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遼寧省北票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模考試題_第1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北票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模考試題_第2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北票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模考試題_第3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北票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模考試題_第4頁
2023-2024學年遼寧省北票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模考試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全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共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24分)一、基礎知識(每小題3分,共12分,每小題的每一個填空均只能填一個選項,填錯,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句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遠遠的街(jiē)燈明了B.那隔著河的牛郎(lǎng)織女C.定然在天街閑游(xián

yóu)D.我想那縹緲(piāo

miǎo)的空中2、下列詞語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狹隘

溜達

山毛櫸

麻木不人B.炫耀

蹣跚

光禿禿

莫不關心C.理智

溫馴

典禮官

欽差大臣D.帳蓬

懲戒

滑稽畫

畏罪潛逃3、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A.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再次見到老張的時候,他已是神采奕奕、滿面紅光。B.語言的發展使得漢語里很多字、詞的古今義大相徑庭。C.因質量過硬,實力超群,這款車在市場上的銷售地位無動于衷,連續幾年都是銷量冠軍。D.芝加哥大學的有趣甚至達到古怪的程度:它的人學申請要求就是無數怪誕不經的作文。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聽到消防員犧牲的消息,我的心長時間久久不能平靜。B.貓的睡眠很輕,睡眠的時間也不像給人的印象那么多。C.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寓意豐富深刻,外形憨態可掬,深受大家喜愛。D.能否取得好的成績,關鍵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難,充滿自信。

第II卷(非選擇題,共76分)

三、默寫(共6分)5、默寫。

(1)桃樹、杏樹、梨樹,(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與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3)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里形象地揭示作品主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觀滄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論語》選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⑨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⑩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B.學而時習之

三十而立C.樂亦在其中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D.三人行

三軍可奪帥也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面對選文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自《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有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日三省,三十而立,而

立之年,簞食瓢飲,飲水曲肱等。B.《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C.“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孔子在

學習方法方面的主張。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指出了學習的三重境界:知,好,樂。4.請從“學習”和“修養”兩方面,在第Ⅰ卷《〈論語〉十二章》中個選一句,寫出對你的啟示。四、現代文閱讀(共10分)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秋天的懷念史鐵生①雙腿癱瘓以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錘打這兩條可怕的腿。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②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睡不了覺。③那天我又獨自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就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⑤領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⑥鄰居家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1.有人認為根據本文的主要內容,應該將題目換成“懷念我的母親”更好,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2.聯系上下文,揣摩第①段中加點詞的作用。

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3.請從內容、修辭或情感等角度,賞析第⑦段中劃線句子。

4.文中的母親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你認為這位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應該是什么?請以她的口吻寫下來。五、詩歌鑒賞(共5分)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次北固山下王

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景上有什么特點?試結合內容分析。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