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綜合檢測卷(時間:90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漢書》記載西漢時每年畝產約一石半,《昌言》上說東漢時農田平均畝產約為三斛,畝產量有了較大增長。你認為當時糧食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多B.牛耕、犁具等勞動工具的進步和推廣C.農作物品種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因此B項正確。A、C、D三項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答案:B2.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推動這一模式形成發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斷改進②生產組織的小型化③水利設施逐漸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趨加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土地兼并不是推動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形成的因素,排除④即可。答案:A3.下列兩幅圖出自《天工開物》,其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耙:碎土,平地;耔:培土)()①農業精耕細作②農業技術先進③農民辛勤勞作④水利設施的完善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農民辛勤勞作”“水利設施的完善”這兩點表述本身沒有問題,但無法通過題干所提供的兩幅圖片得出,故排除含③④的B、C、D三項,選A項。答案:A4.化繁為簡是圖示法教學的一大特點。下列是有關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示意圖,推斷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 B.個體農耕C.集體勞作 D.自然經濟解析:早期農業生產出現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工具簡陋,不得不集體勞作,C項正確。答案:C5.下列對春秋時期齊、魯等國稅制改革的認識,正確的是()①這些改革明確宣布廢除井田制②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國家收入③在客觀上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變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明確廢除了井田制。春秋時期的稅制改革目的在于增加國家收入,但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答案:C6.春秋時期,出現“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的現象,此處的“田”屬于()A.國有土地 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 D.自耕農私有土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描述的是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故此處的“田”屬于自耕農私有土地。答案:D7.唐人羅讓指出唐朝“根本實在于江淮矣”。杜牧說:“江淮賦稅,國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是()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B.江淮經濟發達C.唐朝重視江淮的開發D.江淮賦稅負擔沉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中唐以后,南方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在加速發展,逐漸超過了北方。答案:B8.“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于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國古代的()A.麻紡織業 B.絲織業C.棉紡織業 D.造紙業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蠶桑”“黃絲”可推斷是絲織業。答案:B9.兩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絲綢,一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國的“名片”是茶葉。在古代兩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絲綢、瓷器和茶葉在西方廣受歡迎。這主要表明中國古代()A.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B.自然經濟取得了根本性突破C.東西方的交流渠道不暢通D.對外貿易一直居出超地位解析:絲綢、陶瓷、茶葉分別對應中國的絲織業、制瓷業、制茶業三個手工業部門,故選擇A項。答案:A10.明清時期,“蘇(州)城花素緞機生業,向分京蘇兩幫,各有成規,不相攙越……(技藝)均系世代相傳,是以各歸主顧,不得紊亂攙奪。”材料表明當時的蘇州()A.紡織業由政府專營B.手工業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術壟斷成為行規D.私營手工業分工明確解析:A、B、D三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出來。答案:C11.有一部講述某處商幫商人情感世界的黃梅戲電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詞:“我是一只雁,南來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飛來飛去遍九州……浪跡商海暫分手,我心永遠系徽州,系徽州!”如果讓你給這部電影選個名字,那么下列最恰當的應是()A.《晉商情緣》 B.《浙商情緣》C.《徽商情緣》 D.《蘇商情緣》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中“黃梅戲”“徽州”等信息,可判斷是徽商。答案:C12.宋仁宗景祐年間,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材料說明()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農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職能發生了變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寬了對市的管理,“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說明城市的職能由政治職能向經濟職能轉變。答案:C13.有人形容中國古代商業就像一個戴著枷鎖、腳鐐并被捆綁起來的舞者,她的每一個舞步都帶著沉重的牽累,她的每一個旋轉都受著束縛的疼痛。這主要是因為()A.古代中國交通不發達B.古代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落后C.古代中國不對外開放D.統治者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解析: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大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保護農業生產,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答案:D14.明清時期山西外出經商者眾多,達到“挾輕資牽車四方者,則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舊“壯者服賈,老者歸田”。這主要說明()A.商品經濟占據主導地位B.重商主義觀念盛行C.重農抑商觀念影響深遠D.社會逐利風氣不斷增長解析:從題干可以看出,經商現象雖然非常普遍,但依舊是“壯者服賈,老者歸田”,所以反映出的是重農抑商思想的深遠影響,故選C項。明清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仍是自然經濟,A項錯誤;明清時期強化重農抑商政策,B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逐利之風,D項錯誤。答案:C15.明清時期,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并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這些變異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這里的“變異”主要是指()A.私營手工業占據了手工業的主導地位B.“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產生C.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出現D.白銀逐步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解析:由“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可知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故選B項。答案:B16.下列歷史現象中,體現明清時期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是()A.玉米、甘薯等農作物傳入我國,并在一些地方廣泛種植B.“湖廣熟,天下足”取代了“蘇湖熟,天下足”C.蘇州絲織業“小戶”“聽大戶的呼織”“計日受值”D.貴重金屬貨幣的廣泛應用,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解析:明清時期世界發展的趨勢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故選C項。答案:C17.下表中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清代北洋貿易三大區域沿海貿易稅收統計表項目康熙后期雍正年間乾隆中期嘉慶、道光年間山東船稅786兩萬~0.9萬兩10793兩2萬~3萬兩天津關稅、海稅較少1萬~2萬兩5萬~6萬兩8萬~10萬兩山海關關稅較少1萬~2萬兩3萬~4萬兩10萬~11萬兩合計數千至1萬兩3萬~5萬兩9萬~11萬兩20萬~24萬兩A.古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B.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解析:從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慶、道光年間,山東船稅,天津關稅、海稅以及山海關關稅稅收均呈增長趨勢,這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實際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結果,故選C項。答案:C18.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②延續了自然經濟的瓦解過程③延續了漢唐以來對外交往的局面④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漢唐時期,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而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③應排除,即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答案:C19.《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zōu,山腳),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賣)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①自然經濟解體②家庭手工業發展③商品經濟發展④出現經濟區域分工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材料大意:山東半島最東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紡織業相當普遍,生產的布料除自給外還賣到鄉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販轉運賣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確。①不符合史實,④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選B。答案:B20.《漢書·食貨志》記載:“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經營范圍B.增加賦稅收入C.加強商人戶籍管理D.保護小農經濟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含義,材料主要闡明了漢代政府規定商人不得占有土地,目的是防止商人兼并土地,如果有人違反,就要沒收其田地與財物,這主要是為了保護小農經濟,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限制商人的經營范圍,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賦稅問題,故排除B項;加強商人戶籍管理只是表面現象,其主要目的是保護小農經濟,故排除C項。故選D。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12分)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源地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先民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說,如果不懂得小農經濟,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國歷史。小農經濟在古代詩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南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材料二明代隆慶、萬歷年間,蒲州張四維家族、王崇古家族、馬自強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聯姻為親戚,增強了其商業競爭實力。王崇古在河東業鹽,張四維的父親是長蘆大鹽商,累資數十百萬,張、王二氏聯手,結成了鹽商團伙,控制了河東、長蘆兩處鹽利,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在親緣集團的基礎上又逐漸發展為地緣組織。——張正明《明清時期的山西鹽商》(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狀況,并分析中國古代農業發達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明清時期這一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新現象。(4分)(3)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中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這種變異具體指哪一現象?這一現象體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向?(4分)解析:第(1)問需抓住材料關鍵信息“晝出耘田夜績麻”來分析經濟狀況,從技術、水利、政策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問要通過解讀材料信息歸納出商幫形成這一現象。第(3)問需結合明清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現象予以解答。答案:(1)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精耕細作、修建水利工程、統治階級重視等。(2)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商幫。(3)現象: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趨向:向工業文明演進。22.(16分)經濟的發展,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影響著社會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朝代糧食畝產水平(市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全國耕地面積(億市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比重春秋戰國91(全國)94%秦漢117(全國)194%魏晉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90%材料二植茶業在唐代相當發達,產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據唐朝張途記載:“(祁門縣)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據郭亮《從茶產地的分布看唐代區域經濟的開發》材料三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新航路開辟以后)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清代沿襲明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設戶關26個,工關5個……清代稅關對商船戶繳稅亦極為苛重,全國又缺乏統一稅率,以至各關稅吏敢于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在這樣的苛稅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材料五(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摘自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2分)(2)根據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葉種植在唐代發達的原因。你覺得材料二中“(祁門縣)……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的記錄可信嗎?請說明理由。(5分)(3)據材料三聯系宋朝商業發展的史實,指出宋朝“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談談你對宋代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理解。(5分)(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新經濟因素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答案:(1)發展趨勢:糧食畝產提高;人均糧食增加;耕地面積增加;南方經濟發展;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重下降。(2)原因:糧食產量提高保障糧食供應;多余勞力種植經濟作物;耕地面積增加為茶葉種植提供條件。是否可信:可信,糧食種植迅速發展為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生產提供可能;祁門縣山多田少,適宜種茶。[不可信,在當時條件下(生產力水平低、重農抑商思想),“業于茶者七八矣”有夸大之嫌。](3)表現: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政府的監控;農村集鎮興盛;海外貿易更加興盛,港口城市繁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理解:沒有實現封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邁進。(4)社會現象:清政府廣設鈔關,不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