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歌》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案【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1頁
《姓氏歌》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案【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2頁
《姓氏歌》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案【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3頁
《姓氏歌》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案【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4頁
《姓氏歌》第1課時示范公開課教案【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9《姓氏歌》教學設計第1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姓、氏”等7個字和弓字旁,會寫“姓、什”等4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節奏。3.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教學重點】認識“姓、氏”等7個字和弓字旁,會寫“姓、什”等4個字。【教學難點】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1.導入:同學們,你們讀過《百家姓》嗎?你對這本書有什么了解?預設:我讀過這本書。《百家姓》中有許多姓氏。點撥:《百家姓》是一本關于我們中國姓氏文化的書。2.認讀生字“姓”“氏”,了解“姓氏”。(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姓”,教師范讀,學生開火車認讀。(2)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姓:你能說說自己姓什么嗎?(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氏”,教師范讀,學生開火車認讀。(4)教師講解:姓氏,是標示家族血緣關系的符號之一,中國的姓氏多達5000多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和姓氏有關的兒歌《姓氏歌》。3.板書課題:姓氏歌。4.學生齊讀課題。設計意圖:這是一篇根據《百家姓》編寫而成的識字課文,新課伊始就以《百家姓》切入,激發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另外,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姓氏,是從學生的認知情況入手,使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課堂上,對新課充滿學習興趣。二、整體感知1.聽讀課文(1)出示聽讀任務:認真聽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2)圈出頓號,教師講解:這里有幾個像小雨點一樣的符號,叫頓號。碰到頓號的時候,字和字、詞和詞之間要像小雨點滴下來一樣,“滴答、滴答”,讀出短短的停頓。(3)指名讀第二小節,關注學生是否讀好頓號的停頓。(4)全班齊讀第二小節。2.學生再讀課文,圈出姓氏。(1)出示自讀任務:①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圈畫出課文中介紹的姓氏。(2)交流圈畫的姓氏,教師相機指導。①指名學生上臺圈畫,全班校對。②小老師領讀圈畫的姓氏,其余學生跟讀。(3)多種形式認讀姓氏。①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仔細觀察圈出的姓氏,你發現了什么?預設:有的姓是一個字,有的姓是兩個字。②出示單姓和復姓,引導學生總結單姓和復姓的區別。點撥:“李、張、王”等13個姓氏只有一個字,是單姓;“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等4個姓氏有兩個字,是復姓。(板書:單姓復姓)③男生讀單姓,女生讀復姓,齊讀姓氏。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圈畫姓氏、交流發現等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體會中國姓氏的多樣性,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問題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務學習第一小節和課后第二題,隨文識字,了解介紹姓氏的不同方法。2.探究過程①自讀第一小節,對照生字表,圈畫出生字,交流識記方法。②小組交流:第一小節和課后第二題中介紹姓氏的方法。③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成果,教師引導、總結。3.探究活動(1)隨文識字,學習借助“加一加”的方法介紹姓氏。①出示前八句,引導:請圈畫出文中標點,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預設:我發現這里是“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②師生合作朗讀。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張。什么張?弓長張。③隨文識記“李、張”。引導:為什么文中會說“木子李”“弓長張”呢?(學生自由回答)點撥“李”:A.出示:木+子→李。B.認識李白、李世民,教師講解:唐代大詩人李白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姓李。(也可引導孩子用生活中或者班級中喜聞樂見的其他名字介紹姓氏“李”)C.指導朗讀前四句。點撥“張”:A.出示:弓+長→張。B.學習弓字旁。教師講解:你們瞧,這弓拉滿弦的樣子和“弓”字一模一樣。引導:你還知道哪些帶有弓字旁的字呢?預設:彈、弦……C.認識張飛、張衡,教師講解:驍勇善戰的蜀漢名將張飛和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都姓張。(也可引導孩子用生活中或者班級中喜聞樂見的其他名字介紹姓氏“張”)D.指導朗讀后四句。④引導學生發現介紹姓氏的方法。教師提問:這里用了什么方法介紹“李”和“張”這兩個姓氏的呢?點撥:你觀察得真仔細,“木+子”變成“李”,“弓+長”變成“張”,一個上下相加,一個左右相加,我們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來介紹姓氏。(板書:加一加)⑤方法遷移,引導學生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紹第一小節中的其他姓氏。A.出示句子:古月胡,口天吳。B.學習“古”“吳”。教師提問;這個句子中有兩個生字寶寶,你發現了嗎?預設:古、吳。引導:我們先來學習“古”字,你能給“古”組詞嗎?預設:古人、古今、古代……相機出示“古今”“古人”。引導:生活中你認識姓“吳”的人嗎?預設:“吳剛伐桂”中的吳剛就是姓“吳”。點撥:“吳”是《百家姓》中的一個大姓,我們熟知的《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就姓“吳”。C.師生合作,以問答形式說“胡、吳”。預設:什么胡?古月胡。什么吳?口天吳。點撥:我們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紹了“胡”“吳”兩個姓氏。(2)隨文識字,學習借助“說偏旁”的方法介紹姓氏。①出示“徐、許”,師問生答:什么徐?雙人徐。什么許?言午許。②提問:這兩個姓氏的介紹方法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學生自由回答)點撥:“徐”和“許”讀音相似,為了避免混淆,這里借助了兩個字的偏旁來進行區分。③教師小結:說出這個字的偏旁,也可以幫助聽的人了解你的姓氏,所以我們可以借助“說偏旁”的方法介紹姓氏。(板書:說偏旁)④拓展練習:用“說偏旁”的方法介紹“何、劉”。引導:同學們,剛剛我們學習了“說偏旁”介紹姓氏的方法,聰明的你一定已經學會了吧,能學著用這個方法來介紹“何、劉”這兩個姓氏嗎?A.指名說。預設:什么何?單人何。什么劉?立刀劉。B.同桌之間合作說。(3)學習借助“組詞”的方法介紹姓氏。①出示對話,學生自由朗讀: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②提問:這里用了什么方法來介紹姓氏“方”的呢?引導學生發現“組詞”的方法。(板書:組詞)點撥:是呀,當一個姓氏它是獨體字時,既不能用“加一加”的方法,也不能用“說偏旁”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用“組詞”的方法來介紹。③出示“衛、習、嚴”,提問:你能用“組詞”的方法來介紹這幾個姓氏嗎?預設:什么衛?保衛的衛。什么習?學習的習。什么嚴?嚴格的嚴。④同桌合作,用“組詞”的方法介紹這幾個姓氏。設計意圖: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是低段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言語實踐活動,能激發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這也提示了介紹姓氏經常運用于與人交往的互動活動中。(4)問答游戲,介紹姓氏。①小結方法: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加一加”“說偏旁”“組詞”這三種介紹姓氏的方法,不同的姓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介紹,同一個姓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介紹。②你能用這三種方法來介紹自己的姓氏嗎?我們來試一試吧!指名說。同桌互說。③回讀第一小節。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生生互動這樣的對話形式,讓學生發現介紹姓氏的不同方法,并引導學生用上其中的某種方法相互介紹姓氏,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鞏固識字方法,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四、書寫指導過渡:同學們,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很多的生字寶寶,下面這些生字寶寶你是否關注了呢?它們是什么結構的漢字?哪些字容易寫錯呢?怎么書寫才美觀呢?讓我們動筆寫一寫吧。1.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寫字,全班交流易錯字的書寫。姓什么雙點撥:(1)“姓、什、雙”均為左右結構的字。“姓”左窄右寬,“生”第一橫起筆在橫中線上,最后一橫最長。注意“生”的最后一橫要穿插到“女”的撇點下。“什”左窄右寬,“十”的橫靠近單人旁的豎起筆,在橫中線上右行,豎靠豎中線右側,收筆處比單人旁底端略低。“雙”第二筆是點,第四筆是捺。(2)“么”是一個獨體字。“么”的撇在豎中線上起筆,在橫中線上收筆。“厶”的折角不能寫太大,所以起筆的撇略微傾斜,穿過中心,折筆處在左下格,略往上斜。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課堂,推薦展示幾位“書法家”的書寫供學生欣賞。(可拍照上傳評比)點撥:書寫指導的過程中,也可讓學生口頭組詞、造句,檢測掌握情況。設計意圖:根據對要求會寫的7個字的分析,第1課時指導寫“姓、什、么、雙”4個字,靈活安排指導。“么”中的“厶”要左右勻稱,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教師要給予重點指導。五、課堂小結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的生字寶寶,知道了姓氏有單姓和復姓之分,了解了介紹姓氏的三種方法,還用這幾種方法介紹了自己的姓氏。我們的收獲可真不少啊!六、布置作業課后作業:1.熟練朗讀課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