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知識點專題復習11_第1頁
高三歷史知識點專題復習11_第2頁
高三歷史知識點專題復習11_第3頁
高三歷史知識點專題復習11_第4頁
高三歷史知識點專題復習1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整合1.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1)奴隸社會: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它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特征。土地所有權屬周王,諸侯臣子只有土地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實質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2)封建社會:有三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占絕對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井田制 (1)西周開始實行: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并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 (2)春秋時期瓦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現了許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魯國“初稅畝”,實質都是逐步承認土地私有,井田制走向瓦解。 (3)戰國時期被廢除:商鞅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3.屯田制:在中國的許多朝代都出現過,如西漢、東漢、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等。它是一種組織軍隊或流民開墾荒地、發展生產的重要措施。4.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納漢族謀臣建議,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把政府掌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使用,同時征收一定的糧食和布帛。隋唐時期,繼續沿用均田制。唐朝后期,均田制逐步遭到破壞。5.“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如何看待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體現了思想文化的發展規律:由低級到高級、多元發生、多元組合、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同學們在復習中要特別注意掌握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社會影響。【示例】梁啟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指出:“文明之所以進,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總因也……我中國學界之光明,人物之偉大,莫盛于戰國,蓋思想自由之明效也。”文中的“思想自由之明效”是指() ①百家爭鳴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②百家爭鳴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④百家爭鳴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的影響,可以從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爭鳴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而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西漢,故④錯誤。答案:A1.從知識角度看 (1)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2)利用哲學原理考查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2.從能力角度看 (1)比較問題的能力。如2009年海南單科第1題比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2)研究、探究問題的能力。如2009年廣東單科第26題,通過三組材料,分析、探究中國古代傳統主流文化的演變情況。廣東高考連續幾年考查類似的題目。希望引起注意。3.從題型角度看 (1)就非選擇題而言,百家爭鳴中各派思想的許多合理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誠信”、“民本”思想等,要注意對這一塊內容與社會時事的聯系。 (2)就選擇題而言,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對各派思想的考查,題目會大量出現。

科學的階段劃分是對歷史知識進行處理的基本方法,是化繁為簡的重要途徑,學習過程中可以參照以下劃分:奴隸社會的形成夏朝的建立,初步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機器,標志著奴隸社會的形成,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的發展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很大的發展,奴隸制度得到加強奴隸社會的繁榮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經濟上實行井田制,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西周成為我國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漸瓦解;戰國時期,通過各國的改革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奴隸制退出了歷史舞臺1.從歷史階段劃分入手2.從專題角度入手整理專題知識是普通高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學習本單元注意整理以下問題:先秦時期朝代的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掌握它們的起止時間,總結朝代更替的規律性知識先秦農耕經濟的起源與發展我國是典型的農耕經濟,原始社會我國原始農業已經形成;夏商周時期我國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刀耕火種”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農耕經濟的定型時期,“鐵犁牛耕”和“小農經濟”是這一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封建制逐漸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起點是生產力的發展,即鐵犁牛耕的推廣,封建制因素首先在經濟領域內形成,土地私有制逐漸代替井田制;第二,封建政治勢力增長,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階級逐漸形成,他們要求獲得政治上的統治權并從法律上保障其占有的土地所有權;第三,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最終確立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的統一趨勢西周末年,周天子權威已受破壞。東周初,周天子實際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統一的局面已不存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但與此同時,促進統一的因素不斷增長,國家的統一已經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①從經濟上來說,由于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流頻繁,這就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②從形式上說,諸侯爭霸,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的數量逐漸減少,到戰國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個國家,逐步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打下了基礎。③從人民的要求看,長期的戰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渴望結束分裂戰亂狀態,統一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④從民族關系來講,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為后來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3.從比較角度入手

比較是中學歷史要求的基本能力,多比較有利于加深對歷史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在比較中發現區別,在比較中找出不同。(1)春秋戰國時期改革和變法的比較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背景爭霸戰爭不斷;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現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增強;法家思想的形成目的增強國力,稱霸諸侯稱雄諸侯,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調整稅制廢除井田制和貴族的特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特點重點改革經濟制度,維護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發展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全面廢除奴隸制度,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標志著我國進入封建社會(2)比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主張、影響派別代表人物主張影響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仁、禮、為政以德、民貴君輕、中庸當時雖不受重視,但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