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件【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件【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件【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件【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件【知識精講+備課精研】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5講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第十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一戰的原因、過程一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和影響課程標準知識分解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7【Ⅱ】一戰的影響海南·《凡爾賽和約》的內容2019上海·一戰的結果2020【1】戰后國際秩序【Ⅱ】一戰的影響山東·國際聯盟

浙江·戰后國際秩序2021【甲】戰后國際秩序浙江·一戰的過程2022湖南:國際社會在限制戰爭權的背景及階段變化(材料題)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原因1.大國之間的矛盾(1)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2)表現:帝國主義: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也稱為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英德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奧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原因2.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3.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兩大集團利用這一突發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補充】一戰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國主義戰爭(1)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為爭奪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發動的對西班牙的戰爭,美國勝。(2)1899-1902年英布戰爭:英國同荷蘭移民后裔布爾人建立的兩個共和國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又稱南非戰爭。英軍勝,把持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戰爭是是日不落帝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3)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日本勝,俄國被迫讓出遼東半島,并承認日本對朝鮮的特權。1898年美西戰爭1899-1902年英布戰爭1904-1905年日俄戰爭(2021·重慶·高考真題)丘吉爾在《危機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紀初彌漫于世界的一種奇怪情緒:因未能從物質繁榮中獲得滿足感,各國轉而熱衷于國內和國際沖突,隨著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幾乎每個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險。這材料可用于論證世界大戰的爆發A.與瘋狂的軍備競賽有關

B.與文明的沖突有關C.與極端的思想觀念有關

D.與經濟的低迷有關【現學現做】(2021·天津期中)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國人民》中說:“……當敵人全副武裝準備背信棄義進攻時,他們卻要求我們袖手旁觀。他們不讓我們堅定忠誠地支援我們的盟友,而我們的盟友正在為維護她的大國地位而斗爭,”其中“我們的盟友”是指()A.奧匈帝國B.英國C.法國D.俄國【現學現做】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進程

1.一戰的爆發(1)全面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戰線:①西線:英法vs德

【決定性戰場】②東線:俄vs德奧③南線:俄、塞爾維亞vs奧匈

西線東線南線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進程

2.一戰的進程第一階段1914年馬恩河戰役德國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1914年對德國宣戰的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第二階段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1915年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1916年英德在日德蘭海域進行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918年俄國退出了戰爭。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課程延伸::中國參加一戰

1916年,袁世凱病逝。北洋宿勛段祺瑞代表北洋勢力出任國務院總理兼陸軍總長,與代表南方勢力的黎元洪總統對抗。1917,雙方對政權的爭奪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段祺瑞一方積極和協約國聯絡,把參戰視作壯大己方削弱政敵的契機。段祺瑞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向諸協約國駐華公使提出有關中國參戰的三點要求:1、廢除《辛丑條約》中禁止中國在軍事方面反對德國的條款;2、延長庚子賠款支付的時限,不加利息;3、將中國關稅率提高至7.5%。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將會以輸出勞工和原料的形式參戰。1917年8月14日,民國正式對德宣戰。整個戰爭期間,中國總共輸出了17萬勞工和大量原料,有2萬名勞工為此犧牲。“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他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歷史功績值得永遠銘記。”

——比利時波普林格市長克里斯托弗·德雅蓋形式:以工代戰意義: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為最終解決山東問題做了鋪墊(華盛頓會議)。(2021·浙江浙北G2高一第二學期期中·33)“一戰”爆發后,赴前線的新兵們含著笑容向自己的母親高聲喊道:“我們圣誕節就回來了。”在普通人的想象中,1914年的戰爭被描繪成一次浪漫的短途旅行,一場熱烈的、豪邁的冒險。然而,慘酷的戰爭完全相反。下列哪次戰役就粉碎了當時人們美好的想象()A.馬恩河會戰

B.凡爾登戰役C.索姆河戰役D.日德蘭海戰【現學現做】【現學現做】(2019·上海高考·2)(2022·山東·高考真題)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進程

3.一戰的特點

戰爭歷時4年零3個多月(1914.7.28—1918.11.11)參戰國家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戰爭范圍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超過15億“一戰”是規模空前的戰爭。持續時間長涉及國家多波及范圍廣造成危害大【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探究一戰的影響史料一一戰中,士兵死亡上千萬,戰爭耗費近3600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土崩瓦解,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英、法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富,美國則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剝削的中心。由于戰爭,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戰后初期,相繼爆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埃及的獨立運動等。戰后,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維持戰后的世界和平。——摘編自盧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一戰的影響。(1)經濟方面: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促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2)政治方面:改變了世界格局。①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②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3)科技方面:一戰成為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4)思想觀念:一戰引起人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情緒的高漲。【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探究一戰的影響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進程

5.一戰的啟示1.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及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戰爭的根源。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3.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4.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珍視和平,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實現和平崛起。課程延伸: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1)政治上: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加緊了對中國的爭奪,兩國分別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發了府院之爭;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占領膠濟鐵路和青島;②中國外交政策由消極走向積極;中國華工為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③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激發了中國的民族意識,五四運動爆發,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2)經濟上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蓬勃發展,呈現出“短暫春天”。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3)思想文化上:①中國思想界反思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學習;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三、戰后的國際秩序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性質: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構成: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國際聯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黎和會簽署《凡爾賽條約》1.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三、戰后的國際秩序二、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1919年1月28日—6月28日,巴黎凡爾賽宮。巴黎和會上的“巧合”

舉辦和會的地點——凡爾賽宮

1871年,德國人正是在此地舉行了德意志帝國統一的儀式。

《凡爾賽和約》簽字的地點——凡爾賽宮鏡廳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是在此地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會議正式召開的時間——1919年1月18日

1871年,德國人正是在這一時間舉行了德意志帝國統一的儀式。

會議結束和簽字的時間——1919年6月28日

1914年,奧匈帝國正是在這一天得到德國支持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刻意安排!二、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1919年1月28日—6月28日,巴黎凡爾賽宮。(1)參與國:27國(不包戰敗國和蘇俄)(2)三巨頭:英國:勞合喬治;法國:克里孟梭;美國:威爾遜1、美國:①維護德國,抗衡英法,對付蘇俄,建立國聯,

②憑經濟實力提出十四點原則,插手歐洲,稱霸世界2、英國:①吞并德國殖民地和土耳其一些領地

②在東亞支持日本以牽制美國

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大陸均勢)

④聯合美國遏制法國英:利益分布廣泛,意圖復雜美:躍躍欲試,想法頗多3、法國:①削弱乃至肢解德國;建立中、東歐防德體系

②稱霸歐洲大陸;擴大非洲殖民地法:集中和單一?

巴黎和會焦點問題:處置德國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內容影響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北非的統治秩序確立了帝國主義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2.主要內容課標解讀五年高頻考點知識梳理階段特征命題探究三、戰后的國際秩序巴黎和會的實質是帝國主義的分贓大會,雖然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的發展;但是宰割德國種下了德國民族復仇的種子。成為二戰發生的隱患。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恢復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觀上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是美國外交的勝利世界現代史上第一個裁軍協議美:掃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爭霸的一個障礙;日:擴張野心受到抑制;太平洋權益大國承認【補充條約】

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區域既得利益,遇有侵略協商解決。條約生效后,英日同盟終止。——《四國條約》美:抑制日本,取得與英國相等地位日:海軍擴張受到抑制;英:開始喪失海上優勢

。內容一:表面上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對中國提出的諸如收回租借、關稅自主權等正義要求則予以拒絕……英美出于反對日本獨占中國的動機,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的要求,中國收回了在山東的大部分權益。內容二:施用各種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門戶開放)——《九國公約》影響:①推動國際聯盟的建立;②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③但由于缺乏實際作用,未能直正解決戰后問題,為二戰爆發埋下隱患。動機:美國進行殖民擴張、奪取世界霸權的需要。【補充】戰后的和平設想:美國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1918.1.8)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和平綱領”1.取消秘密外交。

2.公海自由通航。3.消除經濟的壁壘,自由貿易。4.裁減軍備。

5.合理地處理殖民地問題6.撒出被佔領的俄國土地并使俄國自由決定其政治與民族政策。7.恢復比利時原狀。

8.恢復法國原狀,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

9.重劃意利邊界。10.奧匈帝國各民族得自治發展的機會。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門特尼哥羅獨立。12.波蘭獨立。13.奧斯曼土耳其部分得到獨立,其他民族部分則可自由發展。14.創立一個維持和平的組織以確保各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思考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的動機及影響?3.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內容:實行全體一致原則;對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制度”。(3)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4)實質: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你如何認識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是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國際聯盟把委任權授給英法日等國時,這些國家因而實際上獲得了新的殖民地。委任統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懾于民族解放斗爭的聲勢,對殖民體系的一種改造,它反映了時代的進步,但沒有改變殖民統治的實質。材料一:美國人大都遵守著開國元勛華盛頓在《告別詞》中要美國潔身自好,不要卷入歐洲政治紛亂的忠告。歐洲美洲互不干涉的原則。……孤立主義政策成為美國在二戰前長期推行的傳統外交政策。

——摘自《世界近代史資料》

德裔美國人和奧裔美國人都反對《凡爾賽和約》有關的問題,……而華裔美國人則認為美國支持日本對山東的侵略要求而反對威爾遜……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三)》材料二:他那語言的天賦所起的作用卻是短暫的,而他所有的努力,即使在他自己來看,也是一場徹底的失敗…。有人批評他是一個蹩腳的外交家,對歐洲幾乎一無所知,肯定會上那些精明的歐洲政治家的當…

——《法政捍衛者的憂傷與榮耀—美國總統威爾遜》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美國未加入國聯的原因原因:①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移民國家特點

②遭到英法抵制

③美國綜合國力還不足以獲取世界領導權

④當時的國際關系中心仍在歐洲(5)評價(請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展開)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難以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制約;②實質成為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③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美國沒有加入,使國聯支持力量不足,沒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戰;開創了國際合作的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的趨勢,推動聯合國的建立,為后來的國際組織提供了經驗教訓。局限:積極:◎諷刺漫畫:美國的缺席三、戰后的國際秩序4.評價凡—華體系材料1:德國一軍人:“我放下武器是為了贏得體面的和平,敗軍不可辱。但《凡爾賽和約》侮辱了軍人的尊嚴,如果可能的話,我將繼續戰斗。”德國一工人:“我期待著戰爭的結束,我盼望著過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約毀滅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為巨額的賠款而工作,難道這就是我為和平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嗎?”材料2:“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列寧【史論形成】

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實質:帝國主義國家按照現有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2)進步性:①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緩和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使世界從此走向相對穩定。②改變了歐亞政治格局,促使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出現,有利于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3)局限性:①它是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②沒有解決矛盾,反而潛藏矛盾,具有不穩定性。【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三、戰后的國際秩序5.凡—華體系的特征將世界戰爭的責推給德國及其盟國;對戰敗國過度懲處和掠奪;無視弱小民族的利益;英法操縱國際聯盟。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極端民族主義泛濫新的侵略缺乏約束【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史論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1)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合約對戰敗德國苛刻的宰割掠奪(導致極端民族主義、復仇主義);(2)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英法、英日(分贓不均引發各國間矛盾);(3)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委任統治”實質是維持殖民統治(民族運動高漲);(4)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蘇俄的矛盾(以國家利益為根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