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礎生態學北方民族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閆興富(Tel-mail:xxffyan@126.com)太陽表面以電磁波的形式不斷釋放的能量,即太陽輻射或太陽光。光照和溫度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環境。物質環境:空氣,水,巖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能量環境:氣溫,PH值,引力,地磁力;環境2能量環境5001000200030004000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波長nm能流強度2.1太陽輻射及其光譜組成紫外光:波長<380nm,9%可見光:波長380~760nm,45%紅外光:波長>760nm,46%可見光的生態學意義:唯可見光可被植物光合利用,葉綠素吸收紅光(波長:640~660nmnm)和藍紫光(波長:640~660nm
)2.2地球上光及溫度的分布2.2.1地球上光的分布
植物:動物:光照強度:是指單位面積上的光通量的大小。地表的光照強度也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光強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產生直接影響,單位葉面積上葉綠素接受光子的量與光通量呈正相關。光照強度對植物形態建成有重要作用,光促進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制約著器官的生長發育進度。動物生長發育、繁殖和形態的分化也對光強有一定的反映。太陽光射向地球表面時,因經大氣圈內各種成分,如臭氧、氧、水氣、雨滴、二氧化碳和塵埃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最后到達地球表面的僅是總太陽輻射的47%,其中直接輻射為24%,散射為23%。而地球截取的太陽能約為太陽輸出總能量的20億分之一,地球上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只占從太陽接受的總能量的千分之一。隨太陽高度升高,紫外線和可見光所占比例隨之增大;反之,高度變小,長波光比例增加。在空間變化上,低緯度處短波光多,高緯度長光波多;同時,隨海拔升高短光波隨之增多。在時間變化上,夏季短光波多,冬季長光波多;中午短光波多,早晚長光波多。
2.2地球上光及溫度的分布2.2.1地球上光的分布
在空間上的分布緯度不同緯度處的日照長度
光照強度在赤道最大;隨著緯度的增加,太陽高度變低,光照強度相應減弱。日照長度隨緯度變化而進行不同的周期性變化。緯度越低,最長日和最短日光照差距越小,如赤道地區分別都是12小時;隨著緯度的增加,最長日和最短日的差距越來越大,即緯度越高日照長短的變化越明顯。在空間上的分布植被海拔高度光照強度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強,因為海拔高度越高,空氣密度越稀薄。
坡向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太陽的位置偏南,因此,南坡所接受的光照要比平地多;反之,北坡就比較少。
太陽高度角水體中各種波長的光穿過蒸餾水時的強度變化
在空間上的分布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時間變化有四季變化和晝夜變化光在時間上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溫度空間分布與變化溫度的時間變化2.2地球上光及溫度的分布2.2.2地球上溫度的分布
地表大氣溫度的分布與變化溫度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在一定溫度環境中生存,受溫度的高低、極端溫度、積溫、變溫(溫差)、溫度節律變化等影響。土壤表層的溫度變化遠較氣溫劇烈,隨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溫度的變化幅減小。在1m深度以下,土壤溫度無晝夜變化。一般在30m以下,土壤溫度無季節變化。深井水恒溫,冬暖夏涼。2.2地球上光及溫度的分布2.2.2地球上溫度的分布
土壤溫度的變化隨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最高溫和最低溫出現的時間后延,其后延落后于氣溫的時間與土壤深度成正比。土壤溫度的短周期變化主要出現在土壤上層,長周期變化出現在較深的位置。土壤溫度的年變化在不同地區差異很大,中緯度地區由于太陽輻射強度與照射時間變化較大,土溫的年變幅也較大。水體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海洋水溫晝夜變化不超過4℃,15m以下深度,海水溫度無晝夜變化,140m以下,無季節性變化。水體溫度的變化2.2地球上光及溫度的分布2.2.2地球上溫度的分布
水體溫度的成層現象
較冷的水位于較暖的水層之上。分為:上湖層,斜溫層,下湖層。
2能量環境2.3生物對光的適應綠色植物依賴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將輻射能轉換成具豐富能量的糖。光合有效輻射:光合作用系統只能夠利用太陽光譜的一個有限帶,即從380~710nm之間波長的輻射能,稱為光合有效輻射。光質不同對植物形態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響也不同。短波的紫外線有殺菌作用。2.3.1光質對植物的生態作用藍紫光(430~450nm):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紅光(640~660nm):促進糖的合成光質影響植物的形態建成青光、藍紫光和紫外線等短波光抑制植物的伸長生長,使植物具有特殊的蓮座狀葉叢2.3生物對光的適應2.3.1光質對植物的生態作用紫外線能殺菌,對生物體造成損傷,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昆蟲對紫外光有趨光反英,草履蟲有避光反應。紫外線能殺菌,對生物體造成損傷,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昆蟲對紫外光有趨光反英,草履蟲有避光反應。可見光對動物的生長、發育、生殖、體色變化、遷徙、毛羽更換等都有影響;可引起人類皮膚產生紅疹及皮膚癌,但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2.3生物對光的適應2.3.1光質對植物的生態作用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異,反映了植物對它們生境中光質的適應紫外線能殺菌,對生物體造成損傷,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昆蟲對紫外光有趨光反英,草履蟲有避光反應。陸生植物和分布于水表層的綠藻:含有葉綠素b和類胡蘿卜素,吸收紅光和藍光;深海中的紅藻:藻紅蛋白和藻藍蛋白,吸收綠光;褐藻、硅藻含有葉黃素高山植物含花青素、葉面縮小、毛絨發達2.3生物對光的適應2.3.1光質對植物的生態作用太陽魚視力的靈敏峰值為500~530nm,這正是在湖泊和沿海較為透明的水層中的光波,有利于魚在水中覓食。高山動物體色較暗,是對短波光的適應。2.3生物對光的適應2.3.1光質對植物的生態作用黃化現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葉綠素,但能形成胡蘿卜素,導致葉子發黃,稱為黃化現象。2.3.2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性2.3生物對光的適應藍紫綠橙紅紅外線400500600700波長nm↑相對吸收葉綠素α的吸收光譜黃化現象光合能力:當傳入的輻射能是飽和的、溫度適宜、相對濕度高、大氣中CO2和O2的濃度正常時的光合作用速率,稱為光合能力。陽性植物:在強光下才能生長發育良好,而在耐蔭蔽和弱光下生長發育不良的植物。如松、杉、柏及櫟。
陰性植物:需要在較弱的光照條件下生長,不能忍耐高強度光照的植物。如咖啡、茶樹、蕨類、苔蘚類。
耐陰植物:既可以在強光下良好生長,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蔭,對光照具有較廣的適應能力。如葉菜類、豆子葉。2.3.2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性2.3生物對光的適應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耐陰性植物生理差異陽性植物對光要求比較迫切,只有在足夠光照條件下才能進行正常生長;陰性植物對光的需要遠較陽性植物低,光補償點低,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都較弱,抗高溫和干旱能力較低;耐陰性植物對光照具有較廣泛的適應能力,對光的需要介于前兩類植物之間。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形態差異陽性植物:葉片小而厚,含有更多的細胞、葉綠體和密集的葉脈,增加了每單位重量的干重;陰性植物:葉片大而半透明,干重輕,光和能力可能僅有陽葉的五分之一。2.3.2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性2.3生物對光的適應
陰地植物與陽地植物葉的比較
特征陽地植物葉陰地植物葉形態特征枝葉葉片角質層氣孔柵欄組織稀疏較小發達較多發達茂盛較大、薄不發達較少不發達
生理特征
細胞汁液濃度蒸騰作用CO2補償點的光強度光合作用的光飽和點RUBP羧化酶以干重計的葉綠素可溶性蛋白(=酶)++++高高++++++++低低++++
依活動時間的動物分類晝行性動物:適合于在白天強光下活動的動物,如大多數鳥類、哺乳類中的靈長類等。
夜行性動物(晨昏性動物):適合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動的動物,如蝙蝠、貓頭鷹等。
全晝夜活動性動物2.3.3動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性光照強度與動物的活動光強與動物的形態:
如夜行性動物的眼睛比晝行性動物的大;有的嚙齒類眼球突出于眼眶之外,以便從各個方向感受弱光。2.3生物對光的適應光周期:光照長度指理論日照加上曙、幕光的有效光照時間,每天光照與黑夜交替稱為一個光周期。2.3.4生物對光周期的適應生物的晝夜節律具有晝夜節律的生命現象很多。例如動物的活動行為、體溫變化、能量代謝以及激素的變化等等,都表現出晝夜節律性。
光周期現象:植物的開花結果、落葉及休眠,動物的繁殖、冬眠、遷徙和換毛換羽等,是對日照長短的規律性變化的反應,稱為光周期現象。生物的光周期現象植物的光周期現象2.3.4
生物對光周期的適應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植物開花對日照長度的反應長日照植物:蘿卜、菠菜、小麥、鳳仙花、牛蒡等短日照植物: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牽牛等中日照植物:甘蔗等少數熱帶植物日中性植物:蒲公英、四季豆、黃瓜、番茄~
2.3.4
生物對光周期的適應繁殖的光周期現象
根據動物繁殖與日照長短的關系,動物可分為長日照動物(long-dayanimals)和短日照動物(short-dayanimals)在溫帶和高緯度地區許多鳥獸在春夏之際白晝逐漸延長的季節繁殖后代,稱長日照動物;相反,一些動物只有在白晝逐步縮短的秋冬之際才開始性腺發育和進行繁殖,稱短日照動物。前者如雪貂、野兔、刺猬;后者如綿羊、山羊和鹿等。動物遷徙的光周期現象2.3.4
生物對光周期的適應動物的光周期現象當考察有機體和環境溫度相互關系時,通常可將有機體劃分為“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
常溫動物: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常溫動物維持大致恒定的體溫。變溫動物:當環境溫度升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化。
外溫動物:依賴外部的熱源,如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
內溫動物:通過自己體內氧化代謝產熱來調節體溫,如鳥獸。
2能量環境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1溫度與動物類型常溫動物變溫動物外溫動物內溫動物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1溫度與動物類型恒溫動物變溫動物一般說來,生物體內的生理生化反應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從而加快生長發育速度;生化反應也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變緩,從而減慢生長發育的速度。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生物的生長速度與溫度成正比,常用溫度系數表示溫度對生物生長或生化反應速度的影響強度,即溫度每升高10℃,生長或反應速度均加的倍數。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2酶反應速率和溫度閾凍害:由于細胞內冰晶形成的損傷效應,使原生質膜發生破裂,蛋白質失活或變性,這種損傷稱凍害。冷害:指喜溫生物在0℃以上的條件下受害或死亡,它可能是通過破壞了膜結構造成的,它是喜溫生物向北方引種和擴張分布區的主要障礙。
凍害冷害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溫度對動物代謝的影響最低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稱為酶活性的“三基點”溫度,生物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也服從“三基點”溫度。發育閾溫度:發育生長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上才開始的,低于這個溫度,生物不發育,這個溫度稱為發育閾溫度,或者稱生物學零度。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3
生物發育和生長速度
水稻大麥、小麥類最低溫8℃0—4℃
最適溫25—35℃20—28℃
最高溫45℃30—38℃
不同植物種子萌發的溫度“三基點”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不同物種對高溫的耐受性水生植物:30~40℃;旱生植物:50~60℃;獸類:42℃鳥類:46~48℃;爬行類:45℃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3生物發育和生長速度1753年,Reanmur概括出有效積溫法則:概念: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植物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
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①K=N*T(式中K為有效積溫,N為發育時間,T為平均溫度)②生物都有一個發育的起點溫度(最低有效溫度C),所以,應對平均溫度進行修飾。上式變為:
K=N*(T-C)或T=C+K/N,
溫度T與發育時間N呈雙曲線關系,由于發育速度V=1/N,所以,T=C+KV,溫度與發育速度呈線性關系。2.4.3生物發育和生長速度預測生物發生的時代數;預測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全年有效積溫大于K;預測害蟲來年發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發生歷;據此制定農業氣候規劃,合理安排作物,預報農時。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4.4
有效積溫法則的應用品種類別活動積溫℃(≥10℃)日數(天)代表品種成熟期(陜西楊凌)極早熟2100—2500100—200莎巴珍珠鄭州早紅7月中、下旬早熟2500—2900120—140葡園皇后花葉白雞心8月上、中旬中熟2900—3500140—155玫瑰香、巨峰8月中、下旬晚熟3500—3700155—180龍眼、白羽9月上下旬極晚熟3700以上180以上金皇后9月15日以后不同時期成熟的葡萄品種所需活動積溫及天數地區活動積溫℃引入品種類別哈爾濱2800極早熟、早熟張家口3200—3500早、中、晚熟陜西關中黃河故道4000以上早、中、晚極晚新疆吐魯番4500以上早、中、晚極晚引入地的活動積溫與引入品種之間的關系
春化:由低溫誘導的開花,稱為春化。
馴化:內溫動物經過低溫的鍛煉后,其代謝產熱水平會比在溫暖環境中高。這些變化過程是由實驗誘導的,稱為馴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產生的稱為氣候馴化。物候:生物的物候節律形成也是生物對溫度等因子適應的結果,物候規律是在大量細致的觀察資料分析基礎上獲得。
2.4.5馴化和氣候馴化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形態上的適應植物:芽具鱗片、體表具蠟粉、植株矮小,厚的樹皮隔熱。1)適應方式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形態上的適應動物:增加隔熱層(海豹皮下脂肪厚約60mm;其他動物:羽、毛增厚等);體形增大(貝格曼規律),降低比表面積,使單位體重熱散失減少,利于御寒;外露部分減小(阿倫規律),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器官變小,降低散熱。
1)適應方式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生理上的適應植物: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有機質的濃度以降低冰點,增加紅外線和可見光的吸收帶(高山和極地植物);動物:超冷和耐受凍結,當環境溫度偏離熱中性區,就會增加體內產熱,維持體溫恒定,局部異溫等。行為上的適應遷移和冬眠/休眠等。1)適應方式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2.4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2)植物對極端低溫的適應形態結構:油脂、鱗片、短小、匍匐狀,厚皮生理適應:細胞內物質含量變化(糖類、脂肪)增加,冰點溫度降低(植物的過冷現象)。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鹿蹄草鹿蹄草的葉細胞中貯存大量五碳糖、黏液,使其冰點下降到-31℃,從而能耐受-31℃以下的寒冷環境溫度。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形態適應伯格曼規律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東北虎華南虎內容:
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內溫動物的身體比生活在溫暖氣候中的同類個體更大,這種趨向稱貝格曼規律,是減少散熱的適應。如東北虎大于華南虎。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東北虎華南虎原因:一般認為,動物個體大則相同質量所對應的體表面積就小,對恒溫動物來說在競爭中應付體表散熱所損失的能量相對較少,在進化選擇中是有利的。例外:如北歐的鹿類比生活在靠南方的略大。形態適應伯格曼規律內容:寒冷地區的內溫動物較溫暖地區內溫動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顯趨于縮小的現象,稱阿倫規律,是減少散熱的適應。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北極狐赤狐形態適應阿侖規律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北極狐赤狐形態適應阿侖規律原因:寒冷地區對哺乳動物的主要生態問題是保持體溫,軀體突出部分縮短可減少散熱,對動物在環境中競爭顯然是有利的。內容:
魚類的脊椎骨數目在低溫水域比在溫暖水域的多。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形態適應約旦規律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生理適應:冷適應:基礎代謝和非顫抖性產熱(褐色脂肪);熱中性區:指動物的代謝率最低,并不隨環境溫度而變化的環境溫度范圍;下臨界點:在熱中性區的低溫一端;冷適應的主要指標:熱中性區寬,下臨界點溫度低,下臨界點以下的代謝率隨環境溫度下降而增加緩慢;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生理適應:異溫性:空間異溫性(身體不同部位溫度不同的現象);時間異溫性(冬眠或夏眠);適應性低體溫:內溫動物的受調節的低體溫現象。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銀鷗體核溫為38-41℃,無毛的趾部僅有6-13℃,以減少熱量散失
北極熊在冬眠期間心率和呼吸都大大降低,代謝水平比活動狀態下低幾十倍蜥蜴:身體壓扁,黑褐色,利于吸收熱量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行為適應:遷徙、滯育、集群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青藏鐵路設計野生動物遷徙通道33處,目前藏羚羊已逐漸適應人工遷徙通道
3)動物對低溫的適應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棲居于南極地區的皇企鵝靠群聚在一起,身體彼此靠緊,冷暴露面積減少以減少熱量散失形態適應:密毛、鱗片濾光;體色反光;葉緣向上或暫時折疊,減少輻射傷害;干和莖具厚的木栓層,絕熱。生理適應:降低細胞含水量,增加糖或鹽濃度,減緩代謝率;蒸騰作用旺盛,降低體溫;反射紅外光。行為適應:關閉氣孔。4)植物對高溫的適應2.4.6
生物對極端環境溫度的適應5)動物對高溫的適應形態適應:體形變小,外露部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Web導向策略分享試題及答案
- 嵌入式開發中的項目預算管理試題及答案
- 網絡管理員考試重要提綱試題及答案
- 財務管理中的邏輯結構與模式試題及答案
- 掌握Access創建郵件報表的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一級Photoshop設計美學探討試題及答案
- C語言學習瓶頸2025年考試試題及答案
- 設備吊裝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嵌入式發展分析試題及答案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初級)真題庫-15
-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 網站更新維護合同模板
- DB11T 466-2017 供熱采暖系統維修管理規范
- 廣東開放大學2024年秋《國家安全概論(S)(本專)》形成性考核作業參考答案
- 巨量-營銷科學(初級)認證培訓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年河南省機關單位工勤技能人員培訓考核高級工技師《職業道德》題庫
- 初中生物教學課例2.3.1《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課程思政核心素養教學設計及總結反思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廣東省標準)
-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
- 2024年湖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極坐標法課件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