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_第1頁
發展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_第2頁
發展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_第3頁
發展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_第4頁
發展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東向發展戰略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聯出處:中國大學生在線中部崛起網(編輯:唐蘇峰)日期:2005-05-1801:41:51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區域戰略體系,充分體現了區域協調的科學發展觀。中部的崛起,意味著中國龍的'脊梁”的挺起,不僅僅是對中部,更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安徽作為中部省份,是中國龍的“脊梁”的前沿,中部崛起會給我省帶來諸多新的機遇。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已積蓄了相當的崛起能量,當前已處于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工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不僅越來越強勁,而且大面積地向縣域深進;農業的基礎性作用逐漸增強,基礎設施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都有顯著改善,正在實施的“861”行動計劃已初見成效,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將會給安徽經濟發展最有力的推動;另一方面,基于中部地區在農業、能源、原材料工業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以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因素,國家對中部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的支持力度將會不斷加大,從政策層面到市場層面,安徽奮力崛起的因素將會增多、增大,奮力崛起的條件也越來越充分,從而會給全省經濟發展帶來多方面的新機遇。我省應搶抓這些機遇,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在中部崛起中乘勢而上,加快全省經濟的持續協調健康發展。中部崛起戰略是中部地區各省加快發展的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是融入“長三角”的戰略。由于安徽的區位、資源、產業和人文等方面的諸多因素,在開放的區域發展格局下,安徽只有東向融入“長三角”,才可能更有效地實現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戰略意圖。中部崛起戰略在安徽的空間實現,應該是加速融入“長三角”的東向發展戰略。首先,從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宏觀格局看,安徽經濟發展的空間走向應該是東向,在中部崛起中應東向融入“長三角”。改革開放初期實現的東部大開放戰略,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是讓東部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后再帶動中西部地區的共同發展。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這個戰略意圖已經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已形成了沿海帶動型的空間發展格局。其中,與安徽緊鄰的“長三角”地區,以占全國1%的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GDP,是沿海地區經濟最發達、開放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成為拉動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對安徽經濟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安徽推行東向發展戰略,加速融入“長三角”,正是適應了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格局新變化的規律,在中部崛起中發揮區位優勢的必然選擇。其次,從區域類型的經濟發展關系看,安徽必須東向發展,在中部崛起中加速融入‘長三角”。區域有三種類型,即行政區、經濟區、規劃區,其中,規劃區介之于行政區與經濟區之間,是政府為了實現某種戰略意圖而劃定的一種區域類型,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規劃區的最終走向是經濟區。中部地區是規范區,不是經濟區,中部六省作為行政區也分別屬于不同的經濟區。從規劃區意義上講,安徽屬于中部地區,但從經濟區意義上講,安徽又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范圍。經濟發展的這種區域指出是歷史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早在計劃經濟時期,安徽省際之間的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長三角”及江浙地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的調節作用更為增強,安徽與“長三角”之間的經濟聯系已更為密切。因此,安徽推行東向戰略,加速融入“長三角”,正是適應按經濟區規律優化資源配置與生產力布局的客觀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選準自己空間定位的科學決策。第三,從區域分工體系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看,安徽加速融入“長三角”可以更好地發揮兩地的不同優勢,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充分體現安徽的區域功能。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推動下,我國產業結構將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產業發展的區域分工體系將會發生新的變化。作為經濟發展最活躍的'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同樣最為活躍,一些產業會提升、擴展,另一些產業、特別是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將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相比,資源相對豐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安徽與中西部地區的其他省區相比,區位、交通、市場又具有相對優勢,這樣,安徽便成為長三角”等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特別是加工制造業轉移的最為有利的承接區之一。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積極東向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對安徽有利,對‘長三角”也有利,雙方因互利而互動,前途非常廣闊。這樣,安徽在全國區域分工體系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將能更好地發揮區域功能作用,從而會加快奮力崛起的進程。第四,從區域間人文聯系的歷史淵源和現狀看,安徽積極東向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也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基礎。安徽號稱“吳頭楚尾,,,連江淮之間的語言也屬于中國地方的“吳語”體系;330多年前,安徽與江蘇同屬江南省,明清時期皖南地區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動于江浙一帶,蘇南的洞庭商幫和浙江的寧波商幫、龍游商幫,都與徽商有密切的聯系,有的還傳承著徽商亦儒亦賈的風尚,“長三角,”地區一些城市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經營。進入現代、特別是當代,兩地之間的文化聯系和人際交往就更為密切。可以說,安徽與“長三角,”不僅地相連、水相通,更是人相親、習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積極東向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也順應歷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近年來,我省的一些市、縣已注重東向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現在,應從全省戰略的高度自覺認識和主動把握,從局部的東向發展上升為全面的東向發展。全面推進東向發展,首先應該是全省范圍的東向發展,而不僅僅是局部地區的東向發展。我省與浙江、江蘇、山東三個東部沿海省份接壤線長達2000多公里,公、鐵、水、空等交通網絡縱橫交錯,與上海的交通聯系也十分便捷,各市、縣都有東向發展的可能。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地區與沿海地區不僅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而且通江達海,與“長三角”地區一水相連,應該加速融入“長三角,,,率先東向發展,率先在中部崛起,帶動和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的區域特色明顯,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聯系也比較密切,應努力培育和發揮相對比較優勢,開拓具有區域特色的東向發展道路;皖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應積極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的“后花園”,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全面推進東向發展,應該是積極呼應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廣泛參與區域分工體系的東向發展,而不是個別產業門類、少數產品市場的東向發展。東部地區正處于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期,我省應樹立大開放的意識,充分發揮相對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積極主動地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的轉移,特別是加工制造業出口產品的轉移,既為東部經濟發展由“速度優先”向“效益優先”的轉變提供重要支持,又為調整和提升我省的產業結構尋找機遇。同時,要瞄準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形成的巨大市場需求,積極培育我省的強勢企業和產品開拓東部市場的能力,通過融入東部市場進而走向國際市場,有效拉動我省相關產業的發展。這樣,從產業在區域間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兩個方面,廣泛發展與東部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的生產聯系、技術聯系、資本聯系、市場聯系和服務聯系,全方位、多層次地融入“長三角”,加快我省奮力崛起。全面推進東向發展,應該是科學運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充分發揮企業和政府兩個方面作用。東向發展戰略雖然是政府提出的戰略,但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功能,注重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積極主動地探索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的市場途徑,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努力把企業做強,把產業做優。政府雖然不可替代企業,但政府應通過制定戰略和長期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等,為企業東向發展創造條件,特別要注重培育企業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的機制、能力,組織和幫助企業招商引資、開拓市場。同時,各級政府為適應東向發展的需要,更要認識東部、學習東部,特別是要認真學習東部地區政府發展經濟的經驗,深化改革,更新觀念,開拓思路,轉變職能,提高效率,全方位地為企業服務。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作者:梁玉紅/藍光喜出處:日期:2007-10-0514:13:19【原文出處】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原刊地名】太原【原刊期號】20065【原刊頁號】37?40【分類號】F107【分類名】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復印期號】200704【英文標題】UrbanizationMakesGreatContributionsUrbanizationtoEconomicDevelopmentintheCentralRegion【作者】梁玉紅/藍光喜【作者簡介】梁玉紅,藍光喜,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南昌330003梁玉紅(1969—),女,江西瑞金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藍光喜(1949—),男,畬族,江西信豐人,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策科學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求實》、《江西行政學院學報》副主編。【內容提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種雙向的相互促進關系。中部地區的城市化發展對于區域經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欲使中部地區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應當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使國民能在城市化進程中得到更多的實惠。【摘要題】中部崛起【英文摘要】Economicdevelopmentandurbanizationcontributetoeachother.Urbanizationinthecentralregiongreatlypromotestheregionaleconomy,butitalsoproducessomenegativeinfluence.Weshoulddevelopmiddle-sizedandsmallcitiesinarationalway,furtheradjustindustrialstructureand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areassothaturbanizationandeconomyintheregionmaydevelopcoordinatedly,andcitizensandpeasantsmaybenefitfromurbanization.【關鍵詞】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經濟績效centralregion/thelevelofurbanization/economicachievements【責任編輯】馮耀明【參考文獻】[1]袁曉勐,王寶平.城市化對區域發展的經濟績效研究[」.人文地理,2006,(2).[2]高強,董啟錦.巴西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特點和經驗及其啟示J].世界農業,2006,(4).[3]馮耀明.山西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4).[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203(2006)05—0037—04一、中部地區經濟及城市化發展現狀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相互毗鄰,土地面積102.7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0.7%;總人口為3.6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8.1%;2005年,中部六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71萬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3%。中部六省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在全國板塊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中部地區經濟與城市化發展情況略見表1所示。ft1中的地區G口產埔長施、服鈾北京情祝ioni摒年和舊赤2處床3nM年北區用K中爐j城加化*,C*)41時*懵,城南化率㈣GAP率鵬而化率雨cnr端杞*陽城Fb牝審倒CDP通悅用(削林而化率網唯國H.337.7也】1in-1(5.5|札14LA4M打的罰ins,11.2乂巾心a悔了安就省K.A4w。前12II*降fIU叫省S3■MP-R1083U13.338.8H.1那冷\2,S的J西麻有RIMW■>5”出曲0支tk?20H.1班7覆北行3.140N41.7心kl.543.7tl.443.2掰南行gW.K932fl.fi33.S1235_Sll.?3T擁代尊仁裸打更11I1皆144虎從經濟發展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部地區GDP增長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到2005年底,河南省GDP增長率達到14.1%,超過全國平均GDP增長率4.2個百分點。江西、山西兩省的GDP增長率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總體狀況良好。雖然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還較大,但中部地區GDP與全國GDP的相關系數正逐漸增大,這說明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會逐漸縮小。從城市化進程看,近年來,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在“十五”期間,中部地區城市化率以2%?3%的速度逐年增長,其中湖北省城市化率超過40%,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中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領頭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無疑帶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化發展的推動力日益走向多元化,伴隨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問題也不斷出現。通過對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表明城市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利有弊,存在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即適合經濟發展的城市化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不當的城市化則會抑制區域經濟的發展。二、城市化對中部地區經濟績效的實證分析(一)城市規模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的城市化率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只有湖北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這種城市化水平只是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的,數據比較單一。城市化應該是一個綜合概念,應該考慮多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素,這樣才能比較合理和準確地衡量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在此筆者選用了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建成區面積、道路面積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四個指標,采用中部地區各省會城市“十五”期間的數據,分析不同城市化因素對中部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而后比較科學地提出各城市發展規模的選擇。.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利用城市與區域規劃模型系統(UMS)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多元回歸模型構造為:其中共裊示人均國內生產范值;如出示北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水建成區闕積;也衣示迫路面積:拈及示闔定椅產投賢飛成前i公式中照0,1,2.3)為回歸系數.反映某一自受蛾在其他自費控制情況下講,因變情的影喻程度《表示啡以用非農A口古思人11比旗、建成區曲根、道蜀面積.固運資產投賢完成醐來解樣的部分.中部地區城市化績效相關系數分析。按上述方法計算與分析的結果見表2、表3所示。*2中部地區城市化觴效相關超敷分析靖果城舊工解IL大洋D27439-6^.73吐髀1,肥0.132901,82-16.7g「Si南昌-2.03mi7.r一濃.工2-I.M-IT22鄭州T9-19,26X7$78.3忒漢-0J4-07375.24屈門HX喂沙-0圖4545ft17r187■工71表3不同域市化因素對中部地區控濟發廉的相關性時析初生性正相關負相英非農業人IA:廊用肥仙乩鄭州一出沙一,武漢-越城僅面粗(即武批女陰.合肥.南八.期升LK沙太捌用肥岫身、鄭州一員沙.武漢因定極產投賈完成施 太鼠吝肥霖此申科.長沙(1)非農人口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六個省會城市的回歸分析結果,其中5個省會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的人均GDP與非農人口比重呈正相關。從表2可知,長沙的正相關系數最大,達到45450.17,但與位于全國正相關之首的蘭州(相關系數為326757.7)相比,顯然只是弱的正相關。合肥的正相關系數最小,達到2901.82,居全國弱正相關之尾。合肥與長沙的相關系數相比,相差甚遠。在中部地區只有一個省會城市(武漢)的人均GDP與非農人口比重呈負相關,達到負97375.2,與位于全國負相關之首的廈門(相關系數為負246722)相差非常大,屬于弱負相關,但明顯高于位于全國負相關之尾的上海(相關系數為負1596.47)。由此可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不僅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而且給區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2)建成區面積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一般來說,城市面積擴大可以使城市的發展不受舊城區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城市競爭力和發揮城市集聚效益。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六個省會城市的分析結果,其中5個省會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的人均GDP與建成區面積呈負相關。南昌的負相關系數最大,達到負266.2,但與位于全國負相關之首的海口(相關系數為負3582.28)相比,顯然只是弱的負相關。合肥的負相關系數最小達到負16.78,與位于全國負相關之尾的呼和浩特(相關系數為負3.22)相差不大。在中部地區只有一個省會城市(武漢)的人均GDP與建成區面積呈正相關,達到274.58,與位于全國正相關之首的廈門(相關系數為3980.27)相差較大,屬于弱正相關。也就是說,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等城市隨著建成區面積的不斷擴大,沒有促進其經濟的不斷增長,造成城市面積超前擴大的不經濟性。但從武漢的情況來看,其建成區面積與區域經濟發展呈正相關性,說明武漢市在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展與城市用地結構的變化方面,發揮了城市競爭力和城市集聚效益,使得建成區面積在擴大的同時,GDP也隨之增長。(3)道路面積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的所有省會城市的道路面積與其區域經濟發展呈正相關性。由表2可知,南昌的正相關系數最大,達到24.49,但與位于全國正相關之首的貴陽(相關系數為67.26)有部分差距。道路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交通體系的完善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要想富先修路,良好的基礎設施能為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和集聚優勢。(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大部分城市(太原、鄭州、合肥、武漢)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與其區域經濟發展呈正相關性。只有南昌、長沙兩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與其區域經濟發展呈負相關性。其原因是南昌、長沙兩城市的大部分固定資產投資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具有先瞻性,功效不能立即顯現出來,但可產生較好的“滯后效應”。而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地區的投資大部分用于生產性投資,投資周期比較短,能立即對區域經濟起到推動作用。通過對中部地區6個省會城市數據的多元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城市化因素對區域城市化績效有著明顯的差異。筆者認為由于不同城市化因素對區域城市化績效的差異,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發展應有各自的側重點。武漢市作為一個特大城市,應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增長,防止因城市人口規模膨脹而致使“大城市病”進一步惡化。對于其他5個城市,應在現有城市規模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城市用地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挖掘現有土地資源的潛力,努力發展經濟,力爭在短期內使城市總的經濟水平得到質的飛躍。(二)非農產業集中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城市化的實質是非農產業的集中。從產業結構看,其表現為該城市的第一產業逐步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斷增加;從人□就業結構看,其表現為農民從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其工作也從務農轉化為從事非農產業的工作,并從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逐漸融入城市。1、產業結構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黑4中耀堆區及多國GBP三次產蛆結物比情況的風怦刖垠2001+生IN(M:50c3J5.413晟陽;乳1Id.白梨皿2中帛地以?崢照ri酒用脩住u氏&%」2K7T用百涓V?后堀鋁贏端安撒有拒制破現$〃出可岫M2陽用加葡島10%和.由葡Tfc5L6;3S.8H.時6.&X.T神由十:,34.N5.3Q次小鼻T心沏/2fl-.9:475:31.3口氏50.4:設IS.T:5I_3:3OJ時id.SiW.ftasjH.2:49.2:36.6118:47.8:1742ILLS由3軋1上p池卻叫1注如Ift疝4ftA|虹|:期6422二Q&KK密期四宜快宜除:庭鰭曲口川甘優計兼筆)祁呷從表4可知,中部地區的第一產業正在逐步減小,其比例由1999年的21.6%降到2004年的17.8%,但仍高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農業GDP占三次產業的20%左右,農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大大低于第二、第三產業,也就是說中部地區的農業比重較大而增加值較低。只有山西省農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連續5年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第二產業小幅度增加,由1999年的44.4%增加到2004年的47.7%,但低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工業GDP占三次產業的比重平均在40%以上。從工業的貢獻率來看,中部地區絕大部分的貢獻是由工業產生的;第三產業逐年增加,由1999年的34.0%增加到2003年36.4%,普遍略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服務業GDP占三次產業的比重在30%以上。從貢獻率來看,服務業占到30%,貢獻較大。2、人口就業結構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績效分析?5中部地過境空國三次產fl!的再前約就蛆結的比情二兄龍區1側東2mo年J'MH:1200!^;0n再至輔■iiui純正上2上觸企21.勘烈仃5赧I和麻矽d煙,1曲53*^7:16^2457.3;L7J;25.6配上17后MF54苫;1器比2伍9息為附工器江再物判斬的33431第幻都,口1;仃川猛1的Mfli3JLK安?宏39&15.8:244能同6.?l25-57_1:17,2:25.634%l9J0t2fi2533:20,2:2T5|咽宙4ft25.J:2K746.7=21.^28.446.9:2^.5:20點3:2顯,二甥172箝局咨TW河闌指?心口土風中64必理用后阻注19。即.wm上20.2泳用,口1工飛比38.1:31547.1l8.l:34A44.0:10537.1班息】5上:打叫57.4:I5,5:2TJ5S,2:E5?9JS.S究期未如財抗引美年務葡苑計甲鑒3整理從表5可知,中部地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口正在逐步減少,從1999年的58%降為2004年的52.3%,特別是山西省至2004年已降為43.8%。但中部地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口比重仍然非常大,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結合表4,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5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但是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20%左右,貢獻率更低(10%以下),勞動力效率或效益都極其低下。中部地區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人口略有增加,從1999年的17.1%增加到2004年的19.7%,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結合表4,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17.8%的人口從事工業,但是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達到45%,貢獻率高達60%,工業勞動力效率或效益均很高。中部地區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人口逐年增加,從1999年的24.9%增加到2004年的28%,但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江西省、山西省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30%以上。結合表4,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25%以上的人口從事服務業,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達到35%,貢獻率為30%,勞動力效率或效益較高。由于服務業投入少,且直接關系到國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力很大。收官申都地區及至國城、田就世黯札|比情況的回1099小2000年同2002年出田工年20M年料MM.11:67,114壯處相標蓊網弊4454.^:65.54中都地K江熱;怵內1通5融,出1機噴電口肅19.匐:昶.前而39和陰R國器師除判加,婚色版4.贏面國03|;時扁19,他8&副2l,2^78L7l定曲宛17.75;8i,25二砧艙T1&瞪瞄24LiU?;骷陰16潴赧強^,■flkW.5031J7:而t.2330,33:69.67加仆3:曲竹琢43疝曲3[.07:6B.W3O.J3i69.28河閽肝I7.n;ai.s31542;M.581W:M.WL工。蟲“95151獨飄盟朝遁有明」型盤肌2735:72.fi52m7工嚼27,77:12,2327Afl:72.S3訕古[]於通期16.3睛1面KAS輸517JOS5.WHOO喟工00鳧?家雙燃出文與揚小卜陽赫id%金%你我從表6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在城鎮從業的人口自2000年開始持續上升,由2000年的18.75%升至2004年的19.52%,但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以上)。只有山西省、湖北省超過了25%。這說明中部地區絕大部分從業人員主要聚集在鄉村工作,非農產業的集中度極低,這對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極為不利的。三、中部地區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考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證。反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帶動經濟的高速增長。中部地區以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長,為城市化提供了保證。但從上述分析來看,中部地區非農人口的比重還不到其總人口的40%,農業占主導地位,大量的人口集中在農村,生產出的產品貢獻率極低。如何使城市化水平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呢?作者認為中部地區的城市化規模和速度,應該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從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漸演化。(一)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盡量減少人口過于集中的大城市。城市的規模大小直接影響到當地經濟的發展。發展大城市可以集中一定的資金用于建設和發展,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帶,以此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小城鎮可以轉移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而且可以完善城鄉經濟體系,改善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中等城市既可減輕“大城市病”的危害,又可解決小城鎮過于分散的問題,提高空間集聚效益。大中小城市各有所長。但從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貧富不均、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的情況來看,由于中部地區農村人口眾多,如果都急于轉移到大城市去,后果可能很嚴重,所以目前應該走“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這樣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二)產業結構調整是中部地區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較佳選擇。中部地區是農業主導地區,雖然符合城市化過程中第一產業產值逐步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不斷增加、大量農民從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等城市化特征,但這種城市化水平很低。所以中部地區應該盡早地改變產業結構,以工業化為可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在城市建設起步階段,優先選擇投資少、見效快、具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看好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為城市發展積累資金。一是依托資源優勢,發揮產業優勢,實行外向型的產業發展戰略,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產業基礎。中部地區是一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其中有一些資源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如江西的銅、稀土,山西的煤等儲量在全球范圍內都位居前列。湖北省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等優勢產業。江西、安徽兩省可以通過廬山、井岡山、滕王閣、黃山、九華山等名勝古跡來吸引游人,大力發展旅游業。依靠這些優勢產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