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_第1頁
水文地質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_第2頁
水文地質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_第3頁
水文地質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_第4頁
水文地質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內容風化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巖溶

邊坡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震

引言不良地質現象:

巖石風化、斜坡滑動與崩塌、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巖溶、地震等,這些地質現象可能會對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甚大,因而稱這些地質現象為不良地質現象。

§6.1

風化作用

一、風化作用的意義

1.

什么是風化:

位于地殼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巖石經受著風、電、大氣降水和溫度等大氣營力以及生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巖石會發生破碎或成分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稱為風化。

2.風化作用的結果:●導致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降低,對工程建筑條件起著不良的影響;●促進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形成和發展。

3.

風化營力:

引起風化作用發生的風化因素統稱為風化營力。

二、風化作用類型

按風化營力的不同,風化作用可分為三大類型:

物理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一)物理風化作用

是指巖石在風化營力的影響下,產生一種單純的機械破壞作用。

特點:破壞后巖石的化學成分不改變,只是巖石發生崩解、破碎、形成巖屑,巖石由堅硬變疏松。

引起巖石物理風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溫度變化和巖石裂隙中水分的凍結。

●水的凍結在嚴寒地區和高山接近雪線地區經常發生。

當氣溫到0℃或以下時,在巖石裂隙中的水,就產生冰凍現象。水由液態變成固態時,體積膨脹約9%,對裂隙兩壁產生很大的膨脹壓力,起到楔子的作用,稱為“冰劈”。

(二)化學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巖石在水和各種水溶液的化學作用和有機體的生物化學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壞過程。特點:不僅破碎了巖石,而且改變了化學成分,產生了新的礦物,直到適應新的化學環境為止。化學風化作用類型: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以及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是水分和某種礦物質的結合,在結合時,一定分量的水加入到物質的成分里,改變了礦物原有的分子式,引起體積膨脹,使巖石破壞。如硬石膏(CaSO4)遇水后變成普通石膏(CaSO42H2O)其體積膨脹60%,這對圍巖產生巨大壓力,使圍巖脹裂。●水化作用●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常是在有水存在時發生的,在水溶液,低氧化合物、硫化物和有機化合物發生了氧化反映。如:低價鐵---氧化---變成高價鐵。黃鐵礦(FeS2)--氧化---硫酸亞鐵(FeSO4和硫酸(H2SO4),而硫酸有腐蝕作用。能溶蝕巖石中某些礦物,形成一些洞穴和斑點,致使巖石破壞。●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指礦物與水的成分起化學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如正長石(KAlSi3O8)經水解后形成高嶺土(A12O3·2SiO2·H2O)、石英(SiO2)和氫氧化鉀(KOH)。

再如大氣中和水中經常含有二氧化碳(CO2),它與圍巖礦物相互作用形成碳酸化合物,稱其為碳酸鹽化作用。●

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是指水直接溶解巖石礦物的作用,使巖石遭到破壞。最容易溶解的是鹵化鹽類(巖鹽、鉀鹽),其次是硫酸鹽(石膏、硬石膏),再次是碳酸鹽類(石灰巖、白云巖等)。如:在石灰巖地區經常有溶洞、溶溝等巖溶現象,就是這種溶解作用造成的。

(三)生物風化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巖石在動、植物及微生物影響下所起的破壞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

生物的物理風化:

植物對于巖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在根部楔入巖石裂隙中,而使巖石崩裂;動物對于巖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為穴居動物的掘土、穿鑿等的破壞作用并促進巖石風化。

生物的化學風化表現為生物的新陳代謝,其遺體以及其產生的有機酸、碳酸、硝酸等的腐蝕作用,使巖石礦物分解和風化。造成巖石成分改變、性質軟化和疏松。三、巖石風化程度和風化帶(一)巖石風化程度

巖石風化的結果,使原來母巖性質改變,形成不同風化程度的風化巖。按巖石風化深淺和特征,可將巖石風化程度劃分為五級。風化程度巖石結構礦物成分破碎性

未風化未變未變

微風化基本未變基本未變無疏松物質

弱風化部分破壞稍微變質有松散物質

強風化大部分破壞顯著變化疏松物與堅硬體混雜

全風化全部破壞風化成土狀(二)風化帶

巖石的風化一般是由表及里呈帶狀分布。由地表往下風化作用的影響逐漸減弱以至消失。因此在風化剖面的不同深度上,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有明顯的差異。從巖石風化程度的深淺,在風化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分成四個風化帶:微風化帶、弱風化帶、強風化帶和全風化帶。

△巖石風化帶的界線,在工程建筑中是一項重要的工程地質資料。

△不同風化帶的分界線,可作為巖基持力層、基坑開挖、挖方邊坡坡度以及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的依據之一。

△要確切地劃分風化界線尚無有效方法,通常只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并結合實踐經驗予以確定。四、巖石風化的治理

巖石風化的治理方法可采用挖除和防治兩種措施。

(一)挖除方法。這種措施是采取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風化厲害的巖層,挖除的深度是根據風化巖的風化程度、風化裂隙、風化巖的物理力學性質和工程要求等來確定。挖除風化巖石是一個困難而耗費時間的過程,因而宜少挖。(二)防治方法。這種方法是采取制止風化作用繼續發展,或采用人工方法加固風化巖的措施。△覆蓋防止風化營力入侵的材料,如瀝青、水泥、粘土蓋層等;

△灌注膠結和防水的材料,如水泥、瀝青、水玻璃、粘土等漿液,使其起到封閉和膠結巖石裂隙的作用;

△整平地區,加強排水----防止風化。

第2節河流的地質作用作用的形式:侵蝕、搬運、沉積;結果:改變陸地地形-對地表削高填低;主要決定因素:河水流速、流量的變化。河流運動→破壞河谷巖土體→侵蝕侵蝕作用是指河水沖刷河床,使巖石發生破壞的作用。據侵蝕方向:垂直侵蝕(向源侵蝕)側方侵蝕據破壞方式:沖蝕、磨蝕、溶蝕;類型:一、河流侵蝕作用1、垂直侵蝕作用河流的垂直侵蝕作用是指河水沖刷河底、加深河床的下切作用。其侵蝕強度決定于河水具有的能量大小和河底的地質條件。2、側向侵蝕作用河流的側向侵蝕作用是指河流沖刷兩岸,加寬河床的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側向侵蝕作用結果是使河谷愈來愈寬,河床愈來愈彎曲,形成河曲。河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使同一河床上、下游非常靠近,在洪水時易被沖開,河床便截彎取直。被廢棄的彎曲河道便形成牛軛湖橫斷面上→

形成河谷地貌→V型谷、U型谷河流侵蝕結果:平面上→

導致河流蛇曲、改道圖3-2側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寬

九曲迴腸圖3河曲發展形成牛軛湖圖3-3河曲發展

形成牛軛湖二、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將其攜帶的物質向下游方向搬運的過程,稱為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水搬運物質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河水的流量和流速。三、河流的沉積作用河流在河床坡降平緩地帶及河口附近,河水的流速變緩,水流所搬運的物質在重力作用下,逐漸沉積下來,這種沉積過程稱河流的沉積作用。所沉積的物質稱沖積物(層)。河流搬運物質的顆粒大小和重量,嚴格受流速控制。當流速逐漸減緩時被搬運的物質就按顆粒大小和比重,依次從大到小、從重到輕沉積下來,因此沖積層的物質具明顯的分選現象。上游及中游沉積物質多為大塊石、卵石、礫石及粗沙等,下游沉積的物質多為中、細沙、粘土等。河流在搬運過程中,碎屑物質相互碰撞摩擦,棱角磨損,形狀變圓,所以沖積層的顆粒磨圓度較好,多具層理,并時有尖滅、透鏡體等產狀四、河流階地河谷兩岸由流水作用所形成的狹長而平坦的階梯平臺,稱河流階地。它是河流侵蝕、沉積和地殼升降等作用的共同產物。當地殼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河流的側向侵蝕和沉積作用顯著,塑造了寬闊的河床和河漫灘。然后地殼上升,河流垂直侵蝕作用加強,使河床下切,將原先的河漫灘抬高,形成階地。若上述作用反復交替進行,則老的河漫灘位置不斷抬高,新的階地和河漫灘相繼形成。因此,多次地殼運動將出現多級階地。河流階地主要可分三種類型:1、侵蝕階地侵蝕階地特點是階地面由裸露基巖組成,有時階地面上可見很薄的沉積物。侵蝕階地只分布在山區河谷。它作為廠房地基或者橋梁和水壩接頭是有利的。2、基座階地基座階地由兩層不同物質組成,由沖積物組成覆蓋層,基巖為其底座它的形成反映河流垂直侵蝕作用的深度已超過原來谷底沖積層厚度,切人基巖。基座階地在河流中比較常見。圖3-4河流階地類型示意圖(a)侵蝕階地(b)基座階地(c)上迭階地(d)內迭階地3、堆積階地階地的特點是沉積物很厚,基巖不出露,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它的形成反映河流下蝕深度均未超過原來谷底的沖積層,根據下蝕深度不同,堆積階地又可分為上迭階地和內迭階地[圖3-4(c)、(d)]上迭階地的形成是由于河流下蝕深度和側蝕寬度逐次減小,堆積作用規模也逐次減小。說明每一次地殼運動規模在逐漸減小,河流下蝕均未到達基巖。內選階地的特點是每次下蝕深度與前次相同,將后期階地套置在先成階地內。說明每次地殼運動規模大致相等。五、河流侵蝕、淤積作用的防治對于河流側向侵蝕及因河道局部沖刷而造成的坍岸等災害,一般采用護岸工程或使主流線偏離被沖刷地段等防治措施。

1、護岸工程(1)直接加固岸坡常在岸坡或淺灘地段植樹、種草。(2)護岸:有拋石護岸和砌石護岸兩種。即在岸坡砌筑石塊(或拋石),以消減水流能量,保護岸坡不受水流直接沖刷。石塊的大小,應以不致被河水沖走為原則。拋石體的水下邊坡一般不宜超過1:1,當流速較大時,可放緩至1:3。石塊應選擇未風化、耐磨、遇水不崩解的巖石。拋石層下應有墊層。2、約束水流⑴順壩和丁壩順壩又稱導流壩,丁壩又稱半堤橫壩。常將丁壩和順壩布置在凹岸以約束水流,使主流線偏離受沖刷的凹岸。丁壩常斜向下游,夾角為60~70°,它可使水流沖刷強度降低10~15(圖5)⑵約束水流、防止淤積束窄河道、封閉支流、截直河道、減少河道的輸砂率等均可起到防止淤積的作用。常采用順壩、丁壩或二者組合使河道增加比降和沖刷力,達到防止淤積的目的。第3節巖溶巖溶是指可溶性巖層(主要是石灰巖、白云巖及其他可溶性鹽類巖石)分布地區,巖石長期受水的淋漓、沖刷、溶蝕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一些獨特的地貌景觀如:溶洞、落水洞、溶溝、石林、石筍、鐘乳石、暗河等。巖溶現象主要發育在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地區,尤以南斯拉夫北部的喀斯特高原,為早期典型,因而國際上稱喀斯特。石芽落水洞峰林平原石林鐘乳石(Stalagmites)和石筍(Stalactites)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九洞天(六仲河)地下暗河一、巖溶的形成條件巖溶的發生與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巖溶發育的基本條件有:巖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蝕性和流動性前者是產生的內在因素,后者是巖溶發生的外部動力1、巖石的可溶性巖溶的發育必須有可溶性巖石的存在。根據巖石的溶解度,能造成巖溶的巖石可分三大組①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和泥灰巖②硫酸巖類巖石,如石膏和硬石膏③鹵素巖,如巖鹽2、巖石的透水性

巖溶要發展,巖石必須具有透水性。一般在斷層破碎帶、裂隙密集帶和褶皺軸部附近,因為巖石裂隙發育且連通性好,有利于地下水的運動,從而促進了巖溶的發育,并且往往沿此方向發育著溶洞、地下河等。另外,在地表附近,由于風化裂隙增多,所以巖溶一般比深部發育。3、水的溶蝕性水對碳酸鹽類巖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決于水中侵蝕性CO2的含量。水中侵蝕性CO2的含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也越強。4、水的流動性水的流動性反映了水在可溶巖層中的循環交替程度。只有水循環交替條件好,水的流動速度快,才能將溶解物質帶走,同時又促使含有大量CO2的水,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則巖溶發育速度就快反之,巖溶發育就慢,甚至處于停滯狀態。二、巖溶的分布規律1、巖溶發育的垂直分帶性在巖溶地區地下水流動具有垂直分帶現象,因而所形成的巖溶也帶有垂直分帶的特征(圖8)。⑴垂直循環帶,或稱包氣帶⑵季節循環帶或稱過渡帶⑶水平循環帶或稱飽水帶⑷深部循環帶2、巖溶分布的成層性在地殼運動相對穩定時期,巖溶地區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上述巖溶發育的4個帶,之后若地殼上升,地表河流下切,地下水位隨之下降,原來處于季節循環帶的部位就變為了垂直循環帶,原來的水平循環帶相應變為季節循環帶,并依此類推。當地殼再處于穩定時期時,原來的季節循環帶所形成的巖溶洞層位置已抬高。在其下部,新的季節循環帶將會形成新的巖溶洞層,因而使巖溶的發育出現成層性。圖8巖溶水的垂直分帶

Ⅰ—垂直循環帶;Ⅱ—季節循環帶;Ⅲ—水平循環帶;Ⅳ—深部循環帶3、巖溶分布的不均勻性(1)巖溶發育受巖性控制,一般情況下,質純、層厚的石灰巖中,巖溶最為發育,形態齊全,規模較大,含泥質或其他雜質的巖層,巖溶發育較弱(2)巖溶發育受地質構造條件控制。巖溶常沿著區域構造線方向(如裂隙、斷層走向及褶皺軸部)呈帶狀分布,多形成溶蝕洼地、落水洞、較大的溶洞及地下河等。三、巖溶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碳酸鹽類巖石在我國分布廣泛,僅地表出露的面積就有130萬km2,約占全國面積的12.5%,尤其廣西、貴州、滇東、湘西、鄂西、川東等地較為集中.由于巖溶的發育致使建筑物場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大為惡化,因此在巖溶地區修建各類建筑物時必須對巖溶進行工程地質研究,以預測和解決因巖溶而引起的各種工程地質問題。歸納起來,巖溶區的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類。1.

滲漏和突水問題由于巖溶地區的巖體中有許多溶隙、溶洞、漏斗,若庫、壩址選擇不當或未能采取可靠的防滲措施,輕則降低水庫效益,成為病險庫,遺留后患;重則水庫不能蓄水,或工程處理費用過高,在經濟上造成不合理。在基坑開挖和隧洞施工中,巖溶水可能突然大量涌出,給施工帶來困難。2、

地基穩定性及塌陷問題

壩基或其它建筑物地基中若有巖溶洞穴,將大大降低地基巖體的承載力,容易引起洞穴頂塌陷,使建筑物遭受破壞。同時,巖溶地區的土層特點是厚度變化大,孔隙比高,因此,地基很容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從而導致建筑物傾斜甚至破壞。在巖溶地區工程設計前,必須充分細致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搞清建筑地區巖溶的分布和發育規律,正確評價它對工程的影響和危害四、巖溶與土洞地基的防治

挖填:挖除溶洞或土洞中的軟弱充填物,回填以碎石,塊石或混凝土等,并分層夯實,以達到改良地基的效果。跨蓋:采用長梁式基礎或剛性大平板等。灌注:水泥或水泥粘土混合灌漿于巖溶裂隙中,灌滿和密實。排導:水的活動可使洞壁和洞頂溶蝕,沖刷或潛蝕,造成裂隙和洞體擴大,或洞頂坍塌。應防止水下滲,采用截排水措施,將水引導至他處排泄。打樁:樁基處理,混凝土樁,木樁,砂樁等。提高支承能力,并擠壓擠緊土層和改變地下水滲流條件。

斜坡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重力作用下,常使在其上的部分巖體發生變形和破壞,給各種建筑物(如水壩、隧洞、渠道、鐵路、公路等)的建造和使用帶來極大的困難和危害,有時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如意大利的瓦依昂拱壩,在1963年10月9日晚,由于庫區左岸突然整體下滑,形成體積達2.4億m3,下滑速度高達28m/s的滑坡體。將壩前1.8km長的一段水庫填滿,掀起波浪高達70m,沖毀下游一個村莊,約有2400余人死亡。因此,邊坡穩定性的研究在工程建設中是非常必要的。

第4節與斜坡巖體穩定有關的地質作用山坡上方有崩落和滑動危險的巨石一、斜坡的破壞類型

斜坡巖體失穩破壞的類型主要有蠕變、剝落、崩塌和滑坡。

1、蠕變斜坡上擠壓緊密的巖石,在重力作用下發生長期緩慢變形及松動的現象,稱蠕變。2、剝落斜坡上的表層巖石,由于長期的物理風化作用而破碎成細小的巖片、巖屑,在重力作用下向坡下墜落和滾動的現象,稱剝落。3、崩塌在斜坡的陡峻地段,大塊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迅速傾倒崩落,沿山坡翻滾撞擊而墜落坡下的破壞現象,稱崩塌。4、滑坡斜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內一個或幾個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稱滑坡。大的滑坡規模可達幾千立方米,甚至數億立方米,常掩埋村鎮,中斷堵塞交通,給工程帶來重大危害。圖3-9崩塌示意圖

1—

崩塌體;2—堆積塊石;3—被裂隙切割的斜坡基巖⑴滑坡的組成及類型一般滑坡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圖10)①滑坡體與原巖分離并向下滑動的巖、土體稱滑坡體。滑坡體前緣伸出部分稱滑坡舌;因受推移擠壓滑坡體前緣可隆起成鼓丘和鼓張裂隙滑坡體的后緣因受張力而產生拉張裂隙在滑坡體的兩側還可產生剪切裂隙滑坡體上常可見到樹木傾斜倒歪的醉漢林和馬刀樹②滑坡床指在滑動面之下未滑動的穩定巖體。圖3-10滑坡要素及滑坡形態特征示意圖

1—滑坡體;2—滑坡周界;3—破裂壁;4—滑坡臺階;5—滑動面;6—滑動帶;7—滑坡舌;8—滑動鼓丘;9—滑動軸;10—破裂緣;11—封閉洼地;12—拉張裂隙;13—剪切裂隙;14—扇形裂隙;15—鼓張裂隙;16—滑坡床③滑動面指滑坡體與滑坡床之間的分界面,一個滑坡可有一個或數個滑動面,滑動面的形狀有直線、折線或圓弧等。④滑坡壁、滑坡臺階、滑坡洼地。滑坡體下滑后,其后緣的滑動面在地表出現陡壁,稱滑坡壁。由于滑坡體上各段的滑動速度不同或由于幾個滑動面滑動的時間不同,可在滑坡體中出現階梯狀地面,稱滑坡臺階。由于滑坡體的滑落,在滑坡臺階后部形成半圓形凹地,稱滑坡洼地,有時可積水形成滑坡泉或滑坡湖⑵滑坡的類型滑坡按其物質組成可分為土層滑坡和巖層滑坡。按滑動面和層面關系,可分為均質滑坡、順層滑坡和切層滑坡①均質滑坡發生于均質巖層,如粘土、黃土、強風化的巖漿巖中的滑坡[圖3-11(a)]。②順層滑坡滑動面為巖層層面或不整合面的滑坡[圖3-11(b)]。③切層滑坡滑動面切割多層巖層層面的滑坡[圖3-11(c)]。二、影響斜坡穩定的主要因素1、地形地貌一般深切的峽谷,陡峭的岸坡地形容易發生邊坡變形和破壞。例如我國西南山區沿金沙江、雅礱江及其支流等河谷地區邊坡巖體松動破裂、蠕動、崩塌、滑坡等現象十分普遍。通常地形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對邊坡穩定越不利。2、巖石(土)性質巖性直接影響斜坡巖體的穩定性及其變形破壞形式。由堅硬塊狀及厚層狀巖石(如花崗巖、石英巖、石灰巖等)構成的斜坡,一般穩定性程度較高,變形破壞形式以崩塌為主;由軟弱巖石(如頁巖、泥巖、片巖、千枚巖、板巖及火山凝灰巖等)構成的斜坡,巖層易風化且抗剪強度低,在產狀較陡地段,易產生蠕動變形現象;當巖層層面(或片理面、裂隙面等)傾向與坡面坡向一致,巖層傾角小于坡角且在坡面出露時,極易形成順層滑坡。3、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包括褶皺、斷裂構造及新構造運動特征在褶皺、斷裂發育地區,巖層傾角較陡,節理、斷層縱橫交錯,是產生崩塌、滑坡的有利因素。在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區,由于侵蝕切割,往往形成高山峽谷地形,斜坡巖體中廣泛發育有各種變形和破壞現象。4、水的作用地面水的侵蝕沖刷作用,可改變斜坡外形,造成坡腳掏空,影響斜坡巖體的穩定性。如河岸發生的塌岸和滑坡多在受流水侵蝕的岸邊。地面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滲流,對斜坡巖體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地下水不僅增加了斜坡巖體的重量,產生了靜水壓力和滲透壓力,還使滲流面上的物質軟化或泥化,降低了其抗剪強度,導致巖體變形或滑動破壞5、巖石的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會對斜坡巖體穩定產生較大影響。如物理風化作用使邊坡巖體產生裂隙、粘聚力遭到破壞,促使邊坡變形破壞;生物風化作用使邊坡巖體遭受機械破壞(如裂隙中樹根生長促發邊坡巖體崩塌),或巖體被分解腐蝕而破壞。巖體風化程度不同,邊坡的穩定性差異也很大,如微風化巖石,常可保持較陡的自然邊坡,而強風化及全風化巖石,難以保持較陡的邊坡,常需處理。6、地震發生地震時,地震波引起的地震力是推動邊坡滑移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地震的作用下可使邊坡巖體的結構發生破壞,出現新的結構面或使原有結構面張裂松弛,在地震力的反復作用下,邊坡巖體易沿結構面發生位移變形,直至破壞。在砂土邊坡中,易形成振動液化,邊坡失穩7、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在人類修建各種工程建筑使邊坡巖體承受工程荷載作用,在這些荷載作用下邊坡會變形破壞例如邊坡坡肩附近修建大型工程建筑或廢棄的土石堆積,使坡頂超載而導致邊坡變形或破壞等。又如,人工開挖邊坡,從底部向上開挖,會引起邊坡失穩,造成人身事故。還有不合理的爆破工程,也會導致巖體松動,邊坡失穩,這些在施工中應特別注意。三、斜坡變形破壞的防治1、防治原則防治原則應以防為主,及時治理,并根據工程的重要性制訂具體整治方案。⑴以防為主就是要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正確選擇建筑物場地,合理制訂人工邊坡的布置和開挖方案。查清可能導致天然斜坡或人工邊坡穩定性下降的因素,事前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改變這些因素,并力圖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以保證斜坡的穩定性,甚至向提高穩定性的方向發展。⑵及時治理就是要針對斜坡已出現的變形破壞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增強穩定性的措施

由于水是能誘發滑坡或在滑坡發生后使它加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滑坡出現的初期階段,常用的快速治理措施有:截斷和排出所有流入滑坡范圍內的地表水。抽出所有在滑坡范圍內的井里的地下水和排去所有積水洼地里的水。填塞和夯實所有的裂縫,防止表面水滲入。⑶考慮工程的重要性是制訂整治方案必須遵守的經濟原則對于那些威脅到重大永久性工程安全的斜坡變形和破壞,應采取較全面的整治措施,以保證斜坡具有較高的安全系數;對于一般性工程或臨時工程,則可采取較簡易的防治措施。2、處理措施

⑴防滲與排水

排水包括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這種方法效果良好,因此,目前整治不穩定邊坡措施中普遍使用。

首先要攔截流入不穩定邊坡區的地表水(包括泉水、雨水),一般在不穩定邊坡(如滑坡區)外圍設置環形排水溝槽,將地表水排走。(圖12)疏導地下水,一般采用排水廊道和鉆孔排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或排走已滲入坡體內的水(圖3-13)。

圖3-12排水溝示意圖圖3-13排水廊道示意圖⑵削坡、減重、反壓這種方法主要是將較陡的邊坡減緩或將其上部巖體削去一部分(圖3-14),并把削減下來的土石堆于滑體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