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與經濟體制模式
第九章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與經濟體制模式【教學內容】發達國家的含義與主要經濟特征;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模式【教學難點及重點】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以及發達國家的不同經濟體制模式;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發達國家經濟體制模式的多樣性。【教學目的】了解發達國家的含義、主要經濟特征以及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以及發達國家的不同經濟體制模式,加深理解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發達國家經濟體制模式的多樣性。【教學方法】講解案例教學【教學課時】4課時第一節發達國家的含義與主要經濟特征第二節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第三節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模式第一節發達國家的含義與主要經濟特征一、發達國家的含義二、發達國家的主要經濟特征三、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第一節發達國家的含義與主要經濟特征一、發達國家的含義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常又稱為“發達國家”“已發展國家”,是與“發展中國家”相對應的概念,一般是指那些生產力高度發達、具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關系及其體系、社會經濟結構十分穩定的國家。也被稱為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
第一節發達國家的含義與主要經濟特征一、發達國家的含義從歷史上看,現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最早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從18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先后完成產業革命,實現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過渡,使社會生產力大為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先后完成向壟斷階段的過渡,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哪些國家屬于發達國家?
(現在國際上對于發達國家的數目并無完全一致看法)
世界銀行的WorldDevelopmentReport通常把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新西蘭、英國、日本、奧地利、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比利時、法國、美國、丹麥、德國、挪威、瑞士、瑞典等19國列入“市場經濟工業國”
IMF則在上述19國之外,還加上冰島、盧森堡等通常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看成發達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發達國家政府間的經濟協調機構,其前身為1948年4月成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及為利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促進西歐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而成立的合作組織。1960年12月,美、加與該組織18個成員在巴黎簽定“OECD公約”決定成立OECD以取代歐洲經合組織。經各國議會批準,公約于1961年9月生效,宣告其成立。OECD的宗旨是,在維持成員國財政穩定的同時,實現經濟和就業的增長,通過廣泛政策協調,改善成員國經濟與社會福利,提高生活水平,促進世界貿易,推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該組織現有的30個成員中,墨西哥、韓國、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匈牙利、波蘭、土耳其等8國并非真正發達國家。OECDMEMBERCOUNTRIES
TwentycountriesoriginallysignedtheConventiononthe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n14December1960.SincethenafurthertencountrieshavebecomemembersoftheOrganisation.TheMembercountriesoftheOrganisationandthedatesonwhichtheydepositedtheirinstrumentsofratificationare:AUSTRALIA:7June1971KOREA:12December1996
AUSTRIA:29September1961LUXEMBOURG:7December1961
BELGIUM:13September1961MEXICO:18May1994
CANADA:10April1961NETHERLANDS:13November1961
CZECHREPUBLIC:21December199NEWZEALAND:29May1973
DENMARK:30May1961NORWAY:4July1961
FINLAND:28January1969POLAND:22November1996
FRANCE:7August1961PORTUGAL:4August1961
GERMANY:27September1961SLOVAKREPUBLIC:14December2000
GREECE:27September1961SPAIN:3August1961
HUNGARY:7May1996SWEDEN:28September1961
ICELAND:5June1961SWITZERLAND:28September1961
IRELAND:17August1961TURKEY:2August1961
ITALY:29March1962UNITEDKINGDOM:2May1961
JAPAN:28April1964UNITEDSTATES:12April19619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盧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愛爾蘭(46,335)丹麥(45,015)冰島(44,133)瑞典(38,451)英國(36,977)奧地利(35,861)荷蘭(35,393)芬蘭(35,242)比利時(34,081)法國(33,126)德國(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臘(18,995)葡萄牙(16,658)美洲(2國):美國(42,076)加拿大(32,073)
亞洲(2國):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新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塞浦路斯(19,008)巴哈馬(18,190)斯洛文尼亞(17,660)以色列(16,987)韓國(14,649)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號里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11西方七國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12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8國集團首腦會議----G8會議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是全球化在政治領域的最高形式,是全球化的集中體現,所以往往遭到反全球化人士和組織的激烈抗議。八國集團(G8)峰會于2011年5月26日至28日在法國海濱城市多維爾召開,各國首腦以中東問題及日本核安全問題為主軸,進行會商132023/2/5世界經濟之窗:
七國集團(G7)的演變1975年11月,在法國倡議下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1976年6月,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此后,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97年,俄羅斯加入。2008年7月,八國集團會議在日本北海道召開,增加了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5國,八國集團擴大為13國集團。14二、發達國家的主要經濟特征戰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
?生產關系方面-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成熟的市場經濟和較完善的市場體系。戰后這些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巨大發展,國家與實力變得更加強大的私人壟斷資本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統治和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成為其生產關系最重要的基本經濟特征
?生產力方面-(1)現代科技成果在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生產社會化、專業化、自動化高度發展,生產率達到先進水平,工業內部結構優化(2)農業建立在現代科技基礎上,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良種化高度發展,社會化程度高(3)國民經濟整體結構已與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相應(4)對外經濟聯系廣泛,生產國際化高度發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一)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1.發達國家以國民生產總量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社會財富巨大2004年各類型國家的比較二、發達國家的主要經濟特征國家GDP億美元人均GDP美元GDP占世界比重%美國11667.53975228.54韓國679.7141181.66俄羅斯582.440781.42埃及75.210930.18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都被發達國家摘得;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絕大多數也發生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初、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遍實行“優先原則”,而發展中國家則多實行“剩余原則”;世界科技發展格局——美國、歐洲和日本“科技三強”的地位更加鞏固。
2.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結構日趨先進經濟結構中物質生產部門(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所占比重下降,非物質生產部門(服務業)所占比重提高,是多數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脈絡。發達國家本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趨于衰退的傳統產業——農業與制造業發生逆向回歸,為它們贏得新的發展空間。2023/2/519美國與中國三次產業構成比較美國中國Source:UNCTAD3.生產社會化程度較高(二)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健全1.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比較健全2.市場主體明確3.市場機制運行的保證體系較為完善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僅有高度發達的消費品和勞務市場,而且有高度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由國家對市場運行實行導向和監控,彌補市場經濟本身的弱點和缺陷。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保證經濟運行的法制化。(三)國家宏觀調控功能日趨完善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控手段。經濟計劃化趨勢明顯。制定政策與執行政策分開,政府部門之間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合作的協調運作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體系和信息反饋系統,保證了決策科學性和調控的及時性。企業獨立經營,市場高度發達,宏觀調控建立在企業自我約束和充分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四)經濟日趨國際化2023/2/52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規模占了世界經濟規模的2/3,因此其經濟實力和經濟規模的增減將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世界經濟的規模。不僅如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和世界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可以說,發達國家憑借其擁有世界最高的生產力水平和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支配著世界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由此也給世界經濟帶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2023/2/524(一)對世界經濟的積極作用通過推動世界貿易,擴大了國際分工。通過技術貿易和跨國公司加速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外投資,即有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擴大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崗位。2023/2/525(二)對世界經濟的消極作用通過資本輸出,控制發展中國家。國家操縱市場價格,剝削發展中國家。轉嫁經濟危機。將污染嚴重、能源消耗量大、需要改造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其環境污染加劇,生態平衡破壞。三、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一)發達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二)發達國家在整個國際分工中處于支配地位(三)發達國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決定力量2023/2/527(一)發達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國家GDP億美元GDP占世界比重%世界排名美國11667.528.51日本4632.411.32德國2714.46.63英國2140.95.24法國2002.64.95意大利1672.34.16加拿大979.82.48“西方七國”GDP及其占世界中的比重和排名情況Source: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
percapita)
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程度的最綜合的指標之一。世界銀行在其每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都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將世界各國和地區予以分類。按2008年《世界發展報告》的分類標準-
低收入國家人均90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國家906-11116美元
其中:下中等收入國家
906-3595美元
上中等收入國家3596-11115美元高收入國家人均11116美元及以上
實際上,世界上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在26000美元以上。2023/2/529(一)發達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單位:億美元Source: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5(二)發達國家在整個國際分工中處于支配地位
現代制造業部門大多集中在發達國家,而農業、礦業等初級產品部門大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中,以高科技為特征的“朝陽工業”、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大多集中在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2023/2/531(二)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支配地位
Source:WorldTradeReport2005世界貿易地區結構
Export
Import
(三)發達國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決定力量
1.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悠久,運行機制健全,體系十分完善2.發達國家的經濟國際化3.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國際化第二節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經濟恢復和調整時期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三、經濟“滯脹”時期四、經濟動蕩與調整時期五、“新經濟”時期34一、經濟恢復時期(50年代初期)作為戰爭發動者的德、意、日以軍事失敗而告終,經濟上也遭到嚴重的破壞,作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經濟也遭到嚴重的削弱。當戰爭結束時,西歐和日本生產衰退、交通癱瘓、燃料短缺、食品匱乏、住房不足等等,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二戰后的國際形勢1.經濟形勢惡化35約6000萬人死亡8000-9000萬人受傷無數財產遭受破壞36戰后歐洲主要國家GDP增長情況圖(單位:億美元)
37日本共支付22.3億美元印度尼西亞8億美元菲律賓8億美元緬甸2億美元越南0.39億美元老撾0.0278億美元柬埔寨0.0417億美元韓國3億美元新加坡0.25億美元馬來西亞0.25億美元泰國150億日元瑞士11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2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戰爭賠償款38(一)二戰后的國際形勢2.發達國家的國際環境惡化使國際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使國際政治發生巨大變化對科技發展和世界經濟產生深刻影響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成為戰后國際政治的突出主題德意日慘敗英法削弱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國際格局美蘇兩極體制的雅爾塔格局法西斯主義遭到毀滅性打擊社會主義力量發展壯大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蘇聯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二)恢復情況
戰爭結束三年之后,除德國和意大利外,西歐各國經濟都恢復并超過了戰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個西歐而言,到1950年已完全恢復到戰前水平。日本恢復較遲,大約用了10年時間,到1955年工礦業生產超過了戰時最高年份1944年1.7%。40國家1938年1948年1950年比利時100115124丹麥100111135意大利10092104荷蘭100114127挪威100122131法國100100121德國1004564瑞典100133148瑞士100125131英國100106114西歐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二)恢復情況41(三)西歐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1)外部因素:美國的大力援助;
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1948-1952年,美國向西歐17國提供了131.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無償贈送,10%為貸款
2)內部因素: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采用最先進科技和恰當的經濟政策3)西歐各國的無國界經濟合作,其中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1.二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42美國的支持戰后美國的工業生產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53.4%;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積極推行“冷戰”戰略,對戰敗的德、意、日及英法等國采取經濟援助政策;1947年,美國提出的“復興歐洲計劃”(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和日本提供大量資金援助;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和機構,也為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提供國外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3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工業設施雖遭破壞,但工業基礎尚存;戰爭期間各國私人工業投資增加迅速;各國戰前擁有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隨戰爭期間人員損耗很大,但戰后海外流亡者、軍人等大量回國,大量知識分子和有產者從社會主義國家逃亡到西歐及日本,從而彌補了勞動力和技術力量的不足。44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1)推行國有化政策,如英國、法國等將銀行、煤電、運輸等行業收歸國有;(2)推行經濟計劃化——政府制定短、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活動進行適度干預;(3)推行“福利國家”等社會經濟政策——不僅涉及“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社會保障,還涉及到調節雇主和雇員關系等問題。
451)二戰后,美國在日本實行非軍事化政策;政治改革:解除軍國主義武裝,實行民主政治、制定和平憲法、經濟改革: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勞動立法2)美國對日本的扶植;21.28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朝鮮戰爭的“特需訂貨”,1950年“特需”收入1.91億美元,1951年5.4億美元,1952年8.52億美元,1953年4.44億美元3)日本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積極發展電子、汽車、石化、人造纖維等新興工業4)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發展教育和科技吸收國外科技、“吸收性技術革新”“引進、改革、吸收與創新”2.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46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1919—1938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2.3%。1951—1970年間的20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3%,而且經濟高速增長幾乎席卷了西方所有國家,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參見表9-2),也席卷了各個領域,帶有明顯的全面性。1948-1973年工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為6%,日本的工業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高達15%,1950-1973年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保持在4%-5%之間,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5%-5%之間。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發生了數次經濟危機,但危機期間,生產下降的幅度較小、危機持續時間較短,對經濟的打擊較輕,沒有發生像戰前1929年和1937年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47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1.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國家1860-1913年1913-1938年1955-1973年美國4.32.03.5英國2.41.03.0法國1.11.15.2聯邦德國*3.01.35.9日本4.14.59.848這主要是由于,戰后發生了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得生產實現了自動化,也標志著經濟現代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工業的比重由上升轉為下降,而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上升,到70年代已經占到國民收入的60%左右。2.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的49國家1951至1960年勞動生產率增長(%)1961至1970年勞動生產率增長(%)美國3.03.6日本11.110.2聯邦德國7.12.4法國5.74.0英國2.03.0意大利7.06.9503.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20年間,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經濟都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但各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差異很大。日本增長最快,聯邦德國和法國其次,美英兩國最慢。
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從1950年的1.6%上升為1970年的9.5%,同期在資本主義國家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從1.5%上升為6.9%。相反,同期的美國工業的比重從48.7%下降為37.8%,貿易額從18.1%下降為15.4%。51國家1951至1960年生產增長(%)1961至1970年生產增長(%)美國4.05.0日本16.213.7聯邦德國9.85.2法國6.44.9英國2.92.8意大利8.87.252三、經濟“滯脹”時期格林斯潘也只好“睜一眼閉一眼”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一)滯脹的涵義
滯脹(stagflation)指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世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普遍經歷的那種既有經濟增長停滯、高失業又有高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狀況。滯脹的產生是戰后發達國家政府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赤字財政政策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與從50年代中至70年代初這些國家長期經濟迅速增長導致再生產比例關系的失調有關。
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引起人們普遍不滿,物價加速上漲,使居民實際收入下降,改變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引起人們的驚恐不安。凱恩斯主義不能自圓其說。在此背景下,以供給經濟學派、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經濟學開始名聲大振并在經歷70年代后期的一番輿論準備之后,于80年代初隨著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的上臺而被付諸實行。54(二)經濟“滯脹”的表現
1.經濟增長處于停滯狀態2.失業率提高3.物價大幅度上升55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國家1965-1973年1973-1983年西班牙6.41.8愛爾蘭5.03.2意大利5.22.2新西蘭3.70.8比利時5.21.8英國2.81.1奧地利5.52.8*荷蘭5.51.5日本9.84.3*聯邦德國4.62.1澳大利亞5.62.4丹麥3.91.8加拿大5.22.3瑞典3.61.3挪威4.03.7美國3.22.3瑞士4.20.7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計4.72.4注:*為1973-1982年的數字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第177頁。1.經濟增長處于停滯狀態5657發達國家的失業率(%)國家1960年1970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美國5.54.97.77.06.05.87.19.7日本1.11.22.02.02.22.12.02.4聯邦德國1.20.74.64.54.33.83.87.5法國0.71.34.65.25.36.06.4-英國1.62.65.76.26.15.77.412.0意大利4.23.26.77.27.27.27.79.1資料來源:聯合國《統計年鑒》。2.失業率提高58發達國家的失業率(%)59
發達國家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國家1951-1973年1974-1981年美國2.79.4日本5.29.1聯邦德國2.74.9法國5.011.4英國4.315.4意大利3.915.9發達國家總計3.49.9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家金融統計》年鑒。3.物價大幅度上升60發達國家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61(三)出現“滯脹”的原因1.主要原因:一是石油危機及其所導致的油價上漲;二是工資提高過快,拉動了物價上漲和失業的增多
2.根本原因:一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二是戰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622023/2/5四、經濟調整和緩慢增長時期發達國家經濟相繼在1982年底和1983年初走出低谷,進入了經濟緩慢增長時期。1983-1990年,OECD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4%,其中美國為3.2%,加拿大為3.6%,法國為2.7%,德國為3.0%,意大利為2.9%,英國為3.1%,日本情況稍好一些,達到4.6%。發達國家的政策傾向發生重大變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滯脹中受到嚴厲抨擊,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興起,將國家干預經濟的重點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刺激,
美國從1991年3月-2001年6月,實現了長達120個月的持續經濟增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低財政赤字。此后,由美國開始,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新經濟”浪潮。五、“新經濟”時期64(一)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所謂新經濟”(NEWECONOMY)是在信息技術出現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由經濟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良性互動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1.新經濟的涵義“新經濟”一詞最初出現在1996年美國著名刊物《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該文分析了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發現了與七八十年代經濟不同的特點,提出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的觀點65年份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生產率指數(%)聯邦財政收支狀況(億美元)19901.25.45.61.1-22121991-0.94.26.81.6-269419922.73.07.54.1-290419932.33.06.90.1-255019943.52.66.11.3-203119952.02.85.61.0-163919962.83.05.42.7-107519973.82..34.92.0-21919983.91.64.52.862919994.01.54.22.9124420世紀90年代美國主要宏觀經濟數據新經濟的主要表現66經濟持續增長從1991年4月開始復蘇,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后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成為戰后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年份GDP增長率(%)19901.21991-0.919922.719932.319943.519952.019962.819973.819983.919994.067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8%,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5%,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9年降到了4.2%,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年份失業率(%)19905.619916.819927.519936.919946.119955.619965.419974.919984.519994.268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0后,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6%。年份通貨膨脹率(%)19905.419914.219923.019933.019942.619952.819963.019972..319981.619991.569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1991一1994年間,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70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由于克林頓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904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075億美元
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19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629億美元的財政盈余。年份聯邦財政收支狀況(億美元)1990-22121991-26941992-29041993-25501994-20311995-16391996-10751997-21919986291999124471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新經濟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經濟知識化;經濟網絡化;經濟全球化。72經濟知識化即新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在新經濟中,知識(或信息)取代物質成為生產、分配和銷售的主要內容。它導致資本要素組合無形化,知識和擁有知識的勞動力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重要性的增加意味著無形資本的增長超過了有形資本。企業財富的創造日益取決于無形資產。隨著知識或信息投入的增加,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務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其結果,是使得整個國民經濟日益輕型化。
73經濟網絡化隨著數字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經濟交往方式、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和社會消費方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生產者相互之間的網絡,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絡,消費者之間的網絡,個人、企業和國家之間的網絡,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網絡,諸如此類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使得全球經濟活動的時間縮短,空間縮小,頻率加快,協同性增強,效益增大。
74經濟全球化由于經濟知識化、網絡化的發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組合發生了很大變化。知識流(知識生產、知識分配、知識交換、知識傳播、知識消費)、信息流和技術流(無形貿易)的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貿易)。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使得企業擴大了在全世界進行資源配置的規模,更加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對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75(二)新經濟出現的原因1)美國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戰后以來最深刻的結構性調整2)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傳統產業也得到了有效改造3)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并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4)高新技術企業的豐厚利潤和高回報率造成了股市的繁榮通過巨大的財富效應,刺激了美國的個人消費,并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投資巨大,但隨著需求和產量的上升,高科技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都下降很快,從而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帶動物價上漲,這對于美國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伴以低通脹起了很大的作用。1.經濟結構的調整76首先,克林頓政府采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與國會達成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消滅財政赤字,1998年美國實現了30年以來聯邦財政的首次平衡其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格林斯潘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并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2.美國政府的有效調控機制拉弗曲線771)美國企業利用跨國購并或直接設廠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相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或其他成熟技術和產品生產線2)利用他國廉價資源和生產要素使美國可以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并通過進口滿足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日常消費品
3)全球性的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開拓銷售市場更加便利,獲取利潤的渠道越來越廣,這擴大了美國的世界市場份額及其貿易利益,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增長3.經濟的全球化浪潮78(二)新經濟的影響(1)推動了信息產業的大發展。第一,信息技術和設備投資成為美國企業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第三,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就業的增長。(2)促進了制度創新。(3)引發了新的社會經濟問題。第一,數字鴻溝。由于存在著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差異,在信息社會中所引起的不同機遇、不同地位,乃至造成經濟上的巨大差別和心理失衡。第二,兩極分化。新經濟所導致的股市飆升,使得掌握大部分股票的富人和企業經理人員的財富迅速擴張,成為新經濟的最大受益者。第三,新型壟斷。科技的進步還引發了創新者壟斷,創新者不僅聚斂了大量財富而且往往阻礙甚至威脅到科技的進步。792023/2/5世界經濟之窗:
從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艾倫格林斯潘于1926年3月6日生于紐約市,出身中產階級,父母從事金融業。年幼時酷愛音樂,夢想成為職業音樂人,音樂夢“破滅”轉行經濟學。1948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后投身華爾街。1970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1987年8月被里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這之后格林斯潘作為美聯儲主席,歷經四屆總統,引導美國成功渡過兩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并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增長期。802023/2/5本·伯南克圖片來源:新華網第三節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模式一、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二、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三、以日本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821.政府盡量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2.充分鼓勵自由競爭3.政府進行間接調控因此,也可以將這種模式稱為“政府監管型市場經濟”。一、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一)特點83(二)背景1.滯漲20世紀70年代中葉,石油危機引發戰后的世界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首次出現了以低增長和高通脹為特征的滯漲現象2.反凱恩斯主義思潮的興起凱恩斯主義對于滯脹現象的束手無策導致了各種反凱恩斯主義思潮的興起1979年撒切爾夫人出任英國首相,公開宣布實踐新自由主義綱領1980年里根上臺以后,宣告了新自由主義在美國的實行此后,其他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英美,掀起了新自由主義的浪潮。
84(二)主要內容1.自由企業制度與平等競爭原則在美國,“自由”被理解為每一個人都有自由來建立企業的意思。”1)自由企業制度
一是自由性二是民營性三是透明性四是自律性
852)平等競爭原則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立法1914年的克萊頓立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1936年的羅賓遜—帕特曼法1950年塞勒——凱弗維爾法作為美國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眾多企業,以個體業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組織形式,獨立而自由的從事多種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此構成了美國市場經濟基礎的自由企業制度。自由企業制度的核心是私人財產所有權,私人財產受法律保護,神圣不可侵犯。在企業、政府、個人之間都是一種契約關系,政府通過各類法律調整他們之間的相互利益關系,保護居民、企業的經濟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自由市場經濟還體現在“平等競爭”原則上:市場競爭面前人人平等,至少在市場機會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為保護平等競爭,美國國會自1890年起,頒布了若干個“反托拉斯法”;在微觀領域,企業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主要是由市場價格來支配和決定的。競爭的市場和價格制度被認為是一架精巧的機器,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和市場變動,發生著無意識的調節作用。2023/2/588價格-Price反映市場活動綜合狀況的最重要的信號。在與市場競爭、市場供求的相互作用下變動。其變動直接影響著生產者的經營決策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實現社會供給與需求的平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前提條件——建立起自由價格制度。2023/2/589競爭-Competition競爭被認為是保持市場活力的基本要素,它迫使生產者千方百計地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因而保持競爭也就成為政府的一項基本政策。美國政府正是通過實行保護競爭政策,自由價格制度,并盡可能少地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從而保證了市場機制充分、有效地調節經濟高效率地運行,并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902、以間接性和被動性為特征的宏觀經濟調節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調節是一直存在的。美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節的特點之一是間接性,即沒有采取大規模國有化的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也沒有用制定經濟計劃的方法來引導或知道經濟發展,而是創造以自由企業制度和公平競爭原則為核心的市場環境,讓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自發的發揮應有的作用。特點之二是被動性,即政府的宏觀經濟調節主要是針對“市場失靈”進行的,側重點是保護自由競爭、熨平經濟波動。具體而言,一、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一直是美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二、總需求和總工資兩手抓,并關注和解決結構性問題;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市干預市場的兩個主要手段。91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美國政府直接接入市場經營活動的比重很小但是在道路設施、機場設施、城市供水排水設施、電力供應、郵政、國家公園、教育、衛生、國防、治安、消防、環保、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行業,美國政府直接參與經營,并向全社會提供服務。4、對外經濟關系的政府調節對外貿易政策,如GATT、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并存等;外匯政策,如80年代中后期的“廣場協議”、90年代以來的“強勢美元”政策等;區域經濟一體化政策,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925、其他領域的政府調節推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實行了一整套社會保障制度,對老弱病殘及失業者給予救濟和補助;相比歐洲而言,政府在這方面的調節作用偏弱;環境保護撥出越來越多的投資來用于防治公害、保護環境外,還通過立法手段制定規章制度,強制企業投資撥款以防止環境污染。93(三)深入發展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實際上就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政策的升華,是美國試圖以新自由主義模式來規范世界秩序,實現全球經濟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和一體化80年代末,拉美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美國于1990年在華盛頓召開了旨在為拉美國家經濟改革提供方案和對策的研討會,達成了“華盛頓共識”。942.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仿效前蘇聯及東歐國家也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推出了類似的集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三位一體的“休克療法”式經濟轉軌方案,即短期內這些國家可能出現“休克”或停滯,但是不出一兩年,就會迅速繁榮和增長,人民生活將得到大幅度改善。1.拉美國家的推行以智利、墨西哥、巴西為首的大多數拉美國家在過去的20多年里,迫于美國及多邊國際經濟組織的壓力,以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進行了包括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企業私有化在內的全方位大刀闊斧的經濟結構改革
二、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自由競爭與政府控制并存、經濟杠桿與政府引導并用、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并重。因而,也可以將這種模式稱為“政府引導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也被稱為萊茵模式,以西歐的德國、法國和北歐的瑞典為主要代表。96(一)社會市場經濟理論20世紀30年代爆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古典自由主義已經無法在經濟活動中完成自我調節的任務。凱恩斯理論誕生,于此同時,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也開始形成。其代表人物是:瓦爾納.奧肯,弗蘭茨.伯姆等,這些任務在弗萊堡大學任教,因此稱之為“弗萊堡學派”;德國新自由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維護經濟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對國家作用的否定,而是要求國家在經濟自由產生了社會所不期望的后果時出面干預。也就是說,國家必須運用經濟政策和各種措施來解決古典自由之一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維護市場經濟的基礎——競爭,貫徹社會政策目標。國家的具體作用為,國家為經濟活動制定規則并監督其實施,他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裁判員,而不是參加比賽的一方;國家應奉行“秩序政策”,在講經濟活動的權利交給各個企業的同時,建立一個有效地競爭秩序,個人、企業、社會集團和各種利益團體在這個秩序下展開競爭。2023/2/597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弗蘭茨·伯姆FranzB?hm,1895-1977
瓦爾特·奧肯WalterEucken,1891-19502023/2/598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不能讓市場過程參與者隨意地決定經濟活動的形式,國家應當擔負起影響整個制度框架和經濟活動秩序的重任,因而國家應當奉行“秩序政策”,即確定條件和建立競爭秩序,以便使一個有效而又符合人的尊嚴的經濟體制得到發展。99奧肯為所謂的市場競爭秩序提出了多項原則:1、在商品和勞務市場建立有效地價格體系,使之充分競爭,取消國家對價格的干預;2、貨幣政策是實現有效競爭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穩定幣值,從而穩定物價;3、開放市場;4、生產資料私有制;5、推定穩定的經濟政策等;戰后,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繼承和發揚了戰前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理論觀點。米勒.阿爾馬克在1947年最早提出了“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行事,但輔之以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制度,它的意義是將市場自由原則同社會公平結合在一起。路德維希.艾哈德是德國現行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奠基人。他指出,要用一個給公民重新代理啊自由發展可能的新體制,取代效率低下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需要體現高度的自主權、職業選擇的多樣性和社會進取機會,有效利用資源,并具有創新性。由此可見,社會市場經濟其實質就是國家維護下的市場經濟。這種維護包括:1、對競爭機制的維護,以確保經濟發展永久的動力;2、是對社會利益的維護,以彌補競爭機制所帶來的副作用。2023/2/5100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LudwigErhard1897-1977
AlfredMuellerArmack1901-1978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路德維希·艾哈德2023/2/5101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觀點將所有德國新自由主義理論流派的觀點都匯集起來,產生了“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其實質就是國家維護下的市場經濟。“維護”包括兩個方面:對競爭機制的維護,以確保經濟發展的永久動力;對社會利益的維護,以彌補競爭機制帶來的副作用。2023/2/5102(二)政府為市場競爭創造基本條件在保證經濟的競爭性的同時,德國政府對壟斷進行限制。政府不提出經濟高速增長的目標,更不是通過產量、投資和消費來控制經濟的發展。政府對經濟調節、干預的程度受到基本法的限制。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導向性、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預措施,都必須與經營自由的基本權相符合。2023/2/5103
(三)政府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德國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具有明顯的社會市場經濟特征:在收入分配領域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再分配領域主張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緊密相連2023/2/5104(四)以平等參與為核心的經濟民主化德國政府社會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謂的“共同決策”,其集中體現為德國公司的“職工參與決定制度”。德國政府通過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謂的“共同決策”制度,具體辦法是由職工代表參加公司監事會,參與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三、以日本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特點是:政府運用嚴厲的規則要求企業遵守市場規則,利用利益機制誘導企業行為,使用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的發展方向,通過行政指導使企業尊重政府的意圖,即通過有效的官民協作來實現政府規劃的經濟發展目標。概括地說,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是指國家在肯定市場作用的同時,強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注重各種經濟關系的協調,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全國性經濟計劃進行宏觀管理的市場機制。
(一)政府制訂經濟計劃1.平均兩三年便制訂一次經濟計劃,經濟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一直處在不斷的糾偏和調整之中。2.經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反映出日本政府具有強烈的經濟增長導向3.日本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實行自上而下的決策制度。4.日本政府的經濟計劃對企業起著“指導”、“引導”或“制導”的作用。(二)政府制訂和實施產業政策1.產業結構政策。為實現經濟迅速增長和工業現代化的目標,應當選擇、確立戰略性的主導產業部門,大力扶植其發展,通過其“后向聯系”和“前向聯系”效應,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帶動經濟增長。2.產業組織政策。一方面是通過合并和改組的政策措施推進產業組織向著符合后發國家要求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就是運用財政、金融杠桿進行調節。1081.政府制訂經濟計劃日本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人所有制經濟,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政府在資源配置領域企業很強的導向作用,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文化班)歷史試卷(含答案)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葫蘆島錦化高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2次月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云南省江川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入學摸底考試物理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2025年五下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答案
- 焦作市2024-2025學年初三下第二次檢測試題英語試題含答案
- 江西省南昌市十四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三診)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西大學《系統工程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理工大學《正書創作與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海洋大學《數字軟件設計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正式版)YBT 6328-2024 冶金工業建構筑物安全運維技術規范
- 臨時圍擋施工方案(標準版)
- (完整word版)康復科康復臨床路徑
- 鉆井防卡手冊
- 來料檢驗指導書鋁型材
- 《中國當代文學專題》期末復習題及答案
- MDK5軟件入門
- GB∕T 9441-2021 球墨鑄鐵金相檢驗
- 雙胎妊娠指南ppt課件
- Unit 4 Globalization(課堂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