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必修二第23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十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知識點一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瘋狂反撲。 (2)軍事上:1918年,蘇俄進入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 (3)經濟上: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貧困。2.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紅軍,鞏固蘇維埃政權。3.內容
(1)農業:實行___________。 (2)工業:實行_______,將大中小工業企業收歸國有。 (3)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4)分配: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4.特點:兼有“戰時”和“_________”的特色。5.評價 (1)積極: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消極: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嚴重超越了生產力水平,引起農民和士兵的不滿。余糧收集制國有化共產主義知識點二新經濟政策1.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低,小農經濟占優勢,工業生產落后)2.時間: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3.內容
(1)農業:以_______代替余糧收集制。 (2)工業:除大型企業外,解除部分_________的國有化,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3)商業:恢復_________和商品交換。 (4)分配:廢除___________。4.特點:(1)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國家資本主義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糧食稅中小企業貨幣流通實物分配制 (2)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在公有制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5.影響
(1)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2)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 (3)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4)探索了在經濟文化較落后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探究點一】比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不同1.背景前者是在內憂外患背景下提出來的;后者是在國內戰爭結束后,國際環境改善,但經濟形勢嚴峻,政治危機嚴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內容前者取消商品和貨幣,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后者則是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3.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應付戰爭,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則是恢復發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4.實質前者是在社會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會的金融,意圖直接進入共產主義;后者則是在無產階級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的情況下,通過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恢復國民經濟,進而使社會主義成分戰勝資本主義成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5.作用和影響(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對于保障戰時物資供應、戰勝國內外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當時的戰爭形勢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階段。(2)新經濟政策立足于多種經濟成分的合作與共存。它反映了無產階級在掌握政權后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基本規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經驗和教訓。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稅款(盧布)10.306.113.983.064.(2015·廣東文綜·22)發生在1920年蘇俄的現象有(
)A.私營企業紛紛涌現
B.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擴大C.政府禁止買賣糧食
D.農民積極參加農業集體化運動5.(2015·海南單科·17)1924年,季諾維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強調“不會再有因新經濟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卻”。此后,黨的許多領導人也紛紛表示,反對“扼殺社會主義因素而復活資本主義”。這表明當時他們認為,新經濟政策(
)A.已經完成了恢復經濟的任務B.是特殊時期被迫做出的暫時妥協C.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D.應該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取代美國外交代表團到蘇聯訪問,蘇修接待官員陪他們參觀“建設的偉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說:“到了下一個五年計劃,每個蘇聯家庭都可以擁有一架私人飛機!”美國人驚訝的問:“他們要飛機干什么呢?”蘇修官員說:“當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聽說列寧格勒開始供應面包了,你可以馬上開飛機趕去排隊啊。”
考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及斯大林模式一、蘇聯社會主義建設1、背景:(1)1922年蘇聯(1924年蘇聯憲法規定聯邦制國家)建立;1924年列寧逝世;(2)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3)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取消。(4)蘇聯外有帝國主義的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1931年,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4)1928年,蘇聯按照國家計劃在烏拉爾地區建設兩個鉀礦礦井,一個由蘇聯自主建設,另一個由德國公司負責。這反映出蘇聯在工業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術基礎
B.突破了計劃經濟指令的制約C.依賴外資建設重工業
D.采取新經濟政策的某些做法【蘇聯工業化時期大量引進國外的專家、技術、資金、人才。斯大林后來告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蘇聯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利用美國的技術建成的。充分利用西方經濟危機】讀
史
設
疑
有
得史料一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只能允許兩種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優越;——《世界歷史》問題:(1)史料一畫線部分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什么特點?單一的公有制。問題:(2)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特點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采取指令性計劃經濟。史料二:史料三斯大林在論述蘇聯的工業化時說:“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的……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斯大林文選》下卷問題:(3)史料三畫線部分反映出蘇聯工業化的特點是什么?片面發展重工業。2、主要內容(1)工業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由農業和輕工業提供資金。(生產力)(2)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所有制)(3)農業政策: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建立集體農莊。(生產關系)①原因:落后的農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加強國防安全的需要。②提出: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③概況:1928-1932年一五計劃,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1933-1937年二五計劃,工業產量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1938年三五計劃,1941年因德軍入侵中斷】2、主要內容(1)工業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由農業和輕工業提供資金。(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4)1930年蘇聯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這表明蘇聯(
)A.人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作出貢獻
B.農業投入不足造成糧食供不應求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發展速度
D.農業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2、主要內容(1)工業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由農業和輕工業提供資金。【資料回放】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絕大多數農戶加入集體農莊,形成了集體農莊經濟制度。農莊是國家直接支配的經濟單位,其播種結構、播種面積、單產量、總產量、牲畜種類數量、牲畜產品率、作業方法、農藝措施以及農畜產品的分配等各項指標,都由國家決定。為保證工業化所需資金,國家實行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農莊義務交售的產品價格與成本之比為:糧食13.2%,土豆7.5%,牛肉5%。與此相對應的是嚴峻的農業形勢:1953年的人均糧食和肉類的產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還要低。2、主要內容
(2)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
計劃經濟。(3)農業政策: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建立集體農莊。①背景:分散的小農經濟難以適應工業化的需要。【斯大林視察西伯利亞農村后說,蘇維埃制度不能長久建立在兩種不同的基礎上,即“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工業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小農經濟”。】③時間:1927-1937年。②實質:生產資料變為公有制,變革農村的生產關系。③意義: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道路。④局限性: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不適應,嚴重損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利益。使農業長期停滯不前。【“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米吃。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蘇聯自1929年開始強行推動農業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遭到了農民強烈的反抗,大批生產資料被毀,例如,在統計數據相對可靠一些的家畜數量方面,集體化過程中三分之二的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豬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蹤了。因此,蘇共采取了極其殘酷的強制、甚至武力手段來剝奪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體化的農民,在這一運動中有數百萬農民被處死或驅趕出家園、其財產則被沒收;運動也造成農業生產的急劇下降,農業產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農村因此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間就有數百萬農民被活活餓死。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時間:1936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它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貨幣關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2)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黨政不分,忽視民主法制,缺少群眾監督,最后形成個人的高度集權。三、評價(1)進步性:①開辟了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②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③為后來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弊端:①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④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⑤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⑥政治上: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社會缺乏民主,造成個人的高度專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盛行。(2015·天津河西區質檢)《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工業化加上類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價是災難性的。……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如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股權轉讓對賭協議范例
- 項目借款抵押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工作合同模板錦集
- 第12課《秋葉紅了》教學設計3
- 基樁鉆芯檢測實施方案
- 個體門頭轉讓合同樣本
-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5:專題研討: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高一語文下冊
- 2025合作連鎖加盟合同模板
- 渣土運輸協議的范本
- 投融資管理中心績效考核辦法
- 基于STM32單片機的人體感應燈設計
- 教學課件英語人教版2024版七年級初一上冊Unit?1?You?and?Me?Section?A1a1d2
- 電力平安工作規程
-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期末試卷(二)
- 畜牧業邊境管理辦法
- 基于單片機的步進電機控制系統的設計【畢業論文】
- 化工行業保安工作計劃
- 【MOOC】計算機控制系統-東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廣州市南沙區房屋租賃合同
- 24年國開建筑工程估價實訓報告
- DB11T 2103.1-2023 社會單位和重點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范 第1部分:通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