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設計史_第1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_第2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_第3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_第4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現代設計史總序

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

“工藝美術”運動(英國,19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設計的開端)“新藝術”運動(法國,19世紀末開始,承上啟下)“裝飾藝術”運動(裝飾運動在20世紀初的最后嘗試)“現代主義設計”運動(20世紀20年代開始,20世紀設計的核心)“國際主義設計”運動(二戰后興起,20世紀50——70年代風行,是現代主義設計在戰后的發展)設計多元化格局(20世紀60年代以來)設計史--試圖總結某一特定時期的設計發展規律,包括各種風格特征、各種派別、各種人物、各種事件。

學習設計史有何意義?不同的風格和理念,多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容易創生新的概念、潮流和趨勢。一:手工設計及向工業設計過度時期---設計思想萌芽(至19世紀初)【框架】二:機械的早期工業化時代---設計思想發展(至20世紀初)三:高度機械化時代---設計思想的成熟(至20世紀50年代)四:自動化全球時代---設計思想和體系全面發展(至今)設計[史]審美價值取向社會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狀況思想文化意識第一章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Q1:經濟和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在哪些地方?Q2:現代設計的形態范疇的劃分標準有哪些,這些不同的標準將現代設計劃分為哪些類別?你認為哪種標準最為合理?設計的含義古時的“設計”是謀略的意思?,F代的“設計”是一種工作計劃。不同層次的設計有不同的設計目標,也就產生不同的設計行為。我們課程所說的“設計”,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是“藝術設計”的簡稱。也就是英文“Design”的含義。設計思維:設計思維是設計師根據被委托的設計項目調動各種有關資料及設計師頭腦中的經驗積累,綜合自然的、技術的、社會的、文化的等諸種因融為對未來產品的理解,并權衡各種制約因素而構想出工作方案的過程。設計思維是設計活動的基礎,也是設計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設計中調查、構想、選擇、決策等若干部分,與設計表現共同構成設計活動的主體?,F代設計的產生根源一、工業革命對設計的呼喚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工業革命以后,到19世紀初,歐洲各國先后進入了或者完成了這場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標志著西方從封建社會進入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引發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的巨大變革。二、發明創造與現代設計藝術科學技術自身驚人的更新速度連帶了文化的更新,從而深刻地影響了現代設計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三、藝術風格流派轉變的影響這里所說的藝術風格流派的轉變,是指現代派美術的產生。而現代派美術產生,是藝術家力圖在藝術上擺脫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束縛的結果。設計與藝術的關系純藝術以純粹的精神美感享受作為藝術創作和欣賞接受的目的設計藝術以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為手段,以物質使用過程中的合理性、審美性以及精神愉悅為其創造和存在目的。工程和工業設計的區別

工程是解決人造物中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工業設計是解決人造物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設計與經濟的關系設計--為明天的生產而準備的造型計劃從經濟角度認識設計,從設計角度為經濟服務。設計計劃未能實施投入生產產生經濟效益游戲、失業一、設計與生產生產是經濟的核心,是把自然的人力和物力轉化成社會必須的物質資料的關鍵環節。如果說經濟是基礎,那生產就是這個基礎的基礎。二、設計與技術按照一般的理解,把知識、經驗、教育和訓練等轉化成人的能力,該能力就被稱為技術。技術就是力量,就是生產和經濟的力量,就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離不開設計。三、設計與市場設計需要市場,沒有市場,設計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設計是為市場服務的。四、設計與消費設計的目的是消費消費市場需求設計策劃滿足消費引導消費需要什么設計動力工業革命加速了商品生產的快速發展,商品生產以消費為基礎和導向。消費決定市場和最終設計。科學與藝術現代設計與過去的設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就是現代藝術與科學的結合?,F代設計藝術的形態范疇一、分類標準及其方法關于現代設計藝術的形態分類,我們認為應該牢牢地把握住三個方面:其一,它必須是人類的創造思維和物的合理結構的產物;其二,藝術性;其三,生活性和生產性。比較流行的分類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根據設計物品所使用的材料,確定不同的種類,如陶器、皮革、金銀、木材、玻璃等等。第二種是從設計制作的工藝方法,即技術構成上進行分類,如染織工藝、雕琢工藝、刺繡工藝、鏤刻工藝等。第三種是將設計物品按審美和精神生活為主題、實用和物質生活為主題劃分,其中前類包括娛教類、裝飾類,后類分為穿戴類、起居類、生活類、用品類等。按對象存在的空間形式分類,如“二維設計”,也稱平面設計,包括字體、標識、圖案、攝影、廣告、染織等圖像設計;有三維設計,也稱空間設計如產品、包裝、展示、建筑與環境設計等;有四維設計,即三維的空間伴隨著時間而存在的設計,如舞臺設計、動畫設計、影視廣告設計乃至營銷活動等等的設計?,F代設計的范疇:(1)現代建筑設計、室內和環境設計(2)現代產品設計(3)現代平面設計(4)廣告設計(5)服裝設計(6)紡織品設計(7)攝影、電影與電視制作、商業插圖迪拜七星級的帆船酒店抱抱書架~擁抱知識(MovementBookcase)荷蘭Droog家居設計作品國外一組可愛創意郵筒設計FedericaBonfanti書籍設計欣賞墨爾本城市品牌新形象設計欣賞著名LOGO設計

少即是多:簡約包裝設計悉尼國際美食節廣告悉尼國際美食節廣告悉尼國際美食節廣告悉尼國際美食節廣告Burberry0809秋冬男裝玩轉英倫風尚Monday,August31,2009

戴安娜王妃逝世12周年,一名提著印有王妃頭像紀念袋的女人,肯辛頓宮門,倫敦。

攝影師:Peter

Thursday,September03,2009

正在打排球的僧侶,不丹。攝影師:SingyeWangchuk

多倫多大師DanMilligan商業插畫現代設計的作用:

交流現代設計的形成和發展時代的變化引起:設計服務對象的變化

統治者

中產階級

現代設計的角色變化1.

70年代:設計只給企業提供新的產品造型2.

80年代:設計開始為企業解決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3.

90年代:設計向企業提供完整的設計配套服務。產品設計的兩種單位(范疇)企業內部的設計部門獨立的設計事務所

1.早期設計事務所能力局限,對視覺的美觀有很好的處理能力,但缺乏具體處理復雜問題的專業背景。

2.

60年代以來,設計事務所開始出現專業化的分工趨向3.

80年代,分工已經非常精細,高度專業化。設計事務所與企業的密切關系手工勞動和電腦(設計公司由大轉?。?/p>

4.

90年代,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獨立設計事務所發生了急劇變化的新階段。設計成本的急劇增加引起設計公司由小變大。各典型國家的設計德國現代設計1.烏爾姆設計學院2.德國工業設計特征:理性、高質量、功能化、冷漠兩種設計理性主義和國際主義

3.德國的平面設計明快、簡單、準確、高度理性化、沉悶、缺乏個性和幽默感。德國平面大師烏韋·勒施海報設計民主德國的設計強調人情味和個性注重藝術感和幽默感“新德國設計”流派德國“adrenal”招貼設計大賽作品荷蘭設計沒有設計,就沒有荷蘭荷蘭的現代設計

1.民間的發展

2.政府的支持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里特維爾設計的什羅德住宅及構思草圖

丹麥現代設計設計的對象是工具設計功能和形式的高度統一設計的民主特征Vertica酒器漢寧森的PH燈具英國現代設計20世紀20、30年代英國設計相對落后的原因英國廣告業英國設計的“文化”和“傳統”法國現代設計設計是為誰服務的?社會上層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地區主義《工業設計——一個世紀的反應》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夏奈爾的住宅法國家具設計大師皮埃爾·保蘭Pierrepaulin作品

飄帶椅子(Ribbonchair)舌頭椅(Tongue)橙片椅子(Orangeslice)小郁金香椅(littletulip)意大利的現代設計設計是生活和文化的組成部分奧利維蒂公司前衛的設計運動1969年情人節當天亮相的打字機,上有Valentine字樣意大利現代設計大師埃托·索特薩斯“孟菲斯”藍調意大利現代設計大師埃托·索特薩斯塔希提島燈像只熱帶鳥意大利現代設計大師埃托·索特薩斯葡萄酒冰皿花瓶日本現代設計大企業集中了設計的主要力量獨立設計事務所的興盛日本GK設計公司包裝作品現代設計教育設計教育沒有統一的模式,只能因地制宜,因國情設立,因市場的需求而發展,并隨時都處在一種改變的狀態中,當然設計教育也具有比較統一的結構,具有可以遵循的規律。設計教育的重要性為生產部門提供人材、促進國家經濟。設計教育的建立依附于美術學院、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加以擴充。包豪斯的教育改革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2)強調標準化(3)建立基于科學基礎的新教育體系,把科學、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相結合(4)把教育重心從“創作外型”轉移到“解決問題”

(5)開創各種工作室(6)創造了基礎課

包豪斯的作用:對于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它培養出的杰出的建筑師與設計師把現代建筑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

沃爾特·格羅佩斯設計密斯?凡?德?羅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中的德國館L·密斯·凡·德·羅作品美國伊利諾工學院建筑及設計系館(1956)密斯·凡·德·羅“巴塞羅那”椅1929(“WassilyChair(1925)”)極簡主義經典設計MarcelBreuerJosefAlbers茶壺(1926)

JosefAlbers扶手椅(1928)

MarianneBrandt著名水壺(1924)WalterGropius于一九二三年設計的門把

第二章

現代設計的萌芽與工藝美術運動本講重點內容:一、工藝美術運動的概念、風格、意義及其影響二、1851年英國世界博覽會與“水晶宮”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一、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概念、意義及其影響

1、工藝美術運動的概念工藝美術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起源于英國的一場設計運動,其起因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化的興起,設計產品的工業化批量生產,造成了設計水準的下降,設計上藝術與技術分離的局面。這場運動的契機是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中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這場運動的理論指導是約翰·拉斯金(JohnRuskin),運動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這場運動的風格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在20世紀開始失去勢頭,但是對于精致、合理的設計,對于手工藝的完好保存迄今還有相當強的作用。2、“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一)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二)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提倡哥特式風格和其他的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無華和良好功能。(三)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特點。(四)主張誠實的、誠懇的設計,反對設計上的嘩眾取寵、華而不實趨向。3、工藝美術運動的意義及其影響

(一)工藝美術運動從英國開始,范圍擴展到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其設計風格涉及到平面設計、家具設計、陶瓷設計、建筑設計、紡織品設計等方方面面。(二)工藝美術運動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設計,體現了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情感,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情調協作精神,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工藝美術運動對于工業化的反對,對于機械的否定,對于大批量生產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領導潮流的主流風格。同時,它又過分注重裝飾,增加了生產費用,使它的設計不可能真正為平民大眾所享有。因此,它只是知識分子一廂情愿的理想主義結晶。(三)工藝美術運動畢竟是現代設計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設計改良運動,成為西方現代設計藝術蓬勃發展的良好開端。在“工藝美術運動”感召下,歐洲大陸終于掀起了一個規模更加宏大、影響范圍更加廣泛的設計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二、1851年英國世界博覽會與“水晶宮”

1.1851年英國世界博覽會英國倫敦1851年舉行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會上展示的工業產品外形相當粗陋,顯示了機械化工業生產的弊端及設計水準下降的局面。從反面刺激了現代工業設計思想的出現。2.“水晶宮”“水晶宮”是1851年世博會的展廳建筑,由英國建筑師約瑟夫·伯克斯頓設計。它是一座用鋼鐵和玻璃建造的圓拱形大廈,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在博覽會上深受各國來賓贊賞,會后被完整的拆遷到賽登漢(Sydensam,倫敦南部),1936年毀于大火。它的最大價值在于開創了鋼鐵和玻璃兩種新材料的應用。1851年博覽會展出的鼓形書架1851年博覽會美國展出的金屬轉椅“水晶宮”外觀“水晶宮”內1851年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展廳——“水晶宮”(約瑟夫·伯克斯頓設計)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

1.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的設計思想

工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著名的設計改革家、詩人和社會主義者。①希望重新振興工藝美術的民族傳統,反對矯飾的維多利亞風格,提倡中世紀的、哥特式的、自然主義風格。②進一步提出設計的民主思想,主張設計為大眾服務,提倡中世紀行會的協作精神。③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否定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希望回到中世紀設計講究手工藝精湛的局面。④開設了世界第一家設計事務所,通過自己的設計實踐,促進了英國和世界的設計發展。2.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的設計風格清新自然,簡潔,以功能為主。3.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的代表作品——“紅屋”

威廉·莫里斯設計的“紅屋”第三章

“新藝術”運動本講重點內容:一、“新藝術”運動的概念、風格及其影響;二、法國新藝術運動;三、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和安東尼·高蒂的貢獻;四、蘇格蘭的“新藝術”運動和察爾斯·麥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設計集團;五、奧地利“分離派”與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一、“新藝術”運動的概念、風格及其影響

(一)新藝術運動的概念

時間

:(約1895~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地由1895年的法國起源。背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反對工業化,否定工業產品具有美學價值,未能找到藝術與大工業的契合點。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新藝術運動”(實用藝術風格)發展:在歐洲和美國產生和發展,蔓延到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中歐各國,乃至俄國并超過大西洋波及美國。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設計運動。運動一直持續到1910年前后,后逐步為現代主義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所取代。目的:藝術與技術相結合。追求與傳統決裂、完全師從自然的全新風格(線條裝飾)。源泉:哥特式、洛可可式、日本浮世繪(江戶時期)性質:一次影響面相當大的裝飾藝術運動1.新藝術運動首先在法國發展起來,這與法國家具設計家薩穆爾·賓在1895年開辦的設計事務所的名字——“新藝術之家”有關,評論家取其中的“新藝術”為名來稱呼這個席卷歐美的設計運動。時間大約在1895—1910年,長達10余年,涉及歐美十余個國家,后來逐步被“裝飾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所取代。它是設計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形式主義運動。2.新藝術運動設計范圍十分廣泛,從建筑、家具、產品、首飾、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一直到繪畫,在現代設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20世紀初的設計開創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新階段,成為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3.新藝術運動是對矯飾的維多利亞等過分裝飾風格的反動,也是對工業化風格的一種強烈反應,重視傳統手工藝,放棄傳統裝飾風格,從自然中尋找靈感,獲得裝飾動機。4.新藝術運動在藝術風格上多用曲線和有機形態。地位:從意識形態角度來看,新藝術運動是知識分子中的部分精英在工業化來勢洶洶、過分裝飾的貴族風格泛濫雙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設計的企圖。但該運動中產生的大量產品、建筑、室內、紡織品、工藝美術品等等,則為20世紀伊始的設計開創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新階段,成為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準確地說,新藝術是一場運動,而不是一種風格。

新藝術運動派別(按線條裝飾分)

1、曲線派(1)主張-師從自然,崇尚熱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2)代表-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西班牙等;(3)特點-最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多是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織的線條,充滿內在活力。

2、直線派(1)主張--與機械生產相適應的簡潔直線幾何形態;(2)代表--英國格拉斯哥學派、維也納分離派;(3)特點--直線為主,形態、色彩簡潔。(二)“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及其影響新藝術運動的主要風格特征:①用流動的、有韻律的波浪起伏的線或外形輪廓塑造形體的曲線形風格,這是新藝術運動最具代表性的風格。在這里藝術家們從自然界中歸納出基本線條,把自然界中植物的莖葉和花瓣的浪漫或夸張的手法或互相纏繞,或延伸,或彎曲或變形,形成如藤蔓般生長向上的、蜿蜒交織的有機線型,體現了向上的生活活力。凡·德·威爾德所言:“線條是一種力量,它象征著活力與精華”,一語道破了新藝術運動追求自然紋樣的精髓和內核。②以簡潔、抽象的直線和方格有規律結合的直線型風格。這以“格拉斯哥”學派為代表,在這里,雅致的直線與幾何形狀相結合,簡潔成幾何形狀的玫瑰花圖案與夸張的富有節奏感的長線條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至善至美的理性與和諧感。和曲線形風格相比,這跟現代化主義設計的理性主義靠得更近。③新藝術在本質上仍是一場裝飾運動,但它用抽象的自然花紋與曲線,脫掉了守舊、折衷的外衣,是現代設計簡化和凈化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之一。④新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很廣泛的,在不同國家,不同學派,具有不同的特點。既有非常樸素的直線或方格網的平面構圖,也有極富裝飾性的曲線樣式的優美造型。新藝術風格把主要重點放在動、植物的生命形態上,但設計師常常只是做表面上的裝飾,流于膚淺的“為藝術而藝術”。影響:

新藝術是一場運動,而不是一個風格。這場運動在歐洲各國產生的背景相似,但所體現出的風格卻是各不相同。這場運動從1895年左右的法國開始發展起來,之后蔓延到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中歐各國,乃至俄羅斯,也超過大西洋影響了美國,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設計運動。然后逐步為現代主義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取而代之。意識形態角度看:這是知識的分子中的部分精英在工業化來勢洶洶,過分裝飾的貴族風格泛濫雙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設計的企圖。但是這個運動中產生的大量產品、建筑、室內、紡織品、工藝美術品等等,則為20世紀伊始的設計開創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新階段,成為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新藝術運動風格作品“新藝術運動”與“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比較

相同點:

①都是對矯飾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過分裝飾風格的反動;②都是對工業化風格的強烈反映;③都旨在重新掀起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和熱衷;④都放棄傳統裝飾風格的參照,而轉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裝飾動機,如植物、動物為中心的裝飾風格和圖案的發展;⑤都受到日本裝飾風格,特別是日本江戶時期的藝術與裝飾風格和浮世繪的影響。不同點:

①藝術與手工藝運動:重視中世紀的哥特風格;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與借鑒來源;②新藝術運動完全放棄任何一種傳統裝飾風格,徹底走向自然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強調自然中沒有完全的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形態,而裝飾的動機基本來源于自然形態“曲線風格”。

運動背景:反對工業化風格、反對維多利亞風格

設計源泉:自然(動植物紋樣)、東方藝術。

設計主張:藝術與技術相結合,設計元素以有機的曲線為中心

發源地:家具師薩穆爾·賓(SamuelBing)于1895年開辦的設計事務所——“新藝術之家”,成為運動命名的依據。

1900年巴黎世博會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法國的“新藝術”風格,特別是家具和室內裝飾,引起世界廣泛重視。設計風格比手工藝運動更加追求自然形式。從設計組織來看,法國更加集中在幾個較密切的設計團體之間,而不像英國那樣限于小規模的手工作坊之間。

設計中心:(一)巴黎——建筑、平面設計等無所不包

(二)南斯——家具“南斯派”。

(一)、巴黎“新藝術”設計中心——以家具為中心的設計事物所,影響最大者有三:

一、法國的“新藝術”

①新藝術之家

薩穆爾·賓是一個出版商、貿易商、酷愛日本藝術,曾專程去日本體驗日本藝術,并收購大量工藝品。1888年出版了《日本藝術》雜志大肆宣傳日本藝術。1895年在巴黎開辦“新藝術之家”設計事務所,出資與幾位重要設計家從事“新藝術”設計。1900年舉行了“新藝術之家”的家具作品展示,因而“新藝術”揚名歐洲。作品有強烈的自然主義傾向,模仿植物的形態和紋樣,取消了直線,刻意強調有機形態。

薩穆爾·賓強調“回到自然去”口號,將植物紋樣運用到室內設計的各方面,風格統一。

△喬治·德方列(GeorgesdeFenre)

△愛德華·科洛納(EdwardColonna)

△龍金·蓋拉德(EngeneGailard)

②現代之家

巴黎“新藝術”第二個重要設計集團。領導者是朱利斯·邁耶·格拉斐(JuliusMeier-Graefe)。熱衷于自然風格,1898年在巴黎開設了“現代之家”設計事務所和展覽中心。包括三位著名設計師。

△阿貝爾·蘭德利(AbelLandy)

△保羅·佛洛特(PaulFollot)

△毛利斯·迪佛雷納(MauriceDufrine)

1898年出資開設了現代之家提供新藝術風格的設計用品。重要的設計家有蘭德利、佛洛特等。不久解散。六人集團是由察平特、普羅密特、吉馬德等六人組成的松散的設計團體。其設計杰出,影響大于以上兩集團。

設計風格與“新藝術之家”大同小異,觀念和形式特征上都很近似。

③六人集團

1898年成立,由6位設計家組成。雖無上述二位有力的贊助人,但由于設計杰出,其影響皆大于上述兩個集團。

△亞歷山大·查平特(AlesandreCharpentier)

△查爾斯·普倫米特(CharlesPlumet)

△托尼·塞爾莫斯漢(TonySelmersheim)強有力,且彎曲流暢的線條

△赫克托·吉馬德(HectorGuimard)最著名,地鐵車站及內裝、善用青銅材料

△喬治·霍恩切爾(GeorgeHoentschel)家具上采用刻作裝飾

△魯帕特·卡拉賓(RupertCarabin)單干戶,標新立異,手工制作,善制作女裸半浮雕。幾乎是木雕工藝品。

此6人并非一個組織嚴密的設計實體,之間的關系相當松散。但在設計理念上則比較一致——都強調自然主義、提倡“回歸自然”。設計風格接近,如都采用植物紋、曲線作為設計風格特征,在家具及公共施設(地鐵入口)皆有表現。其中最杰出的是吉馬德,設計多采用植物蔓枝等自然動機,過多的裝飾細節使作品無法批量生產。早期作品能夠保持功能與形式的平衡,晚期則出現了過分繁雜的設計傾向。具有運動中極端自然主義傾向。代表作巴黎地下鐵道系統。(二)南斯“新藝術”設計中心

人物:埃米爾·蓋勒

“南斯派”代表人物,蓋勒也遵循新藝術運動的風格,采用大量的動植物紋樣,避免直線而采用曲線。受日本和中國家具的影響較大。

1900年曾在《裝潢藝術》雙月刊上發表題為《根據自然裝飾現代家具》文章,認為自然應是設計師靈感的源泉,并提出家具設計的主題要與產品的功能性相吻合。他是法國新藝術運動成員中較早提出要注意產品功能性的一位設計師。其作品只能單件手工制作,未能進入機械化生產的階段。

1901年創立了南斯工業藝術地方聯盟學校,對南斯新藝術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廣告與書裝平面設計發展很快,但也明顯地受日本浮世繪風格影響。杰出設計師斯坦蘭風格生動有趣、羅德里克風格簡潔、色彩明快、主題鮮明。

他們放棄了純粹的造型藝術創作,而為商業目的的從事廣告設計,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大膽地邁出了技術與藝術結合這一步。

但仍未突出商業功能性第一的設計要點,不少廣告設計流于追求繪畫的形式感與畫面的趣味性。法國新藝術運動的陶瓷設計

法國陶瓷改革開始于19世紀30年代,19世紀中期后出現了著名的陶瓷設計家有查普列特和德拉哈切。新藝術運動的陶瓷設計具有藝術化的特點(代表為拉切納爾),這是由于很少考慮批量生產日用陶瓷而將設計中心放在陶藝品的精美、創新上。另外陶瓷運用于建筑,特別是作為建筑表面的裝飾也是一個顯著特點(代表為穆勒)。法國的陶瓷設計受東方設計影響很大,表現為由薩穆爾·賓等發起的日本主義運動。作品帶有日本陶瓷的粗狂和不規則性。20世紀初又吸收了伊斯蘭陶瓷與中國陶瓷的風格,特點為出現色彩更明快、采用手工繪制的陶瓷(代表為迪科、里諾伯)。另外法國的陶瓷生產也分為官窯(西維爾、李蒙日)與民窯??傮w來看,法國新藝術運動的陶瓷還是沒有能夠打破簡單手工業的限制,這與運動沉重的手工業傳統密切相關。

陶瓷特征:

①用陶瓷仿制雕塑名作并編輯成套,這一點是從畫家、雕塑家拉切納爾開始的。

②把陶瓷運用到建筑物中,比各特、穆勒等人設計生產了各類室內外陶瓷飾物及建筑用瓷。

③風格主要受日本影響,瓷、扇、和服、木刻版畫極為受寵。(19世紀末)

④受中國和伊斯蘭影響,手繪釉陶、色彩明快。(20世紀初)

⑤始終受到手工藝的制約,這與整個運動的局限性是一致的。

法國新藝術運動的平面設計

代表人物:朱爾斯·查爾特和勞特累克。朱爾斯·查爾特繼承洛可可傳統,受到布歇、華托的影響,他發展了一種可以應用于商業的新藝術樣式。勞特累克的作品是法國招貼成熟的標志,速寫式的曲線與輕快的色塊涂抹,注重人物輪廓線與動態,是現代招貼的先驅。三、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和安東尼·高蒂的貢獻

1.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是最為極端、最具有宗教氣氛的,最著名的設計代表人物是建筑家安東尼·高蒂。他的風格具有有機的特征,同時又具有神秘的、傳奇的色彩,不少裝飾圖案都有強烈的象征性。2.

安東尼·高蒂的設計作品(1)文森公寓(2)居里公園(3)巴特羅公寓(4)米拉公寓(5)高蒂最重要的作品是“圣家族大教堂”——他為之投入了43年之久,并且至今仍然沒有完成。“圣家族大教堂”米拉公寓

四、蘇格蘭的“新藝術”運動和察爾斯·麥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設計集團

1.格拉斯哥四人:察爾斯·麥金托什、赫伯特·馬克奈、麥當那姐妹,他們被稱為格拉斯哥四人。主要首腦人物是察爾斯·馬金托什,他們的風格注重各種植物紋樣的裝飾。2.察爾斯·馬金托什的設計風格和代表作品(1)設計風格

主張直線、主張簡單幾何造型,主張黑白色等中性色計劃。他的探索為機械化、批量化、工業化的形式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麥金托什是一個聯系“新藝術”運動之類的手工藝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的關鍵過渡性人物。(2)代表作品高背椅子察爾斯·麥金托什的高背椅子五、奧地利“分離派”與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1.奧地利“分離派”運動和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都是從“新藝術”運動中發展出來的設計運動,但是這兩個運動開始擺脫單純的裝飾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設計原則發展,從簡單的幾何造型,從直線的運用上尋找新的設計發展方向,因此它們應該被視為界于“新藝術”和現代主義設計之間的一個過渡性階段的設計運動。2.德國的“青年風格”運動的主要設計家——彼得·貝倫斯

(1)貝倫斯是德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被視為德國現代設計之父。他早期的設計也受到“新藝術”風格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探索性設計階段。(2)貝倫斯的代表作品:德國電器集團(AEG)的廠房建筑(1909年)貝倫斯的代表作品——

德國電器集團(AEG)的廠房建筑(1909年)第四章裝飾藝術運動本講重點內容:一、“裝飾藝術”運動的基本概述、背景。二“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以及形式上的影響。三、“裝飾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的異同四、法國的“裝飾藝術”運動五、美國的“裝飾藝術”運動六、英國的“裝飾藝術”運動七、小結一、“裝飾藝術”運動的基本概述、背景。

1.裝飾藝術運動的概述時間:20世紀20~30年代(約1910~1935)區域: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及大洋彼岸的美國發源地:法國名稱出處:1925年巴黎一大型展覽——裝飾藝術展覽(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特征:一方面,與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幾乎同時發生和發展受現代主義運動影響很大(材料使用、設計形式);另一方面:意識形態上不具備現代主義運動的民主色彩和社會主義意識.

2.裝飾藝術運動的背景

20世紀初,在大工業迅速發展形式下,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師了解到適應時代的必然性,他們不再回避機械形式,也不回避新材料(如鋼鐵、玻璃等),采用大量新的裝飾動機使機械形式及現代特征變得更加自然和華貴,力求在維護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使工業產品更加美化。這場新的設計探索活動被稱為“裝飾藝術”運動。二、“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以及形式上的影響1.“裝飾藝術”運動風格(1)注重材料的質感和光澤;(2)造型設計中多采用幾何形狀或用折線進行裝飾;(3)色彩設計中強調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造成強烈、華美的視覺印象。“裝飾藝術”風格的作品裝飾藝術風格——茶壺設計裝飾藝術風格——好萊塢中國劇院

2.“裝飾藝術”在形式上受到的影響:(1)、埃及等古代裝飾風格的實用性借鑒。(2)、原始藝術的影響。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原始部落藝術對歐洲前衛藝術的影響。(意)莫迪良尼、(西)畢加索、(挪)愛德華·蒙克面具、雕刻、夸張、變形、簡潔、明快(3)、簡單的幾何外形。(4)、舞臺藝術的影響,舞臺藝術(芭蕾、服飾、布景、道具、音樂、爵士音樂,夸張、歸納、新穎、強烈、色彩、激情)設計師從中獲得靈感。俄國芭蕾舞團舞臺和服裝設計,法國服裝設計,美國爵士樂影響。(5)、汽車的影響。汽車作為20世紀文明的象征,在設計形式和思想上都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6)、形成自己獨特的色彩系列。

三、“裝飾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的異同

(1)形式特征上的“同”:時間上都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幾乎同時發生與發展;都肯定機械化生產,采用新材料、新技術;都在設計中注重簡單幾何外形的運用。(2)意識形態上的“異”:

裝飾藝術運動發源于法國,強調裝飾,為富裕的上層階級服務,因此它仍然是為權貴的設計,其對象是資產階級;“現代主義”運動發源于德國,否定裝飾,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特別是為低收入的無產階級服務,因此它是左傾的、小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式的。裝飾藝術風格——茶壺設計現代主義風格——茶壺裝飾藝術運動風格——建筑現代主義運動風格——建筑四、法國的“裝飾藝術”運動

法國裝飾運動的發展幾乎所有的現代設計運動在法國都集中體現在豪華的、奢侈的產品設計上,法國并未真正地經歷過平民化的設計運動。換言之,社會主義色彩濃重的現代主義運動也未能在法國得到真正的發展。俄、德、荷同時開始發展了現代主義運動。法國反而發展了具有濃厚資產階級特色的“裝飾藝術”運動法國特色:①非民主化②為權貴和精英服務③資產階級性質矛盾:政治上具有民主化傾向設計,藝術上精英主義傾向。

1、法國裝飾藝術運動的家具與室內設計

法國家具歷史悠久洛可可時即異常輝煌

(1)以巴黎為中心的二種風格:

A、東方趣味、怪異的。直接受俄芭蕾舞臺設計和服裝設計風格影響(20年代高峰)

B、30年代出現的受現代主義風格影響,注重新材料的運用(鋼管家具),另外科布西耶的探索也給此風格帶來明顯影響。這兩種風格創造了一種新的室內與家具設計的美學價值。

(2)共同點:都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創造新形式(3)特色:①將簡練與裝飾融為一體。②采用貴重材料(進口硬木如紫檀木)嵌木工藝、展現木材肌理效果,常采用青銅、象牙、磨漆、皮革、絲綢等高貴材質.豪華的紋樣、特殊的裝飾動機體現了為權貴服務的特性,它并沒有像德國設計師一樣完全摒棄裝飾,而是將簡練和裝飾融為一體,這是法國裝飾藝術家具的最大特點。

(4)突出人物:埃米爾—杰奎斯·盧爾曼(Emile-JacguesRuhlmann1879~1933)20年代設計出大量家具和室內項目、喜用象牙進行嵌飾,并做扶手、把柄等,嵌木更為出色。

(5)特點:外形簡潔裝飾繁麗

室內設計則創造出一種強調采用豪華與昂貴的材料,設計夸張,效果特殊的家具風格的特殊風格來,強調豪華與夸張,往往采用多種裝飾動機以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強調舒適感。較有影響的有布瓦列特、格雷、魯爾曼。魯爾曼喜用象牙鑲嵌,造型趨于簡單的幾何形,簡單明快,對比強烈。布瓦列特奠定了法國時裝設計國際地位的大師,他的室內設計采用了東方裝飾動機和流行的立體主義風格。格雷把裝飾主義運動與國際現代主義運動聯系的重要人物。

2、陶瓷

古典風格突出,特別是中國風格的影響,在上層社會很盛行。人物:埃米爾·德科(EmileDecoeur1876—1953)成套餐具、造型單純、單色釉黃、藍、粉紅、綠、白等。中國式技法運用:冰裂開片掛彩等。除日用瓷外,尚有大量裝飾陶瓷,特別是裝飾人物,常用來作為室內裝飾品,此類陶瓷作品對當時富裕的上層消費市場的發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3、漆器

對東方漆器的模仿。20年代始,巴黎不少設計師開始賞試采用漆器作裝飾和設計的手段。主要是利用漆工藝手段設計屏風、門、壁板、家具及其他裝飾構件,效果細膩、光滑。人物:讓·杜南(JeanDunand1877~1942)富于合作精神,東方風格出色、定貨頗多、門庭若市,為漆器藝術在法國乃至歐洲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曾為很多輪船船倉設計家具和室內,包括著名的“諾曼底號”和“大西洋號”。特點:色彩華麗、紋飾精致、表現出明顯的東方風韻(埃及、日本)典雅清麗。同時,還用抽象的幾何紋樣作漆器裝飾、色彩對比、肌理對比、蛋殼嵌飾也是一絕(從東方學來)。此時,曾有兩位日本藝術家在倫敦和巴黎從事漆藝制品的設計和指導工作,因此漆器充滿了日本情調。

4、玻璃

表現技法變得復雜,開始設計首飾,成就顯著當時世界領先

人物:拉里克(ReneLaligne1860~1945)富于想象力、主要受東方藝術和古典風格的啟示,同時也有現代藝術的影響、被譽為“沒有時間限制的風格”香水瓶、燈具、鐘盒、案頭飾品等,可批量化生產、色艷、喜翡翠綠、孔雀藍等。肌理光滑或烏光肌理。常用重復式動物圖案。另,常用女人體作裝飾。富于裝飾性,將實用的局部可設計為單獨的飾品(如瓶塞),以雕花技術將動物或女人體裝飾到玻璃上,頗受歡迎。20、30年代即有200多種器皿樣式,在歐美影響很大。

5、金屬制品

特點:

①人物雕塑式的金屬裝飾品多而優

②注重表面的加工處理

③嵌飾異材(陶瓷、琺瑯、木材、象牙、玻璃、寶石等)

④豪華、絢麗

另外:燈具突出、多古典(埃及)風格、充滿東方情趣

20年代中期以后,轉向單純明快風格,幾何造型多用于制品中,受工業化影響,但服務對象仍為上層。

突出人物:讓·普弗卡特(1897~1945)善用幾何形設計豪華的日用金屬制品、刀叉餐具、燭臺、臺燈、茶具等。

進入30年代,受汽車設計影響,產生了該線形風格。

以金屬為主的綜合材料小型人物裝飾品,多為舞蹈女性,色艷、服飾豪華,上層極歡迎。

6、首飾與服飾

(1)貴重金屬和各類寶石、昂貴、上層社會需要

(2)時裝的興起、帶動了服飾藝術的大力發展

7、平面設計特點:

①色彩明快②線條清晰③富于裝飾性④體材多為上層階級之奢糜生活。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情景和人物。

五、美國的“裝飾藝術”運動

美國賦予“裝飾藝術”風格最重要的因素是民主化特征。

(1)背景:裝飾藝術風格迎合了一戰后美國新興富裕階層的口味。設計與整個社會背景、政治空氣、文化、經濟有關。(2)特征: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得到充分發展;本土的設計風格急需設計藝術理念的支撐。

(3)特點:①樂天性集中在建筑設計及與建筑相關的室內、家具等②幽默感“建筑引導型的設計運動”③通俗化與法國的豪華、奢侈的消費用品為中心的設計主張④公眾化形成鮮明對照⑤民主化

(3)風格:

1.加利福尼亞裝飾風格”——具有民族特色,適合通俗文化

2.“好萊塢風格”——公眾化的電影院設計風格,后傳回歐洲?!昂萌R塢風格”是“裝飾藝術”運動在美國的一個延伸與發展。經濟大危機時失落的人們可以得以消遣、減壓的場所,電影院被稱為“夢的宮殿”。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未遭戰爭破壞,并在歐洲戰爭中出售軍火致富,故“一戰”后財源充足,國力鼎盛,建筑業發達。20年代起,開始應用金屬與玻璃。

(4)著名建筑:

1、克萊斯大廈(1930完工),由威廉·凡·阿倫設計;(WilliamVanAlen)金屬尖頂高聳入云;

2、“裝飾藝術”運動的紀念碑。

3、帝國大廈(1931完工),由威廉·蘭柏(WilliamLamb)設計

4、洛克菲勒大廈最具代表性,內外結構、壁畫、雕塑、家具、壁板、餐廳、電梯、屏風、墻面、廣場皆統一而有變化。

5、埃及劇院

6、中國劇院六、英國的“裝飾藝術”運動

裝飾運動時期,英國似乎完全退縮回復古主義中去了。英國在20世紀20年代還基本維持傳統,沉溺于對17世紀傳統風格的借鑒,幾乎不受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直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工業化風格和裝飾藝術風格影響之下,英國設計才開始變革。新材料的使用、大眾化是英國裝飾藝術風格的顯著特征,特別在包裝和平面設計上,此傾向在法國和美國都很少見?;局皇蔷S持傳統,仍然沉溺于對17世紀傳統風格的借鑒,幾乎不受席卷歐洲大陸的兩個重要設計運動的影響。這與英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島國文化傳統不無關系。

1925年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覽會”上,英國館形式陳舊,設計滯后,遠遠遜色于法、美,故遭法國設計界嘲諷、批評,至20年代末30年代初才有所改觀。1、英國裝飾運動的家具設計首先改變的是家具設計,30年代開始采用新材料,如鋼管、皮革等,色彩日趨鮮艷明快。2、英國裝飾運動的建筑、室內設計

建筑、室內設計最有建樹。不論私宅或公眾建筑,皆采用簡單強烈的色彩和金屬色作為裝飾的趨向,向國際“裝飾藝術”運動轉化。

最主要成果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上。大量采用幾何形體,形式單純而強烈,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采用罕見的黑色與米白色作地毯的基本色,將壁面采用大面積的鏡子裝飾,鏡子是利用腐蝕和雕刻的手法以植物紋樣為中心裝飾的。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造成內部空間更加高大和寬敞的視覺錯覺。

成果:飯店(倫敦):克拉里奇飯店(1929~1930)斯特蘭宮殿大飯店(1930)內部大量采用玻璃鏡子和玻璃壁版,廣泛運用曲折線、閃電圖案、放射形圖案、扇形圖案等等,還采用大量古埃及風格的人體圖案,室內擺設了一些巨大的黑色的裝飾陶罐。大廳墻面采用銀色樹葉圖案裝飾,加上金色輔件和漆器的點綴,更顯得鮮艷奪目。七、小結總體特點:具有手工藝和工業化的雙重特點折衷主義——豪華的、奢侈的手工藝制作+未來的工業化=可以發展的新風格特征:三個結合——①手工藝與工業化的結合②東方風格與西方風格的結合③情感化與機械化的結合

第五章

現代主義設計的萌起

本講重點內容:一、現代主義設計概念、思想特征、設計風格二、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及其設計作品三、德國工業同盟及其宗旨四、俄國構成主義設計運動五、荷蘭的“風格派”運動一、現代主義設計概述、思想特點、設計風格1.現代主義設計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二戰以后美國的發展,最后影響到世界各國。它是20世紀設計的核心,不但深刻影響到20世紀的人類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時對整個世紀的各種藝術、設計活動都有決定性的沖擊作用。對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設計運動,包括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的了解都應建立在對現代主義充分認識的基礎上。2.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特點:(1)民主主義:主張設計為廣大勞苦大眾服務,希望通過設計來改變社會的狀況。(2)精英主義:不是為精英服務的,但卻是強調精英領導的新精英主義。(3)理想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現代主義在共產主義運動和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大起大落的動蕩時期,希望通過設計建立良好社會,改變大眾生活,所以他們的設計探索具有強烈的知識分子理想主義成分和烏托邦主義成分。3.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特點(1)功能主義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3)設計上重視空間的考慮,強調整體設計考慮,強調以模型為中心的設計規劃;(4)注重設計的實用、經濟性目的。二、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及其設計作品1.勒·科布西耶——馬賽公寓、朗香教堂。2.沃爾特·格洛佩斯——包豪斯校舍、法古斯鞋楦工廠。3.密斯·凡德羅——西格萊姆大廈、巴塞羅那椅子。4.佛蘭克·賴特——流水別墅。5.阿爾瓦·阿圖——他的最大貢獻在于對包豪斯、國際主義風格的人情化改良。在于他的人文主義原則,他強調建筑應該具有真正的人情味。阿圖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他對于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現代設計風格的影響。他一方面是現代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采用現代材料,比如鋼管、水泥、平板玻璃等等,也采用了現代的建筑方法,比如預制件材料的組合拼裝、玻璃幕墻結構等等,同時,另一方面又遵循了地區性、民族性的特點,廣泛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等等,講究裝飾性地使用結構部分,講究材料所傳達的人情味,他還廣泛采用有機外型,從而改變了德國現代主義的單調、非人情化的風格,建立起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新有機功能主義風格。阿爾瓦·阿圖的作品勒·科布西耶——朗香教堂2.沃爾特·格洛佩斯——包豪斯校舍密斯·凡德羅——西格萊姆大廈、巴塞羅那椅子佛蘭克·賴特——流水別墅三、德國工業同盟和現代設計運動的萌起1.德國工業同盟成立

1907年,穆特休斯、貝倫斯等人成立了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德國工業同盟。這個組織的形成,標志著德國現代主義的發軔。2.德國工業同盟的宗旨(1)提倡藝術、工業、手工藝結合;(2)主張通過教育、宣傳,努力把各個不同項目的設計綜合在一起,完善藝術、工業設計和手工藝;(3)強調走非官方的路線,避免政治對設計的干擾;(4)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和承認現代工業;(5)堅決反對任何裝飾;(6)主張標準化的批量化。四、俄國構成主義設計運動(一)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定義又名結構主義發展于20世紀初期年代。構成主義是指由一塊塊金屬、玻璃、木塊、紙板或塑料組構結合成的雕塑,強調的是空間中的“勢”,而不是傳統雕塑著重的體積量感,構成主義由傳統雕塑的加和減,變成組構和結合,注重簡單幾何結構。(二)構成主義的代表設計師及其作品:塔特林——第三國際塔。塔特林在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國際紀念塔是構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塔特林——第三國際塔五、荷蘭的“風格派”運動(一)風格派簡介

“風格派”是荷蘭的一些畫家和設計家、建筑師在1917年到1928年之間組成的松散設計團體,其中主要的促進者和組織者是凡·杜斯伯格,維系這個組織的中心是《風格》雜志,其主編也是凡·杜斯伯格。(二)風格派設計特點1.把傳統的建筑、家具和產品設計和繪畫等的特征完全撥除,變成最基本的幾何元素單體;2.把這些幾何單體重新組合,形成簡單的結構組合,在新的結構組織中,單體依然保持相對獨立性和鮮明可視性;3.注重非對稱式的研究和運用;4.特別注重運用縱橫幾何結構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三)風格派的思想主張1.堅持藝術、建筑、設計的社會作用,努力將它們統一成一個有機整體;2.認為普遍化和特殊化,機體和個人之間有一種平衡,強調聯合基礎上的個人發展;3.對于改變機械主義、新技術風格含有一種浪漫的、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精神;4.堅信藝術與設計具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具有改變個人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力量。(四)風格派的設計代表作品1.蓋里·里特維特的紅藍椅子2.蒙德里安的非對稱式繪畫(五)凡·杜斯伯格設計思想致力于在荷蘭國內發展一種中性的、現代的風格,主張“少風格”,減少主義的簡單幾何結構、沒有色彩的中性的計劃,全力研究新的國際主義,主張用更加簡單、更加國際的術語來建立國際風格基礎。2.蒙德里安的非對稱式繪畫1.蓋里·里特維特的紅藍椅子第六章包豪斯一、包豪斯成立二、包豪斯的變遷三、包豪斯的設計風格四、包豪斯宣言五、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貢獻六、包豪斯對現代設計教育的貢獻一、包豪斯成立及其成立的宗旨

1919年4月,包豪斯(Bauhaus)成立,格羅佩斯出任第一任校長。包豪斯專門培養新型工業日用品和建筑設計人才。1933年停辦。成立宗旨:

1、確立建筑在設計論壇上的主導地位;

2、把工藝技術提高到與視覺藝術平等的位置,從而削弱傳統的等級劃分;

3、響應了1907年建于慕尼黑的“德國工業同盟的信條”,即通過藝術家、工業家和手工業者的合作而改進工業制品?!癇auhaus”這個詞是由德語動詞“bauen”建筑和名詞“haus”組合而成,粗略地理解為“為建筑而設的學?!狈从沉似鋭摻ㄕ咝闹械睦砟?。二、包豪斯的變遷(1)第一個校址在魏瑪(1919——1924),校長格羅佩斯1919-1928(理想主義),1928離開包豪斯;(2)第二個校址在德紹(1925——1932),1928年漢斯·邁耶1928-1930(共產主義)任校長(1927年,建筑系開始招生,漢斯·邁耶主持這個系的工作);(3)第三個校址在柏林(1932——1933),校長密斯·凡·德羅1930-1933(實用主義);(4)1933年,希特勒上臺,包豪斯被迫封閉。三、包豪斯的設計風格(1)注重滿足實用要求;(2)注重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能和美學性能;(3)強調各門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和,提倡工藝美術和建筑設計向抽象派繪畫和雕刻藝術學習;(4)將手工藝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5)設計中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四、包豪斯宣言包豪斯宣言(1919年4月1日)主要內容:①強調建筑家、畫家和雕塑家的協作,共同建立藝術殿堂(三位一體);②純藝術應當轉向應用藝術;③藝術與技術的統一,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合作。

基本原則:①主張藝術與設計的新統一;②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認為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具有理想主義的浪漫和烏托邦精神、共產主義政治目標、建筑設計的實用主義方向和嚴謹的工作方法特征,也造成了包豪斯的精神內容的豐富和復雜。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設計學院和建筑學院都沒有,也不可能具有的高度文化特征。帶有強烈的、鮮明的時代烙印。

美學主張:

①樹立整體意識——認為藝術的各種門類(繪、雕、工、建等)都是一個整體,要以整體觀念對待。藝術家與工藝匠人并無本質的區別;②吸收東方哲學——認為西方科技之發展使物質與精神失去平衡,需用東方哲學來填補西方人的精神空虛。儒家的仁愛觀念,道家“無中生有”的辯證思想,以及宇宙時空、人生常變等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成為抽象藝術的理論依據之一;③提倡國際風格——反對單純強調藝術之民族風格、認為這是狹隘的。強調實用、功能,集德國表現主義、俄國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等于一體的多元藝術、主張藝術的國際化;④主張教學合一——反對以往的教學分離狀況,主張把課堂變為作坊式的工作室,讓學生在與教師共同完成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即藝術實踐中學到本領與知識。五、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貢獻(1)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觀念基礎,把以觀念為中心的設計體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系,完整的奠立起來;(2)工業產品設計用現代材料進行批量生產,奠定了現代主義工業產品設計的基本面貌;(3)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的第一章。六、包豪斯對現代設計教育的貢獻(1)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本模式,創立了現代設計教育基礎課的基本結構,把對平面和立體結構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獨立起來,使視覺教育第一次牢固建立在科學基礎上;(2)確立了工作室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設計制作過程;(3)建立了和工業企業界的聯系,把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鉤,讓學生親自體驗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系;(4)開設有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門設計課和理論課,培養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5)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方式已在世界的每一個設計院校延續。第七、八章

工業設計的興起和現代設計的職業化和制度化本講重點內容:一、工業設計二、美國的工業設計三、流線型運動一、工業設計1、工業設計的概念:工業設計是隨著工業革命而產生的。但將工業設計作為獨立學科,并使之職業化的狀況,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開始的。“工業設計”一詞,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較為廣泛地使用起來,之前一直被稱為“實用美術”、“外形美化”、“產品造型”、“工業美術”等。2、工業設計的目的:解決工業產品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工業設計的基本作用:從功能角度來看,工業設計普遍被認為具有兩個不同的、又密切聯系的基本作用:①工業設計可以作為企業在決定生產的產品類型,可以開拓的新產品生產線時的重要步驟和方法,因此,工業設計是企業在擬定市場政策時的重要協助手段。②工業設計可以通過使工業產品對顧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來刺激市場容量,開發潛在市場。可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日本索尼公司口號——創造市場)3、20世紀60—70年代出現:①企業形象(CI)——企業標志、色彩等的設計②行為標志(BI)——企業員工行為規范的設計③觀念標志(MI)——企業設計發展規劃的設計人的基本要求——雙重滿足:①生理(物質)滿足——舒適、安全、便利等(有限);②心理(精神)滿足——美觀、時髦、品味、地位象征等(無限)。

【例】英國“彗星”飛機是20世紀50年代首架噴氣式飛機。1953—54年兩次機毀人亡。原因是飛機窗戶按照建筑設計為方形,造成飛機反復起降過程中大氣壓力的急劇變化,在方形的窗口四角形成高度的金屬疲勞,從而導致飛機外殼斷裂。4、邊緣學科的提出和運用:工程學\人體工程學\產品的語意學\消費心理學\購買行為學\市場經濟學\現代工業設計的六個重要環節:調研→設計→生產→銷售→使用→環保?,F代化:分工日益精細是現代設計的一個趨向;集團設計是現代工業生產的顯著特征。

5、20世紀40—50年代是工業設計的成熟期

戰后工業設計在實踐上的恢復、重建和快捷發展,導致了工業設計體系的成熟和完善,1957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的成立為其主要標志之一。聯合會的三個宗旨:①鼓勵在設計實踐中提高工業設計的水平;②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揮和提高工業設計作用;③大力介紹應用工業設計的方法,解決影響人類健康的問題。6、小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是世界工業設計發展最為迅速和輝煌的時期,其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設計理念走向科學化和理性化;②設計學成為新興的邊緣學科并迅速發展;③設計意識深入人心并逐漸增強;④設計體系基本形成并進一步完善。品牌公司: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德國布勞恩電器公司(Braun)、意大利奧利維蒂公司(Olivetti)、荷蘭菲利浦公司(Philips)、日本索尼公司(Sony)、日本松下電器公司(National)。二、美國的工業設計1、背景及其概況從一開始起,美國的設計運動沾滿了實用主義的商業氣息。美國芝加哥建筑派的領導人之一——路易斯曾經在1907年總結設計的原則時說:設計應該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的宗旨。美國人雖然提出了這條原則,但是在美國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上,設計所遵循的其實是“形式追隨市場”,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設計能否給社會帶來益處,或者對于整個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設計唯一的要點是能夠促進銷售,因此,約束美國早期工業設計發展的力量不是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也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而是十足的商業競爭。在戰后歐洲的設計觀念和美國的市場結合后,形成了國際主義設計運動。強烈的競爭是美國現代設計的發軔點,美國最為突出的貢獻就是發展了工業設計并使其職業化。

美國現代設計的發展的不平衡性:雖然美國現代建筑市場需求極大,高層建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各自主要城市的建筑中心,也出現過象弗蘭克這樣的建筑大師,美國也沒有形成一個能夠與德國、俄國相比的現代建筑設計運動。美國工業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刺激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對于軍需用品和武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因而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發展。2、美國工業設計的奠基人(1)沃爾特·提格(2)雷蒙·羅維——可口可樂玻璃瓶、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火車頭(流線型)(3)亨利·德萊佛斯(4)諾爾曼·貝·蓋迪斯雷蒙·羅維——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火車頭三、流線型運動

當歐洲各國紅紅火火地進行現代主義設計的探索與實驗之時,美國人則在市場需要的推動下,全力以赴地開始了促進銷售、為企業贏利的工業設計運動,從而出現了真正職業化的工業設計師,使設計與企業生產真正連接起來,并創造了一種風行美國乃至世界的新設計風格——流線型風格。(1)流線型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在工業設計中它最早應用于汽車設計,但到20世紀30、40年代,流線型設計被廣泛用于產品、家具等設計之中,一時成為一種風尚。(2)這種主要為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而采用的風格,改變了產品設計的外觀,頗具現代感,帶有浪漫的美學特征,也成為新世紀速度的象征。流線型風格尤其受到美國設計師的青睞,在30、40年代的美國產品設計中,很多采用流線型式樣的產品其實并不需要流線型的功能,所取的無非是一個時髦的形式而已。雷蒙·羅維——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火車頭流線型第九章

豐裕社會與國際主義風格本講重點內容:一、波普設計運動二、國際主義風格的發展一、豐裕社會時期的背景

二戰后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遭到極大破壞,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國才開始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戰后重建時期,逐步進入了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所描述的豐裕社會。美國設計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兩次大戰期間,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是:1、出現了獨立的設計事務所。

2、美國大眾文化對于設計風格的影響。二戰后出生的“戰后嬰兒”從家庭消費力、對傳統價值的淡漠感、對新事物的喜愛等方面都不同于父輩們,為了適應這代人的消費需求和文化需求,就需要新的設計和文化形式的出現。另外豐裕社會于50年代末期開始成熟,婦女的經濟獨立成為一不可忽視的潛在消費力量。這些新因素的出現決定了單一壟斷風格將不復存在,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的不同風格,設計開始出現在風格上的折衷主義方式,也越來越重視短期消費需求。60年代消費主義發展到新高度,成為西方消費的主要方式與行為。一、波普設計運動

1、背景:(1)戰后成長的青年一代厭倦了現代主義風格單調、冷漠的設計,渴望有新的消費觀念和新的文化風格的出現。新興的大眾文化(肥皂劇、爵士樂、搖擺舞、電子游戲)正在趕超傳統的高雅文化。藝術的色彩與裝飾因此被重新運用。(2)與戰后日益形成的西方豐裕社會、青少年消費市場、反叛立場,特別是對現代主義設計和國際主義設計的反感有密切關系。最集中反映波普設計風格的是英國。

2、波普藝術:

追求日常生活中最為通俗的形式、色彩、結構,形成大眾化、市民化的、有象征意義的風格,追求雅俗共賞的目的。受當時“硬邊藝術”與“歐普藝術”的影響。

3、特征:通俗的、短暫的、可消費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輕的、詼諧的、詭秘的、刺激的。4、設計口號:藝術不應該是高雅的,藝術應該等同于生活。5、藝術手段:拼帖、放大、組合、模仿。6、波普設計:反叛正統的追求完美、整潔、高雅的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產品專注于形式的表現和純粹的表面裝飾,而不是功能、合理的生產一類現代主義的觀念。

7、波普設計的特征:多種風格的混雜。(1)設計與創作題材直接取材于充分商業化的日常世界,是商業主義的。(2)設計作品的形象簡潔取自日常生活用品。(3)設計風格基本上接納商業性藝術的直接效果。波普設計作品波普風格設計波普風格設計二、國際主義風格的發展1.歐洲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經過在美國的發展,成為戰后的“國際主義”風格。特別是60、70年代以來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影響到世界各國的建筑、產品、平面設計風格,成為壟斷性的風格。2.國際主義設計和現代主義的聯系和區別(1)國際主義設計是現代主義設計在戰后的發展;(2)二者在設計風格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注重理性、注重功能、反對裝飾、單純、冷漠;(3)二者在意識形態和思想動機上則完全不同。現代主義設計是一場知識分子的理想化運動,主張設計為廣大民眾享有,改變設計為權貴的立場。國際主義設計與美國的豐裕社會結合,這種原本具有民主色彩的設計就變成一種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