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選擇題1.龔祥瑞在自傳《盲人奧里翁》中記載:“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農歷六月初八),父親頭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辮子竟被守城門的鄉勇給剪去了。”這一材料說明()A.清末已出現市民的辮子被鄉勇強迫剪掉的現象B.清末新軍和軍官學堂的學生剪辮子之風已形成C.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巨大變化D.清朝末年鄉勇自作主張強迫市民剪掉辮子成風2.中國古代字典中本無“啤”字。啤字是根據英、德、法文的頭兩個字母的發音新創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國的一個時期內,很多人把“啤酒”稱為“卑酒”。這反映了()A.中國傳統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C.國人對外洋文化的接受D.國人產生了崇洋媚外觀念3.1929年,《大公報》刊登了一則《離婚法論》的賣書廣告,稱:“本書共二十余萬言,有學說,有法條,有判例,有軼聞,足為解決離婚問題之圭臬,足供改進法律之參考。”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西方法律開始傳入中國 B.北洋政府加強法制建設C.《大公報》屬于政論性報刊 D.婚姻觀念中法律意識增強4.從票證(a)的使用和廢止到票證(b)的出現,反映了我國()票證(a)票證(b)A.計劃經濟的盛行 B.改革開放的起步C.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 D.改革由農村到城市5.從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成為宮廷貴族的玩具;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一起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車不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健身、休閑的好方式。自行車命運的變遷不能說明()A.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C.中國自行車工業世界領先 D.人們環保、健身意識的增強6.在1896年至1911年間,中國新建鐵路9002余千米,其資本構成見下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中國交通運輸完成近代化②清政府重視鐵路交通事業③甲午戰爭后外國資本輸出加劇④政府禁止民間資本參與鐵路修筑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7.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張貼了滬上第一張交通告示,內容包括“凡馬車及轎子必須于路上左側行走”“凡小車必由路左邊往來,唯不許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馬車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這說明()A.租界當局擁有制定交通規則的權力 B.交通規則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點C.上海交通領域出現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開始與西方近代文明接軌8.閱讀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慶出現的時間表,從中能得出的結論有()技術門類 西方發明 上海 重慶鐵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天氣預報 1856年 1873年 1939年電話 1876年 1882年 1912年電燈 1879年 1879年 1906年汽車 1883年 1901年 1928年無線電 1896年 1909年 1928年①中國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內地早②中國吸收了兩次工業革命的一些成果③中國側重引進西方交通和通訊技術④中國民族工業主導了兩地的近代化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9.《民報》創刊于1905年,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革命黨人討伐專制政府和抨擊晚清虛假“憲政”的檄文都是從該報傳播開來的。據此分析()A.近代傳媒的發展有利于啟蒙社會B.《民報》是當時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報刊C.早期報刊的發展與政治運動相伴而生D.立言議政、通達民情是早期報刊的主要功能10.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崇尚紅色而忌諱白色,但是晚清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無不穿一套縞素(白色)衣裳矣”。這種變化主要受()A.經濟水平的影響B.民族危亡的影響C.民族工業的影響D.西洋風尚的影響11.1905年,天津《大公報》發表文章說: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即如那名山勝水……各種景致、各種情形……種種事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電影……實在是歐美各文明國學問美術進化的一種大表記。……要說頂有意味,更是那諷勸譏誚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夠刺激國人的神經,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認為()A.電影兼具娛樂、開闊視野和教育國人的作用B.電影廣泛地影響著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C.電影作為新興娛樂方式一開始就受到國人的歡迎D.電影已成為大城市中重要的娛樂形式1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的技術基礎是()①電子計算機②航天技術③通訊技術④交通技術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D.②③二、非選擇題13.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曾這樣說:“社會各層次的衣、食、住方式絕不是無關緊要的。……整理、重視這些場景是饒有興味的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服飾上,明初對于服裝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嚴……但到明后期,小康人家“非繡衣大紅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里衣不華”(《閱世篇》卷八)。……“團龍、立龍”已成為尋常百姓常用的服裝花紋。……明初嚴禁庶民廳房逾三間,但到明后期,則“江南富翁……五間七間,九架十架,猶為常耳”。——馮天瑜《中華文化史》(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指出產生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表年份人力車馬車轎子馬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數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數字則是2天平均所得——摘自《上海研究資料》(2)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eq\a\vs4\al(圖(a)20世,紀70年代市,民排隊憑票,購買食品)eq\a\vs4\al(圖(b)20世紀80,年代某農民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引,來鄉鄰羨慕的目光)圖(c)20世紀90年代一位市民在花市購買郁金香裝點居室(3)從上面三幅圖片中任選一幅說明現象和原因。參考答案1.A[解析]辛亥革命的斗爭對象是清王朝,剪辮子是反清的表現,故選A項。“剪辮子之風已形成”“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巨大變化”是在中華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移風易俗措施的影響下出現的,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排除B、C兩項;D項不能反映材料的內容,排除。2.C[解析]近代中國人在一個時期內把“啤酒”稱為“卑酒”,作為中國傳統酒文化之外的補充,說明國人對外洋文化的接受,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觀念”等信息,排除A、B、D三項。3.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離婚法論》的賣書廣告”可知,材料反映了人們婚姻觀念中法律意識增強,而非政論,故選D項、排除C項。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組織人編譯《各國律例》,開始介紹西方法律,排除A項;1929年為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排除B項。4.C[解析]票證(a)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票證(b)是市場經濟時代的股票,反映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故選C項。票證的廢止是在20世紀90年代,A、B、D三項均與此時間不符。5.C[解析]材料沒有體現出我國自行車工業的生產技術與規模等,不能說明我國自行車工業在世界上的地位,故選C項。自行車從貴族的玩具到被普通人使用,反映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B兩項正確,排除;材料“也是人們健身、休閑的好方式”反映出人們環保、健身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排除。6.B[解析]題干信息反映的是鐵路建設的情況,無法得出整個交通運輸業完成近代化,①錯誤;從圖片中清政府借款修筑和獨立籌資官辦的比重可知②正確;由外國資本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可以看出③正確;從圖片中官商合辦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間資本參與了鐵路修筑,④錯誤。故選B項。7.D[解析]交通告示中對馬車、轎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駛有明確規定,使人們的出行更加規范、文明,故選D項。張貼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當局有制定交通規則的權力,排除A項;“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交通領域的新科技成就,如火車,排除C項。8.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提取、運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據表格可知,引進這幾項技術的時間體現了中國科技近代化上海早于重慶,①正確;鐵路等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電燈、汽車等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中國都有發展,②正確;沒有其他行業的發展情況參照,片面地說中國側重引進某些技術不合適,③錯誤;材料未表明以上的科技主要來自民族工業,④錯誤。故選A。9.A[解析]《民報》宣傳三民主義、革命黨人討伐專制政府、抨擊晚清虛假“憲政”等內容,具有啟迪人們的思想和啟蒙的作用,故選A項。材料只是反映《民報》的作用,不能說明它是當時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報刊,排除B項;早期報刊是適應普通民眾閱讀需要而產生的,排除C項;立言議政、通達民情是政論性報刊的主要功能,排除D項。10.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題干主要闡述了在晚清民初以后大城市的女子都穿白色的衣服。結合晚清民初以后的時代背景可知,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以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社會風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材料就是這種變化的表現,故選D項。11.A[解析]從題干中“種種事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實在是歐美各文明國學問美術進化的一種大表記”“能夠刺激國人的神經,感到人的善念”的信息可知,作者認為電影兼具娛樂、開闊視野和教育國人的作用,故選A項。B項中“廣泛地影響著”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中“一開始就受到國人的歡迎”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中“已成為大城市中重要的娛樂形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12.C[解析]互聯網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網絡,即廣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信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絡,①③符合題意,②④與互聯網無關,故選C。13.(1)變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會生活如服飾和住宅等方面已經打破了早期政府的嚴格限制,出現了追求生活質量與享樂的現象。原因:明朝中后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活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變化:從以人畜動力為主轉向以機械動力為主(或從傳統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轉變)。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近代生產方式產生較早,帶動了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3)圖(a)現象:20世紀70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線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隊憑票購買)。原因:經濟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圖(b)現象:20世紀80年代,物資開始豐富起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還處在追求溫飽階段(買黑白電視機還是件令人羨慕的事)。原因:改革開放初見成效。圖(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上冊第1章 有理數1.6 有理數的乘方教案
- 冀教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第4課 我的作品排行榜》教學設計
-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1單元 我們共同的世界 第2課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1框 推動和平與發展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九年級化學下冊 第7單元 常見的酸和堿 到實驗室去 探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教學設計 (新版)魯教版
- 初中信息技術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五課 添加 ActionScript 代碼教案設計
- 九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2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教學設計5 牛津深圳版
-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二章 空氣、物質的構成 2.3 構成物質的微粒(II)-原子和離子(2)教學設計 (新版)粵教版
- 安全環保消防培訓
- 大學生科研培訓專題講座
- 單層廠房課程設計-金屬結構車間雙跨等高廠房
- 企業信譽自查承諾書范文
- 旅游資源同步練習(區一等獎)
- 大學生創業計劃書word文檔(三篇)
- 平移和旋轉的應用
- 小學書法興趣小組活動方案及小學書法興趣小組活動記錄
- 和面機設計說明書畢業設計
- JJG 8-1991水準標尺
- GB/T 4857.17-2017包裝運輸包裝件基本試驗第17部分:編制性能試驗大綱的通用規則
- 直流匯流箱知識培訓
- 綜合工業廢水處理PACT工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