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章_第1頁
必修一第一章_第2頁
必修一第一章_第3頁
必修一第一章_第4頁
必修一第一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文登一中王喜玉

化學——21世紀的中心科學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制備和應用的重要的自然科學。化學的特征就是認識分子和創造分子。化學是一門具有創造性、實用性的科學拉瓦錫(1743-1794)建立氧化學說波義耳(1627-1697)提出化學元素說

道爾頓(1766-1844)提出原子論門捷列夫(1834-1907)發現元素周期表

近代化學的四個里程碑化學元素概念的提出英國——波義耳——1661年建立燃燒現象的氧化學說法國——拉瓦錫——1771年建立原子學說英國——道爾頓——1803年發現元素周期律俄國——門捷列夫——1869年從物質性質到理論體系從宏觀到微觀[交流研討4]能源方面

—材料科學—環境保護—疾病治療—化學科學探索空間廣闊,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在哪些領域大顯身手?化學科學是解決能源危機的唯一出路生產各種新型功能材料,豐富物質世界。依靠化學可以找出治理環境的靈敏的檢測手段,提出防治措施,可以制造出對環境無害的化學品與生活用品,減少環境污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尋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化學世界神奇美妙,魅力無窮!那么我們將學習哪些化學知識和方法呢?使學生認識常見的化學物質,學習重要的化學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化學必修1化學必修2引導學生探索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學習有機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學習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使學生認識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基本規律,了解化學反應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學實驗能力。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化學反應原理如何學好化學呢?課前預習(認真對待、堅持)課上聽講(遵守紀律、認真聽講、適當記筆記、勤思考)課后作業(獨立、認真、高質量按時完成、做題的規范性)保存資料(作業、練習、考試題、備好錯題本)加強記憶學會巧記勤練及時復習重視化學實驗實踐出真知。同學們應該積極動手實驗,培養自己的探究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準確記憶一些符號、化學方程式等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瓦特“水蒸氣沖動壺蓋”→蒸汽機啟發:培養自己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學好化學的重要條件之一。觀

動思練記

勤于動腦去分析思考,多想“為什么”“怎么辦”。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的進步提高。

通過練習,檢驗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

1.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資源。為改善空氣質量而啟動的“藍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屬于“藍天工程”建設的是()A.推廣使用燃燒脫硫技術,防治SO2污染B.實施綠化工程,防治揚塵污染C.研制開發燃料電池汽車,消除機動尾氣污染D.加大石油、煤炭的開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應量2、下列產品的使用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是()A.含磷洗衣粉B.酒精C.氟利昂D.含汞電池3、下列不符合當今化學研究方向的是()A.發現新物質B.合成新材料C.研究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D.研究化學反應中的原子守恒關系4、下面是人們對于化學科學的各種常見認識,其中錯誤的是()A.化學面對現代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顯的無能為力B.化學將在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安全應用方面大顯身手C.化學是一門具有極強實用性的科學D.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第一章第二節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一:觀察法1、含義: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用感官考察研究對象的方法2、內容:用肉眼或借助儀器(提高靈敏度)觀察物質的色、態、聞氣味。在此過程中不僅要用感官搜集信息,還須同時進行積極的思考,及時儲存和處理所搜集的信息。觀察要有明確而具體的目的,并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綜合。3、實例:觀察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與水的反應【目的】⑴學會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⑵通過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揭示物質的性質;⑶通過觀察認識鈉的色、態、硬度和密度的相對大小,熔點的相對高低;⑷通過觀察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分析鈉的化學性質。金屬鈉的物理性質狀態顏色硬度的相對大小密度的相對大小熔點的相對高低固體銀白較軟比水小較低

金屬鈉與水(水中加酚酞)反應:現象分析(或結論)⑴⑵⑶⑷⑸⑹浮在水面熔化成光亮的液態小球在水面無規則游動滴入酚酞的溶液變紅發出嘶嘶的響聲用火柴可以點燃生成的氣體密度比水小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產生氣體,受力不勻生成了可溶性堿—NaOH產生氣體生成了可燃性氣體—H2問題思考能寫出鈉與水反應的化學反應程式嗎?2Na+2H2O===2NaOH+H2↑置換反應拓展·延伸1、預測鈉與鹽酸的反應現象,推測方程式。2、預測鈉與CuSO4稀溶液的反應現象,觀察并分析結果,推測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更劇烈2Na+2HCl==2NaCl+H2↑反應劇烈,并有藍色沉淀生成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1、鈉與水反應的實質鈉與水電離出的H+發生置換反應(所以:鈉與酸溶液反應時,先酸后水)2、鈉與鹽溶液反應的規律金屬鈉與鹽溶液反應時,首先與水反應,再考慮生成的NaOH能否與鹽反應(所以:鈉不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金屬單質,若鹽為熔融狀態,鈉可以置換出其中較不活潑的金屬如4Na+TiCl4(熔融)=4NaCl+Ti)總結提高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二:實驗法1、含義:通過實驗來驗證對物質性質的預測或探究物質未知的性質的方法。2、注意:在進行實驗時,要注意控制溫度、壓強、溶解的濃度等條件,這是因為同樣的反應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發生不同的反應。3、實驗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實驗前,要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實驗用品和實驗步驟等;實驗中,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實驗記錄;實驗后,要寫好實驗報告,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4、實例:金屬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閱讀P11有關內容】明確實驗目的、所需試劑和儀器、實驗步驟【實驗記錄】實驗內容實驗現象結論在空氣中放置在空氣中加熱表面很快變暗失去金屬光澤與O2反應生成了白色的Na2O劇烈燃燒,發出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固體。與O2反應生成了淡黃色的Na2O2【問題討論】1、這組實驗對你有何啟示?同樣的反應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發生不同的反應。2、列舉你所知道的因條件不同影響反應產物的實例。3、鈉為什么不能暴露在空氣中?如何保存?溫故知新1、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運用觀察法得到了鈉的哪些物理性質?3、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及由現象得出的結論4、將鈉在空氣中放置與將鈉在空氣中加熱會產生什么不同的現象?由此會得到什么啟示?5、如何保存鈉?如何取用鈉?6、分別寫出鈉與水、鈉在空氣中放置與鈉在空氣中加熱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活動探究由Na2O的性質預測并驗證Na2O2的性質性質Na2ONa2O2色態與水反應與酸反應與CO2反應白色粉末淡黃色粉末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特別提示】1、氧化鈉在空氣中加熱能生成過氧化鈉,2Na2O+O2==2Na2O2故過氧化鈉比氧化鈉熱穩定性要好。2、氧化鈉屬于堿性氧化物,而過氧化鈉不屬于堿性氧化物。3、過氧化鈉可作為呼吸面具和潛水艇里氧氣的來源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三:分類法在研究物質性質時,運用分類的方法,分門別類地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研究,可以總結出各類物質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質的類別,我們就可推知該物質的一般性質。

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四:比較法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質性質間的異同,認識物質性質間的內在聯系,對物質的性質進行歸納和概括。

交流·研討金屬鈉與鐵的比較性質相同點不同點結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均為銀白色金屬鈉比鐵硬度、密度小,熔點低均能與O2、酸、鹽溶液反應①鈉常溫下能與O2反應,鐵常溫下不能與O2反應②鈉可在空氣中燃燒,鐵只能在純氧中燃燒③鐵可置換出CuSO4溶液中的Cu,而鈉是先與水反應雖都是金屬單質,但物理性質有較大差別都是較活潑的金屬單質,但鈉比鐵更活潑思考1、將一小塊金屬鈉放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請描述可能出現的現象,寫出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銀白色→變灰暗→變白色→出現液滴→白色固體4Na+O2=2Na2O,Na2O+H2O=2NaOH氫氧化鈉吸水潮解形成溶液,2NaOH+CO2=Na2CO3+H2O2、將盛有等質量且足量水和稀硫酸的兩個燒杯,分別放在托盤天平的兩個托盤上,此時天平平衡。向盛水的燒杯中加入4.6gNa,盛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4.8gMg,請判斷反應結束后,天平的平衡情況。3.金屬鈉著火,能否用水或泡沫滅火器來滅火?不能。一是因為鈉與水的反應生成氫氣能燃燒;二是因為鈉燃燒生成的產物過氧化鈉能與水或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能助燃.研究氯氣的性質一、觀察氯氣的物理性質1、通常從哪些方面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色、態、味,“二點”(熔點、沸點)“二度”(密度、硬度)“三性”(溶解性、導電性、導熱性)2、聞氣味的方法3、試驗氯氣的溶解性飄聞(注意操作要領)實驗(檢驗氣體水溶性的常用方法)案例〖小結〗氯氣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水溶性黃綠色刺激性氣味(劇毒!)能溶于水(氯水)將盛滿氯氣的試管倒置在水中,水面上升,并呈黃綠色二、預測氯氣的化學性質1、Cl2與O2、H2氫氣都是非金屬單質,應該具有某些類似性質。與Na、Fe、Cu等金屬單質反應。與H2、S、P等非金屬單質反應。但從原子結構看,氯元素與氧元素更相似,它們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比較多,容易得到電子成為8電子的穩定結構,所以都是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氧氣與氯氣都是活潑的非金屬單質。預測實驗探究實驗內容實驗現象生成物Cl2與Fe反應Cl2與Cu反應Cl2與H2反應劇烈燃燒,產生紅棕色濃煙,產物水溶液呈棕黃色FeCl3劇烈燃燒,產生棕黃色濃煙,產物水溶液呈藍綠色CuCl2劇烈燃燒,產生蒼白色火焰,集氣瓶口有白霧HCl特別提示Cl2與H2在光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反應,有關的化學方程式為光照H2+

Cl2=2HCl實驗探究氯氣能與水反應嗎?1、預測與假設:Cl2與O2的性質相似,但氧氣不易溶于水,而氯氣能溶于水,可能是氯氣與水發生了反應的緣故。若Cl2與H2O發生了反應,可能會生成H+和Cl-,也可能生成其它含氯的化合物。2、實驗設計:方案目的實驗設計所需藥品所需儀器123檢驗Cl-取少量氯水于試管中,滴加AgNO3溶液氯水,AgNO3溶液試管,膠頭滴管檢驗H+取少量氯水于試管中,滴加石蕊試液氯水石蕊試液試管膠頭滴管檢驗漂白性將干燥的氯氣依次通過盛干燥紅紙條的集氣瓶A和盛有濕潤紅紙條的集氣瓶B(課本第15頁方法導引)紅紙條氯氣蒸餾水廣口瓶、膠塞、導管、燒杯2、實驗記錄:實驗內容實驗現象結論方案1方案2方案3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存在,說明Cl2與H2O發生了反應溶液先變紅后褪色氯水中有酸生成,還有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生成。說明Cl2與H2O發生了反應①干燥的紅紙條無變化②濕潤的紅紙條逐漸褪色①氯氣本身無漂白性。②氯水中存在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說明Cl2與H2O發生了反應3、實驗結論:氯氣不僅能溶于水,還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HCl和HCl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l2+H2O==

HCl+HClO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HClO具有漂白性,它遇到有色物質時,能破壞其中的有機色質,使有色物質褪色。但HClO不穩定,見光會分解:2HClO==

2HCl

+O2↑光小結氯水與液氯的區別液氯氯水制法將氯氣加壓、降溫氯氣溶于水所含微粒Cl2分子H2O、Cl2、HClO、H+、ClO

-

Cl-

、OH-化學性質具有氯氣的化學性質具有所含微粒的性質4、知識拓展:氯氣能與堿反應嗎?能。可以理解成氯氣先與水反應,生成HCl和HClO,再與NaOH中和,生成NaCl和NaClO。Cl2+2NaOH==NaCl+NaClO+H2O應用:實驗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或除去多余的Cl2,以消除污染。這就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2Cl2+2Ca(OH)2==CaCl

2

+Ca(ClO)2+2H2O這就是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思考:寫出Cl2與石灰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這一反應有何實際應用?第3節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一、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物質的量像質量、長度、時間等物理量一樣,它也是一種基本物理量含義:描述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一個基本物理量符號:n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mol1mol微觀粒子含有多少個微粒呢?

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數與0.012kg一種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相等。

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為6.02×1023。6.02×1023mol-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NA)。1、物質的量是用來描述微觀粒子的物理量,不能描述宏觀物體2、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離子、電子、中子等3、”物質的量“四個字不能增減4、使用物質的量一定要指明具體的微粒如:1molH2O1molH+1molC

能否說1mol氧或1mol氫能否說:1mol大米或1mol細菌表示:1mol水分子表示:1mol氫離子表示:1mol碳原子××【判斷正誤】1、1mol任何微粒均含有6.02×1023個微粒。2、摩爾是國際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3、NA個O原子的物質的量為1mol。4、6.02×1023個任何微粒的量均為1mol。5、任何物質,如果它所含微粒數與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我們就說它的物質的量為1mol。6、1mol氫含有6.02×1023個氫。√√×√××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指代不明【課堂練習】1molO 含有

個O;1molH2O 含有

個H2O;1molH+

含有

個H+;1mole- 含有

個e-;6.02×1023個12C的物質的量為

mol;6.02×1023個CO的物質的量為

mol;6.02×1023個OH-的物質的量為

mol。6.02×10236.02×10236.02×10236.02×10231110.5mol的O2中有多少個氧分子?1.204×1024個H原子的物質的量是多少? 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微粒數(N)之間的關系為: n=NNA【課堂練習】5molCl含有

個Cl;1.5molH2SO4含有

個H2SO4;0.3molNa+

含有

個Na+;3.01×1023個Fe的物質的量為

mol;2.408×1024個HClO的物質的量為

mol;3.612×1023個Cl-的物質的量為

mol。3.01×10249.03×10231.806×10230.540.6【遷移·應用】6.02×1023個H2O6.02×10231.204×10241molH2O21

個H原子

個O原子

molH

molO1mol0.5mol1.204×102416.02×102312⑴0.5molNa2SO4含有

molNa+,

molSO42-,含

個O。⑵3.01×1023個氫分子含

molH、

含有

個質子、

mole-。⑶

molNH3,含有個N。1.204×1024

使用摩爾概念時的注意事項⑴適用范圍:⑵使用準則:⑶大:⑷小:⑸廣:微觀粒子或它們的特定組合必須指明微粒符號或化學式1mol物質所含微粒數巨大摩爾計量的是微無其微的微觀粒子應用范圍極廣,是聯系微粒個體與微粒集體、不可稱量的反應微粒與可稱量的宏觀物質的橋梁。1.物質的量是用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作為標準來衡量其他微粒集體所含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符號是n。物質的量的單位是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2.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為6.02×1023,與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的任何微粒,它的物質的量為1mol。3.6.02×1023mol-1

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4.

表示物質的量時,必須用化學式指明微粒的種類,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或電子等。5.n=N/NA

、N=n×NA推論:物質所含微粒數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小結】第3節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第二課時1.物質的量是用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作為標準來衡量其他微粒集體所含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符號是n。物質的量的單位是摩爾

,簡稱摩,符號為mol。2.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為6.02×1023,3.6.02×1023mol-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與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的任何微粒,它的物質的量為1mol。4.表示物質的量時,必須用化學式指明微粒的種類,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或電子等。5.

n=N/NA

、N=n×NA推論:物質所含微粒數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

科學上采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把一定數目的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與可稱量的物質聯系起來。

宏觀(質量)微觀(微粒數)物質的量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是多少?44g44CO232g32O22g2H246g46C2H5OH18g18H2O58.5g58.5NaCl56g56Fe質量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

1mol的任何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在數值上都等于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為M,常用單位是g·mol-1或kg·mol-1

任何物質的摩爾質量,以g·mol-1為單位時,在數值上都等于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判斷正誤】由于Na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3,所以1molNa的質量為23。1molCO的質量為28g,是因為C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8。由于Na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3,所以Na的摩爾質量也為23。H2SO4的相對分子質量為98,所以H2SO4的摩爾質量為98g·mol-1

。23gNa的物質的量為1mol。1molNa+的質量為23g。SO42-的摩爾質量為96g·mol-1,1molSO42-的質量為96g。√√√√√××460.5⑴2molNa的質量為

g;⑵49gH2SO4的物質的量為

mol。物質的物質的量(n)、物質的質量(m)和物質的摩爾質量(M)之間存在如下關系:n=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