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5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1頁
DB11T 125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2頁
DB11T 125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3頁
DB11T 125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4頁
DB11T 125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SJ北DB11京市地方標準DBT22DBT1253—2015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DBT3—2022 DBT3—2022前言b)勘查與評估刪除了有關勘查資質的管理規定(見2015版5.1.2),增加了熱泵和配套設施建d)系統施工刪除了有關施工資質的管理規定(見2015版7.1.1),增加了輸配管線施工、施工e調試與驗收刪除了關于監理單位的管理規定(見2015版9.4.1),系統水壓試驗內容由調試9.2.4)移至施工安裝(見7.2.11);f)增加了智能化控制和運行管理內容(見9.6、9.7)。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并歸口。、司。劉寧、李翔、張偉、劉雅斌、史福山。代替的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15年首次發布為DB11/T1253—2015;第一次修訂。1DBT3—202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裝、調試與驗收、智能監控等技術要求。于以巖土體為低溫熱源的地源熱泵工程的建設和運行。范性引用文件,DB1/687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1/T85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DB1/891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066供熱計量設計技術規程DBT1419通用用能設備碳排放評價技術規范2DBT3—2022定義統ground-coupledheatpumpsystemrock-soilthermalresponsetest法embeddingtemperaturesensormethod溫度的方法。溫度的方法。水溫平衡法watertemperaturebalancemethod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在管內充滿水,靜置至少48h后管內的水與巖土體達到熱平衡,通過水泵測試steadyheatflowtest巖土性參數的測試方法。測試steadyworkingconditiontest定工況下的換熱能力的測試方法。heatexchangemonitoringhole3DBT3—2022通過在換熱孔內下入溫度傳感器,用于監測地埋管換熱器換熱過程中其周邊地層溫度變化的換熱heatexchangeeffectmonitoringhole5m距離內。ltemperaturemonitoringhole基本規定4.2地源熱泵工程承擔單位在勘查、設計、施工安裝、運維等方面應具有相應的技術能力。高效節能設備和綠色環保材料。工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和淺層地熱能勘查。勘查與評估.1一般規定5.1.1地源熱泵工程方案設計前應收集建設場地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內地質、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基本資.1.2應根據建設場地和地質條件確定相應的勘查方法。.2場地調查查應包括熱源系統場地狀況調查、熱泵機組和配套設施的建筑空間調查。5.2.2熱源系統場地狀況調查包括下列內容:a規劃面積、形狀及地形地貌特征;b)場地內已有建筑物和規劃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及其分布、基礎形式及埋深;布及規劃綜合管線分布;d有的、計劃修建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e施工所需的電源、水源情況。5.2.3熱泵機組和配套設施的建筑空間調查包括下列內容:a筑空間與熱源系統之間的管線長度和構筑物及路由情況;c容量、配電室、配電系統、給水排水等情況。5.3淺層地熱能勘查4DBT3—2022域。.3.2淺層地熱能勘查應按下列要求進行:m地球物理測井;地質條件增加探槽或勘查孔數量。查孔工作量量(個)A500A500A10000孔)A50000A50000.3.3淺層地熱能勘查包括下列內容:.3.4淺層地熱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包括下列內容:b勘查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及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c進程及完成的工作量;d)勘查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象和水文特征、區域地質條件,地層分布特征;含水層(帶)的空、徑流、排泄條件;e內容及其布置;工作的主要成果;f驗結果;g用量計算的依據,計算淺層地熱能;j式;k建議換熱系統的初步方案;l析;n場監測點的設置及要求。5DBT3—20225.3.5取得勘查成果資料后,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項目運行狀況以及對地溫場的影響進行預測分計一般規定地埋管管材與傳熱介質地埋管及管件應具有質量檢驗報告和生產廠的合格證。E4為預防管道受熱發生熱變形,未安裝的管材應避光存放。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3.1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前應明確埋管區域內地下管線的種類、位置及深度,預留未來地下管線所園林綠化空間和進出重型設備的車道位置。3.2在建筑的基礎下埋設換熱器時,應與結構專業設計人員共同確定地埋管設計方案,滿足建筑基求。3在水系下埋設換熱器時,在條件允許時可適當增加孔深。b)冬季工況,地埋管換熱器側進水溫度宜高于4℃。6.3.5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宜根據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并參照附錄C,采用專用軟件或按照間歇性和地溫的恢復。6DBT3—20223.9應根據地質特征確定地埋管換熱孔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導熱系數不宜低于鉆孔外巖土體的導b)水平埋管換熱器可不設坡度,最上層埋管頂部應在凍土層以下不小于0.6m,且距地面不宜小.13地埋管換熱器安裝位置宜靠近機房或以機房為中心設置。.15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時應進行水力計算,并提出水力平衡措施的建議。多能耦合熱源部分設計4.1合理匹配淺層地熱能資源與負荷需求,分析建筑設計負荷和累計負荷,獲得全年逐時冷、熱負式優化熱源系統設計。碳排放計算宜按照DB11/T1419的規定。輸配管線設計.5.1輸配管線應采用水作為循環介質,水中不應加注乙二醇等對環境產生危害的添加劑。5.2輸配管線宜采用閉式雙管制,當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開式、單管制,當不同分區、不同時異較大時,可采用多管制。地方,同一條管道只沿街道一側敷設;,熱力管道應高于自來水管道,且自來水管道應做絕緣層和防水層;7DBT3—2022建筑物內系統設計6.6.1建筑物內系統的設計方案應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條件、建筑空調與供熱技術要求與負荷特點,消防安全設計統導線護套等應采用耐火阻燃材料。爆危險品,且應設置滅火器等消防設施。.7.4設備機房內應設置防火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且劃定和設置其他設施時不得占用和堵塞。規定線及構筑物。3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應在埋管區域做出標志或標明管線的定位帶,并應采用2個現場的進行定位,并建立地埋管換熱器的數據檔案,包括定位坐標、實際深度、鉆孔完成時間等。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域的勘查資料、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造成隱患,不應在建筑物基礎下設置泥漿坑。換熱孔鉆孔方法選擇:a細顆粒地層宜采用回轉鉆進;b第四系粗顆粒地層宜采用回轉鉆進或沖擊鉆進;c孔錘鉆進;d層上覆第四系地層,則鉆進第四系地層時應采用跟管鉆進。8DBT3—2022a行;d續、緩慢,并應采取措施使地埋管換熱器各支管處于分開狀態;fa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畢后應立即回填封孔;b)當地埋管換熱器設在密實或堅硬的巖土體中時,宜采用膨潤土和細砂或水泥的混合漿回填;d熱器設在密實或堅硬的巖土體中時,宜采用水泥基料回填;f水位較高時,可采用孔口灌漿或孔底注漿,地下水位較低時,應采用孔底注漿;束該工序;mc裝時,應防止石塊等重物撞擊管身;d有折斷、扭結等問題,轉彎處應光滑,且應采取固定措施;應采用人工逐層均勻壓實,每層厚度不宜大于300mm,回填料應與管道外壁接觸緊密,且不得重物撞擊管身;b)管道不應有折斷、扭結等問題,轉彎處應光滑,且應采取固定措施;c換熱器回填料應細小、松散、均勻,且不應含石塊及土塊;d應采用人工逐層均勻壓實,回填料應與管道接觸緊密,且不得損傷管道。9DBT3—2022c)環路集管與機房分集水器連接完成后,回填前應進行第三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hhe無地下水時,水壓試驗中系統最低點的壓力不應大于管材的公稱壓力;管線施工管區域的勘查資料、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c用鋼尺丈量方法定位;c度、密實度應按設計要求施工。a合設計要求;b墻面應清潔,刮縫深度應適宜,勾縫應密實,深淺一致,橫豎縫交接處應平整;b不得在焊接過程中向焊縫中填塞焊條頭、鐵塊等雜物;c在表面氣孔、夾渣、裂紋和電弧擦傷等缺陷。物內系統施工安裝DBT3—2022安全調試與驗收一般規定前,應進行整體沖洗、運轉、檢驗、調試與驗收。檢驗a、管件等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b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c換熱器同步進行;d格;f量及進、出水溫差均應符合設計要求。a和產品說明書等;b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d路的水壓試驗均合格;e的流量均達到設計要求。8.3調試3.1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與調試前應編制整體運轉與調試方案。驗收4.2地源熱泵工程驗收合格后應出具驗收報告。DBT3—20229智能監控9.1一般規定警預報等功能。態,水溫度和設備啟停,滿足地源熱泵系統智能高效節能運行要求。于更換。9.1.6監測方式應為長期、連續監測。9.2系統監測內容9.2.1應根據工程的規模設置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孔。9.2.2地源熱泵監測系統應包含下列內容:a測:用戶側典型房間的溫度;壓力,輸配管線密閉及保溫性能;c:室外環境溫度、換熱監測孔溫度、影響監測孔溫度、常溫監測孔溫度。能系BT9.3效果監測評價c響。9.4參數監測DBT3—2022心,測溫元件外露部分應保溫;膠布或扎帶等纏繞牢固,外部應做保溫;c位置時應盡量靠近目標監測點,同時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a量監測宜采用通過式流量計;c測量點時,應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宜為傳熱介質向上流動的豎直管道。9.4.3壓力測點宜包括熱泵機組蒸發器、冷凝器的進、出水口壓力,熱交換器一、二次側進、出水口、集水器壓力(或壓差),水泵進、出口壓力,水過濾器前后壓差。9.4.4系統負荷及電耗監測要求:a監測點宜設在分集水器處,電耗監測點應設置在動力配電柜(箱)處;b應分別監測,分開記錄。9.5環境監測風,定:宜考慮地下水流動方向;b在豎直方向上,不同監測孔內的溫度傳感器排布深度宜相同。合下列規定:a集中心;b進行電纜線延長對接時,應使用與附帶線相同型號的延長線,且應保留屏蔽網;c對接后,接線處應具有不低于電纜線的機械強度及絕緣、防水性能;d電纜線埋設路徑應做標識。合下列規定:a檢查井安置地埋溫度傳感器數據采集傳輸設備;b)井內數據采集傳輸設備的防護性能應能滿足使用環境條件要求。9.6智能化控制9.6.1智能化節能控制系統應根據負荷變化進行精細、合理的控制熱泵主機的啟停及運行狀態,最大壓差對循環水泵進行變頻控制,使管網保持定壓差運行。9.6.2地源熱泵智能化控制系統應包含下列內容:a制:用戶側典型房間的溫度;c控制:對地埋管換熱器總進出水溫度、流量進行控制。9.6.3效果控制宜根據舒適性要求對房間的濕度、風量進行控制。9.6.4參數控制宜對用戶側不同分區的進出水溫度、流量、壓力進行控制。DBT3—20229.6.5地質環境控制宜根據地埋管換熱器不同分區的地溫場溫度對各分區進出水溫度、流量、啟閉進9.7運行管理系統的運行管理應符合DB/T1771的規定。穩定性。DBT3—2022(規范性)應試驗A.1一般規定A.1.2勘查測試孔的地埋管換熱器設置方式、深度和回填方式應與擬建設的工程換熱孔保持一致。A.1.3巖土熱響應試驗應在勘查測試孔施工完成后周圍巖土體溫度恢復后進行,對于灌注水泥砂漿的回填方式,宜放置不少于10d,對于其它的回填方式,宜放置不少于2d。Amm管路內,勘查測試孔孔口水溫與試驗設備進、出水口水溫溫差不宜大于0.2℃。A.2巖土熱響應試驗的內容A.3測試儀表A.3.1加熱功率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流量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溫度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A備的溫度、流量測量儀表每年應進行不少于一次標定。A.4巖土熱響應試驗技術要求A續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mA.4.3地埋管換熱器內傳熱介質流速應符合6.3.6的規定;AkW際供水溫度平均值與供水溫度設定值的偏差不應大于±0.2℃;A4.5實驗數據讀取和記錄的時間間隔不應大于10min;A.4.6應對現場測試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剔除因試驗條件如氣溫變化等造成的異常數據。DBT3—2022(資料性)厚B.1聚乙烯(PE)管外徑及公稱壁厚PE壁厚見表B.1。表B.1聚乙烯(PE)管外徑及公稱壁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