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法制倫理_第1頁
新聞法制倫理_第2頁
新聞法制倫理_第3頁
新聞法制倫理_第4頁
新聞法制倫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劉樂:147226752014年9月18日《紐約時報》9月6日發表題目為“社交媒體如何抑制辯論”(HowSocialMediaSilencesDebate)的文章稱,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不但沒有強化政治參與,反而削弱了人們暢所欲言的意愿。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贊同其他人觀點,也會經常通過各種線索來判斷他人是否同意自己的觀點。對于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而言,他們的線索更多,如狀態更新、人們共享的新聞故事和照片等。這樣,人們暢所欲言的可能性就變小。研究人員針對愛德華·斯諾登(EdwardSnowden)曝光的“棱鏡”監控事件進行了調查。大部分被調查者表示,他們愿意在晚飯時與家人或好友談論政府的監控事件。而只有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人們才不愿討論該事件。調查結果還發現,大部分人通過電視和廣告得知“棱鏡”監控事件,而Facebook和Twitter是最不重要的新聞源。互聯網似乎正在造就人們的極端化,因為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與自己的想法完全一樣,根本不愿發表不同的觀點你認同嗎?新媒體環境中國災難危機傳播下的

表達自由和新聞自由

舟曲泥石流災難危機傳播引發了一個極富價值的思考維度重慶理工大學大二學生王凱,憑借其“kayne”為戶名的新浪微博,在第一時間向世界告知了災難的發生,并且以生動感人的圖片和簡潔客觀的文字傳播災區的真實境況,贏得了網民、媒體,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和贊許。以新浪“kayne”微博為例新浪“kayne”的舟曲災難危機傳播通過網絡,以“樹根狀”多級散射式模式快速散射,傳播效力驚人。新浪“kayne”的微博分別以“粉絲”、“轉發”和“評論”等特殊方式進行傳播。截止2010年11月20日,新浪“kayne”已擁有粉絲達22807個,其關于舟曲災難的微博中,“單篇一次性轉發”100人次以上的達33篇、50—100人次的達39篇,“單篇一次性評論”100人次以上的50篇、50—100人次的達72篇,其總量在2萬以上,數量可觀。再加上“粉絲”之“粉絲”、“轉發”之“轉發”、“評論”之“評論”,其傳播將成倍增長,總量頗為驚人。新浪“kayne”是一個獨立于組織之外的個體,他以傳統的受眾

角色在舟曲災難中因微博傳播而一變而成為“自主傳播者”,

并且憑借多級傳播方式構建了一個隱性的“微博傳播體系”。

受眾“傳者化”

新浪“kayne”舟曲災難危機傳播是多元傳播生態語境下的一個典型危機傳播案例。一個普通的受眾,一部小小的手機,一條條不超過140字的微博,制造了一個萬眾矚目的“kayne”媒介景觀。從某種意義上說,新浪“kayne”是一個具有特殊研究價值的傳播符號,它標示著一個新媒體時代全新的災難危機傳播制式的出現。

編碼體系

話語模式

控制模式

互動模式

應對策略

災難危機傳播新體系的建構清華史安斌: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是一個多音齊鳴、眾聲喧嘩的“話語場”,危機傳播由此展現一個新的維度和境界。

對政府、媒體的考驗:及時、公開、透明、真實、準確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規范民意就像暴雨,如果得不到宣泄,遲早會把不合理的管理體制沖垮新媒體所承擔的參與傳播的渠道作用,應該說是一個社會公共輿論場,不斷促進社會思想的流通與社會表達的溝通,并且不斷推動民主社會向縱深發展。官方話語空間(政府、媒體)以官方大眾媒介、文件和會議為載體,以建構和維護主流價值為己任民間話語空間(草根、精英)以互聯網、手機和各種人際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