪問,大致了解礦泉水的動態變化;

d.取得泉水流量偶測值,水源井簡易抽水試驗資料;當前15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10、允許開采量計算與評價

(1

)允許開采量計算

①對應泉水,可依據泉水動態連續觀測資料,按泉水流量衰減方程或頻率分析推算允許開采量;

②對于單井開采,可利用抽水試驗資料,繪制Q=f(s)曲線(含指數、對數、冪函數等類型),依據曲線類型確定水流方程,用內插法計算允許開采量。或依據鉆孔的水位、水量長期觀測資料,用相關分析方法計算允許開采量;

對于群井開采,可根據水源地的水文地質邊界條件,確定水文地質模型和計算模型,用解析法或數值法預測允許開采量;

對于消耗型礦泉水,可計算探明區可利用的礦泉水儲存量,按開采規模、開采年限計算允許開采量。

當前16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2

)允許開采量評價

①對計算依據的原始數據、計算方法、計算選用的參數,及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合理性、可靠性等作出評定;

②根據礦泉水的利用方向、開采技術經濟條件確定在保證水質穩定條件下的允許開采量,預測水源地開采動態的趨勢,論證礦泉水允許開采量的保證程度及其級別;

③指出礦泉水開采后的環境地質及資源保護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及要求。當前17頁,總共54頁。一、礦泉水勘查評價工作11、礦泉水水源地保護礦泉水水源地,尤其是天然出露型礦泉水水源地應嚴格劃分衛生保護區。保護區的劃分應結合水源地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特別是含水層的天然防護能力,礦泉水的類型,以及水源地的衛生、經濟等情況,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確定。衛生保護區劃分為I、II、III級。

12、礦泉水開發技術經濟評價

(1)根據礦泉水有益成分,預測礦泉水飲用、保健及醫療價值。(2)根據允許開采量預估礦泉水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3)確定消除影響開發礦泉水不利因素的對策。

當前18頁,總共54頁。二、礦泉水評價報告編制1、報告提綱:a.序言;

b.礦泉水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

c.礦泉水水源地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

d.礦泉水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水質評價;

e.礦泉水允許開采量評價;

f.礦泉水水源地衛生保護區的建立與劃分;

g.勘探工作質量評述;

h.礦泉水開發技術經濟條件評價

i.結論當前19頁,總共54頁。二、礦泉水評價報告編制2、附圖:

a.礦泉水區域水文地質地質圖(1:50000~1:200000);

b.礦泉水泉域水文地質圖(1:5000~1:25000);

c.水文地質剖面圖;d.礦泉水水源地保護條件圖;

e.礦泉水動態曲線圖(插圖);

f.鉆孔剖面及生產井結構圖(插圖);

當前20頁,總共54頁。二、礦泉水評價報告編制3、主要附表a.井(孔)抽水試驗成果表(可作為插表);

b.水質全分析成果表;

c.微生物及放射性檢驗成果表;

d.巖礦鑒定成果表;

e.巖土化學分析成果表;

f.有關資料匯總表(如多年降水資料等);

g.地下水動態觀測年表(可作為插表)。當前21頁,總共54頁。本省礦泉水報告一般編寫提綱

第一章前言第一節項目的來源第二節工作目的任務第三節評價工作的技術依據第四節以往工作程度第五節本次工作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章水源地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條件第一節位置與交通第二節地形地貌第三節氣象水文第三章區域地質-水文地質特征第一節地層巖性第二節地質構造第三節水文地質第四章礦泉水產出的水文地質特征第一節礦泉水產出狀況第二節礦泉水井井身結構第三節礦泉水你水文地質特征第四節礦泉水井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分析第五章礦泉水水源的動態特征第六章礦泉水(井)開采量評價第一節允許開采量計算依據第二節允許開采水量的計算第三節允許開采量的確定第七章礦泉水水質評價第一節礦泉水的評價依據第二節礦泉水水質對比評價第三節礦泉水命名第八章水源地衛生防護與資源保護第一節水源地環境質量第二節水源地衛生防護與資源保護第三節建議礦泉水采礦區范圍第九章礦泉水開發利用評價第一節礦泉水水量開發利用評價第二節開發礦泉水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第三節礦泉水保護區建設規劃第四節礦泉水開發利用方案第五節安全生產第十章結論與建議當前22頁,總共54頁。二、礦泉水評價報告編制4、礦泉水勘查評價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及要求(1)關于允許開采量的確定

①采用枯季泉流量或枯季抽水試驗涌水量。主要問題在涌水量的選取問題,根據水文地質手冊(583頁)表8-2-6管井涌水量經驗公式表(根據Q-S曲線確定最大涌水量):管井最大涌水量可用降深外延1.5~1.75倍的涌水量。有的人為了把水量搞大,用抽水試驗最大降深再加上1.5倍,就相當于最大降深2.5倍的涌水量。這是很不合適的。②考慮到承壓水一般補給條件較差,特別是熱礦水,采用枯季抽水試驗最大降深涌水量比較合適。(2)關于報告附圖

①區域水文地質圖一般都采用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但是泉域水文地質就五花八門的,一些水文地質人員不懂得水文地質圖的做法,水文地質圖和地質圖一樣,圖例也只有不同地層的顏色和名稱。希望泉域水文地質按區域水文地質的編制方法編制。以含水層組(按規定的不同顏色)及富水性(不同深淺顏色)作為基本圖層,以井、泉水點作為圖上控制點。②剖面圖:剖面圖與平面圖不一致,不充填色;與礦泉水的補給、徑流無關。希望平剖面一致,盡量與地下水流向一致,充分表現出補徑排關系。(3)關于資源儲量估算范圍的確定

相當于擬設礦區范圍及相關的拐點坐標表與疊合圖需要做出來,并放在報告中,以供管理部門上圖入庫辦證使用。當前23頁,總共54頁。三、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要求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沒有規范,參照天然礦泉水地質勘查規范,并根據礦泉水資源長期開發利用的需要,現對核實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要求1、泉域及水源保護區調查;水文地質條件有無重大的變化;水源、衛生保護區落實情況;井泉位置、性質、高程變化情況;礦泉水開發利用情況;2、枯期采取水樣分析及衛生檢測;如果與勘查評價期間變化較大,需要平水期或豐水期再作一次(也可用收集分析資料代替)。3、水溫、水位(泉流量)動態監測一個水文年(15天一次),亦可采用收集廠家監測資料;4、枯期穩定流抽水試驗一次(3個落程);如果與勘查評價期間變化較大,需要平水期或豐水期再作一次;(二)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報告要求核實報告不是評價報告,主要不是針對與礦泉水指標對比,而是與勘查評價期間的相關資料對比,了解開采以來的動態變化情況。1、在礦泉水允許開采量評價部分一定要把勘查評價期間的允許開采量擺出來對比分析與評價,是大了、小了,還是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如果差不多,確定允許開采量就不要隨意改變原來的。2、在水質評價部分一定要把原來勘查評價期間的主要水質化學成分及礦泉水特征組分擺出來進行對比,根據變化分析評價礦泉水的穩定程度。當前24頁,總共54頁。第1章前言1.1目的任務1.2礦權設置情況1.3水源地位置、交通、自然條件1.4以往地質工作概況1.5礦泉水開采利用情況1.6本次工作概況第2章工作區地質2.1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概況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區域水文地質特征2.2礦泉水賦存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地層巖性地下水類型及富水程度礦泉水的產出與形成條件(二)礦泉水形成條件2.3礦泉水的動態特征水位動態特征水溫動態特征水量動態特征第3章礦泉水開采量及評價3.1礦泉水允許開采量允許開采量計算依據允許開采水量確定3.2礦泉允許開采量及評價第4章飲用天然礦泉水水質評價4.1礦泉水的評價原則4.2礦泉水水質評價礦泉水水質評價礦泉水界限指標穩定性評價礦泉水綜合評價及命名第5章核實工作及質量評述5.1核實工作方法、手段5.2工作質量評述采樣、加工及質量評述化驗及質量評述礦泉水允許開采量計算質量評述第6章礦泉水資源/儲量計算6.1礦泉水資源/儲量計算原則6.2計算參數的確定6.3計算方法6.4計算結果6.5資源/儲量計算中需要說明的問題第7章水源地衛生防護與資源保護7.1衛生防護帶的建立7.2資源保護第8章結論與建議8.1結論8.2建議

三、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要求當前25頁,總共54頁。三、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要求附圖與礦泉水評價報告要求一致,包括1、礦泉水區域水文地質圖(平面、剖面)

2、泉域水文地質圖(平面、剖面)3、礦泉水衛生防護區圖4、礦泉井結構綜合柱狀圖(報告中插圖)5、水位(或泉流量)、水溫動態變化圖表(報告中插圖插表)附件包括

a.井(孔)抽水試驗成果圖表(報告中插圖、插表);

b.水質全分析成果表;

c.微生物檢驗成果表;

d.有關資料匯總表(如多年降水資料等,報告中插圖、插表)。

當前26頁,總共54頁。三、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要求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及報告存在的問題及要求1、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存在的問題(1)不到現場,不做工作,用原有勘查評價作為核實報告;(2)不到現場,不做工作,偽造資料編制報告(在簽訂合同之前基本就把工作做完了);(3)核實工作不全面,水質、水量動態變化及開采現狀等資料不全。2、礦泉水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存在的問題(1)報告不真實,因為資料不真實,寫得再好,是假的都不行。(2)按評價報告編制,報告中看不到原來勘查評價報告中的相關資料,無法對比核實。(3)對礦泉水開發利用現狀、礦泉水保護現狀及核實工作未充分反映出來。當前27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一)地熱資源勘查內容參照《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GB11615-2010。1、地熱資源能夠經濟地被人類利用的地球內部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溫泉、通過熱泵技術開采利用淺層地熱能、通過鉆井開采利用的地熱流體及干熱巖體中的地熱資源。這里要談的是:通過鉆井開采利用的地熱流體。

地熱資源按溫度分為高溫、中溫、低溫三類(見表1);按地熱田規模分為大、中、小型三級(見表2)。當前28頁,總共54頁。表1地熱資源溫度分級溫度分級溫度t界限,℃主要用途高溫地熱資源t≥150發電、烘干中溫地熱資源90≤t<150工業利用、烘干、發電

低溫地熱資源熱水60≤t<90采暖、工藝流程溫熱水40≤t<60醫療、洗浴、溫室溫水25≤t<40農業灌溉、養殖、土壤加溫注:表中溫度是指主要熱儲代表性溫度。當前29頁,總共54頁。表2地熱田規模分級規模分級高溫地熱田中、低溫地熱田電能

MW能利用儲量計算年限年熱能

MW能利用儲量計算年限年大

型>5030>50100中

型10~503010~50100小

型<1030<10100當前30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2、地熱地質勘查研究內容

a.研究地熱田的地層、構造、巖漿(火出)活動及地熱顯示等特點,以闡明控制地熱田的地質條件,確定熱儲、益層、導水和控熱構造。

b.對于受斷裂按制的地熱田,要著重研究斷裂的形態、規模、產狀、組合配套關系等特點,闡明斷裂系統與地熱的關系。

c.對于層控的地熱田,應詳細劃分地層,確定地層時代,區分儲層和蓋層。著重研究熱儲結構、熱儲的巖性、厚度及其分布范圍,以及熱儲的孔隙、裂隙或巖溶發育情況等影響地熱流體儲存、運移、富集的地質因素。

d.對地熱田的外圍有關地區應進行必要的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工作。探索地熱田的形成,地熱流體的補給來源和循環途徑。

e.地溫場

查明地熱田內的地溫及地溫梯度的空間變化,圈定地熱異常范圍、計算熱流密度,推算熱儲溫度,并對地熱異常的成因、熱儲結構特征、控熱構造及可能存在的熱源做出合理的分析推斷。

f.熱儲查明熱儲分布面積、巖性與厚度變化、埋深及邊界條件,查明熱儲結構、各熱儲間的關系及熱儲內的滲透性能、地熱流體的溫度、壓力、產量及其變化規律,測定熱儲的孔隙率、滲透系數、傳導系數、給水度(彈性釋水系數)和壓縮系數等,為儲量計算提供依據。

g.地熱流體

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有用組分以及有害成分等。分析地熱流體與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常溫地下水的關系,查明地熱流體的來源及其補給、儲集、運移、排泄條件;對高溫地熱田還應查明地熱流體的相態、地熱并排放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不凝氣體成分,為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當前31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3、地熱資源勘查工作:分為調查、預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及開采四個階段。勘查方法包括:航衛片解譯、地面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勘查、鉆探試驗、長觀監測、室內實驗及回灌等。(不同方法的具體工作要求見規范)當前32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4、不同勘查階段要求①調查階段:確定地熱資源重點勘查開發前景區,為規劃提供依據。主要為地熱井泉調查等。②預可行性勘查階段:為地熱資源試采及進一步勘查與開發利用提供依據。地熱異常范圍、地熱流體溫度、化學成分,地熱田地層結構、熱儲的埋藏、巖性、厚度等;根據鉆探試驗資料了解熱儲滲透性,熱流體產率、溫度,采用熱儲法、比擬法等計算地熱資源儲量及地熱流體可開采量。③可行性勘查階段:為地熱資源開采設計提供依據。查明地熱田的邊界條件、熱儲層、蓋層特征;地熱增溫率等;進行群孔生產性測試,干擾性試驗、采用熱儲法、比擬法、解析法、數字法詳細計算了地熱資源儲量及地熱流體可開采量;通過長觀監測掌握年內或多年動態變化;④開采階段勘查:為地熱資源持續開發與科學管理提供依據。當前33頁,總共54頁。表3地熱田勘查類型類型主要特征高溫地熱田(Ⅰ)Ⅰ-1熱儲呈層狀,巖性和厚度變化不大或呈規則變化,構造條件一般比較簡單Ⅰ-2熱儲呈帶狀,受斷裂構造及巖漿活動控制,地質構造條件比較復雜Ⅰ-3地熱田兼有層狀熱儲和帶狀熱儲特征,彼此存在成生關系,地質構造條件復雜中低溫地熱田(Ⅱ)Ⅱ-1熱儲呈層狀,分布面積廣,巖性、厚度穩定或呈規則變化,構造條件一般比較簡單Ⅱ-2熱儲呈帶狀,受斷裂構造控制,地熱田規模較小,地面多有溫、熱泉出露Ⅱ-3地熱田兼有層狀熱儲和帶狀熱儲特征,彼此存在成生關系,地質構造條件比較復雜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5地熱田勘查類型與勘探工程控制(1)地熱田勘查類型當前34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2)勘查工程布置原則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地熱田的地層、構造、地熱異常的范圍、地熱田的邊界,爭取盡量減少鉆探工作量,提高勘探效益。

控制熱儲分布,取得有代表性的儲量計算參數和查明地熱田的開采條件和邊界條件,滿足相應階段的要求為原則。

必須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在探明可供開采的主要熱儲的同時,兼顧其他熱儲,查明各熱儲間的相互關系。根據其勘查類型和當前開采技術經濟條件和社會需要來確定,一般鉆探深度不宜過深,深埋層狀熱儲一般控制深度在2000m以內,淺埋帶狀熱儲控制深度在1000m以內。

實行以探為主,探采結合,按有關規定或協議交付使用。在勘探區內施工的生產井,也應做到以采為主,采探結合,充分發揮其在地熱勘探中的作用。當前35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

(3)勘查工程①航衛片解譯②地質調查③地球化學調查④地球物理調查⑤鉆探工作⑥完井試驗(完善井口裝置:安裝控制閥門、流量計、溫度計、壓力計等當前36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⑦降壓試驗要求:

a.單井降壓試驗一般做三個落程,最大一次穩定延續時間不小于48h,用以確定流量與壓力降低的關系,概略的取得熱儲滲透系數、給水度或彈性釋水系數,壓力傳導系數。試驗期間應盡量采用井下壓力計測量水位的變化。直接從孔口測量水位時,應同時測量孔內水溫,以換算為相同密度的水位。

b.多井降壓試驗是指帶有觀測井的主井降壓試驗,一般做1~2個落程,最大一次穩定延續時間不小于120h,求得較為準確的計算參數。在預可行性勘查階段進行。

c.群井降壓試驗是指在影響半徑范圍內,兩個或兩個以上鉆井中同時進行并有觀測井的抽水試驗。在可行性勘查階段進行。一般做一個落程,盡量接近開采量。降壓延續時間不少于240h。當前37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⑧放噴試驗要求:

a.中、高溫地熱井的單井放噴試驗:可先應用端壓法(經驗方法)估測單井的熱潛力。但精確的測定必須在井口進行汽水分離,分別測定不同壓力下的汽水流量和溫度,并測定分離蒸汽中的不凝結氣體含量,確定單井的熱焓和熱流體產量,并繪制井口壓力、產量壓力與溫度、流量和時間的關系曲線。試驗延續時間不少于360h。

b.中、高溫群井放噴試驗:在可行性勘察階段采用,即用多個生產井同時放噴,并可在外圍設立一定的觀測井,以分別測定各井的上述內容。試驗延續時間不少于一個月。以求得各生產井在干擾狀況下的產量及地熱田總的生產量,進而為準確地判斷熱儲潛力和補給源提供依據。當前38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當前39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

⑨地熱流體、土、巖實驗分析在地熱勘查工作中,應系統采取水、氣、巖土等樣品進行分析鑒定,以獲得熱儲的有關參數。地熱流體全分析、氣體分析、穩定同位素、放射同位素。對熱儲及代表性蓋層的巖芯或巖石,一般可測定其物理、水理性質,項目包括:密度、比熱、導熱率、滲透率、孔隙度等。當前40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

⑩動態監測工作建立地熱田、地熱流體動態監測網,以掌握地熱田、地熱流體的天然動態和開采動態變化規律。對不同勘查階段的地熱田及已開發的地熱田均應開展動態監測工作。對于已開發的地熱田應在已有觀測點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監測,以了解開采降落漏斗范圍及其發展趨勢,為研究地熱田水位(壓力)下降、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等環境地質問題提供基礎資料。監測內容包括:水位或壓力、流量、溫度及熱流體化學成分。監測頻率可根據不同動態類型而定。水位(壓力)、溫度、流量監測,一般每月2—3次。水質監測,一般每年1—2次。當前41頁,總共54頁。當前42頁,總共54頁。四、地熱資源勘查工作(5)回灌試驗

為保持熱儲的生產壓力,延長地熱田壽命,防止地面沉降和地熱流體隨地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可進行回灌試驗。當前43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5、地熱儲量分類、分級、計算和評價(1)地熱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地熱資源/儲量包括:熱儲中的地熱儲量、儲存的地熱流體量、地熱流體可開采量及可利用的熱能量。①計算參數地熱田參數包括:地熱井位置、深度、熱儲厚度、生產能力、溫度、水頭壓力、流體化學成分等。熱儲幾何參數:熱儲面積、頂底板深度、厚度。熱儲物理性質:熱儲溫度、水頭壓力、巖石密度、比熱、熱導率和壓縮系數等。地熱流體參數:導水系數(T)、滲透率(K)、壓力傳導系數(a)、給水度(μ)、儲水系數(S)及越流系數K'/M'等。②儲量計算方法

熱儲法、比擬法、解析法、數字法詳細計算了地熱資源儲量及地熱流體可開采量。對于單井也可根據降壓試驗資料采用內插法確定。計算的壓力降低值一般不大于0.3Mpa,最大不大于0.5Mpa,年壓力降低速率不大于0.02Mpa。

當前44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當前45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③地熱資源/儲量可靠性評價

a.地熱單井評價:

R=√36500Qf/0.15Hπ式中:Q—地熱井產量(m3/d)

f—水的比熱/熱儲巖石比熱的比值,介于3~5之間

H—熱儲層厚度(m)

R—地熱井開采100年排出熱量的影響半徑(m)

當前46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6、地熱田及地熱地區開采量評價(根據地熱流體可采量所算出的熱量按下式計算):地熱流體產能:

Wt=4.1868Q(t-t0)式中:Wt—熱功率(kw)Q—地熱流體可采量(L/s)t—地熱流體溫度(℃)t0—當地平均氣溫(℃)當前47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7、地熱流體年可利用熱量:

∑Wt=86.4DWt/K式中:∑Wt—開采一年可利用的熱量(MJ)D—一全年的天數(d)Wt—熱功率(kw)K—熱效比(按燃煤鍋爐的熱效率0.6計算)評價:對計算依據的原始數據、地熱田模型、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及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合理性、可靠性作出評價。當前48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8、地熱流體質量與環境影響評價

(1)地熱流體質量評價

地熱流體的質量主要指的是地熱流化學成分及其能量的品位。地熱流的質量評價,應在查明地熱流體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及其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所選用的開采方案,確定其用途,結合地熱流體開發利用指標以我國現行的有關評價標準進行綜合評價。當前49頁,總共54頁。五、地熱資源評價及報告編制(2)地熱流體水質評價

a.理療熱礦水評價,是否屬于醫療礦水作出評價,參考附錄E;

b.飲用天然礦泉水評價,GB8537-2008進行評價;

c.生活飲用水評價:按GB5749-2006

d.農業灌溉用水評價:GB5084-2005

e.漁業用水評價:GB11607-1989評價;

f.工業用水評價:根據熱流體的質量特性結合不同工業對水質的要求作出評價。

g.地熱流體中有用礦物組分評價對于高濃度的地熱流體,可以從中提取鋰、碘、溴、硼等成分,還可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