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誨人不倦拾壹2005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從2006年起由山東省和濟寧市政府每年出資15萬美元(首期為5年),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孔子教育獎”。這是該組織最高級別的獎項,也是在世界范圍里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義設立的教育獎項。
中國的教育家有千千萬萬,為何獨以“孔子”為名設立教育獎?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育作用:17.2、17.3教育對象:15.39教育內容:7.25、16.13教學原則與方法:11.3、7.8、5.9、3.8、11.22教師素養:7.34、1.15、17.19、7.1、9.15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或者說它們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第1、2章)(17.2、17.3)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文本研習(17.2;17.3):評析:所有的中人天賦都差不多,只是因為后天的教養習染不同而相差很遠了。這就肯定了人的教養的可塑性,基于這一點,孔子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通過教育改變的。文本研究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一方面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強調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實踐論的觀點;“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強調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驗論、天才論的觀點。
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性相近,習相遠”這種觀點。因為作為仁者,作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養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學而時習之”,并現身說法。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重視教育,主張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這些都說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教育對象(第3章)(15.39)子曰:“有教無類。”文本研習(15.39):“類”的含義:一是指“族類”,即指民族的類別,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類”,即奴隸主貴族森嚴的等級。評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名家評析據考,古今學問大家對“有教無類”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你贊同何種觀點?并詳述理由。第一種解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認為,“有教無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何晏《論語集解》)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這一解釋以朱熹為代表。他在《論語集注》中將“有教無類”注為“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文本研究第三種解釋:是當代著名學者趙紀彬先生的一種特殊觀點。他從訓字入手,認為“有教無類”中的“有”應釋為“域”,即分劃居住區域的意思;“教”應釋為“軍事訓練和政治教化”;“類”則是“族類”的意義,是貴族實行世襲統治的社會基礎。他得出的結論:凡是貴族,不分族類,都必須接受強制的政治、軍事訓練。(趙紀彬《趙紀彬文集第二卷》)第一種解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貢),大多數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賤人”仲弓;出獄的犯人公冶長,做過盜賊的顏涿zhuō聚。孔子是魯國人,從地域看他的學生也不限于魯國,還有齊、宋、晉、楚、秦等國。從民族看大多數是華夏族的,也有少數民族的。誠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只要給我一些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的,來者不拒。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度都各不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但經孔子的教育,最終成為高才生。在學習態度上,顏回好學,宰予懶惰,但孔子都招為學生。他們的年齡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幾歲,也有比孔子年長幾十歲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視他們,照樣收為弟子,他們后來都成為孔子最好的學生。這些事實說明,朱熹將“有教無類”解釋為人不分善惡,都可以進行教育,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實際的。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孔子雖然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他所說的“人”不包括占人類一半的婦女。“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我們不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現代意識,但孔子把婦女排斥在教育對象之外,則是他“有教無類”原則的一個極大的缺陷。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孔子的這一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與今天所說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并在全國范圍推行普遍的義務教育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無論品行善惡、不管聰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強調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也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不論年齡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職業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主張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還是相通的。說說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1、以德來引導,以禮來規范,百姓會因知廉恥而遵守法規。在孔子看來,用禮樂文化來教育人的行為規范和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比單純用禁止、懲治來解決社會問題要好得多。孔子的這一教育觀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張。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孔子重視人民,主張富民,但他又認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質。但他并不認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進行教育,而是始終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放在治國的首位。3、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為立國的三項基本條件,并把通過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內容(第4、7章)(7.25、16.13)文本研習(7.25;16.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與原則教育內容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德文詩禮)子以[用,介詞]四教[省略“之”,代“學生”]:文[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與人交往講誠信的意思]。評析:孔子所倡導的教育在內容上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他認為首先應教育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外出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靠,博愛大眾,親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時候,就去學習文獻。他還認為要從學習禮開始,不學習禮,就沒有道德標準,就失去了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他尤為重視學詩,更可貴的是不講鬼神迷信。孔子在那個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時代,能做到這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當然孔子的教育內容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很少講到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他盡管自己博學多識,但不重視科學知識,甚至鄙視生產勞動知識,這是孔子教育內容的消極方面。文本研究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樣的教育特點?請結合文字內容進行評析。(4分)
①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對自己的學問也不秘傳,反映了孔子一視同仁的教育原則,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②“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強調“詩”、“禮”在言語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內容上注重“詩”、“禮”。(結合文段,能夠概括出教育內容和教育原則的相關信息的各得1分,能夠進一步具體闡述的再得1分。)孔子的教育方法與原則有哪些?
1.因材施教原則2.啟式發教學法3.激勵式教學法4.討論式教學法5.循序漸進原則教育原則與方法(第5、8、9、11、12章)(11.3、16.13、7.8、5.9、3.8、11.22、17.19)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宰我、子貢。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冉有、季路。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子游、子夏。文本研習(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冶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人物鏈接人物鏈接閔子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人物鏈接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歲,魯國人。以德行著稱。后來,冉耕患了麻風病,不愿意見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時候,站在窗外面握著他的手。嘆息著說:“如果沒有希望的話,這也是天命啊!這樣的好人,竟然會染上這種惡病!他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人物鏈接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國人。冉雍出身貧賤,他的父親行為不良,有人以此作攻擊冉雍的借口。孔子駁斥說,一頭耕牛,也可以生出獻祭用的小牛來;父親不好,兒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氣量寬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認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長官。人物鏈接宰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稱宰我,魯國人。宰予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國,如“使于齊”、“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見,常與孔子討論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改“三年之喪”為“一年之喪”,縮短喪期,遭到孔子的指責。宰予任齊國臨淄大夫,因參與陳恒殺君事件而被殺。唐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臨淄公”(后又改封“齊公”)。人物鏈接子貢:即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衛國人。他口才很好,雄辯滔滔,又能料事。見于《論語》中的孔門弟子與孔子的問答之言,屬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顏回。曾擔任魯國或衛國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動,曾在齊、吳、越、晉諸國間游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孔子對子貢的利口巧辭,有時也加以勸戒。子貢很善經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貢守墓六年,師生之情勝過父子。人物鏈接冉有: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稱冉有,亦稱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國人。冉求生性謙退,是孔門弟子中多才多藝的人,深受孔子稱贊。冉求長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財,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帶兵打仗,他說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來由于冉求幫季康子聚斂民財,受到孔子嚴厲批評,但這并未影響他們師生間的關系,足見師生相知深厚。人物鏈接季路: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九歲,魯國人。仲由出身微賤,家境貧寒。他生性豪爽,為人耿直,有勇力才藝。仲由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也常批評他,仲由聞過則喜,能虛心接受。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有才能,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可以讓他掌理軍政大事。仲由作過魯國的季氏宰;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在仲由63歲時,遇到衛國內訌,他為了救援與敵人展開搏斗。混戰中纓冠被擊斷,他想到孔子“君子雖死而冠不免”的禮儀教導,在重結纓帶時,被敵人砍死。他的死,對時年72歲的孔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人物鏈接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歲,吳國人。言偃長于文學。他曾在魯國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極力推行禮樂教化。人物鏈接子夏: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衛國人。子夏是孔子門高足,擅長文學。他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論點。對后世儒生產了很大的影響。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學,當時的魏文侯曾奉他為師,向他請教國政之事。子夏的兒子先他而死,他哀慟過度,把眼睛都哭瞎了。
評析: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文本研習(7.8):啟發式教學法評析:舉一反三的教學法。
這是典型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誘導,啟發。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1、實行啟發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啟,悱則發);“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2、實行啟發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提出的啟發誘導包括兩層意思:故事兩則
老爹在飯桌上就幼兒識字。拿了一根筷子放桌子上,說這是“一”字,記住了。兒子說,哦。這是“一”字。記得了!第二天老爹拿了一個扁擔,往地上一放,問這是啥字?兒子呆了,不知道啊?老爹呵斥,就是昨天教的“一”嘛,一天就忘。兒子卻哭著說,這個“一”字才一天就會長這么大了,我怎么能認得呢?
一個陌生人和一個本地人在同一個城市找一個地址一樣。本地人肯定比陌生人要快的多。因為他對道路更熟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談話式教學文本研習(5.9;3.8;11.22):激勵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說“繪事后素”,這里用了怎樣的說理方法,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學思想?
類比的說理方法,用“繪事”類比禮儀,用“素”類比仁義。孔子認為仁義先于禮儀,教人學習禮儀首先要教人具備仁義,這體現孔子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教學思想。文本探究在個人發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第五章(11.3)因材施教第十二章(11.22)因材施教在個人品性修養方面的因材施教教育者的素養(第6、10、13、14、15章)(7.34、1.15、17.19、7.1、9.15)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文本研習(7.34):教育者的素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好學、耐心——敬業)評析:孔子認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學而不厭,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智者的表現,誨人不倦是仁者的風范。—顧鴻安《論語解讀》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如何做人。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上課很精彩,必須下課不精彩”。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名家評論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教育態度(教師素養)文本研習(1.15):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逐步完善,德高為師。據說,子貢早期很貧窮,后來做生意發了財。“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正是子貢當下的境界,他也自以為做的很好,故求老師印證肯定。孔子深知子貢的心思,首先也肯定他,說“可也”,接著再婉轉地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還稱贊子貢的悟性很好,無疑子貢的信心倍增。“貧而樂”比“貧而無諂”的境界高出一層,“富而好禮”亦比富而無驕更進一步。貧而無諂,只表明個人的一種骨氣,但未如安貧樂道更有價值。富而無驕,只表明能夠抑制自己內心的驕慢,但不如“好禮”有更積極的意義。故孔子就子貢所問,因勢利導,鼓勵子貢不能止于現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進步。知識鏈接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育者的素養:身教重于言教,多做少說。身正為范。文本研習(17.19):
評析:為什么孔子不欲言,因為相對于孔子來說,孔子更注重行,所以他才在前面屢次提到“行重于言”的話,比如“巧言令色,鮮于仁”“剛毅木訥近仁”“昔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是故惡夫佞者”“辭達而已矣”,無不可以看出,孔子對行的重視程度,由此,孔子的“予欲無言”,便可以理解了。根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況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3分)
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或“教是為了不教”亦可)。文本研究
教,是為了不教。(1分)“子欲無言”,這是孔子提倡的一種教學境界,不是不說,只是少說。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留一點“空白”,充分發揮學生的才華,這是“不教”。(1分)在課堂上,如果老師一切都講了,學生就會沒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學規律。(1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教育者的素養:重古代文化。文本研習(7.1):評析: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自孔子以來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新立異、自立新說。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張與這種政治態度恰恰相應。所謂述,就是對古代禮樂以及反映這些禮樂的典籍進行整理、闡釋和傳授,而這些都是恢復周禮的需要。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文本研究評價:1、述應該是對原有文化進行新的整理,應該滲透個人的觀點和傾向。2、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離開了對前人成果的吸收和學習,一切都是空談。3、述而不作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本章孔子自敘對詩樂的重視和高深造詣。孔子認為樂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顧鴻安《論語解讀》教育者的素養:重禮樂,造詣高深。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文本研習(9.15):
評析:
在孔子之前,中國早已有《詩》,是古代奏樂時相配的歌詞,樂與詩是密不可分的。本來只稱《詩》。漢代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的創作,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相傳周王室有專人收集民間詩歌的制度,稱為“采詩”。主管音樂的太師必須經常地征集、編寫和整理一些歌辭。好的歌辭被充實保存下來,不好的被淘汰、刪削;這樣,久而成冊,就是《詩》。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室哀微,禮壞樂崩,詩或有句而不能成章,或有章句而不能成篇,而且與音樂脫節,無法歌唱。另外當時各國口語不同,在轉相傳授、抄錄中,錯訛在所難免,有些傳本零落不全。
不同版本中相重復的詩篇加在一起達三千余篇。這不利于孔子的教學工作。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獻先從刪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小學思政教育課題研究計劃
- 二年級下冊體育知識普及計劃
- 銀行人民幣借款合同
- 農村承包土地轉租合同
- 舉辦商業演出活動協議書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課程優化計劃
- 音樂教師職業倫理與責任研修計劃
- 2025年衛生系統法治建設計劃
-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 2025幼兒園秋季特色課程工作計劃
- 農業昆蟲學-形考測試二-國開(ZJ)-參考資料
- 中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 2025年全年考勤表
- 部編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全冊教案(含反思)
- 工程倫理(2024東莞理工)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醫學教材 《瘧疾》課件
- 西安民政局離婚協議書模板
- 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行業營銷策略方案
- 2024年高考生物真題模擬題專項匯編-21實驗與探究含解析
- 滬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除法豎式計算題100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國自然教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