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民權化(陳曉楓)_第1頁
人權民權化(陳曉楓)_第2頁
人權民權化(陳曉楓)_第3頁
人權民權化(陳曉楓)_第4頁
人權民權化(陳曉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權理論傳入中國后的民權化變異

主講人:陳曉楓武漢大學法學院

引言人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關于人權的屬性,中外學界有資格說、自由說、主張說、法力說等十余種理論主張,但是缺乏重要的評說,即人權文化說

文化是指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性的行為規則一、人權理念來源于西方學說1、對人的解釋來自于神。人類社會的各種沖突,在希臘社會中被認為最終應統一于具有普遍意義的法則,這種法則的內涵則是指正義的理念。人類社會依賴的這種統一正義,與神相關的關系是多神崇拜向一神教的演變,而與世俗的聯系是城邦國家在政治上的統一。各邦的習俗和法律被認為是隨意的,約定的和多變的,統一的正義則在這些約定的習俗和法律之中。這種約定與統一的正義之間的關系,被說成是約定法與自然法的原理。2、智者學派認為人的每一種德行都有相應的理性,包括愛、正義、審美等等。它們最終的理性統一于善。由“善”所指導制定的城邦之法,就把人定法和自然法在效力上統一起來,使人定法成為行為準則。3、斯多葛學派強調了理性的道德意義,系統提出了自然法思想,其中包括了普遍的平等和世俗的道德主義觀點,構成了人權理念產生的人文主義基礎。4、宗教法把自然法引向人格化,自然化意義上的人人平等,被確認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此促進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5、由此產生的結構是()平等獨立于社會組織可由()內的主體選擇行使權利;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意義是,在這個括弧中填入了“個人”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概念。6、西方社會因此面臨了一個選擇,社會共同體組成的時候,只有兩個范式,一個是指來自于神意,另一個則是來自于人的約定。他們的基因中沒有“社會組織來源于血緣組織”這個基本理念,因此他們面臨上述選擇的時候,只能選擇社會共同體來自于約定。這就是早期自然法學的學說。7、自然法學派的社會契約說,決定了人是社會政治共同體契約關系中的另一獨立主體,人集合為人民時,獨立于社會和國家。因此國家就變成了須對人民承擔合同義務的主體。人民的意愿和權利讓渡,是國家一切權力的來源。8、人權學說已歷經了四代發展,即自由權、社會權、生存發展權和期待權(環保)。同時,不同民族國家關于人權的法律保障,存在著顯見的民族和國別差異。二、人權理念傳入中國后的內涵重構1、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最重要的勞動組織和血緣組織重合,用血緣基礎擴族為國,個人就淹沒在族和國當中。2、人們所有的權利,是由身份所決定的,而身份是由宗法等級決定的。沒有一般意義的人,只有士、農、工、商。民眾生活在差等有序的秩序之中,不能越過等級獨立地主張權利。3、人權理念傳入中國有兩個關鍵節點其一是1864年丁韙良在《萬國公法》中定義了“權利”這個詞匯;其二是1906年中國文獻中開始出現了“個人”這個詞匯。主要來自于《新青年》雜志對“個人”這個概念的闡發。與此相關聯的“群”、“民”、“眾”都不能確切表達人權的涵義。4、在清末鴉片戰爭特殊的歷史境遇下,中國知識分子在引入“民主權利”這個概念時,使用了日語詞匯“民權”。但是民權的定義是什么,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但日語中的民權與中國人所說的民權,存在有重大區別。日語“民權”的核心詞義,來自于英文liberty;而中國民權的基本含義,是統治者賜予的參與政治的權利。5、由于“權利”這個詞匯,和其主體之間的割裂,權利被認為既可以由人民享有,也可以被國家行使。由此引發的沖突是,學界認為民權與民主分指兩種政治體制:“民權者,其國之君仍世襲其位;民主者,國之君主由民選立,以幾年為期”(梁啟超《愛國論》)。其結果,“民權”這個概念,就離開了權利論域的范疇,變成了一種政治體制的安排。這正好就是中國的國家-人民觀。6、“民權”在演化中,又產生了關于民本的學說。“民本”是儒家學說,其價值主體是君主,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但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內,人民有權利要求基本安寧的生活,這個意義可以說類似于人性尊嚴的主張三、人權與民權:兩種文化的分析1、權源觀的差異人權的產生有古典自然法中的正義含量,其正當性是天賦的,人民通過契約的方式向國家讓渡自然權利,國家是權利保障的義務人;民權是統治大權所分割后賜予的,賜予與收回都是由國家權力決定的,其中的核心節點是解放說2、不一樣的價值取向人權的基本分析是對人性的追問,人性的法則是維護自身的生存和對自身的關懷;民權主要是作為集體或者整體性的概念而存在,是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作為最高價值被凸顯出來,“授民以權”被認為是提高國家實力的重要要素。民權沒有契約化的含量,目的在于使國家發揮最大的功能。3、社會與人群與個人西方文化中的個人,被認為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個人本身即是所有權利享有和行使的選擇主體,因此個人是原子化的;中國古代的人是與天相對應的,天人之間有感應關系,人的存在從荀子開始起,就必須群分,群這個概念,用來表示不同社會集團在等級上的差別。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對群的概念討論非常熱烈。他們主要的學術指向是將人合為群,而為國家效力。(嚴復《法意》;梁啟超《說群》)4、人與利益的聯接或阻隔西方文化中的個人,因立足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因此其逐利也是正當的;中國的利益觀,其利是從屬于義的,而義的本意要歸之于仁,人在義的指導下,必須嚴守自己的等級名分,在禮的框架中才能取得個人的利。其利的核心涵義是義對利益的分配和配置5、民權實踐的制度路徑

孫中山是民權理論的集大成者,依據人性三品說,產生了政黨訓導、培育民權的建國三階段說;孫中山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