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殯葬文化_第1頁
第七講-殯葬文化_第2頁
第七講-殯葬文化_第3頁
第七講-殯葬文化_第4頁
第七講-殯葬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講殯葬文化——人類肉體的歸宿2/6/20231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一)殯葬之由來1、殯葬的詞源學解釋與文獻記載“葬”的會意解釋“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周易·系辭傳》“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納蛄嘬之。”——《孟子·滕文公上》‘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祟(高)四尺。”——《禮記·檀弓上》2/6/20232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2、靈魂觀念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靈魂定義靈魂是不可捉摸的虛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質來說虛無得像蒸汽、薄霧或陰影;它是那賦予個體以生氣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獨立地支配著肉體所有者過去和現在的個人意識和意志;它能夠離開肉體并從一個地方迅速地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它大部分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它同樣也顯示物質力量,尤其看起來好象醒著的或睡著的人,一個離開肉體但跟肉體相似的幽靈;它繼續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體上;它能進入另一個人的肉體中去,能夠進入動物體內甚至物體內,支配它們,影響它們。2/6/20233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人類學家弗雷澤的靈魂解釋正如未開化的人在解釋無生命的自然過程時認為是活人在自然現象之中或背后操作一樣,他們也這樣理解生命現象本身。在他看來,一個動物活著并且行動,也是因為人體里面有一個小人或小動物使得他行動,這個動物體內的小動物,人體內的小人,就是靈魂。2/6/20234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中國人的鬼魂觀念“骨肉復歸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禮記·檀弓下》“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禮記·郊特牲》古人深信:人死后的鬼魂就在自己的周圍游蕩,注視著他們,并參予乃至操縱他們的生活。而人卻看不見鬼魂,這增加了人們對鬼魂的恐懼感。為了祈求鬼魂不要降災,同時為了求得祖先的鬼魂的庇佑,有時是為了驅趕一些有害的鬼魂,人們逐步創立了一整套與鬼神交往的活動形式,諸如祖先祟拜、祭禮、驅鬼等,殯葬也是其中之一(鬼神交往術)。2/6/20235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二)儒家的孝道何謂孝:概括來說,孝是一個人處理與父母關系時的行為準則,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愛。“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2/6/20236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在另外一個人問孝時,孔子提到了殯葬的問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因此,就儒家的觀念來說,殯葬乃是對死者的禮遇,是孝的體現。2/6/20237王云嶺wangyl@一、孝道與慎終追遠(續)(三)慎終追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古人對慎終追遠的理解南懷瑾先生的解釋2/6/20238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對文化的理解: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定義:“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論,是個復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其它能力及習慣。”《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社會學卷:“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2/6/20239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對殯葬文化的理解:殯葬文化指人類在處理死亡事件的殯葬活動中所產生的觀念、實物和操作活動的總和。在殯葬活動中產生的觀念包括人們對待死者的態度(事死如事生、孝道)、對喪葬禮儀的看法、對靈魂的觀點等。實物包括殯葬活動中所用的各種器具、墳墓等。操作是指殯葬活動如何進行。其中,觀念居于核心地位。2/6/202310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一)我國古代殯葬文化1、事死如事生。儒家以孝治天下:“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我國古代的殯葬文化,幾乎無不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特征2/6/202311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2、遠鬼神而重喪祭。《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2/6/202312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3、隆喪厚葬關于古代殯葬文化“簡喪薄葬”與“隆喪厚葬”的不同觀點高海生主編的《殯葬文化與殯葬改革》的觀點王計生等主編的《事死如生——殯葬倫理與中國文化》的觀點王夫子的《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的觀點2/6/202313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二)我國當代的殯葬文化1、厚養薄葬歷史上厚葬的文化淵源: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淮南子·汜論訓》2/6/202314王云嶺wangyl@厚養薄葬的現代含義一、要對父母盡贍養之責生,事之以禮二、要對父母盡關心之情三、對父母要盡敬重之心孔子更注重孝的內涵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2/6/202315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2、喪事從簡“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2/6/202316王云嶺wangyl@二、殯葬文化(續)3、努力發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葬式傳統土葬浪費土地資源2000年時,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51畝,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5%,還不到一半。到2004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減少到1.41畝。傳統土葬不衛生,容易傳播疾病2/6/202317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一)土葬“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于上為昭明。”——《周禮》“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禮運》農業社會也造就“入土為安”的文化觀念2/6/202318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二)火葬有關火葬的歷史記載“羌人死,焚而揚其灰。”——《莊子·逸篇》“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柴積而焚之.熏則煙上,謂之登遐(飛升成仙)。然后成為孝子。”——《列子》“羌人死皆焚其尸”——《后漢書》火葬在漢文化中深受打擊“凡人有喪,以火焚之”是“實滅人倫,有乖喪禮。”(《馬可·波羅游記》“火葬起于西域,慘毒不仁。昔人比于炮烙之刑,施之仆隸,然且不可,況于親乎?……豈有燎灼其親之尸,而仁人孝子乃能安之于心乎?”——唐龍江《夢馀錄》2/6/202319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三)水葬“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yi)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南史·扶南國傳》水葬一般流行于藏族、門巴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為一種卑賤的葬儀。2/6/202320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四)天葬流行地區:主要流行于我國藏族地區,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畬族等也有天葬習俗,不過與藏族的天葬有所差異尸體運到天葬場后,要舉行葬尸儀式,其程序是:先將尸體置放在尸臺上,然后在附近燒起松柏香堆。香堆上撤上三葷(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糌粑.以引“神鷹”到來。而后天葬師就將尸體割碎喂鷲鷹,以食凈為吉祥。2/6/202321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五)樹葬樹葬其實是天葬的一種,又叫“風葬”、“掛葬”、“空葬”、“懸空葬”。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其中以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最為盛行。2/6/202322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六)崖葬崖葬又叫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居住于南方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2/6/202323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七)腹葬據說在國外,有的原始部落人死后,親人要舉行“人體圣餐禮”。他們認為吃了親人的尸肉,就能得到死者的佑護。據說在國外,有的原始部落人死后,親人要舉行“人體圣餐禮”。他們認為吃了親人的尸肉,就能得到死者的佑護。以現代社會的觀點來看,腹葬既不人道,也不衛生。2/6/202324王云嶺wangyl@三、葬法葬式(續)(八)其他葬式野葬、塔葬、衣冠葬、甕棺葬等。2/6/202325王云嶺wangyl@四、殯葬改革(一)殯葬改革步履艱難的文化原因1、“入土為安”——迷戀土葬的文化農業社會的性質,土地對農業的重要性使中國人養成了“安土重遷”和“葉落歸根”的對土地的依賴情結。“死無葬身之地”是一個人的最為悲慘的結局。2/6/202326王云嶺wangyl@四、殯葬改革(續)2、“祖德祖蔭”——鋪張的造墳文化:(孔子)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祟(高)四尺。”——《禮記·檀弓上》墳墓的意義:第一,墳墓給了人們一種歸宿感;第二,滿足了人們對永恒的需求;第三,可以維系代際聯系和教化人心;第四,可以顯示社會等級和炫耀社會地位。造墳攀比:其一,講究棺材和骨灰盒的用料和質地。棺材俗稱“壽器”或“千年屋”。其二,對墓穴選擇十分考究。其三,大修墳墓。2/6/202327王云嶺wangyl@四、殯葬改革(續)3、“結陰親”——怪異的冥婚文化何謂冥婚?江浙吳語區將冥婚俗稱為“鬼配親”、“攀陰親”,是為生前未婚配,或已離異而孤喪的亡靈,擇另一相似遭遇的異性亡靈相婚配,再進行一次合葬的習俗儀式。2/6/202328王云嶺wangyl@冥婚之俗的歷史記載《周禮·地官》有嫁殤之禁,注謂生時非夫婦,死而葬相從者。“曹操幼子蒼舒卒,楊邴原有女早亡,操欲求與蒼舒合葬,邴原辭曰:‘嫁殤非禮也。,然終聘甄氏亡女合葬。魏明帝幼女淑卒,取甄后從孫黃與之合葬,追封黃為列候,為之置后襲爵……”《北史·穆祟傳》:“崇元孫平城早卒。孝文時,始平公主薨于宮,追贈平城駙馬都尉,與公主冥婚。”《舊唐書‘懿德太子重潤傳》:“中宗為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合葬。及韋氏敗,至忠發墓持其女樞歸。”《元史》:“郭三從軍死,其妻楊氏守節,舅念其子,不忍使鰥居地下,欲聘鄰家亡女合葬之,楊氏遂自縊死。”則元時猶有冥婚之俗。楊用修《丹鉛錄》亦云:“今民間猶有行焉,而無禁也。”然則前朝尚有之矣。2/6/202329王云嶺wangyl@和死人結婚是冥婚的變式。這照片里的人是余杭鄉村的!

那個女人叫葉子梅

,17歲

,家里很有錢,是當時的地主,和

那個小伙子

——19歲的王海德訂婚了,后來還沒過門,女方得了熱病死了。他們已經訂婚1年了。

1922年,后來小伙子不想按當地風俗和死人結婚,就逃跑去當兵,后來被女方家人捉了回來。這照片是下午傍晚拍的,女人已經死了6天,背后是用木架支撐起來的,她的腳沒有著地!

你們看他們背后的兩邊的字

一橫是上凸的,那是專用給死人寫的字!后來男人去了上海,開了小茶館,死在1988年,后來和一個上海本地女人結了婚,生有1女1子。2/6/202330王云嶺wangyl@四、殯葬改革(續)只為與死人結陰親13歲女孩被拐賣殺害——/yszx/2005-01/28/content_183798.htm在山西省的大多農村中,都有這樣一種陋俗,那就是給死去的人找個配偶,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結個骨頭親,又稱“陰親”。在農村中就有這種“活人好找,死親難結”的說法,“陰親”講究年齡在12歲以上的,生前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