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5章綜合微評_第1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5章綜合微評_第2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5章綜合微評_第3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5章綜合微評_第4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5章綜合微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章綜合微評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一、選擇題分×20=50分)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費者得到的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對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型必然越大D.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型必然越小答案:A解析: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某一營養級的能量約是其上一營養級能量的10%~20%;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可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但并非對所有捕食者都有利;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與生物的體型大小沒有必然聯系。2.下列關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生物部分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產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養型B.消費者全是異養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細菌和真菌D.生產者和分解者間均直接聯系,消費者可有可無答案:A解析:生產者大多數是光能自養型的真核生物——綠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養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細菌,所以A是正確的。B選項,消費者的確都是異養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C選項,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細菌和真菌外,還有腐生動物,如蚯蚓、蜣螂等。D選項中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不一定是直接聯系,有時候生產者和分解者需要靠消費者間接聯系。3.下圖所示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食物網。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共含有3條食物鏈B.在該食物網中,鷹處于4個不同的營養級C.蛇和鷹既是捕食關系,又是競爭關系D.若兔大量減少,鷹也會大量減少答案:C解析:圖中應有4條食物鏈。鷹在這4條食物鏈中可處于第三、第四、第五營養級,即鷹共處于3個不同的營養級。蛇和鷹因都捕食相思鳥而存在競爭關系,又因鷹捕食蛇而存在捕食關系。若兔大量減少,鷹會更多地以相思鳥和蛇為食物,故鷹不會大量減少。4.如圖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示意圖,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E1、E2、E3分別表示流入牲畜、昆蟲、鼠的能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食物網中存在4條食物鏈B.第一營養級傳遞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E1+E2+E3)/EC.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提高E1/ED.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的成分是分解者答案:D解析:該食物網共有4條食物鏈;牲畜、昆蟲、鼠屬于第二營養級,由第一營養級傳遞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兩個營養級同化量的比值,即(E1+E2+E3)/E;人類發展草原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更多地獲取第二營養級中牲畜的能量;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5.在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獲得的總能量越少。下列解釋錯誤的是()A.各營養級中總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營養級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C.生物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需消耗一部分能量D.能量金字塔頂層的生物數量少,需要能量少答案:D解析:各營養級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等,其中一部分流向下一營養級,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能量金字塔頂層的生物因為所處營養級最高,因而獲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滿足太多數量的個體所需。6.下列四種現象中,不適宜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動物容易成為瀕危物種B.藍藻易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爆發C.飼養牛、羊等動物,成本低、產量高D.巨大的藍鯨以微小的浮游動物為食答案:B解析:A項中,虎屬于最高營養級,獲取能量少,容易成為瀕危物種;B項中,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N、P含量高,藍藻會進行爆發式繁殖,但是沒有體現食物鏈,所以不適宜用能量流動規律來分析;C項中,牛、羊屬于初級消費者,直接從生產者獲取食物,獲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產量高;D項中能體現出食物鏈,所以能用能量流動規律來解釋。7.如圖表示某農田生態系統一年中CO2的釋放和消耗狀況,其中各數字序號表達的含義分別為:①生產者呼吸釋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釋放量;③消費者呼吸釋放量;④生產者光合作用消耗總量。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流經該農田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說明該農田生態系統施用的有機肥料越多C.消費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D.該農田生態系統一年中CO2的釋放量與消耗量相等答案:A8.在某草原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假設羊攝入體內的能量為n,羊糞便中的能量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48%n,則()A.羊同化的能量為64%nB.貯存在羊體內的能量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為16%nD.由羊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64%n答案:A解析:生態系統某營養級生物攝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該動物糞便、食物殘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營養級生物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9.分析以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簡圖,不能得到的結論是()A.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B.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總和便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答案:C解析: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指生產者總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總和已大于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10.如圖表示一個池塘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中所有的生物構成了此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B.從外部引入消費者4可能會使生產者2的數量暫時增加C.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圖中所有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組成消費者的各種元素返回無機環境都需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答案:D解析:消費者自身都進行細胞呼吸,產生CO2,這樣通過細胞呼吸,碳就可以返回無機環境了,因此組成消費者的碳返回無機環境不只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11.下圖為萵苣種子的萌發率與光的波長之間的關系。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光和光敏色素都屬于物理信息B.沒有信息傳遞,種子就不能正常萌發C.種子接受某種波長的光信息才能萌發D.萌發率的高低與波長不呈正相關答案:A解析: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萵苣、煙草的種子,必須接受某種波長信息,才能萌發;光屬于物理信息,細胞中的光敏色素可以感受光信息。12.干旱環境下,森林中樹木的根系比正常情況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廣,根本原因是()A.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B.森林中植物生長旺盛C.森林有物質和能量的流動D.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高答案:A解析:干旱條件下植物的根扎得深、分布廣,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惡劣的環境,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13.分析下圖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是()A.圖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構成一個群落B.甲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著該食物網流動D.從圖中可以看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答案:B解析: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圖中缺少微生物,A錯誤;碳和氮在生物群落中都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C錯誤;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錯誤。14.如圖為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模式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雙向的B.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以及信息傳遞C.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D.生態系統各成分間都有各種形式的信息傳遞答案:A解析: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15.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區將大面積自然林開發成單一樹種經濟林,而林產品的長期單一化,會使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這是因為()A.這樣做不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B.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變化造成其功能的變化C.不利于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D.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減弱,易爆發病蟲害答案:D解析:從自然林開發成單一林,使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變簡單,生物種類減少(尤其是鳥類),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減弱,易導致病蟲害發生,從而破壞林木,使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16.下列不屬于生態系統的行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頻頻開屏B.工蜂中偵察蜂所跳的“圓圈舞”C.某些鳥類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時的頻頻撒尿答案:D解析:許多動物有著高度特化的尿標志的信息,由此傳達時間信息,以及用來標記領域,屬于化學信息。前三項皆為行為信息。17.動物為保證食物等生存資源而占據的空間叫領域。如圖表示各種鳥類的領域面積與體重、食性的關系,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圖示中三種鳥類組成一條食物鏈B.體重決定領域的大小C.植食性鳥類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蟲的鳥類D.體重相等的鳥類領域面積越大,可能其營養級越高答案:D解析:圖中沒有反映出三種鳥類的食物關系;食物的種類決定領域的大小;根據能量的傳遞規律,同化效率一般都維持在10%~20%范圍內,與鳥的食性無關;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高,傳遞到該營養級的能量就越少,故體重相等的鳥類領域面積較大是為了獲得較多的食物。18.如圖是碳循環簡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人類減少對③的依賴是當前緩解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B.②過程增強后①過程隨之增強,故不能通過增強②減少大氣中的CO2量C.生物群落內部碳循環的物質形式主要是CO2D.參與②過程的生物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答案:A19.某種甲蟲通過分解土壤中的落葉獲得養分,可推測這種甲蟲()A.與落葉樹之間為捕食關系B.屬于次級消費者C.對落葉林的物質循環有促進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答案:C解析:由題目可知該甲蟲營腐生生活,是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與植物之間不是捕食關系,不屬于消費者,A、B錯誤;位于能量金字塔底部的是生產者,D錯誤。20.下圖為某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示意圖,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A.能量流動是從甲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1250kJB.從乙到丙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5%C.將乙和丙的糞便作為有機肥還田,可以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食物鏈的營養關系一般不可逆,這決定了能量流動的單向性答案:C解析:能量流動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開始,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175+200+875=1250kJ,A正確;從乙到丙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0÷200×100%=15%,B正確;將乙和丙的糞便作為有機肥還田,為作物提供了無機鹽,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食物鏈的營養關系一般不可逆,這決定了能量流動的單向性。二、非選擇題(共50分)21.(12分)某一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甲、乙兩種昆蟲,原來這兩種昆蟲密度長期在一定范圍中波動,保持動態平衡。后來在時間T點,對森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這一生態系統就發生了變化,如圖所示:(1)甲昆蟲是__________食性昆蟲,乙昆蟲是__________食性昆蟲,甲、乙兩種昆蟲之間為________關系。施放化學殺蟲劑后,甲昆蟲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乙昆蟲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施藥前,該生態系統保持________的狀態,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穩定性;施藥后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預測施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該生態系統中的兩種昆蟲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產物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何種穩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植肉捕食具有抗藥性沒有抗藥性(2)相對穩定抵抗力自我調節(3)施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該生態系統中的兩種昆蟲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產物量會逐漸恢復;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恢復力穩定性解析:解答本題的切入點是分析圖中生物量的變化與環境變化的關系。據T點之前,甲、乙兩種昆蟲的波動情況,可以判斷出乙捕食甲。T點之后,乙昆蟲數量減少,甲昆蟲失去了天敵的控制,數量增多,導致森林光合作用產物量下降,總結出食物關系為:森林中的生產者→甲→乙。22.(14分)下圖甲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表示碳的流動方向。圖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蟲遷入該生態系統后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變化曲線。(1)A→E和D→B過程中碳的流動形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消耗生產者10000kg,位于最高營養級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3)圖甲中食物鏈上的相鄰物種之間存在著捕食關系,相鄰物種的某些個體行為與種群特征為對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這說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圖乙中,在t1時期,種群的年齡組成為________型,在t2時期后,種群數量將________。(5)在牧業生產中,為保護優良牧草,連年使用同一種化學殺蟲劑,常導致害蟲再度大爆發,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O2、含碳有機物(2)80(3)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4)增長不變(5)①害蟲的抗藥性經自然選擇逐代增強②化學殺蟲劑導致害蟲天敵大量死亡,破壞了生態系統原有的營養結構(害蟲天敵大量死亡,破壞了食物鏈的結構)解析:(1)圖甲顯示E為生產者,A為大氣中的CO2庫,C為分解者,故A→E以CO2形式流動,D→B以含碳有機物形式流動。(2)最多增加則按20%計算,B為最高營養級,即增重為10000×20%×20%×20%=80(kg)。(3)捕食關系中,相鄰物種的某些個體行為為對方提供有用信息,則信息傳遞的作用為調節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4)圖乙顯示,此曲線為種群“S”型增長曲線,t1時期增長速率最大,故種群年齡組成為增長型。t2時期后,增長速率為零,則種群處于相對穩定狀態。(5)長期使用同一種殺蟲劑,會選擇性地使抗藥個體的抗藥性逐年增加,其天敵大量減少。23.(14分)某自然保護區地震后,據不完全統計,植被毀損達到30%以上。下圖1為該地區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動圖[單位為103kJ/(m2·a)],圖2表示恢復過程中某種群的種群密度與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請回答:圖1圖2(1)如圖1所示,輸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數)。(2)圖1中A表示________,圖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圖1所示,除生產者外其他營養級需要補償能量輸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計算可知,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至少為________×103kJ/(m2·a)。(4)由圖2可知,種群密度在________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大;在________點時,表示該種群已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5)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毀損的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恢復的過程屬于________演替。答案:(1)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2)細胞呼吸(或呼吸作用)有機物中化學能(3)植被受損,流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減少;減輕植被恢復的壓力(答出前者即可)5(4)CE(5)群落(或次生)解析:(1)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有兩種方式:輸入太陽能和人為輸入有機物,從圖可以推知,該生態系統輸入的太陽能為(3+14+70+23)×103=110×103kJ/(m2·a),輸入的有機物能量[植食動物和肉食動物補償的能量之和,肉食動物需補償的能量見(3)題解析]為7×103kJ/(m2·a),所以輸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主要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4/110×100%=%(保留一位小數)。(2)圖1中A表示細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圖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是有機物中的化學能。(3)如圖1所示,除生產者外其他營養級需要補償能量輸入的原因是植被受損,光合作用能力減弱,流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減少;補償能量輸入可以減輕植被恢復的壓力。從第二營養級流入第三營養級的能量為:[(14+2)-+4+9)]×103=×103kJ/(m2·a),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至少為:[+++-]×103=5×103kJ/(m2·a)。(4)由圖2可知,種群密度在C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大;在E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為0,表示該種群已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5)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毀損的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恢復的過程屬于群落(或次生)演替。24.(10分)依據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過程和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某學生的部分實驗操作過程是這樣的:①從靜置試管中吸取酵母菌培養液進行計數,記錄數據;②把酵母菌培養液放置在冰箱中培養;③第七天再取樣計數,記錄數據,統計分析繪成曲線。請糾正該同學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