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的道地藥三_第1頁
北方地區的道地藥三_第2頁
北方地區的道地藥三_第3頁
北方地區的道地藥三_第4頁
北方地區的道地藥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方地區的道地藥材資源黨參——潞黨、臺黨、鳳黨、紋黨、晶黨、板黨等均為著名的道地藥材。龍膽——關龍膽是目前的主流商品,產量最大。當歸——家種以甘肅當歸為地道品種馳名中外。黃芩——以山西產量大,河北承德所產的“熱河黃芩”質量優。柴胡——“北柴胡”及“南柴胡”知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為我國知母藥材的主產區赤芍——以內蒙古多倫一代所產為道地,稱為多倫赤芍。二、全草及花果種子類藥材(一)肉蓯蓉

藥材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和管花肉蓯蓉Cistanchetubulosa(Schrenk)R.Wight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道地沿革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本草經集經》載:“今第一出隴西。”《嘉補注本草》稱:“出肅州、祿福縣沙中。原州、秦州、靈州皆有之。”《圖經本草》曰:“今隴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本草品匯精要》謂:“道地西羌、隴西。現主產于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以內蒙古、甘肅的質量佳,新疆產量大。寄生于藜科植物梭梭(鹽木)HaloxylonammodendronBunge的根上。世界瀕危保護植物。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又因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此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蓯蓉處于臨危的境地。生境分布肉蓯蓉主產于中亞、西亞及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陜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的荒漠中,適于在陽光充足、雨量少、干旱、積溫高、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生長,具一定抗寒和抗旱性。近年來由于大量采挖,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因此我國不少地區也將本屬其它植物(鹽生肉蓯蓉、管花肉蓯蓉、沙蓯蓉、蘭州肉蓯蓉等)入藥使用。列當科植物肉蓯蓉屬的寄生植物,全世界約有二十種,我國有六種及一變種:肉蓯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鹽生肉蓯蓉Cistanchesalsa(C.A.Mey)G.Beck、管花肉蓯蓉Cistanchetubulosa(Schenk)R.Wight、沙蓯蓉CistanchesinensisG.Beck、蘭州肉蓯蓉CistanchelanzhouensisZ.Y.Zhang、迷肉蓯蓉Cistancheambigua(Bge.)G.Beck一變種:白花鹽蓯蓉Cistanchesalsavar.albifloraP.F.TuetZ.C.Lo。人工種植肉蓯蓉的人工栽培始于1981年,1985年獲得成功。目前,新疆和田地區的人工紅柳種植面積已達到1.96萬畝,完成紅柳肉蓯蓉接種面積4750畝。內蒙阿拉善蓯容集團的肉蓯蓉1000噸技改工程,10萬畝肉蓯蓉基地2000年度被國家列為肉蓯蓉產業化示范項目。采收加工

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曬干。通常將鮮品置砂土中半埋半露,較全部暴曬干得快,干后即為甜大蕓(淡大蕓),質佳。秋季采收者因水分大,不易干燥,故將肥大者投入鹽湖中腌1-3年(鹽大蕓),質量較次,藥用時須洗去鹽分。品質評價

肉灰蓉以條粗壯,密被鱗片,色棕褐,質柔潤者為佳。開發利用肉蓯蓉具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很高的補益藥物之一,僅次于人參居第二位,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對肉蓯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日本起步較早,隨著分離提取和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已分離出多種類型的物質,主要可分為苯乙醇苷類、環烯醚萜類、木脂素類、多糖、生物堿等。其藥理作用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對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中心—下丘腦的老化有調整作用,改善陽虛動物的營養、體重、耐力和抗寒力等。對陽虛患者具有明顯的強壯作用和治療作用。種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或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能提高機體自由基清除酶SOD活性,從而減少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故有延緩衰老作用。有通便潤燥和溫補腎陽的作用。內蒙古阿拉善蓯蓉集團開發出了滋陰補陽、潤腸通便、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延緩衰老的系列蓯蓉酒、蓯蓉養生液。日本將肉蓯蓉苷作為性機能障礙和健忘癥的改善劑或治療劑。在美國松果菊苷也被制成保健品,用于提高機體免疫力。目前國內市場對肉蓯蓉的年需求量大約在3500噸左右。具體情況如下:御蓯蓉口服液以肉蓯蓉為主要配置成分,年銷售額達到了1.3億元人民幣,對肉蓯蓉的年需求量在600噸左右。腎寶合劑為中藥保護品種,具有調和陰陽、溫陽補腎、扶正固本的功能。一年需肉蓯蓉原料1000噸左右。新疆有紅蕓口服液、杞蕓口服液、大蕓滋補液等,對肉蓯蓉的年需求量約為500噸左右。甘肅酒泉生產的肉蓯蓉通便口服液和佳蓉片,對肉蓯蓉的年需求量約為100噸。

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每年都從我國進口大量的干品肉蓯蓉。日本市場上暢銷的一種“養命酒”,就是以肉蓯蓉為主要成分,并按照古漢方進行生產的,現已成為日本家庭常用的保健品之一,市場占有率幾乎達到每家每戶有1瓶的程度。為實現肉蓯蓉的可持續發展,有專家指出,國家應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護肉蓯蓉的資源:

第一,保護極度退化的藥源地。

第二,對仍有肉蓯蓉生產能力的藥源地嚴格實施劃片輪休禁伐制度。第三,建立人工藥源地。

第四,利用生物工程及細胞培養、發酵等先進的生物技術。

細辛藥材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Fr.Schml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cnse

Nakai

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根及根

莖。前兩者習稱“遼細辛”。

道地沿革細辛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皆有收載。《本草圖經》云:“其根細而其味極辛,故名之曰細辛”。北細辛主產于東北三省,以遼寧為主,按生態可分為野生和家種2種,因野生變家種后植株和產品有差異,故商品分為野生和家種2種規格;漢城細辛主產于遼寧和吉林兩省東南部,產量極少;華細辛主產于陜西華陰,湖北、四川、山東、河南,福建、浙江等地亦產。傳統經驗認為,北細辛中的野生品質量最好,家種品質量也好,華細辛味較淡而次之。傳統應用的細辛為野生植物,近年來,由于野生細辛的產量減少,用量增加,傳統的采集野生細辛的方法已經改為人工栽培,目前市場上的細辛藥材主流品種北細辛和漢城細辛絕大多數是栽培品。生境分布細辛生于林下腐植層深厚稍陰濕處。常見于針闊葉混交林及闊葉林下,密集的灌木叢中,山溝底稍濕潤處,林緣或山坡疏林下的濕地。北細辛分布于遼寧和吉林兩省東南部。華細辛分布于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曲、陜西等省。

采收加工在5-7月間,用鎬深掘,將細辛連根挖出,防止須根拆斷,除凈泥土,保持莖葉根完整,捆成小把,懸掛在通風的棚下陰于或晾干,但不宜在強烈日光下曬干。也不得用水洗,以免氣味降低。品質評價

細辛以身干,根色灰黃,葉色綠,氣香,味辛麻舌者為佳。細辛全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甲基丁香酚。開發利用細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的功效,是組成麻黃附子細辛湯、川芍茶調散等方劑和中成藥的主要原料。細辛同屬植物的揮發油,可對動物產生相似的解熱、降溫、鎮痛、抗驚顧及局麻作用,其醇浸液及揮發油體外實驗有抑菌作用,所含消旋去甲烏藥堿有強心、擴張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強脂代謝及升高血糖等作用。經水蒸氣蒸餾細辛可得精油,在香料、肥皂、化妝品、醫藥等工業部門用途很大。經細辛浸膏為添加劑原料,廣泛用于日用產品,如肥皂、化妝品、牙膏等,具有抗茵、消炎、止血、鎮痛等多種功效。細辛含有多種營養元素、氨基酸等,以其為原料制成多種飲料,細辛茶等,口味純正清香,具有一定的降壓、降脂作用,促進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麻黃藥材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exC.A.Mey.或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質莖。

道地沿革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名醫別錄》載:“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干令青。”《本草經集注》云:“今出青州、彭城、榮陽、中牟者為勝,蜀中亦有,不好。”《新修本草》道:“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增訂偽藥條辨》稱:“山西大同府代州邊城出者肥大,外青黃而內赤色為道地。”麻黃藥材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新疆、內蒙等省區。尤以新疆、內蒙資源最為豐富。現內蒙、新疆、寧夏、陜西已建立栽培生產基地。生境分布

草麻黃生于砂質干燥地帶,一般見于干河床、干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生。中麻黃生于干旱荒漠、干旱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木賊麻黃生于干旱礫質山地、山間谷地的砂石堆上或山壁石縫中。麻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都有分布。采收加工

秋季9月上旬以后,當地面結凍前采收。割取地上綠色草質部分,干燥即得。干燥時應避免長時間日曬或雨淋,管理不好則顏色變黃,降低有效成分。品質評價

麻黃一般以干燥、莖粗、淡綠或黃綠色、內心充實、朱砂點明顯、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色變枯黃脫節者不可供藥用。主要含麻黃堿、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去甲基麻黃堿等生物堿。開發利用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是醫治風寒感冒、全身疼痛、咳嗽和氣喘等的良藥,作為麻黃湯、麻杏石甘湯、小青龍顆粒等的原料,也是提取麻黃素的唯一原料。歐美國家已將麻黃素和麻黃浸膏粉廣泛用于藥品、保健品、運動飲料和減肥飲料等制造生產。我國每年傳統飲片消費料約50萬一70萬kg,用于生產麻黃堿的原料約1000萬一2000萬kg。麻黃是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歷年大量采挖導致野生資源匱乏,2002年麻黃已列為國家管理專營品種,禁止濫采麻黃。枸杞子藥材來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L.

的干燥果實。道地沿革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本草綱目》載:“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陜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河西及甘州者……異于他處者。”《本草品匯精要》稱:“道地陜西、甘州、茂州。”《藥物出產辨》道:“產甘肅、寧夏、攝灣、寧安等。”現時以產于寧夏中寧、中衛的“西枸杞”最為馳名。“津枸杞”以河北大城、青縣及天津靜海等為主產地。甘肅張掖(古稱甘州)的產品稱“甘枸杞”、“甘杞子”。新疆、內蒙亦產。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向陽干燥處。自然分布于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四川、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寧夏有大量栽培,河北、天津、浙江有引種。采收加工

6—11月果實陸續成熟,當果實由綠變紅或橙紅色、果肉稍軟、果蒂疏松時,及時采摘。過早,色澤不鮮,果不飽滿。過晚,果實易脫落,加工后質量差。切勿采雨后果及露水果。品質評價

枸杞子一般以粒大、色紅、肉厚、質柔潤、籽少、味甜者為佳。分析表明枸杞子含有豐富的枸杞多糖、脂肪、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牛磺酸、甜菜堿、維生素B1、B2、E、C,特別是類胡蘿卜素含量很高。此外,還含有大量的礦物元素,如鉀、鈉、鈣、鎂、鐵、銅、錳、鋅、硒等。開發利用枸杞在祖國的傳統醫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藥用價值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它是傳統名貴中藥材和營養滋補品。枸杞子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成,可用于癌癥的防治。枸杞除了當中藥使用外,也是國家衛生部規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枸杞作為藥品其應用早已相當廣泛。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枸杞有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補腎、保肝、明目、養顏、健腦、排毒、保護生殖系統、抗輻射損傷等十六項功能。五味子藥材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實。道地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草經集注》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本草綱目》載:“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人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藥物出產辨》稱:“產奉天、吉林兩省為最。”“北五味子”主產東北,又稱“遼五味子”。生境分布

生于半陰濕的山溝、灌木叢中,常纏繞在其他植物上。有栽培。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陜西等省區。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尚未脫落時采摘,防止脫落,采后揀去果枝、花托及雜質,曬干或酒蒸晾干。品質評價五味子以粒大、果肉厚、色紫紅、柔潤者為佳。含多種木脂素類成分,其中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乙、五昧子酯甲和酯乙等。開發利用五味子為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之主藥,為常用小青龍湯等方劑配伍及組成中成藥五味子九、四神九、生脈散等的原料。五味子可以保護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味子,顧名思義是一種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藥性的果實,這種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實,能對人體五臟–心、肝、脾、肺及腎發揮平衡作用。五味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類黃酮、植物固醇及有強效復原作用的木酚素(例如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或五味子脂素),它也是兼具精、氣、神三大補益的少數藥材之一,能益氣強肝、增進細胞排除廢物的效率、供應更多氧氣、營造和運用能量、提高記憶力及性持久力。

酸棗仁藥材來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Mill.Var.spinosa(Bunge)HuexH.F.Chou的干燥成熟種子。道地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河東川澤。”《本草經集注》曰:“今出東山間。”

《圖經本草》道:“今近汀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扳及城壘間”。《本草衍義》載:“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爾,……今陜西、臨渣山野所處亦好,乃土地所宜也。”《藥物出產辨》稱:“產直隸順德府、山東濟寧府。”現以北方干旱山區為主產,主產于河北邢臺、任丘、邯鄲、承德,陜西延安、黃陵、銅川、宜川,遼寧凌源、綏中、海城,河南開封、密縣等地。河北邢臺及遼寧朝陽所產量大質優。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或干燥山坡、丘陵、平原、路旁。自然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寧夏等地。采收加工

9—10月果熟后摘下浸泡一夜,去果肉,撈出種子,碾破殼,取棗仁,曬干,生用或炒用。炒至鼓起即可,時間過久會損失藥效。品質評價

酸棗仁一般以粒大、飽滿、外皮色紫紅、光滑油潤、種仁色黃白、無核殼者為佳。

開發利用酸棗仁補肝,寧心,斂汗,生律,常用于安神類中成藥與方劑,如酸棗仁湯、棗仁安神液等。我國酸棗資源較豐富,又具有繁殖快、結實早、收益多的特點,對其綜合利用大有前途。果實成熟后可制干,也可鮮食,果實中的含酸量較高,故在加工時各種維生索不易被破壞,保持了酸棗制品較高的營養價值,因此,用它制成的飲料和食品具有很好的滋補強健作用。日前酸棗制品有酸棗酒、酸棗汁、酸棗露、酸棗茶、酸棗醋、酸棗汽水等各種飲料,酸棗還可制成別具風味的酸棗食品和補品,如酸棗仁糕、酸棗粉、酸棗果醬、酸棗果脯、酸棗果丹皮等,由于這些酸棗食品加工工藝簡單,成本低,而成為酸棗產區農民致富的好路子。連翹藥材來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實,道地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新修本草》謂:“此物有兩種:大翹,小翹。”《圖經本草》云:“連翹,今近京及河中、江寧府,澤、潤、淄、衰、鼎、岳、利州,南康軍皆有之。”主產于山西、陜西、河南等省,多為栽培,野生品主產于太行山、呂梁山和伏牛山。

生境分布

喜向陽和溫暖氣候,耐寒耐旱。野生環境為陽坡或半陰半陽山坡。連翹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蘇、江西、甘肅等省。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摘下青色果實,除去雜質,蒸熟,曬干,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采收,色黃,除去雜質,曬干,習稱“黃翹”或“老翹”。品質評價

“青翹”以色較綠、不開裂為佳;“老翹”以色較黃、瓣大、殼厚者為佳。開發利用連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中成藥和方劑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