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_第1頁
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_第2頁
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_第3頁
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_第4頁
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行動方案推進鄉村振興特色強農重點圍繞特色產業,立足資源稟賦,調優調精調特農業生產力布局,形成優勢明顯、類型多樣、產出高效、帶動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格局。1、優化鄉村振興區域生產力布局(1)優化鄉村振興區域布局長株潭地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周邊,重點發展都市農業。因地制宜推進退糧進經,適度調整糧食生產比重,聚焦發展具有養生、休閑、體驗、觀光功能的高效果蔬、花卉苗木等生產;耕地重金屬污染區加快種植結構調整,發展非食用性替代作物等,統籌推進休耕試點。環洞庭湖區,重點推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統籌考慮退耕退養還湖還濕等生態建設要求,提升優質糧油、蔬菜等規模化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支持就地加工轉化。湘中南地區,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充分挖掘丘崗、山地生產能力,推進節水和循環農業,大力發展油茶、竹木等林業特色產業,適度發展特色畜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水果、蔬菜,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培育發展湘江源優質菜果產業。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片區,重點發展傳統生態農業。結合退耕還林還草生態保護,通過原生物種保護、傳統耕作推行、產業融合發展等方式,聚焦發展品牌茶葉、道地藥材、特色水果、特色畜禽。(2)創建鄉村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根據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聚集、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10個左右國家級、30個左右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領帶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逐步打造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產業帶。2、促進鄉村振興農業結構調整(1)優化鄉村振興產業結構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非糧食主產區采取退耕、輪作等方式,適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合理利用退耕地、草山草坡和冬閑田發展優質飼料牧草。穩定生豬生產,擴大牛羊等節糧型草食牧業和林下生態畜禽養殖業發展,提高牛羊肉在肉類中的比重,加快發展湘西黑豬、黔邵花豬、臨武鴨、芷江鴨、雪峰烏骨雞、九嶷山兔、石門土雞等特色養殖。加強城鎮周邊供應低溫奶的奶源基地建設,打造現代奶業示范牧場。積極發展特色優質健康水產養殖,因地制宜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2)做強鄉村振興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實施集群培育行動,打造千億級產業。到2022年,糧食、畜禽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達到4000億元,蔬菜產業接近3000億元,茶葉、水果、水產均突破1000億元,油茶、油菜、中藥材、竹木分別達到500億元以上。建設10個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示范縣,30個左右現代糧油產業省級重點縣,30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集聚區。3、突出鄉村振興一縣一特一特一片(1)優化鄉村振興產品結構引導發展高端、小眾特色農業,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動一縣形成一個或多個高品質、有市場、能富民的特色產業或品牌,力爭一特一片。調減滯銷、大宗低值農產品生產,擴大市場緊缺、潛在需求大的三品一標中高端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制定農作物、畜禽、水產品種更新換代規劃,有序推進品質升級。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做優做強湘米工程,適當調減雙季稻,大力發展單季高檔優質稻、再生稻,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大豆、高粱等市場緊缺優質專用旱雜糧生產,推廣糧改飼,逐步提高優質旱糧、飼料糧在糧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營養保健型、加工型、兼具生態和經濟功能的水果、茶葉、茶油、中藥材、湘蓮、黃花菜等特色園林生態農產品。積極開發節糧優質的地方特色畜牧、水產品。(2)落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按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著眼千億級產業全產業鏈打造,堅持品牌引領、市場導向、龍頭帶動、集中連片、資源依托原則,加快資源要素集聚,夯實種養基礎,配套完善種苗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十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帶、產業片和產業基地。化解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困境的對策及建議(一)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按照現代農業的需求,實施農戶土地入股、公司化運營等新型經營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通過互聯網+多種經營模式,把市場需求、現代農業要素及資金投入引入土地承包經營之中,通過現代化的經營模式使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更有效地融入市場運行機制,從而解決農業現代化對規模化生產的客觀要求。(二)創新鄉村振興的人才聚集機制一是壯大產業人才。大力推進鄉土人才倍增工程,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培養振興鄉村產業的實用人才。二是吸引創業人才。吸引具有創業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經驗的在外務工者回鄉創業,拉動故鄉經濟發展。三是培育社會治理人才。實施鄉村雙帶頭人培育計劃,利用國家支持政策,對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年輕人給予積極的教育和扶持,使其早日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三)創新農村金融投入機制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體系,完善農村擔保體系,創新政策擔保機制,合理分擔金融風險,提供鄉村振興所需的金融支持。通過百企帶百鄉(村),使更多的大中型企業參與到鄉村振興行列中來。以企業的金融支持(項目支持)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解決鄉村振興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弘揚中華民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鄉村振興中,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二是弘揚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相親互助的傳統美德;注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充分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教育投入力度,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文化水平較低的年輕農民進行文化普及、法制宣傳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五)促進生產和生活方式優化一是改變過分依賴農藥化肥的農業生產方式,通過引入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生物治蟲技術,以及抗病、抗蟲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減少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從而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二是生活方式的變革。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要從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著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關系農民生產、生活的普遍性問題,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具有普適性,但標準應該結合地區稟賦、發展水平有所調整,科學確定本地區目標任務。三是依法治理鄉鎮工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合理界定污染物排放權和污染責任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治理企業對環境造成的侵害和損失。通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民生活環境的優化。(六)強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鄉村基層組織建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應不斷加強組織建設、思想建設,持續提升基層工作效能。二是在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中,應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加快信息技術融入農業生產的步伐,通過產前訂單、產中服務、產后銷售等渠道減少供需錯位,減少不必要的農業生產損失。三是社會組織層面,針對返鄉青年的實際需求,引領各種合法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四是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層面,應由社區居民推選的管理人員負責公共事務,打造風清氣正的社區文化和良好的社會秩序,為社會治理現代化奠定組織基礎。鄉村振興基礎近年來,我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并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生產平穩增長,耕地紅線得到嚴格保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我省糧食總產量多年穩定在600億斤,生豬、油料、水產品等產量位列全國前茅。2017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5萬億元,躋身全國八強。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46家、603家。主要農作物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4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農村改革創新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農業三項補貼、兩權抵押貸款、涉農資金整合等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宅基地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加快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村資源要素初步激活,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4.62%。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縮小,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持續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4%。農村購買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顯著,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穩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明顯增強。過去五年累計55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3.86%。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1萬人。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明顯改善,水電路氣房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速。2017年,農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1.43千伏安,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占比達到85.6%。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村通瀝青或水泥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基層組織和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鄉村振興指導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緊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三個百千萬工程,積極構建農業農村智慧產業體系,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打下堅實基礎。鄉村振興的建議(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道路建設,做好規劃。除滿足村民的出行需要外,還需兼顧產業建設需要;做好室內水廁和室外旱廁的設施配套,完善排污系統;因地制宜精準建設文體活動室,參考村民業余興趣,修建棋牌室、書畫室等,避免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只有硬件配套設施跟得上,鄉村才能更具吸引力,才能留得下鄉親、引得進投資。(二)豐富農業產銷模式鄉村建設不僅要村美,更要民富,要加強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產業多元化,擦亮農村產品品牌名片,真正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在美麗中掘金。種植生產精準化,無縫對接市場需求,可以申請上級部門,幫助聯系生產、加工企業,搞合作種植、訂單種植,擴大規模,以銷促產,激發農民生產種植的積極性。拓寬銷售渠道,多種銷售模式結合,依托互聯網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播等現代銷售渠道,增加銷量。為種植戶帶來了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市民的精神享受。強化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鼓勵村民進行農產品的深度加工,開辦農家樂等服務項目,并提供政策扶持,實現農村生產方式多樣化,在解決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基礎上,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正所謂治國之邦,人才為急,人才是鄉村走向現代化的基礎,是各項政策得以精準落實的保障,唯有培養一批敢于擔當、敢于作為的人才隊伍,才能給鄉村發展不斷注入生機,才能撐起鄉村美好的明天。為此,需要優化引才留才環境,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鼓勵更多優秀學子,回到家鄉、為鄉村振興助力。(四)提高思想文化建設扶貧不如扶智,鄉村振興還需徹底改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改輸血式為造血式,才能激發鄉村振興主體活力,為此需要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設。可以在村支部設置文化大講堂,宣傳最新的惠民惠農政策,分享鄉村振興典型村的成功做法,同時還可以在這里提供各種技能培訓,增強村民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意識。鄉村是國家真正富裕的源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下好鄉村振興這盤棋,要穩扎穩打,把雷厲風行與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全面振興的難點問題(一)土地規模化經營推進速度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農業機械化的高效率是與土地規模經營緊密相連的。而目前農村耕地碎片化、小規模生產對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生產現代化形成嚴重制約。(二)人才要素短缺成為鄉村振興主要瓶頸約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多屬于年富力強、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而留守的則多為老弱病殘人群,直接制約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有序推進,對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產業振興形成瓶頸約束。(三)發展農業科技的資本要素短缺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普通農戶和鄉村振興主體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困境。特別是近年來城市房地產業、虛擬經濟領域對資金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使本就嚴重不足的農業資本逆向回流城鎮,進一步加劇了城鄉之間資本投入的差距。資本要素投入不足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瓶頸。(四)農村基層組織功能弱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穩固而有效率的組織保證。但現階段,農村基層功能弱化,鄉村治理主體單一、效率低下等問題比較突出。鄉村振興目標任務按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