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訟是求調處息爭目錄第二章:“無訟”思想的形成因素分析第一章:中國傳統“無訟”思想概述第三章:傳統“無訟”思想的現時代價值第一章
中國傳統“無訟”思想概述
“無訟”的涵義第一部分“無訟”與“厭訟”“息訟”、“恥訟”概念的比較第二部分
“無訟”的表現形式第三部分通過各種方式化解已有的糾紛,使不成訟以道德教化人們無爭無訟,使任何糾紛都得以及時化解,甚至使無訟無以發生,禁之于未然一、“無訟”的涵義“無訟”僅從其字面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層:
儒、法、道三家對“無訟”的追求
儒家:孔子《論語·顏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韓非都是提倡“以刑去刑”,而其最終目的就是達到最終“無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公開鄙薄法律,抨擊一切禮治和法治,主張清凈無為的治國方略和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使“天下莫能與之爭”。二、“無訟”與“息訟”“厭訟”、“恥訟”概念的比較
“無訟”實質上是統治階級與士人階層所追求的一種統治秩序的良好愿望,是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下為歷代統治者和政客們所必然追求的社會理念。“息訟”是“無訟”理想在統治者那里的扭曲和異化,統治者正式在“無訟”目標的指引下通過種種“息訟”之術來達到“無訟”這一終極目標的。“厭訟”觀念則主要是照應出百姓對官方司法體制與實踐的不信任,對通過官府訴訟解決糾紛的畏懼和厭惡。“恥訟”:重權輕法的專制制度,并通過道德教化和宣揚“仁”、“禮”思想以及重德恥法的儒家倫理法律觀,使得人們逐漸地形成訴訟意識中的“恥訟”。三、“無訟”的表現形式(三)(二)(一)統治者的“息訟之術”人民的懼訟、厭訟心理作為解糾機制的調解制度相對健全(一)統治者的“息訟之術”第一、賦予家族內或宗法組織內部家長以自行解決糾紛的權利。第二、通過德行教化的愚民政策和重繩頑民、嚴懲“興訟”之人的威嚇并舉,達到息訟的目的。第三、傳統訴訟制度的設計,使官府的威嚴通過嚴酷、殘暴的訴訟制度凸顯,民眾因“懼訟”而“息訟”。第四、統治者所通過提倡“政簡刑清”的官吏考評制度約束官吏,也為官吏們“息訟”提供了動力。(二)人民的懼訟、厭訟心理(三)作為解糾機制的調解制度相對健全“無訟”的追求并不代表社會不存在沖突和糾紛,在任何階級社會形態中,沖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保持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創設了傳統的調解制度。調解適用的范圍相當寬泛,學術界普遍將其大致分為:
1.民間調處
最為常見的方式方式靈活多變,可以因事而異、因人而異減少無謂的財產損失及時解決糾紛較好的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友好關系12354
2.宗族調解
是指當宗族內部成員之間發生糾紛時,不借助外部力量,而是在宗族內部解決。宗族不僅可以調解民事糾紛,甚至允許宗族可以對一定范圍的刑事案件進行解決。如《大清律例》中就明確規定,輕微犯罪,婦女犯罪可以送交宗族,責成宗族管束訓誡。
3.鄉治調解
是指由具有半官方性質的鄉治組織對糾紛進行調解。其歷史悠久,從周代起就和民間調解、宗族調解一起在解決糾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有“調人”專門負責調解復仇案件。明初在各鄉設有“申明亭”,由大家推薦的在本宗族和地區內具有較高威望的人主持調解。4.州縣官府調解就是司法調解或訴訟內調解,也就是如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法院調解。(1)中國古代社會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分(2)州縣衙門工作繁忙瑣碎(3)考核官吏的標準(4)中國傳統社會普遍存在賤訟的思想第一章
“無訟”思想的形成因素分析主講人:田恬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產生、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地域條件,都依賴于本民族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特定土壤。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滋生土壤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法律文化類型和法律心理。“無訟”思想的經濟基礎分析“無訟”思想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分析“無訟”思想的文化基礎分析“無訟”思想的經濟基礎分析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導致人們趨于“無訟1訴訟成本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嚴重失衡決定人們選擇無訟2
(一)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的生產方式導致人們趨于無訟
宋人胡石壁在“妄訴田業”一案的判詞中說:“詞訟之興,初非美事,荒廢本業,破壞家財,胥吏誅求,卒徙斥辱,道途奔走,犴獄拘囚,與宗族訟,則傷宗族之恩;與鄉黨訟,則損鄉黨之誼。幸而獲勝,所損己多。”
(二)訴訟成本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嚴重失衡決定人們選擇無訟
民間相對健全的調解制度與耗時、費財、不公的“官府訴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訟”思想的社會基礎與政治基礎分析“無訟”思想社會基礎根植于宗法社會1“無訟”也根源于傳統法律及其體系對身份等級制度的維護,同時嚴刑峻法和司法的黑暗造成了人們對于“無訟是求”的渴望。2“無訟”思想的文化基礎分析“無訟”思想社會基礎根植于宗法社會1“無訟”也根源于傳統法律及其體系對身份等級制度的維護,同時嚴刑峻法和司法的黑暗造成了人們對于“無訟是求”的渴望。2儒家的“禮治”思想“家天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傳統的“和為貴“價值觀傳統的“德治”思想“為政以德”的思想德刑并用、德主刑輔的思想儒家要求統治者推行“省刑罰,薄稅斂”的仁政儒家注重狡猾,以德去刑。儒家要求官員秉承以德之思想治理國家謝謝觀看第二章傳統無訟思想的現時代價值主講人:李安琪
中國傳統法律思想一個重要的特征
就是無訟,無訟就是不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和爭斗,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傳統無訟法律思想的特征無訟思想得以延續的歷史必然性原因無訟思想的功能分析傳統無訟法律思想的特征注重人際和諧,輕視法律訴訟1重視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預防2重視賢人政治,輕視個體權利3
(一)注重人際和諧,輕視法律訴訟
天人合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無爭,即實現社會秩序的平穩與和諧(二)重視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預防德主刑輔以德去刑禁訟(三)重視賢人政治,輕視個體權利賢人執政、賢人執法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其播惡于眾也“無訟”思想得以延續的歷史必然性分析原因歸納“法治”觀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人情規范仍起著重要作用訴訟的高成本使人們選擇“無訟”習慣和政策與法律調控空間的排擠為“無訟”留下了生存空間人民對法律的不信任,使得“無訟”及調解方式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法治”觀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人情規范仍起著重要作用
傳統社會是一種“禮俗社會”、“人情社會”道德是一種社會普遍確信的行為規則德與禮
(二)習慣和政策與法律調控空間的排擠為“無訟”留下了生存空間
法律是若干社會控制手段的一種合理預期,規范人們行為政策和法律界限不清
(三)訴訟的高成本使人們選擇“無訟”
自身利益最大化高成本、高額成本、耗時長、效率低關系緊張、人際關系尷尬
(四)人民對法律的不信任,使得“無訟”及調解方式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衙門八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法律的公正和權威性?打關系“無訟”思想的功能分析影響傳統無訟思想對中國法治的消極影響傳統無訟思想對中國法治的積極影響
傳統無訟思想對中國法治的消極影響
1234
傳統無訟思想造成公民法律意識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電子產品買賣合同示范文
- 2025年個人林地轉讓合同范例
- 2025年三月份協議離婚中虛擬財產分割的法律依據
- 合同范本 含稅價
- 2025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合同
- 水利泵房維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專職消防員聘用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全新簽約藝人合同模板
- 防溺水小學安全教育
- 股權融資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中國成人心肌炎臨床診斷與治療指南2024解讀
- 2024年咨詢工程師之工程項目組織與管理題庫附參考答案(b卷)
- 學生入學合同協議書范本格式
- 國開(浙江)2024年秋《中國建筑史(本)》形考作業1-4答案
- 糖尿病小講課尹以麗護理病歷臨床病案
- 《 人臉識別技術的隱私威脅研究》范文
-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7、我們的衣食之源 課件
- DB34∕T 3791-2021 智慧藥房驗收規范
- 20以內加減法口算練習題帶括號填空135
- 阿里巴巴操作手冊
- 專利挖掘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