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_第1頁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_第2頁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_第3頁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_第4頁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15城鄉規劃袁唐倩主要內容一、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二、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四、對未來城市的設想1Part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一、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都遭受到各種嚴重的損失。當時一些歐洲國家與日本的迫切任務是解決戰后的房荒、進行若干重點建筑物的恢復與重建,并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整治和建設改造。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充分發回人力資源,開展技術革新經濟不斷增長,更因壟斷資本與國家機器日趨融合,大量財富集中到國家手里,于是國家采取政府資助等有效措施制定適應時宜的城市規劃綜合政策,為有計劃、有成效的盡享戰后恢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集合型住宅和建筑工業也大有發展。一、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以下介紹英國、法國、前蘇聯、波蘭與日本的戰后重建工作01英國的城市規劃戰后重建工作大倫敦規劃哈洛新城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業步行街大倫敦規劃1940年英國政府提出了疏散倫敦中心地區工業和人口的建議。大倫敦規劃汲取了E.霍華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關于以城市周圍地域作為城市規劃范圍的聚集城市的概念。規劃方案在半徑約48公里的范圍內,由內向外劃分為四層地域圈:內圈、近郊圈、綠帶圈、外圈。大倫敦規劃體現了20世紀初期以來西方國家城市規劃的一些主要理論觀點,對控制倫敦市區的不斷擴展和改善環境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大倫敦的規劃結構大倫敦規劃的交通組織哈洛新城哈羅新城,是一座位于英國倫敦的衛星城,被譽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圍的河谷和丘陵保衛城市的大片綠地,利用一道東西向的沖溝和從東、西、南三個方向伸入城市的鍥形農地,把城市分為4個居住區。利用這些塊與塊之間的沖溝和低地辟為主要道路和寬闊綠帶。市中心所處地勢最高,成為全城的視覺中心。哈洛新城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業步行街考文垂市中心平面考文垂商業步行街這兩個中心商業步行區的設計是戰后英國對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貢獻,是現代化城鎮第一批設計完好的步行區。考文垂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車路與步行區劃分很清楚,汽車可在步行區周圍通行,設停車場。市中心廣場在商業中心東西步行街的終端,這個廣場將商業步行區域文化中心連接。斯蒂文內奇步行區比考文垂更為完整,是整個市中心全采用步行區的城市。步行區中央為400多米長商業步行街,又從中央步行街分出兩條向東的步行街和一個往西的市政廣場。01英國的城市規劃02法國勒阿弗爾的戰后重建Contents法國勒阿弗爾的戰后重建戰后40年代法國在城市建設方面基本實現規劃意圖的只有LeHavre:沿英吉利海峽的主要港口城市,戰前人口15600。遠在本世紀初,戞聶提出工業城市的設計藍圖,表現出法國人眼中的工業化時代背景,并最大限度的采用當時建筑和交通先進技能,注重實效。貝瑞在40年代對此城的改建設計直接受戞聶的影響。以兩條干道為主要規劃軸心,交叉處組織了包括市政廳在內的一個廣場;采用模數制,使在規劃上更好的組織大片市區用地,是高度工業化施工條件的必然結果,也為道路工程和管網工程的廣泛工業化創造了前提。所有建筑物的建筑形式均是采用標準結構構件的基礎上形成的;預制構件在此被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為了避免建筑形式不因采用單一構件而雷同,有意識的在建筑體量和節奏上進行了調整為使這一海港城市成為歐洲與其他大陸之間的一個重要樞紐,力圖使其具有壯麗的面貌,這個意圖通過運用古典構圖手法,建造一條莊嚴美麗的中央干道而體現出來。01英國的城市規劃02法國勒阿弗爾的戰后重建03波蘭、前蘇聯,日本的戰后重建Contents波蘭華沙前蘇聯斯大林格勒與莫斯科日本波蘭華沙的戰后重建1945年波蘭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了《華沙重建規劃》。1945年的規劃,規定限制城市工業發展,要求沿現有交通運輸線建造住宅區,擴大綠地面積,其中包括建立一條南北向穿過市區的綠化走廊,擴展維斯杜拉河沿岸的綠色走廊。不到一年,華沙人口恢復到47萬人,重建了歷史性建筑──華沙古城,并使它有機地納入現代大城市的布局之中。規劃的原則是:限制增加職工;控制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礎設施,擴大城市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標準;進一步完善華沙市區和地區內城市組群之間的聯系;嚴格保護環境資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的農業生產地段不設置居住區;擴大綠地系統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前蘇聯斯大林格勒與莫斯科的戰后重建戰后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沿伏爾加河將建設長達50km的帶型城市,沒意見城區距離河流不超過3~4km。為優化環境,把有害工業區遷往郊區、建設地鐵、重整運河系統,并把受戰火毀壞的夏宮完全修復。日本的戰后重建戰后日本把權力用在戰后復興上,經過五年得到初步恢復。1947年,日本對被原子彈破壞的廣島市重新進行規劃。建設“和平林蔭道”,寬100,并在“原爆”地點辟和平中心。2Part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二戰后,世界各國工業化和商業經濟迅速發展,相應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50年代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交通、通訊現代化基礎上,城市人口出現了離心流動,即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現象,這時的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分布逐漸突破了城區界限,向周圍的郊區發展,出現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連同其他毗鄰的內地、腹地,形成統一的大城市地區Metropolitanregion即人口由集中的各個城市點的形式發展到城鎮群體,即城市集聚區Urbanagglommermation的形成,這是城市發展新階段的表現。城市化與郊區化的相互作用使西方國家大城市的空間結構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城市用地平面布置的形式。自50年代以來,那些歷史悠久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區人口數量逐步減少,人口、工業、商業等向郊區和周圍地區擴散,造成郊區城鎮化的現象,城市核心地區卻處在衰退之中。但也有些國家(蘇聯東歐),其大城市地區的中心城市和郊區都在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地區也如此。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另一特征是向城市群Citycluster發展,在西歐,工業區密集,人口密度大,各城鎮之間距離縮短,一個城市群積聚著數十個法律上的城市和居民點,城市群已成為居民點組合的主要形式01瑞典魏林比與英國坎伯諾爾德02朝鮮平壤的重建03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爾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亞04新西伯利亞科學城05意大利羅馬古城與古建筑保護06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業街郊區購物中心室內步行街和地下商業街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魏林比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由建筑師馬克留斯主持設計。其成功之處在于:以軌道交通線加強與母城的功能聯系,提供便宜而舒適的住宅建筑,通過不斷吸納各類各階層的居民而積累起豐富的社區生活形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魏林比新城的規劃建設目標已經得到實現,且保持和延續著城際聚居的活力。01瑞典魏林比英國坎伯諾爾德50年代,英國總結了第一代新城的缺點:密度低、人口規模小、不足提供文娛或其他服務設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夠繁華、缺乏生氣和活力等,于1955年決定建設第一個第二代新城坎伯諾爾德Cumbernauld此新城建設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工業,規劃人口7萬,用地1680公頃,改進之處:規劃上比較集中緊湊,改變了過去鄰里單位的結構形式并努力使新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靠近新城中心地帶,使其形成一個整體結構較為緊湊的新城。城市的規劃結構建立在有效的交通組織的基礎上。道路交通的特點是人車分流,一條主干線穿越市中心朝鮮平壤的重建重建特點:平地起家,全部新建,規模大。在建設中注意的原則是:強調城市的人民性,一切從方便人民生活出發,為勞動人民服務;注意城市建筑的多樣化,創造豐富美麗的環境;重視城市中的文化建設,使公共文化建設成為教育人民的場所;城市規模不搞過大,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不超過100萬人口。規劃范圍外以綠帶控制邊界。印度昌迪加爾

整個城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政治中心孤立于城市的北緣之外,地勢居高臨下,處于控制和俯視全城的特殊地位。商業中心位于近期規劃的幾何中心。公共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與商業中心挨在一起,使這里成為全市公眾的活動中心。于城東,是一個獨立地的工業區,對工業類型不予限制。文化區位于西邊,設大學及其他文化科學機構;居住區基本上與上述各區不相混雜而分布于全城,這種明確功能分區規劃模式反映了1933年雅典憲章的基本原則。商業布局模仿東方古老的市場街道,從橫向穿過每個鄰里單位,而從縱向穿過鄰里單位的是綠化地帶,其中設置學校托幼等兒童機構。缺點問題:功能分區導致社會分化;脫離印度國情,把西方文化強加于一個古老民族;構思布局過于生硬機械;建筑間距過大;廣場空曠單調巴西新都巴西利亞1956年巴西政府為開發內地,繁榮經濟,決定遷都巴西中部原是一片荒原的巴西利亞;此地地勢平坦,氣候宜人;建筑師科斯塔設計方案;城市平面模擬飛機形象,象征巴西是一個迅猛發展,高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城市交通是現代化的,為貨運交通設置了專用線,為步行交通設置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點設置大型立體交叉。為控制與統一大城市空間以及突出城市的個性,采用的規劃手段有三,一是運用高速公路先進技術,而是運用公園綠地湖泊等美化設施,三是處理好東西主干道的空間布局和突出三權廣場上的宏偉建筑群。缺點與昌迪加爾相同。整個城市分區明確,保證就近工作、就近居住。根據當地主導風向是寒冷的西南風特點,由水庫往東北方向,順序劃分出阻擋西南風的林區、生活居住區、衛生防護帶、科研區、市政倉庫區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區之間,聯系方便、交通安全、車行道與步行道隔開的交通系統盡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風景建立合乎要求的一整套分級文化生活設施建筑物和構筑物布置結合地形和綠地,建筑物有良好朝向為遠景發展留有余地。04新西伯利亞科學城在城市總體規劃上,采取了避開古城另建新城的規劃手法,古城部分,全面保護它的古老風貌,新城建設,盡量發揮其現代化的優勢。對地面上留下的古建筑所采取的保護辦法是,在不恢復原狀的前提下,保護現狀。在不損壞現狀的情況下,加固維修和制作復原模型。意大利古城市與古建筑采取區別主次,分級分群保護。如古羅馬古城劃分為絕對保護區和外觀保護區兩部分;意大利的組群古建筑分為古希臘建筑群、古羅馬建筑群、阿拉伯建筑群、文藝復興建筑群、巴羅克建筑群、哥特式建筑群等。05意大利羅馬古城與古建筑保護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業街郊區購物中心室內步行街和地下商業街50年代美國的郊區購物中心50年代,郊外居住區陸續出現,并進入私人小汽車時代,大批中產階級遷居郊外,50年代中期后,美國出現了大批郊區購物中心。50年代的美國室內商業街美國從1965年起,開始建設有空調設備的封閉式室內商業街,以滿足人們對商業街提出休息、游覽、娛樂的要求。為了破除內部空間的單調感和封閉感,又逐漸把許多原來室外的環境設施引入室內商業步行街中。50年代的日本地下商業街日本地下商業街到1955年已有面積3萬平米,其后發展更快,規模更大。其原因是:除日本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外,大城市人口稠密,環境惡化,地面交通事故多也是主要原因。地下商業街的興建,促使城市向地下立體空間發展,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地下商業街使大量人流轉入地下,疏導了城市地面的交通。3Part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城市化進程繼續,發達國家中小城市不斷增長;第三世界人口大量增加;為防止無計劃的過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數國家受到重視;在大城市布局上,封閉的單中心布局發展為開敞的多中心布局。規劃范圍從國土、區域、大城市圈、合理分布城鎮體系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布局,使全國的人口與生產力布局與城市規劃協調,使城鄉融為一體,并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在發展過程中,世界城市進一步現代化,包括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現代化和生產技術的現代化;新的技術革命,現代科學方法論等對城市規劃與建設產生顯著影響;建設技術密集型科學園區或科學城市各國為發展尖端技術與新興產業的一種重要建設任務。著重研究在增長率水平之下的區域的發展,以關心落后地區的區域性增長成為區域規劃的主題。為有效控制巴黎地區的膨脹,克服西部地區的人口急劇下降,農業地區的衰落和煤炭工業地區的不景氣景象,制定了21個規劃大區的區域規劃,并在全國范圍內均衡發展8個平衡性大城市,對國民經濟實行平衡發展法,在全面考慮全國生產力配置的基礎上,限制巴黎地區人口和工業的發展,疏散巴黎的經濟活動,使各省的經濟能有較大的發展,使荒涼的地區逐步繁榮起來。01法國的區域規劃1962年提出全國綜合開發計劃,重點開發集中于太平洋帶狀地帶,重點開發集中于太平洋帶狀地帶。1969年日本又提出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從整治環境出發,要求擴大國土開發,重新布置工業并調整經濟的地區結構,調整人口的過密、過疏狀況,把新的大型工業基地配置到日本的東北、西南地區,然后以新干線、高速公路、通訊網把他們和大城市的中樞管理機構連接起來,以改變經濟過分集中于太平洋地帶的現象1977年公布第三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優先考慮提高公共福利、改善人民生活、保護自然環境、建設健康而文明的生活環境和開發落后地區以確保國土的平衡發展作為主要目標。其后又制定計劃期為1986~2000年的第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基本課題為:適于高齡成熟社會,具有安全感和穩定感的國土建設;連接城市和鄉村,既美麗又舒適的國土環境;建設向世界開放的有活力和穩定感的國土。01日本的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城市規劃結構從單中心演變成多中心,即劃分為8個規劃片。二是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技術諸方面的問題,相應地制訂了地區和郊區的規劃。實施效果較好。市中心區人口減少,城市環境得到改善,800年古城面貌煥然一新。在市界以外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新城鎮,能夠作為“平衡錘”,起到“截住”流向市區的人口的作用。然而,莫斯科的最大難題,仍是城市規模的控制問題。有人認為,用環形公路和森林保護帶約束市區擴大,會導致市區建筑密度與房屋層數的不斷提高并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另一個問題是通過多中心八大片的規劃以求得生活、工作、游憩三方面的平衡以達到全市的平衡也確實遇到許多困難,其中包括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和體制改革問題等,建立新的平衡也困難重重。02莫斯科城市總體規劃位于倫敦附近的米爾頓凱恩斯是20世紀規模最大的新城開發項目之一,也是英國最后一批第3代新城。于1967年進行規劃編制。米爾頓凱恩斯新城的規劃理念是:(1)創建一個具有相當大靈活性、根據經濟發展變化進行調整的城市。(2)注意物質和社會的平衡和多樣性。新城范圍內居住地區和就業地區就近布置,商業辦公、商業配套位于城中心,居住位于周邊,設置有商務中心、兒童游樂城、娛樂中心等設施。規劃未來將建設新的購物中心、戲院、人造滑雪場。(3)注重景觀設計,使新城成為具有吸引力和標志性的城市。新城公園用地占20%,設計呈線性串聯成片,10多個人工湖點綴其間,風景秀美,環繞城鎮設置茂密的森林。(4)規劃引入網格式道路,機非分流。每個網格1平方公里,1個網格就是1個社區,在社區內部,通過較小的網格形成更密集的道路網絡。非機動網絡系統,全長約30公里,注重慢行交通。03米爾頓·凱恩斯的新城建設法國新城自60年代開始進行建設,以巴黎新城為代表,把新城作為整個大城市地區的磁石,使產生一種可與巴黎抗衡的力量,為恢復巴黎大城市地區的平衡起到作用;巴黎的5個新城是沿塞納河兩岸兩條平行軸線進行建設的。巴黎新城的規劃特點是:城市的性質都是綜合性的,其規模自25~50萬人不等;各新城均建立與巴黎老城同等水平的市中心,吸引人們遷往新城居住;英國新城雖規模較小,但建設周期長,一般20年,巴黎新城充分利用原有城鎮基礎,每個新城都是由現有的10多個或20多個小鎮組織起來的,建設周期較短;新城內部的規劃結構,英國比較緊湊,巴黎新城由于是由現有小鎮組織起來的,因而比較松散,其布局形式有似村鎮群組,各村鎮之間都有大片的生態平衡帶,工業企業分布在村鎮邊緣,以便利職工上下班。;法國新城的顯著特點是占地很廣,鄉村氣息濃重,新城內保存著大片森林,水面和自然景色;建筑風格多樣。03法國巴黎新城筑波科學城只有50年代開始建設的蘇聯西伯利亞科學城和80年代建成的日本筑波科學城,才稱得起名副其實的科學城筑波于1968年開始建設,目的有二,一是為適應時代要求,促進尖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二是為緩解東京市人口過于擁擠的環境。占地28560公頃,絕大部分是海拔20~30m的臺地,規劃人口20萬人,其中學園區10萬人,市郊發展區10萬人。這兩個地區起著相互平衡調節的作用日本科學城通過科學園的實踐,總結出需要注意的兩個首要目標:尋求21世紀的科學新體制和創造一個后工業化社會的城市典型,要兼顧四個方面:振興學術;發展企業;調整地域結構;以新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提出在全面加強關西地區學術研究的同時,在京都、大阪、奈良交界處建設一座科學城,作為關西科研綜合體的核心。關西科學成規劃方案的特點:選址特點(區位優勢、交通、環境、經濟等)網絡視點(與日本其他科研網絡以及國際大網絡相互協作,原有大學之間聯系加強等)創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環境;組團式的城市結構與發展方式。美國硅谷科學園區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北部,介于舊金山和圣·胡安城之間,長48km,寬16km。美國波士頓西南128號公路科學綜合體:在波士頓郊區沿著一條近90公里長的環城公路——128號公路,設置了一個科學綜合體:幾百家科技公司、哈佛和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04科學城大城市內部的更新與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20世紀5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東京都中心三個區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管理中心,人口急劇膨張,城市畸形發展,各種機構高度集中,交通堵塞,建筑擁擠,防火困難。為解決這些矛盾,分散東京都中心的功能,1958年成立了“東京整備委員會”,作出開發新宿、澀谷和池袋三個副中心的決定[9]。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新宿已經真正成為東京的副中心,在疏解東京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具有相對獨立的城市職能。建成東京新的CBD,銷售營業額位列東京第二,商業商務服務功能高度集,周邊地域人口集中趨勢明顯。大城市內部的更新與改造

巴黎德方斯副中心德芳斯目前已經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體的交通系統,地下有地鐵M1,RER-A線,將拉德芳斯與巴黎市中心區緊密聯系起來;地面1-3層是車型快速干道、立交橋和停車場。拉德芳斯交通系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公共交通相當發達。目前,拉德芳斯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公交換乘中心。拉德芳斯在建設中非常重視城市景觀的營造,保持建筑物的多樣性和的特性。該區域標志性建筑新凱旋門建于1989年,集辦公、展覽、觀光、餐飲等多種功能為一身。其氣勢磅礴,占地總面積5.5公頃,兩側塔與巴黎市區著名的盧浮宮、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等建筑物位于一條軸線上。大城市內部的更新與改造紐約羅斯福島美國伊斯特(East)河中的島嶼,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和皇后區之間。行政上屬曼哈頓區。1828年劃歸紐約市,在此建立工作站和監獄,因而惡名遠播。舊名布萊克韋爾島,1921年改名福利島,1973年為紀念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再次改名。1934年老舊機構被市立醫院取代。70年代該島以高架軌道電車系統連接曼哈頓區,也建立中等收入住宅及購物綜合體。有一座橋梁通往皇后區。巴比坎中心巴比坎中心位于倫敦中心地區,即倫敦城(CityofLondon)的轄區內,是英國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自1666年倫敦大火后,這個地區一直是把經貿區和生活居住用地嚴格隔開,以致白天人滿為患,而晚上空無居民,成為社會治安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二次大戰期間,這個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