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_第1頁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_第2頁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_第3頁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_第4頁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逐題解析)

2023屆廣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逐題解析)

廣州市2023屆第一學期高三調研測試語文

(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生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將考生號對應的信息點涂黑。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國人喜講“中庸之道”,一般人以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標新立異,不驚世駭俗,調和折衷,不走極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義,非正確義,《中庸》上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無論何事都有兩端,此兩端,可以推到極處各成為一極端。在此兩極端間之中間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長之距離。所謂“中”,非折中之謂,乃指此兩極端之全過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極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極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說法。照中國人講,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偽,真偽不能對立。若論美丑,此世界是渾沌中立,既非極美,也非極丑。

中國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義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則善、惡對立不能不辨。但縱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說他已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縱是一大惡人,亦不能說他是百分之百的惡。人只在善、惡兩極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極端,亦不在彼極端。但必指出此兩極端,始能顯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論有根據、行為有目標,故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若非執其兩端,則中道無可見。真實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兩端。此乃中國人所講“中庸之道”之正確意義。

在此等觀念與意識之下,我認為中國文化盡可以借鑒西方文化,使中國文化更充實更光輝。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國固有之舊,即不能吸收西方現代之新。似乎大家總愛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對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對立來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們中國所講“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實該大大地再闡明。這和我們當前所該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實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樣調和融通起來。佛教、回教、耶穌教來到中國,不僅和中國傳統文化無沖突,在此諸大宗教之相互間都能和平共存,沒有大沖突。你看中國社會上,這里一個天主堂,那里一個和尚廟:母親信佛教,兒子信耶穌。這不是信仰不真,卻是受了中國人相傳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響,大家可以說得通,不爭執。

《中庸》上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那隱微處,在別人無可代他用力處,在每一人之獨處,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處。這也是講的圣人難做。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不為,非不能”,此又是說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陽明也說圣人易做。王學講到后來,說到滿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羅近溪,正在講堂講學,正講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進來,聽講人問,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羅說,他早就是圣人。為何呢?那童子的職務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謹慎地端來,沒有潑,沒有翻,端上講臺,目不邪視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盡了他的職。縱使要孔子來端這茶,孔子也這么端,不會比這童子端的更好,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說他已是一圣人。這也是講圣人易做。

只因我們誤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國人講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癢,不黑不白。一人說這對,一人說那對,不要緊,大家都對。這就成了滑頭主義,走上了鄉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講此中道,卻最討厭鄉愿。

(摘編自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

材料二: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斷依賴于人們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過使自己的個體性跨越其邊界與其他人的個體性相重疊的想象力,人們的道德判斷才能成為可能。在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過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秩序。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中庸”加注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關于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謂成秩序,定天下。

無論追名亦或逐利,無非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關于幸福,亞里士多德在論及自由時說幸福在某種情況下是“關于財富的中庸之道”,而財富則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貪婪就會成為財富的奴隸,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無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獲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人將對親人的關愛推及他人,推及萬物,因而需要相應的規范以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為妨礙別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對經濟欲望的限制,才會有幸福,才能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這個意義上,顯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極端追求財富的人,是與幸福背道而馳的。譬如信任危機的出現,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來幸福可言。

(摘編自孔波濤、李慧《探討“中庸之道”下經濟的考察衡量》)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庸之道”認為,事物可以假設有相反的兩極,兩極之間都是“中庸”所說的“中”,這個“中”的距離可以是很長的。

B.佛教、回教、耶穌教傳到中國,諸大宗教間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沒有大沖突,是因為受了我國“中庸之道”的影響。

C.同情是指要有惻隱之心,這是道德生活的基礎,由此形成社會秩序。因此,中外關于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說是秩序。

D.“中庸之道”認為要對經濟欲望加以限制,這樣才能幸福,這里所說的限制就是我們的欲望必須滿足秩序與道德要求。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強調概念認知,后者強調社會行為。

B.孟子和王陽明都說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反而顯得更容易。

C.我們在生活中一團和氣,很少苛責,不強調是非曲直,這其實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斷能力高的人更易踐行“中庸之道”,因為他們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B.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C.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D.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4.“損人利己”這一行為為人所不齒,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5.現代人該如何踐行“中庸之道”?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C2.B3.A

4.①有“己”就有“人”,我們的生活應處于這兩者之間,損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②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說法,決不能“不痛不癢,不黑不白”,否則就是“鄉愿”。

5.①要“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盡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斷”,遵守正常的“秩序”。

③要用相應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避免妨礙他人。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此,中外關于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說是秩序”錯,兩個句子前后無因果關系。中外關于中庸之道的宣揚是“成秩序,定天下”。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B.“是指‘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反而顯得更容易”說法錯誤,不是說“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而是強調心無雜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別人認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為“圣人”。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講“中庸之道”,即“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A.強調應該在“質”與“文”兩極中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體現了材料一“取兩用中”的觀點;

B.強調為人與功業的問題,不屬于“中庸之道”;

C.強調社會關系與社會狀態的問題,不屬于“中庸之道”;

D.強調彼此轉換的問題,不屬于“中庸之道”。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結合材料一第二段“無論何事都有兩端,此兩端,可以推到極處各成為一極端。在此兩極端間之中間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長之距離”、第三段“人只在善、惡兩極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極端,亦不在彼極端。但必指出此兩極端,始能顯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論有根據、行為有目標,故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可知,有“己”就有“人”,我們的生活應處于這兩者之間,損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結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只因我們誤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國人講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癢,不黑不白。一人說這對,一人說那對,不要緊,大家都對。這就成了滑頭主義,走上了鄉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講此中道,卻最討厭鄉愿”可知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說法,決不能“不痛不癢,不黑不白”,否則就是“鄉愿”。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結合材料一第三段“人只在善、惡兩極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極端,亦不在彼極端。但必指出此兩極端,始能顯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論有根據、行為有目標,故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第六段“羅說,他早就是圣人。為何呢?那童子的職務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謹慎地端來,沒有潑,沒有翻,端上講臺,目不邪視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盡了他的職”可知,要“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盡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結合材料二第一段“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斷依賴于人們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過使自己的個體性跨越其邊界與其他人的個體性相重疊的想象力,人們的道德判斷才能成為可能。在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過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秩序”可知,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斷”,遵守正常的“秩序”。

結合材料二第二段“也就是人將對親人的關愛推及他人,推及萬物,因而需要相應的規范以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為妨礙別人追求幸福”可知,要用相應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避免妨礙他人。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超新星紀元

劉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在漫長的歲月里,這顆巨大的恒星被星際塵埃所遮擋,沒有被人類發現。這次超新星爆發,給人類帶來了一場近乎毀滅性的災難。由于距離超新星太近,強烈的輻射使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13歲以上的人將在一年內逐漸死去,而12歲以下的孩子卻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復功能而幸免于難。

于是,整個世界的大人們想盡千方百計培育孩子,希望他們擔負起領導國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當大人們全部離開后,公元鐘啟動了。公元鐘由61420個像素組成,每個像素代表一個終聚地,通過衛星信號,全世界所有終聚地的狀態都顯示在公元鐘上。當某個像素由綠色變成黑色時,表示這個終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

公元鐘的綠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們像著了魔一樣,時刻盯著鐘面的變化。

第四天早晨,當孩子們走進公元鐘大廳時,有一種走進墳墓的恐懼。這時天還沒大亮,大廳中一片黑暗喲,前三天的綠光已完全消失了。他們走進這黑暗,看到在公元鐘上只剩下一片綠色的光點,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燈全打開,他們的呼吸才順暢了。這一天,孩子們一步也沒有離開公元鐘,他們一次次數著鐘上的綠點,隨著綠點一個個減少,悲哀和恐懼在一點點攫住他們的心。

“他們就這么丟下我們走了。”一個孩子說。

“是啊,他們怎么能這樣?”另一個孩子說。

曉夢說:“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就在她身邊,當時我也是這么想:她怎么能就這么丟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來,我總覺得她好像還在什么地方活著……”

有孩子喊:“看,又滅了一個!”

華華指著公元鐘上的一個綠點說:“我打賭,下次是這個滅。”

“賭什么?”

“我要是猜不對,今天晚上就不睡覺了!”

“今天晚上可能誰也睡不成覺了。”眼鏡說。

“為什么?”

“照這個速度,公元世紀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終結。”

綠星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一個接一個地消失,看著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鐘,孩子們仿佛懸在一個無底深淵之上。

接近午夜零點時,公元鐘上只剩下最后一顆綠星星了,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點星光,在公元鐘的左上方孤獨地亮著。大廳中一片死寂,這群孩子們如石雕般一動不動地盯著它,等待著公元紀元的最后終結。但一小時過去了,兩小時過去了,那最后一顆綠星星一直頑強地亮著。孩子們開始互相交換眼色,后來又竊竊私語起來。

太陽從東方升起,越過這個寧靜的城市上空,又在西邊落下。在整個白天里,公元鐘上的那惟一的一顆綠星星一直亮著。

到中午的時候,信息大廈中出現了一個傳言,說治愈超新星輻射的特效藥早就研制出來了,但生產的速度緩慢,只能滿足少數人的需要,為了避免社會混亂沒有公布這個消息。世界各國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來,用這種藥治好了他們的病,現在亮著的那個綠點就是他們的聚集地。仔細想想,這種事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他們又調出了聯合國秘書長發布的世界交換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只有當公元鐘完全變成黑色時,孩子才在憲法和法律意義上真正接過世界政權,在這之前,成人仍擁有對世界的領導權……”

這是一段很奇怪的話,當大人們前往終聚地時就可以交出政權了,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鐘完全熄滅呢?只有一種可能:某些終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來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們已經對這個想法信以為真了,他們驚喜地看著那顆綠星星,仿佛在險惡的夜海上見到了遠方的燈塔。他們開始查詢那個終聚地的位置,并設法與它取得聯系,但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終聚地都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它們仿佛處于另一個世界。孩子們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覺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廳里的公元鐘前,在那顆不滅的綠星星的撫慰下,一天一夜沒睡的孩子們相繼在椅子和沙發上睡著了,夢中他們都回到了爸爸媽媽的懷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點打在已調成透明的落地窗上,發出輕輕的聲音。下面的城市全籠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燈光變得朦朦朧朧,雨水在透明墻壁的外側匯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時間也在流動著,像透明的霧氣無聲無息地穿越宇宙。

后來,雨大了起來。后來,好像又刮起了風。再后來,天空中出現了閃電,并響起雷聲,這雷聲把孩子們驚醒了,大廳中響起了一聲驚叫。

那顆綠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紀的最后一片橡樹葉已經落下,公元鐘上一片漆黑。

現在地球上已沒有一個大人了。

這時,雨停了,大風很快掃光了半個夜空的殘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現了。玫瑰星云在蒼穹中發出莊嚴而神秘的藍光,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變成月光那樣的銀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個細節,使下面城市的燈光暗淡了許多。

孩子們站在這座A形建筑高高的頂端,凝視著宇宙中發著藍光的大星云,這是古老恒星莊嚴的墳墓和孕育著新恒星的壯麗的胚胎,這群小身軀被鍍上了一層夢幻般的銀色光輝。

超新星紀元開始了。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孩子們看到在公元鐘上只剩下一片綠色的光點,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這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他們恐懼和孤寂的心理。

B.曉夢在她媽媽去世時表現出一種被拋棄的恨,但后來又覺得她媽媽活在某個地方,這表明她對媽媽離世的理解和釋然。

C.華華指著公元鐘上一個綠點打賭的情節,既能凸顯出孩子們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畫出他們積極樂觀的品性。

D.本文以時間推移為線索,既串聯了故事始末,使情節更緊湊,又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讀者。

7.關于文中孩子們聽到傳言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孩子們猜想大人們有治病的特效藥,表明他們對公元世紀的不滅仍抱有一絲幻想。

B.孩子們調出了聯合國秘書長發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為了進一步證實他們的猜想。

C.孩子們驚喜地看著那顆綠星星,查詢那個終聚地的位置,顯示他們已相信了傳言。

D.孩子們相繼地睡了,夢中回到了爸爸媽媽的懷抱,因為他們相信可以找到終聚地。

8.文章著力寫“公元鐘”的變化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9.有人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有恢宏的科學意境、樂觀的科學態度和空靈的想象力”。請結合本文對上述特點加以分析。

【答案】6.C7.D

8.①預示著公元世紀逐漸消失和超新星紀元的即將到來。公元鐘上的綠色像素是公元世紀存在情況的整體顯示,逐點變黑,意味著公元世紀逐漸消失,也意味著超新星紀元逐漸到來。

②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本文的故事隨公元鐘綠光的變化依次展開。

③逐步強化緊張和恐怖的氣氛。隨著公元鐘綠點一個個減少,悲哀和恐懼在一點點攫住孩子們的心,緊張和恐怖的氣氛越來越濃厚。

9.①恢宏的科學意境:公元世紀的巨大變遷,意境恢弘,同時又賦予合理的科學解釋。

②樂觀的科學態度:公元世紀消失前,孩子們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恐懼,但最終能勇敢地站起來迎接超新星紀元的到來。

③空靈的想象力:“紀元的快速變換”想象神奇,顯得不可捉摸,“夢幻般的銀色光輝”空靈玄妙。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

C.“又能刻畫出他們積極樂觀的品性”錯誤。原文眼鏡說“照這個速度,公元世紀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終結”“綠星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一個接一個地消失,看著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鐘,孩子們仿佛懸在一個無底深淵之上”“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點星光,在公元鐘的左上方孤獨地亮著。大廳中一片死寂,這群孩子們如石雕般一動不動地盯著它,等待著公元紀元的最后終結”,可知孩子們對消失的綠星星充滿了恐懼和無助。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他們相信可以找到終聚地”不當。原文“他們開始查詢那個終聚地的位置,并設法與它取得聯系,但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終聚地都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它們仿佛處于另一個世界”“在那顆不滅的綠星星的撫慰下,一天一夜沒睡的孩子們相繼在椅子和沙發上睡著了,夢中他們都回到了爸爸媽媽的懷抱”,可知與最后一個終聚地取得聯系的可能性比較小,原文也只是說“夢中他們都回到了爸爸媽媽的懷抱”。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情節作用的能力。

“當某個像素由綠色變成黑色時,表示這個終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只有當公元鐘完全變成黑色時,孩子才在憲法和法律意義上真正接過世界政權,在這之前,成人仍擁有對世界的領導權……”“那顆綠星星消失了,……現在地球上已沒有一個大人了”“超新星紀元開始了”,可知“公元鐘”的變化預示著公元世紀存在與否的整體情況,逐點變黑,意味著公元世紀逐漸消失,也意味著超新星紀元逐漸到來。

“全世界所有終聚地的狀態都顯示在公元鐘上”“公元鐘的綠光一天一天地消失”“看到在公元鐘上只剩下一片綠色的光點,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燈全打開,他們的呼吸才順暢了”“華華指著公元鐘上的一個綠點說……”“公元鐘上的那惟一的一顆綠星星一直亮著”“那顆綠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紀的最后一片橡樹葉已經落下,公元鐘上一片漆黑”,可知“公元鐘”的變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本文的故事隨公元鐘綠光的變化依次展開。

“公元鐘的綠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們像著了魔一樣,時刻盯著鐘面的變化”“隨著綠點一個個減少,悲哀和恐懼在一點點攫住他們的心”“看,又滅了一個!”“一片黑暗的公元鐘,孩子們仿佛懸在一個無底深淵之上”“那最后一顆綠星星一直頑強地亮著。孩子們開始互相交換眼色,后來又竊竊私語起來”“在大廳里的公元鐘前,在那顆不滅的綠星星的撫慰下,一天一夜沒睡的孩子們相繼在椅子和沙發上睡著了”“這雷聲把孩子們驚醒了,大廳中響起了一聲驚叫。那顆綠星星消失了”,可知“公元鐘”的變化逐步強化緊張和恐怖的氣氛。隨著公元鐘綠點一個個減少,悲哀和恐懼在一點點攫住孩子們的心,緊張和恐怖的氣氛越來越濃厚。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蘊的能力。

依據題目要求可從“科學意境”“科學態度”“想象力”三方面結合原文分析。

首先是恢宏的科學意境:“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13歲以上的人將在一年內逐漸死去,而12歲以下的孩子卻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復功能而幸免于難”“當大人們全部離開后,公元鐘啟動了。公元鐘由61420個像素組成,每個像素代表一個終聚地,通過衛星信號,全世界所有終聚地的狀態都顯示在公元鐘上。當某個像素由綠色變成黑色時,表示這個終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等關于世紀巨大轉變的描述,意境恢弘,同時又賦予合理的科學解釋。

再是樂觀的科學態度:“孩子們像著了魔一樣”“走進墳墓的恐懼”“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悲哀和恐懼在一點點攫住他們的心”“孩子們仿佛懸在一個無底深淵之上”“孩子們站在這座A形建筑高高的頂端,凝視著宇宙中發著藍光的大星云,這是古老恒星莊嚴的墳墓和孕育著新恒星的壯麗的胚胎,這群小身軀被鍍上了一層夢幻般的銀色光輝”“超新星紀元開始了”,公元世紀消失前,孩子們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恐懼,但最終能勇敢地站起來迎接超新星紀元的到來,“夢幻般的銀色光輝”傳達了樂觀的科學態度。

最后是空靈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