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二輪復習-----古代中華文明(四)四、古代中華文明的繁盛
----------隋唐(581--589---618---907)▲總體特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政治上,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進完善;經濟上,政策的調整,生產工具的改進,對內外交通的發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文化上,輝煌燦爛,領先世界,兼收并蓄。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考點掃描一、政治:完善中央集權制度1.政局:
,
;后期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2.政治制度:隋、唐推行
,分工明確,互相制約,三分相權,強化皇權,該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3.外交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4.選官制度:
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三省六部制科舉制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疆域遼闊,國力強盛;②三省六部制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對后世影響重大;③科舉制進一步完善了選官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政治特征:1、(2015·廣東高考)針對皇帝頻頻越過中書省直接向六部官員下達詔令的現象,有朝臣說:“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庇纱丝芍?,該朝臣()A.反對中央集權 B.主張建立內閣C.主張加強相權 D.反對三省六部制?真題對點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可知該朝臣反對皇帝越過中書省直接向六部官員下達詔令,希望利用中書省來牽制皇帝,從側面強調了中書省的地位和相權的作用,因此C項正確。A、B、D三項在材料中均未體現,排除。答案C2.(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員王鍔通過賄賂企圖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鍔的請求,并下詔“鍔可兼宰相”。時任給事中的李藩行使職權,駁回詔書。由此推斷,給事中隸屬于()A.唐朝的門下省 B.宋朝的樞密院C.明朝的內閣 D.清朝的軍機處解析解讀材料可知皇帝下詔讓王鍔兼任宰相,被給事中李藩駁回。可見,給事中具有諫議和反駁皇帝詔令的權力,聯系三省六部制的相關知識,門下省不僅有權對宰相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以對皇帝的詔令進行反駁,故選A項。答案A1.農業:推行
與,江東地區出現(步犁成熟);灌溉工具
,安史之亂后
開始南移;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業:制瓷業已形成
(越窯)(邢窯)制瓷系統,成為獨立生產部門,陶瓷出現“
”
;絲織業有很大發展,出現
技藝;私營手工業發展,官營手工業出現
制。二、經濟均田制
租庸調制曲轅犁筒車經濟重心南青北白唐三彩緙絲雇募①水陸商運活躍;
開通,②城市中
、
分開,
直接管理市場交易。③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長安出現柜坊和飛錢。④草市逐漸成為地方商業中心;⑤至遲從唐代起,瓷器開始大量出口。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興盛。3.商業: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大運河坊市官府①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面繁榮;②均田制推行;犁耕技術完善,水利事業發展;③出現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城市;
④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相對平衡的勢態;◆經濟特征?真題對點3、(2015·課標全國Ⅱ,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審題定位唐宋時期的農耕經濟——經濟重心南移解題關鍵從東漢末年開始,受中原地區戰亂等因素的影響,中原人民開始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南宋時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南方,因此農業技術的進步是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C項符合題意;A、D兩項是商業發展的表現和影響,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劇是土地私有制發展的結果,與經濟重心的南移關聯不大,故排除B項。答案
C三、思想文化:1、宗教:三教合一,佛、道盛行,儒學復興2、文藝:①詩歌創作繁榮,著名作家(詩仙——
、詩圣——
。)②城市文化繁榮,唐傳奇出現。③繪畫:初唐閻立本《步輦圖》,盛唐畫圣
,代表作
。繪畫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④書法:楷書大家--
、
、,草書大家---
、
等。3、科技:僧一行實測
,
印刷術發明,
被發明并用于軍事。李白杜甫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歐陽詢柳公權張旭懷素子午線雕版火藥顏真卿◆思想特征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全面輝煌,兼容并蓄,領先世界,影響深遠。雕版印刷術、火藥發明;楷書、草書流行;唐詩更是流芳百世。4、(2014·課標全國Ⅰ,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真題對點審題定位唐代——“三教合一”潮流解題關鍵緊扣題干材料,可知唐代統治者經歷了由尊道到崇佛,再到滅佛的做法,說明統治者對佛道思想的態度的變化,反映出道教佛教地位變化較大,只有儒學地位沒有重大變化,可知C項正確。答案
C四、民族關系:
①政府執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②民族和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五、對外關系:①對外交通發達,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②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廣泛吸納。政治: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實行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各民族聯系加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顯現繁榮景象;對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全面輝煌,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中華文化圈。
階段特征:中華文明鼎盛--------封建社會的繁榮:▲核心知識:1、三省六部制:職權: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執行政令特點:相權三分;職權分明;節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之不足)。作用:①三分相權,加強了皇權;②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③集體決策,減少政策失誤。(4)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趨于成熟的標志,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完善的表現。2、科舉制:①概念: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選官制度②背景:士族門閥衰落和庶族地主興起;九品中正制的不適應社會和政治的需要。③目的:擴大統治基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⑤歷程:隋煬帝設進士科,唐朝完善;宋發展;明清八股⑥作用:積極作用:A、科舉制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素質。B、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利于文化教育的發展。D、考試體現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極作用:忽視了實用性的學問,阻礙社會進步?!罢昂箢櫼弧⑷胬斫庵袊饨ㄖ贫鹊慕ㄔO與創新(1)古代政治制度的兩大發展趨勢:
不斷加強,
不斷削弱;
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權力不斷削弱。(2)
制度:秦朝——御史大夫;西漢——刺史;北宋——通判;元朝——御史臺。明朝——監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3)
: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君權相權中央地方監察分權(4)加強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解除大將兵權,編制禁軍,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元朝——中書省、御史臺、樞密院、宣政院。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5)加強
對地方的控制:秦朝——郡縣制;西漢——郡國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唐朝——道;北宋——路、解除地方節度使兵權,設知州、通判、轉運使;元朝——行省制度。(6)
制度:秦朝——軍功爵制度;中央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西漢——察舉制,舉孝廉;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隋唐宋元——科舉制,注重才學。君權中央選官二、古代商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1)從西周至唐商業發展的特征①坊、市分置,商業活動受
和
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的交易。②城市的職能主要是
、
商業貿易和市的規模不大。③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出現。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地域時間(2)宋元時期商業發展的特征①
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間限制,商業市鎮興起和發展,農村“草市”發展。②宋元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
功能大大增強。商業活動不再受
的直接監控。(3)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①影響著人口遷移的流向。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②伴隨經濟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漸由北方內陸向東南沿海、沿江一帶發展。③影響著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坊市經濟官府三、古代絲綢之路
(一)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②意義: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B.開創中西交通新紀元。C.加強西域與內地聯系,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2、海上絲綢之路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②意義: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2、海路方面:廣州出發,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取代陸上絲綢之路而成為中外貿易的主通道,其原因有:(1)北方長期戰亂,陸上絲綢之路受阻。(2)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3)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4)宋朝商業科技高度發展,指南針的發明、航海技術的提高、航海知識的積累。(5)阿拉伯世界熱衷于海洋貿易。(三)明朝鄭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③為宮廷購回奢侈品,即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3、特點:①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②不是發展海外貿易,進行的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封建貢賜貿易活動。4、歷史意義①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②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③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鴻M向比較中國三省六部制與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釣魚的啟示》讀后感15篇
- 藍蓮花設計工作室創業計劃
- 新疆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月考歷史含解析
- 重慶市黔江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政治題 含解析
-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體育政策與法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開展2025年《安全生產月》活動方案 (3份)
- 遼寧理工職業大學《環境科學實驗Ⅳ(環境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領域論文寫作指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第二醫學院《高級人工智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軟件學院《模擬系統集成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網絡安全協議合同
- 混凝土考試試題及答案
- 初中歷史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 廣東2025年廣東省生物制品與藥物研究所招聘1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北京西城區五年級(下)期末英語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發展對象題庫(含答案)
- (高清版)JTGT 3650-01-2022 公路橋梁施工監控技術規程
- 中國歷史地理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北京大學
- MOOC 跨文化交際通識通論-揚州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防溺水大家訪記錄表
- 人教版八年級下英語單詞默寫表格(整理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